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计时方法

古代计时方法,第1张

地支计时法: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十二时段计时法: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更点计时法: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专用于夜间计时。

十时辰制

十进制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因此早期的历法、时间才用了十进制。阴阳五行历,属于十月太阳历;十时辰制,则是时间的十进制划分。在十时辰的使用早期,选择了若干关键性的自然现象、生物反射、生活习惯作为时间的节点,帮助人们认知时间。到后来,才逐渐转变为使用数字、或天干等代码来表述。

据《隋书.天文志》,白天的五个时间节点为:朝、禺、中、晡、夕;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为:甲、乙、丙、丁、戊。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逐渐转变为夜间安全巡逻时的附加授时节点,称为五鼓、五更,一直延续到清末。

百刻制

百刻制是十时辰制的进一步划分,即把十时辰进一步划分成均衡的一百刻。百刻制可能起源于商代,有出土的汉代日晷,盘面上的刻度为一百刻中可能用到的69刻。另一方面,人们对时间测量精度的要求及百刻制的提出,推动了铜壶滴漏的产生(毕竟百等分圆周,对于手工制作,难度不小)。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明末欧洲天文学理论传入再次提出九十六刻制,清代沿用该制度。

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日晷:“日晷”是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由晷针和晷面组成,在晷面上用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但是这种方法在阴天或夜晚就不太方便了。

2、水运仪象台:宋代苏颂制造了水运仪象台,水运仪象台的计时机械部分可以按时刻使木偶出来击鼓报刻,摇铃报时,示牌报告十二个时辰等。

3、刻漏:又称漏刻、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受水型是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4、大明灯漏:元代的郭守敬制成大明灯漏,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

日晷和刻漏是古代最常用的计时方法,除了上面几种,民间还广泛使用香漏、香篆、田漏、沙漏、蜡烛钟等方法进行计时,只是精确度就没有那么好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9449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9
下一篇 2023-03-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