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TCP连接,默认端口3306
2.查询缓存,如果匹配,则返回结果,否则继续下一步
3.解析器Parser进行解析,包括词法解析和语法解析
4.进行预处理,优化器optimizer生成执行计划
5.执行计划调用存储引擎的API函数,得到查询结果
6.查询结果返回客户端,并更新缓存
-- 打开sql 执行记录功能
set global log_output='TABLE'-- 输出到表
set global log=ON-- 打开所有命令
执行记录功能general_log, 所有语句: 成功和未成功的.
set global log_slow_queries=ON-- 打开慢查询 sql 记录
slow_log, 执行成功的: 慢查询语句和未使用索引的语句
set global long_query_time=0.1-- 慢查询时间限制(秒)
set global log_queries_not_using_indexes=ON-- 记录未使用索引的sql 语句
-- 查询sql 执行记录
select * from mysql.slow_log order by 1-- 执行成功的:慢查询语句,和未
使用索引的语句
select * from mysql.general_log order by 1-- 所有语句: 成功和未成功的.-- 关闭sql 执行记
1.一条查询语句如何执行?
2.一条更新语句如何执行?
3.innodb的redolog是什么?
4.什么是写缓冲
5.写缓冲一定好吗?
6.什么情况会引发刷脏页
关于一条mysql查询语句在mysql中的执行流程
如select name from test where id=10
1.连接器---先与mysql服务端连接器建立连接,若查询缓存命中则直接返回 (查询缓存的弊端:查询缓存的失效非常频繁,只要有对一个表的更新,这个表上所有的查询缓存都会被清空。)
2.分析器---词法分析告诉服务端你要干什么(我要找 test表中id为10的名字) ( 其中sql语法错误在这块暴露 )
3.优化器---服务端会思考该怎么执行最优(索引的选择)
4.执行器---检查用户对库对表的权限
5.存储引擎--存储数据,提供读写接口
以update a set name=1 where id=1
主要区别在于在查询到数据之后(select name from a where id=1),如果是innodb引擎它会进行日志的两阶段提交:
1.开启事务,写入redolog(innodb引擎特有),并更新内存
3.写入binlog,提交事务,commit
我们知道mysql数据存储包含内存与磁盘两个部分,innodb是按数据页(通常为16k)从磁盘读取到内存中的(剩余 *** 作在内存中执行),当要更新数据时,若目标数据的数据页刚好在内存中,则直接更新。不在呢?
将这个更新 *** 作(也可能是插入) 缓存在change buffer中 (redolog也会记录这个change buffer *** 作)等到下一次查询要用到这些数据时,再执行这些 *** 作,改变数据(称为合并 *** 作记录称为merge)。
innodb_change_buffer_max_size
innodb_change_buffering
先介绍两个概念
因为redolog是环形日志,当redolog写满时,就需要“擦掉”开头的一部分数据来达到循环写,这里的擦掉指,指将redolog日志的checkpoint位置从 CP推进到CP‘ ,同时将两点之间的脏页刷到磁盘上(flush *** 作),此时系统要停止所有的更新 *** 作(防止更新 *** 作丢失)
1.系统内存不足。当要读取新的内存页时就要淘汰一些数据页,如果淘汰的正好是脏页,就要执行一次flush *** 作
2.Mysql认为系统处于“空闲状态”
3.正常关闭Mysql
上述后两者场景(系统空闲和正常关闭)对于性能都没太大影响。
当为第一种redolog写满时,系统无法执行更新 *** 作,所有 *** 作都会堵塞
当为第二种内存不够用时,如果淘汰脏页太多,影响mysql响应时间
后两者刷脏页会影响性能,所以Mysql需要有刷脏页控制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设置项考虑
1.设置innodb_io_capacity告诉innodb所在主机的IO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