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瓷器特征:
1、纹样
哥窑瓷器具有独特的“金丝铁线”纹样,釉面有冰裂纹状或龟子纹状的网状开片。仔细观察哥窑瓷器表面纹样,可见其较为粗疏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在古人眼中,哥窑瓷器上的裂纹以冰裂纹为上品,带有红色裂纹者更佳。
2、气泡
哥窑瓷器由于上面有网状开片的原因,釉层通常比较厚,最厚的釉层甚至与瓷胎的厚度相同,也因此哥窑瓷器的釉内含有一定量的气泡,如珠隐现,拥有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也成为了人们鉴别哥窑瓷器的一种特殊方法。
3、胚体
哥窑瓷器的坯体大多呈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露出了黄褐色的胎色,同时在哥窑瓷器的底足部位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因此哥窑瓷器具有“紫口铁足”的独特风致。
哥窑瓷器特点:哥窑器物胎色较深,胎质细腻,足边及口沿釉薄处也可见深色胎,制作工艺精湛,装烧方法亦采用支钉支烧或垫烧,一些盘炉器物的足底有极为规整的圆形支烧痕。
釉色以青灰,米黄为多,釉质肥润,釉面有细碎的片纹,纹分两种,一种开较大的黑色片纹,另一种是在黑色片纹中又开细小的黄色片纹,俗称“金丝铁线”,是哥窑器物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扩展资料
哥窑瓷器釉是代表中国传统美学内涵的一种装饰釉,其釉属于无光釉,釉层凝厚,有的甚至厚到与胎相等的程度。其颜色变化丰富,有奶白,蛋白,米白,粉
青,灰,灰绿,奶酪黄等多种。哥窑釉面均开有形态各异的纹片,按形状划分,有梅花纹,网状纹,细碎纹等多种。
因胎中含大量可溶性盐类金属,烧成时渗出于底
足、口缘及裂纹的缝隙中,与釉面形成强烈的颜色对比,形成“紫口铁足”“金丝铁线”的特殊装饰效果。其黑色纹片按颜色划分,有黑蓝、浅黄、鳝血等各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大名窑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谈哥窑瓷器及其仿品的主要特征
" 哥窑 "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
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 金丝铁线 '"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
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 金丝铁线 ’“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
哥窑造型有各式瓶、炉、洗、盘、罐等。论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多种色调,釉色也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各色。从时间上讲,这里应有早晚之别,从产地说也有恐非一个瓷窑的作品,情况是比较复杂的。
流传于世的“哥窑”经典器大多源自清宫旧藏,由于这批器物与古文献中的记载的“哥窑”特征不符,而且没有 考古 资料佐证,因而造成了中国陶瓷史上最大的悬疑。
为区别于明、清文献中所记载得哥窑(龙泉 章生一 窑),宫中名为“哥窑”的传世品,后世鉴赏家称其为“传世哥窑”。
哥窑瓷器 上布满了黄黑相间的裂纹,即“金丝铁线”,金丝指细碎的开片,呈黄色,铁线指大块的开片,呈黑色。金丝铁线的形成是因为瓷器在烧造过程中,由于胎质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出窑后开裂。收藏家 马未都 曾举例说,自家的一件新仿制的哥窑瓷器,夜深人静时能听见嘣嘣作响的炸裂声,这声响一直能持续一两年时间。釉片炸开后,粗的开片会渐成黑色,而细小的开片由于间隙过小,颜色进不去,时间长了,气体进去后,就氧化成了金黄色。
据专家介绍,哥窑仿品釉面有一层贼光(学术界称火光),没有传世哥窑瓷釉面上的酥光,也没有明清仿哥窑瓷釉面自然空气氧化的宝光(学术界称润光),且现代高仿哥窑瓷的金丝线就像圆珠笔在宜纸上面画了一条线一样,比较生硬,无自然晕散。收藏者一定要警惕这类假冒伪劣的哥窑仿品,以免造成经济损失。
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曾指出,民国时期有大量伪刻“ 乾隆 御题诗”的汝、官、哥、钧、定窑作品被洋人高价买走。
哥窑收藏价值一直很高,在元、明、清各朝,仿 哥窑 的产品屡见不鲜,其数量和质量均以 景德镇 为最,其产品走向多为 皇室 和达官贵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