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议
1、重视学校校训的提炼
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精神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精彩的校训,如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美国斯坦福大学“让自由之风吹拂”,哈佛大学“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无不彰显鲜明的个性,具有极强的宣传教育意义。我们的校训要规避教条化、规范化,更要结合本校特色,注重校训的合理化、个性化。
2、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写好校史、建好各类陈列室、展室,通过资料记载和实物生动反映学校发展历程,激励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要发挥成才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以其创业历程和成就,激励学生立志成才;精心组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奖学金颁发仪式等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活动,提倡名人、前辈为学生颁发毕业z书和各类奖励;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定期举办“两节一会”(艺术节、科技节和运动会),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师生道德情 *** 。
3、重视校内文化设施建设
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建好学生文体中心、科技中心、网络中心等,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宣传橱窗、艺术展览展示空间等的一体化建设,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更大作用。根据学校教师资源的优势,开设绘画、书法、陶艺、歌舞等名师工作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多个工作室。
4、重视校园景观、环境美化建设
搞好校园环境美化,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桥等景观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以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和他人的美好情 *** 。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楼宇、道路、景观的规划、建设、命名及管理工作,增强对校园环境的认同感。赋予校园里包括楼堂馆所、花草树木等在内的建筑、设施和环境的装饰美化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把学校建成绿色校园、文明校园。
5、重视校园安全综合治理
校园安全的综合治理工作,包括校内和校外的安全,以维护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针对安全隐患进行有效疏导和治理。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生社团组织的管理,帮助培养和推荐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社团健康有序地开展活动,实施特色大课间活动,集安全演练、文明礼仪、体质锻炼于一体,努力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营造良好、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6、重视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
学校文化层次的高低,教师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是关键。可以开展内容鲜活的社团活动,以兴趣促进个人素质的提升。以教师社团为阵地,开展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陶冶人的性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办好校刊,加强校园网建设,开展活力校园的创建,使之成为展现教师风采的平台。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特色鲜明的品味校园。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教务系统入口: https://www.ynjgy.com/html/zzxx/jgsz.html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创办于1992年,是云南省办学最早的民办学校之一。2004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高职专科院校。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建校28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秉持“厚德尚行”的校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爱育人”的办学理念,持续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文化育人,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设有财会金融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教育学院和医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部),并结合行业产业需求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要,与企业共建了ICT、智能制造、大数据等7个产业学院。开设本科专业42个,涵盖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医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法学8个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36262人,其中本科生11622人。
设施先进,条件优越。学校位于春城昆明,现有安宁、海源两个校区,占地1187亩,教学行政用房52.5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95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95.5万册、电子图书160万册,建成了高速、稳定、便捷的校园网络,实现“万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无线全覆盖”。建有新商科、学前教育、土木工程、基础医学等24个实验(实训)中心,其中建有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云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云南省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305个。
人才强基,引领发展。学校把教师作为办学第一资源,构建了“以奋斗者为本”的教师引进、培养、激励体系。现有专任教师153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510人,占比33.33%;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938人,占比61.31%。外聘教师548人。拥有“云南省*”教学名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等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领军人才。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学校以云南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建设为契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深化产教融合,规范教学管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334”人才培养模式。获批云南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2项,云南省“质量工程”项目175项。“应用型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云南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应用科研,服务发展。学校建有现代供应链研究院、工业智能应用技术研究院、大数据会计研究院等10个科研机构,拥有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近三年,学校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级厅级科研课题75项,横向项目27项;出版著作75部、主编教材28本,发表学术论文2632篇;获得发明、实用新型、软件著作权授权合计710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社会服务项目729项。根据《2019中国民办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学校科研竞争力在全国民办院校排名第55位。
学生为本,文化育人。学校以建设良好校风、教风、学风为目标,突出思想性、职业性,打造了“青春素养”讲坛、民族文化工程、一院一品等系列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以“学长制”改革为抓手,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服务。成立“砺剑”军事主题社区,以学长教官为依托,组建了云南省高校第一支民兵应急分队,开办国防教育讲坛,被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和宣传。
创新创业,成果丰硕。学校在云南省高校中率先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云南省小企业创业示范园、云南省省级校园创业平台等,以“专业+创业”为路径,构建了“创业资源、创业课程、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和创业评价”五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蜜思优蜂”“南国本草芯”项目分别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铜奖。近三年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114人次获国家级奖项、414人次获省部级奖项;立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8项,校级科研项目70项;发表论文39篇,获专利授权4项。
社会声誉,广泛好评。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连续9年获得“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学校先后荣获“中国民办教育优秀学校”“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民办教育先进集体”“云南省就业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等多项荣誉,学校办学成效得到了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中国高等教育》、云南日报等权威媒体的宣传报道。办学以来,学校累计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10万余人,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余宣俊、“强国一代新青年”张哲等一批优秀学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