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是电荷在物质系统中的不平衡分布产生的现象。用毛皮摩擦琥珀、丝绸摩擦玻璃棒等方法均能使物体带电。
物体带电后,电荷会保持在物体上,除非被其他物体移走,所以称之为“静电”。
静电与电流不同,后者是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产生的电学现象。带电物体往往具有吸引轻小物体(比如纸屑)的性质。
扩展资料原理:
组成物质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正常情况下,物体中正负电荷电量相等,对外不显示出电性,即不带电。
在一定的外部作用下(比如摩擦),物体得到或失去一定数量的电子,使物体内部正负电荷电量不相等,物体就会对外呈现电性,即带电。
物体带电后,可以使用静电验电器检验电荷的种类和多少。
摩擦起电:
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摩擦时,电子在物体之间发生转移,是摩擦起电的实质。两种物质接触时,由于两者的电子逸出功不同,电子会从低逸出功的物质流向高逸出功的物质。
这是由于两物体接触点电势相同,高逸出功的物质对应电子能量更低。
失去电子的物质逐渐带上正电,得到电子的物质逐渐带上负电,最终正负电荷建立的反向电场与使电子流动的效应抵消,电子的转移停止。
放电:
静电积累之后,由于不同物体电势不同,电荷通过瞬间电流发生转移的过程称为放电。冬季手和金属之间的火花、闪电等现象都属于放电。
消除静电:
消除静电的最简单方法就是使用空气加湿器,提高空气的相对湿度可以增强空气的导电性,有利于物体上的静电经过空气被导走。使用离子发生器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静电
静电是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质子组成。在正常状况下,一颗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量相同,正负平衡,所以对外表现出不带电的现象。但是电子环绕于原子核周围,一经外力即脱离轨道,离开原来的原子儿而侵入其他的原子B,A原子因缺少电子数而带有正电现象,称为阳离子、B原子因增加电子数而呈带负电现象,称为阴离子。
造成不平衡电子分布的原因即是电子受外力而脱离轨道,这个外力包含各种能量(如动能、位能、热能、化学能……等)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再分离,即可产生静电。
当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就会使得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荷如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其带正电,而另一个体得到一些剩余电子的物体而带负电。若在分离的过程中电荷难以中和,电荷就会积累使物体带上静电。所以物体与其它物体接触后分离就会带上静电。通常在从一个物体上剥离一张塑料薄膜时就是一种典型的“接触分离”起电,在日常生活中脱衣服产生的静电也是“接触分离”起电。
固体、液体甚至气体都会因接触分离而带上静电。这是因为气体也是由分子、原子组成,当空气流动时分子、原子也会发生“接触分离”而起电。
我们都知道摩擦起电而很少听说接触起电。实质上摩擦起电是一种接触又分离的造成正负电荷不平衡的过程。摩擦是一个不断接触与分离的过程。因此摩擦起电实质上是接触分离起电。在日常生活,各类物体都可能由于移动或摩擦而产生静电。
另一种常见的起电是感应起电。当带电物体接近不带电物体时会在不带电的导体的两端分别感应出负电和正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