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选择测光设置获得准确曝光

如何正确选择测光设置获得准确曝光,第1张

导语:在摄影,尤其是风光摄影中,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准确地测光,以获得最佳曝光结果。相机内置的测光表可以帮助你决定光圈和快门的组合。相机虽然各有不同,但测光表都是大同小异的。以尼康D700为例,它提供3种测光模式:点测光、中央重点测光、3D矩阵测光。这里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3种不同的测光模式之间的优劣。最后我会介绍自己一直用的测光方式,以及如何得到最好的结果。

如何正确选择测光设置获得准确曝光

photo by Radu Stanescu

点测光模式使用直径4mm的圆形区域(约占画面的1.5%)。D700的测光点位于选定对焦点的中央,所以可以用非中央点进行测光。进行对焦时,测光表就会进行测光并计算出需要的曝光组合。

使用点测光时,位于对焦点上的物体会得到“正确”曝光,但未必适合画面的其他区域。使用点测光可能会经常感到沮丧,因为照片总是过曝或欠曝。由于点测光的自动曝光成功率较低,所以你必须经常手动调整曝光组合。

中央重点测光对整个画面进行评估,但会对中央直径12mm的圆形区域给予加权。这是一种介于点测光和矩阵测光之间的方式。如果场景中的影调或颜色是连续的且分布均匀,点测光或中央重点测光都能很好地工作。

使用中央重点测光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针对高光区测光”,对高光区测光可以保证不会过曝,同时也兼顾画面其他区域的'曝光需要。

photo by Raluca Mateescu

最后一种是3D矩阵测光。这是一种在大多数情况下推荐采用的设置。这种模式下相机会对整个画面进行评估,综合考虑画面的明度、色彩、距离等因素得到曝光组合。

从个人来说,在希望得到正确的曝光时我只使用3D矩阵测光。它有超过90%的正确率,无需用户自己过多地调整曝光。这种设置可以降低曝光失误率,确保每次按下快门后照片都以正确的曝光被记录下来。即使出现过曝或欠曝,需要做的调整工作也非常小。因为它的结果已经非常接近正确值了。

在摄影中,测光设置的重要性并不是因为可以去控制它,而是为了时间。时间对摄影而言是基本要素之一。一张照片很可能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就决定了它的成败。因此我总是使用3D矩阵测光。我尝试过点测光和中央重点测光,但是它们在快节奏的拍摄中不够可靠。选择测光模式不仅仅意味着得到正确的曝光,更多的是要具有可靠性,特别是在面对一个全新的场景环境时。

photo by Mitch Johanson

不过点测光也是有用的。当使用渐变灰滤镜时,对阴影和高光区(在风光摄影中一般是天空)点测可以帮助我决定选择哪种等级的滤镜。比如,我有1、2、3级的3种滤镜。如果对阴影区点测的结果显示最佳曝光是1/10,f/4,而高光区是1/80,f/4,我就会选择3级滤镜,因为阴影与高光之间的差距是3级(该原理是用渐变灰镜将高光区的曝光减少3级,此时阴影和高光需要的曝光组合都是1/10,f/4,否则高光与阴影无法同时得到正确曝光——译注)。

所以点测光的用处是确定场景中不同区域的曝光值,方便利用其它技术手段(渐变灰镜、摇黑卡等)来实现整个场景的准确曝光。而对于其他拍摄,我都会使用3D矩阵测光。

右手快门按钮后面有2个按钮,左边那个就是测光按钮,按住,拨动主拨轮(在右手拇指附近),就可以调整测光模式,把fn功能键设置成调整对焦模式即可。

一.自动对焦模式:

1.AF-S模式是用于拍摄对焦在静态物体上的,例如:静物、风景等。在此模式下,相机跟据对焦点一次性对焦。物体移动后,相机不再连续对焦,除非你重按快门对焦。

2.AF-A模式就是自动选择AF-C和AF-S模式,对焦静态物体时自动默认为AF-S模式,对焦动态物体时自动默认为AF-C模式,所以这个模式比较常用,方便。A是纵深模式,即一直半按快门,当已对焦的物体沿和机位距离发生变化时,会连续自动对焦,直到重新对好焦。(针对沿镜头轴运动的对象)

3.AF-C模式是用于拍摄对焦在动态物体上的,当物体移动时,在此模式下,相机自动实时变焦,若物体离开对焦点,则无法对焦。比如说你跟拍路上跑的汽车,你对焦后,对焦点可以跟着汽车移动,相机会连续自动对焦,按快门可以得到汽车清晰而背景动态模糊的相片。C是全方向模式,即一直半按快门,对焦物体运动或者相机移动,都会重新对焦。(针对横向运动或不规则运动的对象)

二、测光模式:

当相机用M档模式拍摄时,首先设置好光圈,其次是快门速度,再看取景器里的暴光值,一定要清楚白加黑减的原理,当暴光值调整到中间位置就可以拍摄了,这样就是最好的光圈与快门速度的组合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63585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1
下一篇 2023-03-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