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程序,写出程序的输出结果。

阅读程序,写出程序的输出结果。,第1张

程序结果为 false

通过A的构造函数对 a 和b的privateVar属性进行赋值

a赋值1,b赋值2

通过aisEqualTo(b)来判断两者的privateVar是否一致,若一致返回true不一致返回false

倒叙输出,!gninrom doog。

第一个for你肯定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就是把p置为str1最后一位的地址,注意这里是地址。然后关键来了,第二个for。注意条件是--p >= str1。这个条件看上去有点奇怪,不过如果你对指针够了解的话,还是比较简单的。p现在是str1最后一位的地址,先--,得到倒数第二位的地址,即!的地址,比str1(字符串首的地址)来得大,这样,把!赋给q,q++,然后p再--,得到倒数第三位的地址,即g的地址,比str1来得大,这样把g(morning中的g)赋给q字符串。如此往复,直到p减到了比str1还小的地址,停止复制,把\0赋给q是为了给字符串一个结尾。这样就完成了~

1、阅前程序:糊名易书

与现代一样,可以看成是古代“高考”的乡试,在考试结束后最重要的程序也是阅卷。但古代送给阅卷人员试卷,并不是考生的原卷,而是经过了一系列特殊处理的。那时有一套严格的反作弊规定,在阅卷阶段的要求更为严格。现场监考人员在收卷后,首先将卷子交给弥封官,把考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等个人信息折叠掩盖起来,用空白纸弥封后,再加盖骑缝章。这个程序叫“糊名”,即把包括考生姓名在内的个人信息隐藏起来。现在高考试卷也采取这种方法,不同的是不再用糨糊,而是用订书机直接装订密封。2、“糊名”之后,还有更重要的“易书”易书,就是安排专门人员,将弥封后的试卷如实地重抄一遍。为了防止誊录有误,誊录手每天的工作量均有限定。清代规定,每人每天只能誊写3份试卷。所以,每届考试都需要大量的誊录手。具体人数会根据当届考生的多少来定,多的上千人,少的也要几百人。上述整个过程,叫“糊名易书”。这种严防作弊的阅卷方法,出现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其目的当然是防止考生与阅卷人员串通,在试卷上留下记号,或是阅卷人员认出自己熟悉考生的笔迹而作弊。3、工作人员不得携带墨笔入场或许有人会说,这样一来,如果让誊录手帮助作弊,岂不是很容易么?是的,这事还真的发生过。所以,事实上,当年誊录手并非毛笔字写得漂亮就能担任。为了防止誊录手从中做手脚,对誊录程序有一套严格的规定。本省学宫(指教育机构)的人员要回避,一般担任誊录工作的人员都是临时抽调,具体说,是从各府、州、县的书吏(相当于今秘书一类的公务员)中间抽调。如有顶替冒名入场、代人改篡者,查出后将遭从严治罪。还有一项重要规定,就是誊录手不得携带墨笔入场。誊录试卷时,统一使用朱砂红笔,所用的纸张数、墨水颜色均要一致。现在大家看到有的状元卷子是一片红色笔迹,就是这么回事。考生的原始试卷因用黑墨书写,所以称为“墨卷”;而誊录后的卷子,都是用红笔写的,故称为“朱卷”。4、誊写完毕后,还要对读。所谓对读,即今天所说的校对由对读官将墨卷、朱卷一起交给各位对读生校对,校对无误后,由对读官在试卷上盖章(关防)。对于对读生的文化水平的要求,比誊录手要高出许多,所以这个岗位一般都是抽调成绩较好的秀才(生员)来担任。各省每届乡试时使用的对读生一般都在二三百人。人手不够时,便抽调誊录手中水平较高的秀才来担任。实在不够,有时也会找来社会上的穷书生,临时帮忙。每份朱卷上至少有6个各环节负责人的签印古代阅卷程序比今天要繁琐,责任全部落实到具体人,每道程序还有人监督,因此每份朱卷上至少有6个各环节负责人的签印。誊录手、对读生的姓名、籍贯也要留下来,标注在墨卷的末尾,以备查验。到清代时,阅卷工作进一步规范,分为内、外两拨人,即所谓“内帘官”和“外帘官”。上述提到的外收掌、弥封官、誊录官、对读官都属于外帘官。不论是内帘官还是外帘官,所有工作人员都住在考试院内。以包括今苏皖两省在内的江南省来说,当时全省考生统一集中到位于今天南京夫子庙的“江南贡院”考试,自然,阅卷也统一集中在这里进行。5、阅卷人员大都超负荷工作,第一印象决定命运试卷先由内收掌分送各阅卷人员进行评阅。试卷分送,是在主考官、同考官的监督之下来抽签分配的,所以阅卷人员也不知道自己改的是哪位考生的卷子。阅卷人员将初阅后中意的卷子,推荐给同考官,这类试卷叫“荐卷”。同考官就是副主考,如果他中意哪份荐卷,会在卷上批一个“取”字——现代高考所谓“录取”一词,大概就是这样来的。批了“取”字的卷子会被送给主考官,由主考官最后定夺考生的命运。如果主考官也中意,则会在试卷上批一个“中”字——“考中”的由来,应该源于此。和今天一样,历朝历代的阅卷时间都是有严格规定的,要求在一定时间内阅评完毕。以清代为例,阅卷时间规定是10天。这10天还包括之前弥封、誊录、对读的时间。其间的吃请又会用去不少时间,所以真正的阅卷时间相当紧张,不过三四天而已。因此,那时考官一般一天要评阅二十本试卷,多的三四十本,普通阅卷人员要阅的卷子就更多了,所以大都是超负荷工作。由此可见,在没有现代电脑辅助阅卷的古代,阅卷人员根本没有时间仔细阅读每份试卷。为了加快阅卷速度,按时完成朝廷规定的工作,阅卷人员也是想尽办法,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手段,就是看“第一印象”,也就是重点看考生的头场卷子,此即古人所谓“止阅前场,又止阅书义”。一般情况下,如果考生的头场卷考得好,阅卷时得了“高分”——好评语,基本上榜便有戏了。可如果头场考砸了,即便后两场发挥再好可能也会名落孙山。所以那时的考生都特别看重头场考试答题。6、也有人性化规定——允许落榜生查卷可以说,古代阅卷的主观因素比现代要多,对考生的成绩影响很大,有不少落榜生是被不负责任的阅卷人员误了前程的。因此,有的责任心强的考官会抽查未考中的“落卷”,主考官也有权力调阅副主考官未“取”的荐卷进行复核。此外,还有一条比较人性化的规定——允许落榜生查卷,这也是监督阅卷人员的一种好办法。如果把优秀的卷子评差了,考生一旦上访,麻烦就大了,责任人是要被朝廷治罪的。阅卷期间,墨卷一直存放于外帘,由外收掌保管。等阅卷工作全部结束后,对照录取的朱卷,调出原卷,查出考生的个人信息,填写榜名。接下来就是录取的放榜时间了。在放榜以后,将录取的朱卷和墨卷重新套合,解送礼部(相当于今教育部)复查。这个时候,落榜的考生便可以查卷了。一般在考试成绩张榜公布后10天内,落榜考生都可以查看自己的试卷。落卷上会有考官的阅卷批语,一看就明白为何未被录取,也算死个明白。

分类: 电脑/网络 >> 程序设计 >> 其他编程语言

问题描述:

#include "stdioh"

#define N 7

int fun1(char s[],char a,int n)

{int j;

j=n;

while(a,s[j] && j>0) j--;

return j;

}

int fun2(char s[],char a,int n)

{int j;

j=1

while(a>s[j] &&j<=n) j++;

return j;

}

void main()

{char s[N+1];

int k,p;

for(k=1;k<=N;k++)

s[k]='A'+2k+1;

p=fun1(s,'M',N);

printf("%d\n",p+fun2(s,'M',N);

}

输出结果是________??

解析:

你的程序有点问题:修改如下:

#include "stdioh"

#define N 7

int fun1(char s[],char a,int n)

{

int j;

j=n;

while(a,s[j] && j>0) j--;

return j;

}

int fun2(char s[],char a,int n)

{

int j;

j=1;

while(a>s[j] &&j<=n) j++;

return j;

}

void main()

{

char s[N+1];

int k,p;

for(k=1;k<=N;k++)

s[k]='A'+2k+1;

p=fun1(s,'M',N);

printf("%d\n",p+fun2(s,'M',N));

}

结果为:6

Invalid keyboard code specified

57

5 7

67856400,-789124023

%ú¡10f,%ú¡10f

6786, -78912,678564,-7891240,67856400,-789124023

678564e+01, -79e+02

A,65,101,41

1234567,4553207,d687

65535,177777,ffff,-1

COMPUTER, COM

C:\PROGRA~1\WINYES\TC20H\OUTPUT>

#include<stdioh>

int f(int x)

{

static int z=3,y=0;//这个类似于全局变量 一般不加static 在这个函数结束的时候会销毁z和y的值

y++;z++;

return(x+y+z);

}

int main()

{

int a=1,k;

for(k=1;k<4;k++) printf("%d ",f(a));

}

以上就是关于阅读程序,写出程序的输出结果。全部的内容,包括:阅读程序,写出程序的输出结果。、阅读程序并把程序的运行时输出结果写出。。。请给详细步骤。。。、古代高考怎么阅卷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00788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