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是需要事务结束后才释放的。
一个是 MVCC,一个是两阶段锁协议。
为什么要并发控制呢?是因为多个用户同时 *** 作 MySQL 的时候,为了提高并发性能并且要求如同多个用户的请求过来之后如同串行执行的一样(为了解决脏读、不可重复读、幻读)
官方定义:
两阶段锁协议是指所有事务必须分两个阶段对数据加锁和解锁,在对任何数据进行读、写 *** 作之前,事务首先要获得对该数据的封锁;在释放一个封锁之后,事务不再申请和获得任何其他封锁。
对应到 MySQL 上分为两个阶段:
但是两阶段锁协议不要求事务必须一次将所有需要使用的数据加锁(innodb在需要的索引列数据才锁行),并且在加锁阶段没有顺序要求,所以这种并发控制方式会形成死锁。
MySQL有两种死锁处理方式:
死锁检测 (默认开启)
死锁检测的原理是构建一个以事务为顶点、锁为边的有向图,判断有向图是否存在环,存在即有死锁。
回滚
检测到死锁之后,选择插入更新或者删除的行数最少的事务回滚,基于 INFORMATION_SCHEMA.INNODB_TRX 表中的 trx_weight 字段来判断。
收集死锁信息:
减少死锁:
死锁解决:
有两种模式的行锁:1)共享锁:允许一个事务去读一行,阻止其他事务获得相同数据集的排他锁。
( Select * from table_name where ......lock in share mode)
2)排他锁:允许获得排他锁的事务更新数据,阻止其他事务取得相同数据集的共享读锁和 排他写锁。(select * from table_name where.....for update)
以下面的表为例子进行说明
间隙锁的产生来自于 InnboDB 引擎在可重复读的级别基础上执行当前读时出现的幻读问题。下面来分析一下幻读的例子, 假如没有间隙锁的话 ,那么会出现下面的现象:
如上表如示,是基于没有间隙锁的假设,sessionA 事务内执行两次相同的当前读返回的数据不一样,出现幻读的现象。因为(2,2,10)这条记录在原本的数据并不存在,行锁就锁不住,因此诞生间隙锁。
首先看看sessionA的执行计划,发现用到覆盖索引
场景 1:插入到索引 a 时,要插入是索引是(11,5),属于(a=10,id=10)和(a=30,id=30)之间的锁范围,所以阻塞
场景 2、3、4 同理分析得出结论
本例子跟《查询条件走二级索引例子》区别在于 sessionA 是 select * ,因此需要回到主键索引查询所有字段,扫描了主键索引,所以也会在扫描到的索引进行加 next-key lock。该语句回表一次,扫描到是行是 id=10,所以加锁是(0,10],(10,20),因此 sessionA 一共加了锁是索引 a 的(10,30)和主键索引的(0,2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