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畔是什么意思解释

挑畔是什么意思解释,第1张

挑畔的意思是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亦作“ 挑衅 ”。

挑畔(tiao、pan)是一个网络习惯用词,挑衅的意思,由挑衅演化而来。寻衅生事,蓄意引起争斗。指借端生事(或无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辨析:挑逗含有玩闹之意。分字解释:挑tiāo:扁担等两头挂着东西,用肩担着:挑土。挑夫(旧时以给人挑货物行李为业的人)。

挑的东西:挑担。挖取:挑荠菜。量词,用于成挑儿的东西:一挑儿白菜。选,拣:挑选。挑拣。挑剔。挑肥拣瘦。古同“佻”,佻达。畔pàn:(江湖道路等)旁边;附近:湖畔。田地的边境。又同‘叛’。

挑衅的造句

1、对于敌人公然的挑衅,我们要进行有力的还击。

2、燕燕还手打了故意挑衅的弟弟。

3、那些鼠目寸光的人面对别人挑衅的时候总是暴跳如雷,我笃信他们将永远徘徊在成功的大门口。

4、面对敌人的无端挑衅,我军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自卫还击。

5、一味退缩忍让别人的挑衅是不行的,必须还治其人之身。

问题一:挑畔的意思 挑畔 听语音

挑畔(tiao pan )网络习惯用词, 挑衅的意思,由挑衅演化而来。

挑衅(tiǎo xìn)

注释: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造句:挑衅――虽然敌我众寡悬殊,但敌军时不时的挑衅我军,使我军义愤填膺。

例文:《卢沟桥烽火》: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词性:贬义词

近义词:挑逗

辨析:挑逗含有玩闹之意,挑衅指借端生事。

问题二:挑衅的意思 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问题三:徐悲鸿中挑畔是什么意思 20世纪初,徐悲鸿在法国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挑衅。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就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业结束时,看谁是人才谁是蠢蠢才!”。一年后,徐悲鸿的油画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竟赛,他都拿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轰动了整个巴黎艺术界。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远莫及的。

问题四:挑衅是什么意思 调戏是什么意思 挑衅,指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调戏,指戏弄;嘲谑;玩耍。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以理解为逗你玩、开玩笑的意思。

问题五:挑衅是什么意思 词条:挑衅(tiǎo xìn)

注释: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造句:挑衅――虽然敌我众寡悬殊,但敌军时不时的挑衅我军,使我军义愤填膺。

例文:《卢沟桥烽火》: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苏教版六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词性:贬义词

厂近义词:挑逗

辨析:挑逗含有玩闹之意,挑衅指借端生事。

问题六:挑衅是什么意思 “挑衅 :寻衅生事,蓄意引起争斗

问题七:"挑先行为"中的挑衅是什么意思? 衅,意为缝隙、间隙、破绽。《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逆臣乘衅”。因此“挑衅”可以解释为寻衅生事,蓄意引起争斗。

没有挑畔 是 挑衅

送你一篇文章

挑衅与挑畔

1969年,“文革”正处于“工人阶级领导一切”,进行“派别大联合”阶段。我所在的文史研究所属于“砸烂”单位,全体被关进“学习班”审查。期间发生了苏联军队向我珍宝岛挑衅事件。全国人民一时间同仇敌忾。各单位纷纷举行声讨大会。会场无论大小,都用白纸黑字打出“愤怒声讨苏军向我珍宝岛挑衅誓师大会”的横额。

主持人是“工宣队”的头,某工厂一个“不学有术”的家伙,此公有三大爱好:一好打扑克,二好训人,三好“热爱”女同志。他的开场白是别人写好的稿,念起来颇为义愤填膺。但就是老把“挑衅(XIN)”念成“挑畔(PAN)”。

“衅”这个字平时少见,工人师傅读错本无所谓。但却给下面的发言者出了难题。

研究所的人全都是大学以上学历,又天天听大喇叭广播,人人都知道“挑衅”不是“挑畔”。但要念成“挑衅”,不是明摆着向工人阶级“挑衅”吗?

第一位发言的是造反派头头,是天天与“工人阶级”在扑克桌上“战斗在一起,胜利在一起”的,他便声若洪钟地念挑“畔”。大家谁也不敢趁机攻击,因为人家是“领导一切”的。

第二位发言者是与“造反派”对立的“保守派”头头,他便故意强调地念挑“衅”,明显带有与对方较劲的含义。

住下便成了难题,“造反派”明知该念挑“衅”,可是念挑“衅”不仅与工人阶级闹对立,还有背叛自己头头的意思,于是便硬着头皮念挑“畔”。

马上有人跳起来发言:“在我们严正抗议苏军在珍宝岛挑衅的庄严时刻,居然有人公然窜改党中央的指示,故意把‘挑衅’窜改为‘挑畔’,这是何等居心。一字之差,便见出某些人的狼子野心,何其毒也。”

正当造反派的“挑畔”被揭露而陷入狼狈之时,造反派中的一位研究古文字的家伙跳上台,坚毅地说:“我从古文字学的角度讲一下,“衅、畔”乃一声之转。刚才队长读的正是古音,有什么错?”

台下顿时轰然大笑。接着两派便唇q舌剑地争吵起来,针尖对麦芒,乱成一锅粥。工宣队只得宣布散会。

那时的“臭老九”真是被改造得毫无尊严了。好在我那时既不是“造反派”,也不属“保守派”,而属“帝修反”系列,只能列席受教育,无资格上台宣誓,因此也便躲过了这“挑衅”与“挑畔”的一劫,只作壁上观,至今记忆犹新。

伟大领袖曾教导我们说,知识分子不是“皮”,而是“毛”,它必须附在某个阶级的“皮”上。“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曾经是革命党的汪精卫,后来“附”了日本侵略者,人称“附逆”,落得可耻下场。“文化大革命”期间,向“四人帮”附逆的太多,无法追究。甚至由于投鼠忌器的关系,不但没让这些人“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大部分人都通过“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机会,钻到党政部门工作了。这些人就成了后来贪污腐败的温床。

呸!没骨气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9590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9
下一篇 2023-03-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