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学名:Mantodea)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修女,所以又称祷告虫。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2000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中华大刀螂、狭翅大刀螂、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螳螂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
形态特征
螳螂是昆虫中体型偏大的,身体为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末端各有一个钩子,用来钩住猎物。头呈三角形,能灵活转动复眼突出,大而明亮,单眼3个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
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前足捕捉虫,中、后足适于步行,渐变态。
学名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祷告虫。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2000多种左右。
中国已知约147种。包括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螳螂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
蝗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一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虫龄的增减受环境和食物多少的影响。
扩展资料
1、非洲的绿巨螳螂
是一种比较凶猛的螳螂,拥有一个大号的宽腹,实力强悍,能够捕食昆虫、蜘蛛、蜈蜙、蛙类、小蜥、小老鼠、小鸟和小蛇,也吃蝎子蜈蚣蜘蛛,也能捕食体型相当的蛇,老鼠和蜂鸟,因此被称为“非洲绿巨螳”。
一般雌性体长8--10cm ,雄性比雌性小一些,体长通常在6--8cm,这种体型与中华大刀螳的水平相当。
2、中华大刀螳
作为我国一种全国性品种,广布于南北各地,适应力很强。早在1896年就随同苗木一同引进到美国等地,并繁衍后代。头三角形,复眼大而突出,体形大,足细长,整体颜色为暗褐色或绿色。
3、广斧螳螂
也叫广腹螳螂,俗称宽腹螳螂。身型与薄翅螳螂相仿,但粗壮得多。
特征是双刀上三个突起的黄色斑点,和双翅上的一对白斑。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主要分布在南方,北方也有分布,东北地区比较罕见。多为绿色,褐色个体比较少见;因其具有宽而短的腹部,也称为广腹螳,是斧螳属中较著名的品种之一,与勇斧螳、多刺斧螳齐名。
4、兰花螳螂
产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的热带雨林区。初生幼体呈红黑二色,在第一次蜕皮之后转变为白色和粉红色相间的兰花体色,到成虫之后,粉红色会消失而出现棕色的色斑,体色也会由乳白色转变为浅黄色。它们善于伪装,能够随着花色的深浅调整自己身体的颜色。
它们的步肢演化出类似花瓣的构造和颜色,可以在兰花中拟态而不会被猎物察觉,最适合守株待兔的掠食方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螳螂
螳螂的特点和生活特征:
一、螳螂的特点
螳螂的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末端各有一个钩子,用来钩住猎物。头呈三角形,能灵活转动;复眼突出,大而明亮,单眼3个;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
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
二、螳螂的生活特征
螳螂是一种食肉昆虫,捕食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它能杀死田野和林区的许多害虫,所以它是一种有益的昆虫。天性残忍好斗,缺粮往往导致互相残杀的现象。
螳螂常见于植物中,而不是地上,形状可以像绿叶或棕色枯叶、小枝、地衣、花或蚂蚁。它不仅可以通过拟态避开天敌,而且在接近或等待猎物时也很难被察觉。
螳螂的拟态行为
作为天生的猎手,螳螂捕食的时候动作灵敏,与此同时,螳螂还是天生的“伪装大师”,大多数螳螂不但具有保护色,并且体形可像绿叶或褐色枯叶、细枝、地衣、鲜花或蚂蚁,依靠这样的拟态不但可以躲过天敌,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猎物时不易被发觉。
螳螂中拟态最为传神的当属兰花螳螂。它们通常体长3-6厘米。初生幼体呈现特殊的红黑二色组合,在第一次蜕皮之后才会转变为白色和粉红色相的兰花体色。到成虫之后,粉红色会消失而出现棕色的色斑,体色也会由乳白色转变为浅黄色。
兰花螳螂的步肢演化出类似花瓣的构造和颜色,可以在兰花中拟态而不会被猎物察觉。兰花螳螂主要是在兰花上等待猎物上门,所以它们捕食的对象多半也是围绕花朵生活的动物,可谓是动物界中最高明的掠食者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