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地球引力

什么叫地球引力,第1张

地球引力”又称“地心引力”,是地球对在力场内的物体产生的吸引力;任何物体之间是有吸引力的,只是大小问题,质量越大,该作用力便越大。

万有引力定律!!(law of gravitation)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条定律,1687年为牛顿所发现。任何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力,这个力的大小与各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例,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如果用m1、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它们间的距离,则物体间相互吸引力为f=(gm1m2)/r2,g称为万有引力常数。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首先提出的。牛顿利用万有引力定律不仅说明了行星运动规律,而且还指出木星、土星的卫星围绕行星也有同样的运动规律。他认为月球除了受到地球的引力外,还受到太阳的引力,从而解释了月球运动中早已发现的二均差、出差等。另外,他还解释了慧星的运动轨道和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成功地预言并发现了海王星。万有引力定律出现后,才正式把研究天体的运动建立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从而创立了天体力学。简单的说,质量越大的东西产生的引力越大,地球的质量产生的引力足够把地球上的东西全部抓牢

从地球的形成来看,地球就是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通过物质微粒互相吸引、不断凝聚、累积和演变而成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地球也是靠引力起源的。

从地球自身的特性来看,地球是具有磁力的球体,因此,地心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引力,把地球上的一切物质都牢牢地吸引着。

从地球的运动规律来看,在地球绕地轴自转和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由于地球自身和地球与太阳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地球产生了一种引力,这种力可以与太阳的引力相抗衡,使地球不至于被太阳的强大的引力所吸引而“走错路”。

万有引力也存在于被认为是物质与反物质的物质之间,除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对牛顿万有引力理论略作修改外,万有引力在任何地方都是通用的。

扩展资料:

假如地球表面完全为自由流动的液态水所覆盖,那么这种液体水的表面呈现一个扁球体,在两极稍平,而在赤道膨胀,这在前边已经作了简要的叙述。这个理想的形状,称为地球体,它将完美地同全部的重力、转动力相平衡。

牛顿定律对于引力的表达是重力遵循的基础。众所周知,该定律的基本表述为:m1与m2这两个质点之间的引力,正比于二者质量的乘积,反比于这两个质点中心之间距离的平方。

如果说此处的F为作用在m2上的力,那么R1为从m1指向m2的单位向量,r是m1与m2之间的距离,而A是万物有引力常数。加上负号表示着力是互相吸引的。

很明显,引力是存在于自然界中强度最小的相互作用力。最近还发现,A的数值也不是常数,而是随着时间有缓慢的减少。它的这种变化,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其中之一被认为是由于地球半径随着时间而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必将对地球的发展历史带来深刻的影响。

可是,所得出的A值变化速率是如此之小,以至于它在整个地球演化过程中,即在几十亿年的时间内,其变化速率只大约为1%,所以在实际应用上并无什么真正的价值。

虽然引力作用大概是我们发现的第一种基础的作用力。在《星际穿越》这部电影之中,切实描绘了在大黑洞附近,某颗行星上一天等于地球上的七年(我想我们是不乐意在这样的星球上居住的,从这样的星球上到外部的宇宙空间去考察,实在是太麻烦了)。

这种相对论效应是因为行星位于黑洞的引力场之中。反过来说,控制的希格斯粒子,是否就控制了质量,从而控制了引力场,这也仍然是未知的。

在1970年代发展出来的标准粒子物理模型中,大部分粒子已经找到了,希格斯粒子也找到了,但是负责引力作用的粒子(引力子)仍然尚未找到。

当然,这里还涉及从牛顿以来几何化的引力理论,跟量子化的量子物理学之间如何能够兼容的问题。所以,“反重力”这个设想听起来很有趣,要实现起来,可能还需要漫长的探索过程。

引力与电力有相似之处,如二力均与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所带力荷(引力是质量,电力是电荷)的乘积成正比。但二力的比例系数相差悬殊,电力远远大于引力。

例如,在氢原子中,原子核与电子间的电吸引力是它们间引力的 1040倍!二力间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差别,如(两物质的)同性电荷间存在相互排斥力,异性电荷间存在吸引力,而万有引力却总是吸引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地球引力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F=GMm/r^2。其中G是万有引为常数(G=6.67×10^(-11)N•m^2/㎏^2(牛顿平方米每二次方千克));M地球的质量(M=5.98×10^24㎏)如果r取地球半径6380000m,m为1㎏,代入万有引力公式,计算出F=9.8N,这说明1㎏的物体在地球表面受重力为9.8N。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958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7
下一篇 2023-03-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