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都是指那些,科举都有什么程序。

八股都是指那些,科举都有什么程序。,第1张

八股文

中国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称时文、制义或制艺。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不过写法初无定规。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中期而泛滥整个清代,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越雷池一步。一篇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而能与骈体辞赋合流,构成一种新的文体,在文学史上自有其地位。但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作为考试的文体,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无自由发挥的余地。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

科举制度

内容

(1) 考试程序∶明代的科举考试共分以下四个阶段。

i 童试∶在各府、州、县举行,每年一次,应试者称为「童生」,童生须经过县、府、院三个阶段的考试,及格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ii 乡试∶在各省省会举行,每三年一次,应试者必须是成绩优良的生员,因考试日期例在八月,故又称「秋闱」。中举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iii 会试∶乡试后翌年在京师举行,故又称「春闱」。中式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iv 殿试∶会试发榜后不久,在宫中举行由皇帝亲自策问贡士,再按成绩分为一、二、三甲,总称「进士」。一甲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2) 考试内容∶明代科举试的内容与前朝不同,明制度定科举考试必须以四书五经命题,而士子的文章也有一定的格式。文章必须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末股共八段,士子作答时,必须依照题义,揣摩古人的语气,「代圣人立言」,不许发表个人见解,时称「制义」,俗称「八股」。

(3) 授官办法∶明代惯例,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成绩优良者,授翰林院庶吉士;不入翰林者,授其它京官,如给事中、御史、六部主事,或授知州、知县、府推官等。

特色

(1) 行四级考试制∶明之科举制度较唐、宋时更为完善,自「童试」、「乡试」、「会试」,以致「殿试」,形成一贯的体系,其间的递升周密,可杜绝舞弊和侥幸。

(2) 以八股文取士∶明制规定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生,所作文章必须仿宋经义,立论以朱熹的学说为根据,文章分为八段,有一定的格式和字数限制。这是明科举不同于唐、宋科举之处。

(3) 配合学校教育∶明代科举,乡试以下,与学校教育相辅而行。明制规定,地方所设之府、州、县学校,每三年举行两次考试,第一次称为岁考,学子成绩分为六等;第二次称为科考,是岁考中第一、二等学子进行复试,及格者为科举生员,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此外,府、州、县学校所授之科目,有礼、射、书、数四科,其中礼科所习科目,与科举考试内容关系密切。作为最高学府的国子学(又称「国子监」),所收监生,种类繁多,其中的「举监」收纳会试落第的举人,待下次会试时再出监应试,故明代的学校可说是科举的预备场所。

(4) 重进士及翰林∶明代特别重视进士及翰林院,英宗以后,更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之说。因此,科场上有品流之分,进士及第者谓之清流,秀才、举人谓之浊流,难以出任大官。

(5) 严防考生作弊∶明代防止考生作弊的制度非常严密,应考人必须填写三代的姓名、籍贯、资历;但要避写「朝号」及「御名」。此外,又有「糊名」、「誊录」、「搜检」、「锁院」、「巡逻」等制度,考官入场后即锁门,考生有军士看守,以防士人自由进出;乡试及会试均考三场,每场以一日为限,当晚收卷。

我有一篇

逸民伯夷叔齐 清 周镐

(见《犊山文稿》)

有逸于商周之际者,民之望也。

(破题)概括、解释题义。不能直说,否则就是“骂题”。

夫夷齐之遇,不为民不可,同为民而又不忍也。民而称逸,此其所以为夷齐乎!

(承题)

(标准:三句。承接破题所说出的意思,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且自古圣人并起,莫盛于商周易姓之交。生文武以为君也,生三仁又生十乱以为臣也,天生夷齐何为也哉?曰以为民也。夫君臣不易得,民则滔滔皆是,安用圣人?不知有易代无易民,苟任其互兴互废于其间,民彝之性先亡,君臣之统愈乱。圣人适遭其变,不甘自外于民,而又不忍自混于民,于是有逸之一法,所以立民极存民心也。

(起讲)

(一般不超过十句。)

故鲁论叙逸民而首举两人焉,曰伯夷叔齐。

(领题)

首阳之薇蕨诚甘,则北海高栖,奚为引领就岐山之养。知姬宗行善,夷齐非有违心也。载木主而东征,死父难欺;三分服事之孤忠,入地应伤扣马。

(第一股。说明夷齐并非原来就想隐居,也并不反对文王,只是认为武王伐纣的行为不太合理。)

镐洛之屏藩可慕,则墨胎华胄,奚不承祧袭孤竹之封。知盖世功名,夷齐不屑萦怀也。告武成而班爵,桓裳虽贵;八百会盟之侯服。戴天宜愧从龙。

(第二股。说明夷齐原来就没有做官求荣之心,受武王酬勋封爵的人,比起夷齐,应该有愧。)

(以上二股为起股。是从夷齐正式去做逸民之前说起。)

且夫不得已而逸者,其逸最苦。

(第三股)

不必逸而逸者,其逸最奇。

(第四股)

(以上二股为中股。起着引入正面题旨的作用。)

谓夷齐生不逢时,(而)时则何害于夷齐也。千古非常之举,数见则安。放桀南巢,来世不闻口实。况军士倒戈而反斗,筐筐载币以迎师,天心亦可知矣。夷齐素属布衣,去就不妨自决。即周旋二姓,岂有隳名失节之嫌。此亦何须于逸者,而夷齐乃不忍不逸也。如独夫何;周民也欤哉,如旧君何。以暴易暴之言,直欲澹麾旄仗钺之心,勉嗣王于养晦。故义人扶去,深恐阻挠大计,而又羞蒙杀士止名。斯岂普天率土之恒规所得强而拘也。逸焉已矣。

(第五股)

谓夷齐所事非君,而君则何弃于夷齐也。我周鼎革之初,怜才最笃。商容复位,下车首拔名贤。况朝鲜拜访范之师,东夏留象贤之客,王度亦恢宏矣。夷齐分异周亲,出处无难从便。即黄冠旋里,亦备新朝顾问之资。此又何容于逸者,而夷齐乃不敢不逸也。遗民也欤哉,呼之亦可;游民也欤哉,应止亦可。我适安归之叹,直欲破衔璧负图之案,警百尔以偷生。故槁饿奇踪,其文不载尚书,恐彰胜国耆英之丑。此岂崇德报功之盛典所得罗而致也。逸焉已矣。

(第六股)

(以上二股为后股。正面发挥夷齐必逸的理由。)

盖天下惟民最贱,壶浆箪食,反颜结新主之欢。逸以耻之,而德与怨两无所任。西山片石,犹恨在寰中也。腥闻易染。纣不能兴渊薮之波;大赉那辞,武不敢赐钜桥之粟。

(第七股)

周室惟民最顽,纪叙图功,乘衅煽多方之变。逸以谢之,而畔与服两无所徇。黄农之宇宙,何异在今日也。墓木受封,死不愿效比干之烈;宝龟见兆,生不轻为小腆之愚。

(第八股)

(以上二股为束股。从夷齐已逸之后发挥,说明他们逸的伟大。)

呜呼!自有夷齐而民心可以不朽矣,此其所以为逸民之冠欤!

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八股文,是明清科举的规定的一种文体,明确规定有八个部分。

八股文的出现,是科举制的鼎盛阶段,也是科举制步入没落阶段。

现在提到八股文,主要是说八股文的各种限制,八股文和前朝科举的不同点就是突出『限制』,有严格的题目、内容、格式限定,绝对不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不允许引用程朱理学之外的内容等等。科举不再注重个人见解,绝大多数八股文成为专讲形式、内容空洞的文字游戏。

导致了一大堆读死书的人出现,甚至一生都在研究八股,研究古书一度成风气,真正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有不少人看出八股文的弊端,有甚者将八股文与焚书等同而谈,但是形成了一套从教育、科考等完整的体系,涉及的人众多,少数人的反对,无法动摇八股文。

当然,八股文也有合理的成分,写得好的也是个人才,徇私舞弊的机会就少了。

但是对于社会整体读书人的负面影响更严重,弊大于利。学术上的自由创新越来越少,埋没了更多有创新能力强的人才,科举出来的人大多是死读书而不能活用,实际执行能力较差,聪明的要熬十几年。明朝后期,爬上高层的很多人纸上谈兵之辈。

一种趋于标准化的考试方式,其实施的出发点是为了减少腐败的影响。作为考试,八股文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把考试作为唯一的上进途径,人们把精力都花在了研究考试技巧上,整个社会不关注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总之这些虽然不适合现在,但是依然是我国不可缺少的文化瑰宝,需要一直保存下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75661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7
下一篇 2023-04-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