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名门望族背后的秘密

探索名门望族背后的秘密,第1张

20200901读书笔记

(二十)陆九渊家族

215集:做作业的芝麻与西瓜-陆九渊

(215-1)这一集开始,我们连续几集,来讲讲800多年前诞生的一位心学伦理学大师,陆九渊。当年与朱熹激辨多天,创造了历史上理学与心性大碰撞的大事件。

他讲到心即理,同时提倡“学为人,尽人道”,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怎样的“学为人尽人道”的智慧?

陆九渊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无时无刻不与物欲相交,我们的五感:声、色、触、香、味与物的交融中慢慢就忘记了身而为人自有的价值了。若我们不回归人自有的价值,人与禽兽又有何分别呢?也就是说物欲横流忘记人性。

(215-2)陆九渊还说,“若不知人之所以为人,而与之讲学,遗其大而言其细。”用现代的理解就是只注重知识的讲学甚至过去功利的教学而忘记了为人之学,就像捡了芝麻漏了大西瓜。

若当人知道了身而为人的自有价值,就能知其大,自然反轻归厚了。人就尽人道不走偏。当人知道为人的价值,学习的方向也就自然发生改变,教育的表现、结果以及社会问题的解决情况也将大大的不同。

以上讲到的有两点,一是身而为人不要被物欲所困而忘记自身的价值;二是如何才能解决物欲及社会问题,必须从教育入手,用教育把人回归到自身的价值上来。

(215-3)家庭教育的核心与价值也在这里,家庭教育决定人格,学校教育决定人才。家庭教育的核心不在知识上,而是像陆九渊提倡的“学为人,尽人道”上,现代很多家长更多关注孩子的学科教育,每天被孩子做都做不完的功课拉走注意力,从而忘记的孩子学做人的教育。也许我们会说,现在孩子们的功课实在太多了,能完成功课已经很不错了,谈何有多余的时间教其他东西。

(215-4)确实,现在的孩子学习也太苦了,如果我们暂时不能改变现状,可我们可以尝试改变教育注意力的方向。如把孩子做功课变成孩子修炼人格的教育,如通过功课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自信、自我控制力等,这四点是孩子终身的学霸能力。

同样是孩子做功课的情况,有些家长关注的是孩子做题目的对错,而有些家长则关注孩子做功课的过程中是否享受是否自己会思考等,学习不等于成长,利用孩子做功课的机会带出孩子人格的成长,这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境界。

给我的感受是教育孩子改变注意力的方向,不要只关注成果成绩对错要关注孩子写作业的过程,是否专注书写,是否工整?是否有独立的思考?是否在享受写作业的过程?学习并不等于成长,人身而为人,不要被物欲所困,要看清自身的价值,

216集:读书人也不一定都是君子

(216-1)陆九渊受朱熹的邀请,到白鹿洞书院讲《论语》,讲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还说到“窃谓学者于此,当辨其志。”意思是说,要分辨一位学者是君子还是小人,主要看其学习的动机。当时,有些学者努力读书是为了有朝一日能科举成功,升官发财。而有些则为国为民而读书。

(216-2)放在现代,就好比有些人努力读书是为了有一天有张好的文凭和有份好的工作享受高的待遇,而有些则为了有一天能造成社会而读书。有些人无形中会拿读书人和商人来定义一个人是否是好人,无意识的用读书人来比喻定义一个人是好人,用商人来定义一个人唯利是图甚至是小人。

可是,从陆九渊的看法来看,读书人也不一定都是君子,主要看动机,要看是为义还是为利而读书。而商人也不一定不是君子,还是主要看动机,若谋利出于正道守信,利于民众,商人也是君子。

(216-3)所以,陆九渊说要辨志,辨一个人的动机是义还是利,文化人中有商人,商人中也有文化人,文化人中有君子也有小人,商人中也有君子也有小人。

当我们学会了分辨每个人的志向动机时,即可懂得了如何选择朋友了。不是以学历、知识来选择朋友而是以陆九渊所说的“学为人,尽人道”来认识人了解人。

最后,我们可以自己觉察自己,我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呢?是为了利欲而去做事还是为了义而去做事呢?当然如果是出于生存需要又走正道获取的利是没有问题的,这一点陆九渊也是支持的,不过最重要的是利的背后是否是以义为出发点的,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切己自省。

(216-4)如果还不太明白我在说什么的话,可以通过一点来做自我觉察,就是四个字“仁者无惧”,仁爱守义之人没有太多的恐惧与焦虑。有时有朋友与我说,我最近总是很焦虑与不开心,我有时会回答一句话,“你最近想自己想得有点多了!”

给我的感受是考虑自己太多的容易患得患失,仁爱守义之人,没有太多的恐惧与焦虑,

217集:是否是好人的标准

(217-1) 陆九渊34岁高中进士,当时吕祖谦为主考官之一,吕祖谦在阅陆九渊的《易》卷时,击节叹赏,后又读《天地之性人为贵论》更加叹赏。陆九渊说到,“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

人要有本心,陆九渊用四端来说明白,太妙了。

(217-2)一个人是否有仁爱之心,就看一个人有没有恻隐之心了。参考以下,当一个人能够同理别人时,即能看到别人的需要,当能看到别人的需要时,人要么就接纳了,要么就生出恻隐之心了。

也就是说,仁爱之人是能看到别人需要的人,而不是总想别人看到我们的需要。

(217-3)判断一个人的羞恶主要看一个人是否能行出义来。我们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好人,认为自己从来没有害过人更没有害人之心,所以是好人。

可是,在陆九渊的眼里,这类都不算好人,真正的好人是会帮助别人的人。很多人没有害过人可是也没有帮助过多少人,所以还称不上为好人。

真正的好人是帮助过很多人的人。

(217-4)一个人有没有涵养,主要看会不会礼让。礼让背后是有敬畏之心的。而敬畏之心的背后是有对天理与人道的理解的。

所以凡是能礼让的人都意味着是一位存天理之人,敬畏天地,尊重自己与他人的人。

(217-5)看一个人是否有智慧,就看此人是否能正确的判断是非。孔子说四十不惑,讲的不是说到了四十岁就知道了万物的所有,不是的,没有人是都知道万物的所有的,知识永远是人所学不完的。

不惑讲的是能正确的判断是非对错,哪些是天意哪些是人为,这些都能清明,有正确的价值观,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也是一个人是否具有智慧的简单标准。

给我的感受是凡是能看到别人需求的人,凡是帮助过很多人的人,凡是敬畏他人的人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人,

218集:天理与人心怎么说

(218-1) 朱熹认为心具理,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通俗一点的理解就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道理都已经在心里,并主载着心,心是规律道理的载体。程朱强调,性即理,在心叫做性,在事叫做理。理加心等于性,性就是道心。

朱熹的说法遭到了陆九渊的反对,陆九渊认为,如果像朱熹这样说,人心为人欲的那个心,道心才是存天理的那个心,那不就是人有两个心吗?而人只有一个心,是不能分离的。

(218-2)这就是朱熹与陆九渊的分歧点了,朱熹认为,天理为人心的主宰,要存天理灭人欲,而陆九渊却认为心才是一切的主宰。如王阳明所说的心外无物。

个人认为,天理是理性的,而人心里还有感性。从道的说法来讲,天曰阴阳,地曰柔刚,在人曰仁义。

(218-3)道只是在人的身上所呈现的形式与天地所呈现的形式有所不同却又是同一个东西。朱熹认为了解天理即了解人心,格物了就致知了,而陆九渊即认为了解心了即了解理了,因为理就在心中。

而程颢也提到,“道”与“心”是不分离的,仁知勇只是名德,得道者为不忧、不惑、不惧,而仁知勇偕由心而发,故道与心是合一的。

(218-4)人心里有爱与恐惧两种重要的能量。学习宇宙天理大道会帮助我们更好的控制我们的心,如朱熹所说的理是心的主宰。

同时,修行我们的心,自我反省,从心生发出更多的爱与仁义,心中清明更能读懂天理,人即开悟,如王阳明所说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孔子也说不惑,所以,明事理、懂是非,人即成熟。

给我的感受是,明事理懂是非,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继续学习,修为自己,争取做一个明事理,懂是非的人,

名媛望族尔嫣要走时因为她自己罪孽深重。

根据名媛望族电视剧剧情可知,尔嫣表示自己罪孽深重,只有闭门抄经,才可令自己心境宽阔,就去寺庙了,因此名媛望族尔嫣要走时因为她自己罪孽深重。

名媛望族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制作的民国电视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83135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5
下一篇 2023-04-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