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概念上讲 visitor 只是表示,”伙计,当前我正在看到XXX,你想了解这个XXX么?“,它表示你当前正在扫描一个节点时触发了事件,告诉你当前正在哪个位置,比如,正遍历 </body>节点的收尾处;
而 filter 则只告诉你正在准备遍历一个节点,你得告诉 API 这个节点是否符合条件(它将返回到结果集中,如果不符合条件就不会返回到结果集中)。比如一个 NodeClassFilter 当然会有一个条件来指明我们需要命中哪个 java class 类型的 Node (TextNode, TagNode, RemarkNode, ...),而一个 CssSelectorNodeFilter 而是找出使用了指定的 Css selector 参数的节点。这里的 Filter 一般用来搜索或迭代,比如搜索符合条件的子节点或迭代一个元素的所有子节点时我们可以给定条件只看符合条件的节点。
当 XML 在解释时会触发事件,Visitor 就相当于以前的 SAX 的 startElement / endElement 事件一样,每到事件出现时就会调用 Visitor 的对应方法;而 Filter 则是到了某个可能的节点时都询问是否符合条件。
dreamweaver里面没有集成filter,所以你在style里面是联想不出来的!必须你自己找到相关资料,然后自己对应着敲进去!
而且,滤镜并不是所有的浏览器都兼容,用的时候需要额外注意!
1、使用opacity属性,给设置背景图片的元素添加“opacity:透明度值”样式即可;
属性值从 0.0 到 1.0。值越小,越透明
示例:
<!DOCTYPE html>
<html>
<head>
<style type="text/css">
div {
width: 300px
height: 300px
background-image: url(img/3.jpg)
}
.box{
opacity: 0.5
}
</style>
</head>
<body>
<div>背景图片</div>
<div class="box">背景图片</div>
</body>
</html>
2、使用filter属性,给设置背景图片的元素添加“filter: opacity(透明度值)”样式即可
filter属性定义了元素(通常是)的可视效果(例如:模糊与饱和度);
2.1 语法
filter: none | blur() | brightness() | contrast() | drop-shadow() | grayscale() | hue-rotate() | invert() | opacity() | saturate() | sepia() | url()
属性值代表的意义:
grayscale灰度
sepia褐色(有种复古的旧照片感觉)
saturate饱和度
hue-rotate色相旋转
invert反色
opacity透明度
brightness亮度
contrast对比度
blur模糊
drop-shadow阴影
示例:
<!DOCTYPE html>
<html>
<head>
<style type="text/css">
div {
width: 300px
height: 300px
background-image: url(img/3.jpg)
}
.box{
filter: opacity(0.6)
}
</style>
</head>
<body>
<div>背景图片</div>
<div class="box">背景图片</div>
</body>
</htm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