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率每分钟超过100次为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运动或精神紧张、发热、甲亢、贫血和心肌炎等。窦性心率每分钟低于60次为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甲低、颅内高压、老年人和部分药物反应。窦性心律不齐的心电图特点为P-R间期异常,临床意义不大。
异位心动过速:分为阵发性和非阵发性两类,又分为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除频率快、节律不齐外,前者心电图形态多正常,后者QRS波宽大畸形,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出现。
/iknow-pic.cdn.bcebos.com/a9d3fd1f4134970a6eb86d2b9acad1c8a6865dee"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a9d3fd1f4134970a6eb86d2b9acad1c8a6865dee?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a9d3fd1f4134970a6eb86d2b9acad1c8a6865dee"/>
扩展资料
心电图是被记录在布满大小方格的纸上,所以想要知道心电图怎么看,首要的是知道这些格子代表的意义。这些方格中每一条细竖线相隔1mm,每一条细横线也是相隔1mm,它们围成了1mm见方的小格。粗线是每五个小格一条,每条粗线之间相隔就是5mm,横竖粗线又构成了大方格。
心电图记录纸是按照国际规定的标准速度移动的,移动速度为25mm/s,也就是说横向的每个小细格代表0.04s每两条粗线之间的距离就是代表0.2s。
国际上对记录心电图时的外加电压也是有规定的,即外加1mV电压时,基线就应该准确地抬高10个小格,也就是说,每个小横格表示0.1mV,而每个大格就表示0.5mV,每两个大格就代表了这1mV。
参考资料来源:/hn.people.com.cn/n2/2017/0328/c371273-29930833.html"target="_blank"title="人民网-心电图怎样看?教你看懂异常心电图">人民网-心电图怎样看?教你看懂异常心电图
心电图一个完整的心电周期是由P波、Tp(或Ta)波、PR间期、PR段、QRS波群、J点、ST段、T波、QT间期和U波组成,分别表示心电图的波、段和间期。
1、P波。
P波代表了心房的激动,前半部代表右心房激动,后半部代表左心房的激动。P波时限为0.12秒,高度为0.25mv。当心房扩大,两房间传导出现异常时,P波可表现为高尖或双峰的P波。
2、PR间期。
激动沿前中后结间束传导到房室结。由于房室结传导速度缓慢,形成了心电图上的PR段,也称PR间期。正常PR间期在0.12~0.20秒。当心房到心室的传导出现阻滞,则表现为PR间期的延长或P波之后心室波消失 。
3、QRS波群。
激动向下经希氏束、左右束支同步激动左右心室形成QRS波群。QRS波群代表了心室的除极,激动时限小于0.11秒。当出现心脏左右束支的传导阻滞、心室扩大或肥厚等情况时,QRS波群出现增宽、变形和时限延长。
4、J点。
QRS波结束,ST段开始的交点。代表心室肌细胞全部除极完毕。
5、ST段。
心室肌全部除极完成,复极尚未开始的一段时间。此时各部位的心室肌都处于除极状态,细胞之间并没有电位差。因此正常情况下ST段应处于等电位线上。当某部位的心肌出现缺血或坏死的表现,心室在除极完毕后仍存在电位差,此时表现为心电图上ST段发生偏移。
6、T波。
之后的T 波代表了心室的复极。在QRS波主波向上的导联,T 波应与QRS主波方向相同。心电图上T波的改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心肌缺血时可表现为T波低平倒置。T 波的高耸可见于高血钾、急性心肌梗死的超急期等。
7、U波。
某些导联上T波之后可见U 波,如今认为与心室的复极有关。
8、QT间期。
代表了心室从除极到复极的时间。 正常QT间期为0.44秒。由于QT间期受心率的影响,因此引入了矫正的QT间期(QTC)的概念。其中一种计算方法为QTc= QT /√RR。 QT间期的延长往往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
9、PP间期。
p-p间期是两个p波之间的时间,表示一次心动周期的时间。一般用RR间期(R-R间期是两个QRS波中R波之间的时间)来表示,计算方法是:60除以心率(正常的窦性心律为60~100次/分),所以PP间期为0.6~1.0 s。
心电图v1、v2、V3、v4、v5、v6、I、II、III、aVR、aVL、aVF如下:
V1:第4肋间隙胸骨右缘。
V2:第4肋间隙胸骨左缘。
V3:V2导联和V4导联之间。
V4: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上。
V5:第5肋间隙左腋前线上。
V6:第5肋间隙左腋中线上。
I:高侧壁导联。
II:下壁导联。
III:下壁导联。
avF:下壁导联。
avL:高侧壁导联。
扩展资料:
1842年法国科学家Mattencci首先发现了心脏的电活动。
1872年Muirhead记录到心脏波动的电信号。
1885年荷兰生理学家W.Einthoven首次从体表记录到心电波形,当时是用毛细静电计,1910年改进成弦线电流计。由此开创了体表心电图记录的历史。
1924年Einthoven获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今日的心电图机日臻完善。不仅记录清晰、抗干扰能力强、而且便携、并具有自动分析诊断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电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