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的历史背景

相声的历史背景,第1张

早期发展

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摹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成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明朝即已盛行。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您好,很荣幸为您解答:

第一个时期,从相声艺术形成至1948年,姑称之为“奠基期”。所谓“奠基”,究竟“奠”了什幺样的“基”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涌现了数量可观、技艺高超的相声艺人。这些相声艺人历经五代,代代相传,为相声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创作并累积了大量的相声段子,就是今天所说的传统相声宝库。粗略估算,当在千段以上。三是相声的三大功能齐备。讽刺功能成为相声的主要功能,自不必说。由于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歌颂功能虽然不像后来那样突出,却已具备。歌颂为主的相声段子数量不多,但,作为讽刺的衬托,歌颂成分却比比皆是,构成后来发展的基础。四是艺术技巧趋于成熟。相声的结构方法逐渐定型;组织“包袱”渐具规律性﹔至于具体的艺术技巧和手段,像十八般武器那样,已经相当丰富了。应当强调的是,相声艺术流派已初步形成。像张(寿臣)派、常(宝坤)派、侯(宝林)派、马(三立)派,等独具格特色,堪称当之无愧的艺术流派,虽然当时还不时兴“流派”这个称呼。

到1948年,相声由繁荣走向衰微。从内容看,主要是受到“荤口”的困扰。所谓“荤口”,就是色情成分。当时,一些相声场子谢绝妇女观众,相声艺人自称:“我们这儿不说人话。”从形式看,庸俗、低级的表演成分充斥。相声艺人自以为是“无福之人伺候人”,开口就是什幺“在座的都是我的二大爷”,“我是三孙子”等等,经常以伦理关系、生理缺陷、互相打骂、互占便宜等感官刺激成分换取廉价的笑声,给相声艺术带来致命的威胁。

第二个时期,从1949年至1966年,姑称之为“发展期”。所谓“发展”,究竟有哪些表现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作了大量的新的相声段子。从内容看,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从形式看,经过改革,相声艺术呈现净化、美化的新风貌。《夜行记》、《买猴儿》、《昨天》、《追车》、《妙手成患》、《醉酒》等属于脍炙人口、风靡一时的优秀作品。二是整理了一批传统相声段子,思想性和艺术性大大提高,《改行》、《关公战秦琼》、《论捧逗》以及一些“柳活”和娱乐性的相声段子,久演不衰,成为保留节目。三是相声的讽刺、歌颂、娱乐三大功能得以全面发展,尤其是歌颂功能,更有突破性的发展。四是涌现了一批有造诣的相声演员。

第三个时期,从1966年至1976年,姑称之为“挫折期”。所谓“挫折”,就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相声艺术遭受全面的摧残。不少相声演员被打成“反动艺术权威”、“牛鬼蛇神”,不论精神和肉体,都饱受摧残和迫害。有的相声演员信誓旦旦,不但今生今世不再说相声,连子孙后代也不再跟相声沾边。不少人被送到“干校”,耽误了宝贵的艺术青春,造成了后来艺术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在“四人帮”为害最烈的那些日子里,相声从舞台上销声敛迹,真成了“绝响”。到“文化大革命”后期,相声重返舞台,遗憾的是,除少数作品以外,大都是所谓为路线斗争服务,让人哭笑不得的政治对话。

第四个时期,从1976年至今,姑称之为“复苏期”。所谓“复苏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涌现了大量的新人、新作。新作大量涌现,不可胜数,其中有些是可以进入相声艺术宝库的杰作。二是讽刺、歌颂、娱乐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粉碎“四人帮”以后,相声艺术一马当先,涌现了《如此照相》、《白骨精现形记》、《帽子工厂》等一批讽刺杰作。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又在抨击不正之风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相声的娱乐功能曾经受到忽视,粉碎“四人帮”以后得以长足发展,涌现了大量娱乐性的相声段子,为生活带来了欢笑。艺术技巧趋于多样化。快、新、奇、巧,是相声艺术技巧的走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9434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9
下一篇 2023-03-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