什么是误差?

什么是误差?,第1张

误差测量测得的量值减去参考量值。

测得的量值简称测得值,,代表测量结果的量值。所谓参考量值,一般由量的真值或约定量值来表示。 对于测量而言,人们往往把一个量在被观测时,其本身所具有的真实大小认为是被测量的真值。

实际上,它是一个理想的概念。因为只有“当某量被完善地确定并能排除所有测量上的缺陷时,通过测量所得到的量值”才是量的真值。从测量的角度来说,难以做到这一点,因此,一般说来,真值不可能确切获知。

扩展资料:

误差分类:

1,模型误差:

在建立数学模型过程中,要将复杂的现象抽象归结为数学模型,往往要忽略一些次要因素的影响,对问题作一些简化。因此数学模型和实际问题有一定的误差,这种误差称为模型误差。

2,测量误差

在建模和具体运算过程中所用的数据往往是通过观察和测量得到的,由于精度的限制,这些数据一般是近似的,即有误差,这种误差称为测量误差。

3,截断误差

由于实际运算只能完成有限项或有限步运算,因此要将有些需用极限或无穷过程进行的运算有限化,对无穷过程进行截断,这样产生的误差成为截断误差。

4,舍入误差

在数值计算过程中,由于计算工具的限制,我们往往对一些数进行四舍五入,只保留前几位数作为该数的近似值,这种由舍入产生的误差成为舍入误差。

5,抽样误差

抽样误差:是指样本指标和总体指标之间数量上的差别,例如抽样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之差 、抽样成数与总体成数之差(p-P)等。抽样调查中的误差有两个来源,分别为:

(1)登记性误差,即在调查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引起的误差。

(2)代表性误差,即样本各单位的结构情况不足以代表总体特征而引起的误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误差

误差的概念是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一、误差按其性质和产生原因,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过失误差。

1、系统误差:又称可测误差、恒定误差或偏倚。指测量值的总体均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别,是由测量过程中某些恒定因素造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重现性,并不因增加测量次数而减少系统误差,它的产生可以是方法、仪器、试剂、恒定的 *** 作人员和恒定的环境所造成。

2、随机误差:又称偶然误差或不可测误差。是由测定过程中各种随机因素的共同作用所造成,随机误差遵从正态分布规律。

3、过失误差:又称粗差。是由测量过程中犯了不应有的错误所造成,它明显地歪曲测量结果,因而一经发现必须及时改正。

二、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定义

《GB/T2900.77-2008电工术语电工电子测量和仪器仪表第1部分:测量的通用术语》定义:绝对误差是指校准值和比对值的代数差。相对误差是指绝对误差与比对值的比。比对值为该量的真值,但由于真值无法确定,所以一般使用约定真值。

三、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关系

根据定义,将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换算成公式:绝对误差=|测量值-真实值|;相对误差=|测量值-真实值|/真实值。从公式可以看出:绝对误差表示的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的绝对值,而相对误差所占真实值的百分比。

用绝对误差无法比较不同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于是人们用测量值的绝对误差与测量值之比来评价,并称它为相对误差,用%表示,并可化成百分比,也叫百分误差。

看你研究的是哪一方面的问题,工程方面的也太广泛了。

根据性质的不同,误差可以区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一)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固定的原因所造成的,使测定结果系统偏高或偏低。单向性是系统误差具有的最重要的特性。系统误差的大小,正负是可以测定的。

根据系统误差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可将其分为:

1.方法误差

这种误差是由分析方法本身所造成的,系统地导致测定结果偏高或偏低。

例如,在重量分析中,由于沉淀的溶解、共沉淀现象、灼烧时沉淀的分解或挥发等;滴定分析时,反应进行不完全、干扰离子的影响、等当点和满定终点不符合及副反应的发生等。

2.仪器和试剂误差

仪器误差来源于仪器本身不够精确,如法码重量、容量器皿刻度和仪表刻度不准确等。试剂误差来源于试剂不纯。例如,试剂和蒸馏水中含有被测物质或干扰物质。

3. *** 作误差

*** 作误差是不正确的分析 *** 作所致。例如,称取试样时未注意防止试样吸湿,洗涤沉淀时洗涤过分或不充分,灼烧沉淀时温度过高或过低,称量沉淀时坩祸及沉淀未完全冷却等。

4.主观误差(个人误差)

这种误差是由分析人员本身的一些主观因素造成的。例如,辨别滴定终点的颜色时,有的人偏深,有的人偏浅;在读取刻度值时,有的人偏高,有的人偏低等。

(二)偶然误差

亦称随机误差,是由随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在分析 *** 作中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环境温度、湿度和气压的微小波动,仪器的微小变化;对试样处理的微小差别等。它是可变的,可大,可小,可正,可负。

过失误差,指工作中的差错,是由于工作粗枝大叶,不按 *** 作规程办事等原因造成的。如读错刻度、纪录和计算错误及加错试剂等。它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880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4
下一篇 2023-03-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