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
【名称】国立故宫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
【地址】台湾省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
【成立时间】1962年
【藏品数量】60万件
【概况】
位于台北市郊双溪北侧,始建于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宫样式设计建筑的宫殿式建筑,1965年落成,1966年启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后改为“国立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与文化艺术史博物馆。坐落在台湾省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建筑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墙壁,洁白的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风格清丽典雅。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原热河行宫等处旧藏之精华,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共约70万件,分为书法、古画、碑帖、铜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珐琅器、雕刻、杂项、刺绣及缂丝、图书、文献等14类。博物院经常维持有5000件左右的书画、文物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特展。馆内的展品每3个月更换1次。
【展厅介绍】
台湾故宫博物院占地总面积约16公顷,依山傍水,气势宏伟,碧瓦黄墙,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宫殿色彩。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分为四层,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层是办公室、图书馆、演讲厅;第二层是展览书画、铜器、瓷器、侯家庄墓园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层陈列书画、玉器、法器、雕刻及图书、文献、碑帖、织绣等;第四层为各种专题特展。在第三层后面建有一座26米长的走廊直通山腹的山洞,山洞离地面50米,内有拱形洞三座,每座长180米,高、宽均为3.6米,分隔成许多小库房,中间为通道,分类收藏着各种文物。
【历史沿革】
故宫博物院于抗日战争的前夕,选择重要文物南迁。1948年底,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国民政府令故宫博物院挑选贵重文物以军舰转运台湾。原故宫博物院文物分3批运走2972箱。一起运台的还有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852箱及其他单位文物。文物运台后,先存台中市,租借台中市糖厂仓库存放。1950年 4月,台中郊外雾峰乡吉峰村仓库落成,运台文物随即迁入新库存贮。1957年,在亚洲协会赞助下,在库房之外又建一小型陈列室,公开展览所藏文物。1965年,在现址建成新馆。新址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岁诞辰,命名为中山博物院。台湾“行政院”公布了《国立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规程》,规定设置国立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由故宫博物院保管使用,将来国家统一后,迁台文物仍交回原博物院。中央博物院归并故宫博物院后,故宫博物院全部文物由台中运至台北中山博物院,以此作为院址,1965年11月12日正式开幕。至此,运台文物才得到一个适当的保存环境。运台文物主要为书画、铜器、瓷器、玉器、漆器、珐琅、雕刻、文具、图书、文献及其他工艺品,初为230863件,中央博物院并入后,增至242592件。连同整理后的档案30余万件及受赠、收购1万余件,目前共有60万件。
【珍品简介】
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珍品中,有甲骨档案2万多片,该院收藏的甲骨档案数量列世界甲骨收藏机构的第二位;瓷器2万多件,包括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该院的中国古代瓷器是全世界各博物馆中最精、最多的;铜器1万多件,包括历代钱币,其中有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4300多件,如商代蟠龙纹盘、兽面纹壶、西周毛公鼎、战国牺尊等;玉器5万多件,其中有著名的新石器时代的玉璧、玉圭、玉璜以及闻名海内外的清代玉雕“翠玉白菜”、“避邪雕刻”、“三镶玉如意”等;书画真迹近1万件,其中有从唐至清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如三稀之一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后部长卷,怀素的《自叙帖》,颜真卿的《刘中使帖》,苏东坡的《寒食帖》等;善本古籍有近2万册,包括中国仅有四部的《四库全书》较完整的一部;明清档案文献近40万件,其中有清朝历代皇帝(石+朱)批奏折、军机处档案、清史馆档、实录、起居注等,以及世界罕见的满文老档40巨册。
【藏品保护】
采取了防潮、防虫的各种措施。文物库房恒温、恒湿,防火、防盗,并采用现代化技术自动控制,可保文物安全无虞。继承、利用传统工艺技术和引进自然科学新成果,对残损的文物进行修复。
【展览活动】
该院陈列展览强调配合旅游观光事业及为大众服务的原则,院内辟有铜器、瓷器、玉器、书画等各种陈列室。先后举办“商周青铜礼器展”、“我国瓷器的发展”、“书画精华特展”、“故宫藏玉”、“中华民国开国史料展”等展览。在建院60周年之际,举办了大型综合陈列“华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关系特展”。还在院内开辟了“三希堂古典茶艺雅座”和仿宋、明庭园“至善园”。为了方便外地民众参观,还举办了巡回文物展览,深入许多市县展出。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与文化艺术史博物馆。坐落在台湾省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建筑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墙壁,洁白的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风格清丽典雅。
运台文物主要为书画、铜器、瓷器、玉器、漆器、珐琅、雕刻、文具、图书、文献及其他工艺品,初为230863件,中央博物院并入后,增至242592件。连同整理后的档案30余万件及受赠、收购1万余件,目前共有60万件。
该院陈列展览强调配合旅游观光事业及为大众服务的原则,院内辟有铜器、瓷器、玉器、书画等各种陈列室。先后成功举办多个大型展览。为了方便外地民众参观,该院还举办巡回文物展览,深入许多市县展出。
【文献出版】
该院出版有《中华五千年文明集刊》、《国之重宝》、《惠风和畅》、《文物光华》、《故宫宝藏》、《元四大家》、《唐寅的研究》、《山水画皴法点苔之研究》、《清代通鉴长编》等著作,并影印出版了文渊阁《四库全书》。院内还有定期刊物《故宫文物月刊》和《故宫学术季刊》等。
北京故宫为明成祖朱棣于公元1406年下令全面建造,地点位于元朝大都皇宫南面,然而北京故宫并没有在元朝大都皇宫的基础上建构,宫殿和宫墙均是重新建造,设计师为工匠出身的御用匠师蒯祥。
故宫在公元1420年正式落成,从1420年落成,到1911年清帝逊位、1924年逊帝迁出故宫的五百余年,明、清两代合共二十四位皇帝都曾经居住于此。
故宫历史
明代
公元1403年(永乐元年),许天赐颁诏改北平为北京。从永乐元年至三年,多次下令从各地迁入人口至北京。永乐五年闰七月,朱棣颁诏开始营建紫禁城。主持营建工程为泰宁候陈珪、工部侍郎吴中、刑部侍郎张思恭、设计师蔡信。著名的工匠如石工陆祥、瓦工杨青等以及大量工匠,在永乐五年五月到达北京。
建造紫禁城和改造北京是同时进行的,以原来的元大都城为基础改建。紫禁城工程开始后不久受到长陵建设及永乐八年和十一年朱棣攻打蒙古影响放慢,至永乐十六年六月方才开始重新集中力量开工。这次由蔡信统筹安排,在木工蒯祥、石工陆祥、瓦工杨青配合下,制作预制件并加紧拼装。
公元1420年(永乐十八年)十一月紫禁城完工前,朱棣正式宣布定都北京。十二月紫禁城完工。公元1421年(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明都迁移完成,朱棣特意在紫禁城内举行庆祝活动。五月遭雷击发生大火,后三殿被焚毁。
1440年(正统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1459年(天顺三年),营建西苑。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复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启七年)方完工。
清代
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许文虎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同年清顺治帝至北京,以皇极门为常朝场所,以未被焚毁的建极殿为位育宫,作为顺治帝寝宫;摄政王多尔衮在武英殿办公。
顺治元年至顺治十四年,重建了午门、天安门、外朝前三殿,将位育宫恢复为建极殿、并改名为保和殿,并修建了内廷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东路的钟粹宫、承乾宫、景仁宫,西路的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以及慈宁殿和奉先殿。康熙六年重建端门。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此时期营建了经筵用的文华殿、传心殿,太后居住的咸安宫、宁寿宫,嫔妃居住的景阳宫、永和宫、延祺宫、咸福宫、长春宫、启祥宫,皇子居住的乾东五所和乾西五所,以及撷芳殿、毓庆宫、上驷院、造办处、内务府等建筑,并且重建了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奉先殿等建筑。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间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增建和改建。乾隆五年至七年,清高宗将其居住过的乾西二所改为重华宫,并在其西路修建建福宫、寿安宫、雨花阁等建筑。
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二年花费白银130余万两改建皇极殿、宁寿宫、养心殿、乐寿堂、乾隆花园建筑群,作为清高宗晚年禅位归养的太上皇居所。乾隆三十九年在文华殿之北新建文渊阁,以备庋藏《四库全书》。
1813年(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徒林清率教众攻打紫禁城。
1886年(光绪十四年)太和门护军值班室发生火灾,由于救火设施不完善,大火烧了两天,贞度门、太和门、昭德殿被焚。此次损坏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才修复完毕。
近现代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府成立,2月12日,清帝退位。但按照与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签订的优抚条件,清逊帝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内。
1915年时,将故宫太和殿改名承运殿,中和殿改名体元殿,保和殿改名建极殿。太和门改名承运门,两旁为缉熙门(清朝昭德门)、贞度门;内金水河南边的协和门、熙和门改名为经文门、纬武门。
1923年(民国十二年),建福宫发生火灾。1924年(民国十三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清废帝溥仪。1925年(民国十四年)10月10日(双十节),在原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国立故宫博物院。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国立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以躲避日本侵略。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国立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中约2/3随民国政府播迁台湾。
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北平后,不久成立故宫博物院。1950至1960年代,陆续有人提出故宫改建计划,后因种种原因搁置。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北京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扩展资料:
简介
北京故宫,即紫禁城,是明清两朝廿四位皇帝的皇宫。故宫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型建筑。
北京故宫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198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故宫现为故宫博物院,藏品主要以明、清两代宫廷收藏为基础;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与俄罗斯埃米塔什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并称为世界五大博物馆。
建筑
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四周环以城墙,外围有护城河保护。有四门:正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神武门)。现神武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城墙高9.9米厚8.26米。
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余座,清朝乾隆时期有殿宇1800余座,现存殿宇约2631座;紫禁城各宫殿样式图细画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测量、绘制典藏到民国初年。
相传故宫共有9999.5座屋,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故宫在辛亥革命之前被称为“紫禁城”。它的名字来自“紫微星垣”,中国古代星像学家把天上的星星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等。其中三垣指紫微星垣,太微星垣和天市星垣。
紫微星垣居于正中,据传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宫)就在紫微星垣中,人间皇帝自称“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为紫禁城。故宫是以黄瓦、红墙、金饰、白石构成的建筑群。其中黄色琉璃瓦是天子的象征。
紫禁城最初的建设投入工匠23万人,民工士兵上百万,前后延续了15年之久。
供应建设紫禁城的楠木木料,从西南各省、长江沿岸及浙江江西的深山老林中砍伐后利用江河运送出去,运到崇文门外的神木厂存储加工。楠木如从四川运达北京往往要三到五年。
地板的金砖是苏州、松江等五府生产;大城砖和青砖来自山东临清;红色颜料取自山东鲁山、博山;汉白玉来自房山县大石窝;京西门头沟提供青石、白石;花岗石来自曲阳县;河北宣化烟筒山提供杏黄色刷墙包金土。
其中石材的运送最为困难,例如保和殿后面的云龙石雕,是冬天时在地板浇水冻成冰后,下铺滚木用人力从房山花20多天拉到北京。
紫禁城所用琉璃瓦件,是北京海王村(今天的琉璃厂)和黑窑厂(今天的陶然亭北一带)烧制的,白灰则是京西大灰厂制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