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 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是一种CPU处理机调度算法,UNIX *** 作系统采取的便是这种调度算法。 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即能使高优先级的作业得到响应又能使短作业(进程)迅速完成。(对比一下FCFS与高优先响应比调度算法的缺陷)。 多级(假设为N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可以如下原理: 1、设有N个队列(Q1,Q2QN),其中各个队列对于处理机的优先级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位于各个队列中的作业(进程)的优先级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优先级Priority(Q1) > Priority(Q2) > > Priority(QN)。怎么讲,位于Q1中的任何一个作业(进程)都要比Q2中的任何一个作业(进程)相对于CPU的优先级要高(也就是说,Q1中的作业一定要比Q2中的作业先被处理机调度),依次类推其它的队列。 2、对于某个特定的队列来说,里面是遵循时间片轮转法。也就是说,位于队列Q2中有N个作业,它们的运行时间是通过Q2这个队列所设定的时间片来确定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也可以认为特定队列中的作业的优先级是按照FCFS来调度的)。 3、各个队列的时间片是一样的吗?不一样,这就是该算法设计的精妙之处。各个队列的时间片是随着优先级的增加而减少的,也就是说,优先级越高的队列中它的时间片就越短。同时,为了便于那些超大作业的完成,最后一个队列QN(优先级最高的队列)的时间片一般很大(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描述: 1、进程在进入待调度的队列等待时,首先进入优先级最高的Q1等待。 2、首先调度优先级高的队列中的进程。若高优先级中队列中已没有调度的进程,则调度次优先级队列中的进程。例如:Q1,Q2,Q3三个队列,只有在Q1中没有进程等待时才去调度Q2,同理,只有Q1,Q2都为空时才会去调度Q3。 3、对于同一个队列中的各个进程,按照时间片轮转法调度。比如Q1队列的时间片为N,那么Q1中的作业在经历了N个时间片后若还没有完成,则进入Q2队列等待,若Q2的时间片用完后作业还不能完成,一直进入下一级队列,直至完成。 4、在低优先级的队列中的进程在运行时,又有新到达的作业,那么在运行完这个时间片后,CPU马上分配给新到达的作业(抢占式)。 我们来看一下该算法是如何运作的: 假设系统中有3个反馈队列Q1,Q2,Q3,时间片分别为2,4,8。 现在有3个作业J1,J2,J3分别在时间 0 ,1,3时刻到达。而它们所需要的CPU时间分别是3,2,1个时间片。 1、时刻0 J1到达。于是进入到队列1 , 运行1个时间片 , 时间片还未到,此时J2到达。 2、时刻1 J2到达。 由于时间片仍然由J1掌控,于是等待。 J1在运行了1个时间片后,已经完成了在Q1中的 2个时间片的限制,于是J1置于Q2等待被调度。现在处理机分配给J2。 3、时刻2 J1进入Q2等待调度,J2获得CPU开始运行。 4、时刻3 J3到达,由于J2的时间片未到,故J3在Q1等待调度,J1也在Q2等待调度。 5、时刻4 J2处理完成,由于J3,J1都在等待调度,但是J3所在的队列比J1所在的队列的优先级要高,于是J3被调度,J1继续在Q2等待。 6、时刻5 J3经过1个时间片,完成。 7、时刻6 由于Q1已经空闲,于是开始调度Q2中的作业,则J1得到处理器开始运行。 8、时刻7 J1再经过一个时间片,完成了任务。于是整个调度过程结束。
在计算机中,先入先出队列是一种传统的按序执行方法,先进入的指令先完成并引退,跟着才执行第二条指令(指令就是计算机在响应用户 *** 作的程序代码,对用户而言是透明的)。如图1所示,当CPU在某一时段来不及响应所有的指令时,指令就会被安排在FIFO队列中,比如0号指令先进入队列,接着是1号指令、2号指令……当CPU完成当前指令以后就会从队列中取出0号指令先行执行,此时1号指令就会接替0号指令的位置,同样,2号指令、3号指令……都会向前挪一个位置,这样解释大家清楚了吧?
图1 先进先出队列
FIFO是队列机制中最简单的,每个接口上都存在FIFO队列,表面上看FIFO队列并没有提供什么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保证,甚至很多人认为FIFO严格意义上不算做一种队列技术,实则不然,FIFO是其它队列的基础,FIFO也会影响到衡量QoS的关键指标:报文的丢弃、延时、抖动。既然只有一个队列,自然不需要考虑如何对报文进行复杂的流量分类,也不用考虑下一个报文怎么拿、拿多少的问题,而且因为按顺序取报文,FIFO无需对报文重新排序。简化了这些实现其实也就提高了对报文时延的保证。
FIFO关心的就是队列长度问题,队列长度会影响到时延、抖动、丢包率。因为队列长度是有限的,有可能被填满,这就涉及到该机制的丢弃原则。常见的一个丢弃原则叫做Tail Drop机制。简单地说就是该队列如果已经满了,那么后续进入的报文被丢弃,而没有什么机制来保证后续的报文可以挤掉已经在队列内的报文。在这种机制中,如果定义了较长的队列长度,那么队列不容易填满,被丢弃的报文也就少了,但是队列长度太长了会出现时延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时延的增加会导致抖动也增加。如果定义了较短的队列,时延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但是发生Tail Drop的报文就变多了。
虚拟存储器采用的页面调度算法是“先进先出”(FIFO)算法吗。常见的替换算法有4种。
①随机算法:用软件或硬件随机数产生器确定替换的页面。
②先进先出:先调入主存的页面先替换。
③近期最少使用算法(LRU,Least Recently Used):替换最长时间不用的页面。
④最优算法:替换最长时间以后才使用的页面。这是理想化的算法,只能作为衡量其他各种算法优劣的标准。
虚拟存储器的效率是系统性能评价的重要内容,它与主存容量、页面大小、命中率,程序局部性和替换算法等因素有关。
扩展资料
虚拟存储器地址变换基本上有3种形虚拟存储器工作过程式:全联想变换、直接变换和组联想变换。任何逻辑空间页面能够变换到物理空间任何页面位置的方式称为全联想变换。每个逻辑空间页面只能变换到物理空间一个特定页面的方式称为直接变换。
组联想变换是指各组之间是直接变换,而组内各页间则是全联想变换。替换规则用来确定替换主存中哪一部分,以便腾空部分主存,存放来自辅存要调入的那部分内容。
在段式虚拟存储系统中,虚拟地址由段号和段内地址组成,虚拟地址到实存地址的变换通过段表来实现。每个程序设置一个段表,段表的每一个表项对应一个段,每个表项至少包括三个字段:有效位(指明该段是否已经调入主存)、段起址(该段在实存中的首地址)和段长(记录该段的实际长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虚拟存储器
FIFO:全称First in, First out,先进先出。LIFO:全称Last in, First out,后进先出。
FIFO:First Input First Output的缩写,先入先出队列,这是一种传统的按序执行方法,先进入的指令先完成并引退,跟着才执行第二条指令。
LIFO:后进先出法是指假定后入库的存货先发出,据此计算发出存货成本的方法。采用后进先出法时,每批发出存货的成本,按存货中最后入库的那批单价计算,如果发出存货的一批数量超过最后入库的那一批数量,超过部分依次按上一批入库的单价计算。
FIFO队列原理简述:
FIFO队列不对报文进行分类,当报文进入接口的速度大于接口能发送的速度时,FIFO按报文到达接口的先后顺序让报文进入队列,同时,FIFO在队列的出口让报文按进队的顺序出队,先进的报文将先出队,后进的报文将后出队。
FIFO队列具有处理简单,开销小的优点。但FIFO不区分报文类型,采用尽力而为的转发模式,使对时间敏感的实时应用(如VoIP)的延迟得不到保证,关键业务的带宽也不能得到保证。
百度百科--FIFO、百度百科--LIFO
/我知道FIFO算法的原理,可还是不理解这代码,哪位高手指教下各个程序段的意思啊?不胜感激! /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define mSIZE 3//分配三个内存页框
#define pSIZE 12//总共12个进程
static int memery[mSIZE] = {0};
static int process[pSIZE] = {1,2,3,4,1,2,5,1,2,3,4,5};//页面访问序列
void FIFO();
int main()
{
get();
printf("\n(FIFO)\tcount\n");
FIFO();
system("PAUSE");
return 0;
}
get()
{
int w[12]={1,2,3,4,1,2,5,1,2,3,4,5}; //需要访问的资源序列
int i,n;
for(i=0;i<12;i++) //输出序列
{
printf("%d ",w[i]);
}
}
void FIFO()
{
int time[mSIZE] = {0}; //分配的三个页框初始化为0
int i = 0, j = 0;
int m = -1, n = -1;
int max = -1,maxtime = 0;
int count = 0;
for(i = 0; i<pSIZE; i++) //开始循环,在页框中寻找所需资源
{
for(j=0; j<mSIZE; j++) //判断页框中是否满
{
if(memery[j] == 0) //寻找空页框,并且记录页号
{
m = j;
break;
}
}
for(j = 0; j < mSIZE; j++)
{
if(memery[j] == process[i]) //判断页框中是否有进程所需访问的资源
{
n = j;
}
}
for(j = 0; j < mSIZE;j++) //记录在页框中存放最长时间的资源,即第一个进入的资源
{
if(time[j]>maxtime)
{
maxtime = time[j]; //将存放最长时间资源的计数器的值赋给maxtime
max = j;
}
}
if(n == -1) //由于没有在页框中找到所需资源,并且也表已满,发生缺页中断。
{
if(m != -1)
{
memery[m] = process[i]; //没有替换的资源,则它对应的计数器加一
time[m] = 0;
for(j = 0;j <= m; j++)
{
time[j]++;
}
m = -1;
}
else
{
memery[max] = process[i]; //发生缺页中断,从前面的标记中寻找第一个进入页表的资源替换
time[max] = 0; //替换后原来的最长则清0,
for(j = 0;j < mSIZE; j++)
{
time[j]++; //替换后,此资源对应的计数器加一
}
max = -1;
maxtime = 0;
count++;
}
}
else
{
memery[n] = process[i];
for(j = 0;j < mSIZE; j++) //一次分配对所有在页表中的资源的计数器加一
{
time[j]++;
}
n = -1;
}
for(j = 0 ;j < mSIZE; j++)
{
printf("%d ",memery[j]); //输出此次资源访问时页表中资源的情况。
}
printf("\t%d\n",count);
}
}
第一部分: 实时调度算法介绍
对于什么是实时系统,POSIX 1003b作了这样的定义:指系统能够在限定的响应时间内提供所需水平的服务。而一个由Donald Gillies提出的更加为大家接受的定义是:一个实时系统是指计算的正确性不仅取决于程序的逻辑正确性,也取决于结果产生的时间,如果系统的时间约束条件得不到满足,将会发生系统出错。
实时系统根据其对于实时性要求的不同,可以分为软实时和硬实时两种类型。硬实时系统指系统要有确保的最坏情况下的服务时间,即对于事件的响应时间的截止期限是无论如何都必须得到满足。比如航天中的宇宙飞船的控制等就是现实中这样的系统。其他的所有有实时特性的系统都可以称之为软实时系统。如果明确地来说,软实时系统就是那些从统计的角度来说,一个任务(在下面的论述中,我们将对任务和进程不作区分)能够得到有确保的处理时间,到达系统的事件也能够在截止期限到来之前得到处理,但违反截止期限并不会带来致命的错误,像实时多媒体系统就是一种软实时系统。
一个计算机系统为了提供对于实时性的支持,它的 *** 作系统必须对于CPU和其他资源进行有效的调度和管理。在多任务实时系统中,资源的调度和管理更加复杂。本文下面将先从分类的角度对各种实时任务调度算法进行讨论,然后研究普通的 Linux *** 作系统的进程调度以及各种实时Linux系统为了支持实时特性对普通Linux系统所做的改进。最后分析了将Linux *** 作系统应用于实时领域中时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总结了各种实时Linux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1 实时CPU调度算法分类
各种实时 *** 作系统的实时调度算法可以分为如下三种类别[Wang99][Gopalan01]:基于优先级的调度算法(Priority-driven scheduling-PD)、基于CPU使用比例的共享式的调度算法(Share-driven scheduling-SD)、以及基于时间的进程调度算法(Time-driven scheduling-TD),下面对这三种调度算法逐一进行介绍。
11 基于优先级的调度算法
基于优先级的调度算法给每个进程分配一个优先级,在每次进程调度时,调度器总是调度那个具有最高优先级的任务来执行。根据不同的优先级分配方法,基于优先级的调度算法可以分为如下两种类型[Krishna01][Wang99]:
静态优先级调度算法:
这种调度算法给那些系统中得到运行的所有进程都静态地分配一个优先级。静态优先级的分配可以根据应用的属性来进行,比如任务的周期,用户优先级,或者其它的预先确定的策略。RM(Rate-Monotonic)调度算法是一种典型的静态优先级调度算法,它根据任务的执行周期的长短来决定调度优先级,那些具有小的执行周期的任务具有较高的优先级。
动态优先级调度算法:
这种调度算法根据任务的资源需求来动态地分配任务的优先级,其目的就是在资源分配和调度时有更大的灵活性。非实时系统中就有很多这种调度算法,比如短作业优先的调度算法。在实时调度算法中, EDF算法是使用最多的一种动态优先级调度算法,该算法给就绪队列中的各个任务根据它们的截止期限(Deadline)来分配优先级,具有最近的截止期限的任务具有最高的优先级。
12 基于比例共享调度算法
虽然基于优先级的调度算法简单而有效,但这种调度算法提供的是一种硬实时的调度,在很多情况下并不适合使用这种调度算法:比如象实时多媒体会议系统这样的软实时应用。对于这种软实时应用,使用一种比例共享式的资源调度算法(SD算法)更为适合。
比例共享调度算法指基于CPU使用比例的共享式的调度算法,其基本思想就是按照一定的权重(比例)对一组需要调度的任务进行调度,让它们的执行时间与它们的权重完全成正比。
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比例共享调度算法[Nieh01]:第一种方法是调节各个就绪进程出现在调度队列队首的频率,并调度队首的进程执行;第二种做法就是逐次调度就绪队列中的各个进程投入运行,但根据分配的权重调节分配个每个进程的运行时间片。
比例共享调度算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轮转法、公平共享、公平队列、**调度法(Lottery)等。
比例共享调度算法的一个问题就是它没有定义任何优先级的概念;所有的任务都根据它们申请的比例共享CPU资源,当系统处于过载状态时,所有的任务的执行都会按比例地变慢。所以为了保证系统中实时进程能够获得一定的CPU处理时间,一般采用一种动态调节进程权重的方法。
13 基于时间的进程调度算法
对于那些具有稳定、已知输入的简单系统,可以使用时间驱动(Time-driven:TD)的调度算法,它能够为数据处理提供很好的预测性。这种调度算法本质上是一种设计时就确定下来的离线的静态调度方法。在系统的设计阶段,在明确系统中所有的处理情况下,对于各个任务的开始、切换、以及结束时间等就事先做出明确的安排和设计。这种调度算法适合于那些很小的嵌入式系统、自控系统、传感器等应用环境。
这种调度算法的优点是任务的执行有很好的可预测性,但最大的缺点是缺乏灵活性,并且会出现有任务需要被执行而CPU却保持空闲的情况。
2 通用Linux系统中的CPU调度
通用Linux系统支持实时和非实时两种进程,实时进程相对于普通进程具有绝对的优先级。对应地,实时进程采用SCHED_FIFO或者SCHED_RR调度策略,普通的进程采用SCHED_OTHER调度策略。
在调度算法的实现上,Linux中的每个任务有四个与调度相关的参数,它们是rt_priority、policy、priority(nice)、counter。调度程序根据这四个参数进行进程调度。
在SCHED_OTHER 调度策略中,调度器总是选择那个priority+counter值最大的进程来调度执行。从逻辑上分析,SCHED_OTHER调度策略存在着调度周期(epoch),在每一个调度周期中,一个进程的priority和counter值的大小影响了当前时刻应该调度哪一个进程来执行,其中 priority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值,在进程创建时就已经确定,它代表了该进程的优先级,也代表这该进程在每一个调度周期中能够得到的时间片的多少; counter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值,它反映了一个进程在当前的调度周期中还剩下的时间片。在每一个调度周期的开始,priority的值被赋给 counter,然后每次该进程被调度执行时,counter值都减少。当counter值为零时,该进程用完自己在本调度周期中的时间片,不再参与本调度周期的进程调度。当所有进程的时间片都用完时,一个调度周期结束,然后周而复始。另外可以看出Linux系统中的调度周期不是静态的,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量,比如处于可运行状态的进程的多少和它们priority值都可以影响一个epoch的长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24以上的内核中, priority被nice所取代,但二者作用类似。
可见SCHED_OTHER调度策略本质上是一种比例共享的调度策略,它的这种设计方法能够保证进程调度时的公平性--一个低优先级的进程在每一个epoch中也会得到自己应得的那些CPU执行时间,另外它也提供了不同进程的优先级区分,具有高priority值的进程能够获得更多的执行时间。
对于实时进程来说,它们使用的是基于实时优先级rt_priority的优先级调度策略,但根据不同的调度策略,同一实时优先级的进程之间的调度方法有所不同:
SCHED_FIFO:不同的进程根据静态优先级进行排队,然后在同一优先级的队列中,谁先准备好运行就先调度谁,并且正在运行的进程不会被终止直到以下情况发生:1被有更高优先级的进程所强占CPU;2自己因为资源请求而阻塞;3自己主动放弃CPU(调用sched_yield);
SCHED_RR:这种调度策略跟上面的SCHED_FIFO一模一样,除了它给每个进程分配一个时间片,时间片到了正在执行的进程就放弃执行;时间片的长度可以通过sched_rr_get_interval调用得到;
由于Linux系统本身是一个面向桌面的系统,所以将它应用于实时应用中时存在如下的一些问题:
Linux系统中的调度单位为10ms,所以它不能够提供精确的定时;
当一个进程调用系统调用进入内核态运行时,它是不可被抢占的;
Linux内核实现中使用了大量的封中断 *** 作会造成中断的丢失;
由于使用虚拟内存技术,当发生页出错时,需要从硬盘中读取交换数据,但硬盘读写由于存储位置的随机性会导致随机的读写时间,这在某些情况下会影响一些实时任务的截止期限;
虽然Linux进程调度也支持实时优先级,但缺乏有效的实时任务的调度机制和调度算法;它的网络子系统的协议处理和其它设备的中断处理都没有与它对应的进程的调度关联起来,并且它们自身也没有明确的调度机制;
3 各种实时Linux系统
31 RT-Linux和RTAI
RT -Linux是新墨西哥科技大学(New Mexic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研究成果[RTLinuxWeb][Barabanov97]。它的基本思想是,为了在Linux系统中提供对于硬实时的支持,它实现了一个微内核的小的实时 *** 作系统(我们也称之为RT-Linux的实时子系统),而将普通Linux系统作为一个该 *** 作系统中的一个低优先级的任务来运行。另外普通Linux系统中的任务可以通过FIFO和实时任务进行通信。RT-Linux的框架如图 1所示:
图 1 RT-Linux结构
RT -Linux的关键技术是通过软件来模拟硬件的中断控制器。当Linux系统要封锁CPU的中断时时,RT-Linux中的实时子系统会截取到这个请求,把它记录下来,而实际上并不真正封锁硬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由于封中断所造成的系统在一段时间没有响应的情况,从而提高了实时性。当有硬件中断到来时, RT-Linux截取该中断,并判断是否有实时子系统中的中断例程来处理还是传递给普通的Linux内核进行处理。另外,普通Linux系统中的最小定时精度由系统中的实时时钟的频率决定,一般Linux系统将该时钟设置为每秒来100个时钟中断,所以Linux系统中一般的定时精度为 10ms,即时钟周期是10ms,而RT-Linux通过将系统的实时时钟设置为单次触发状态,可以提供十几个微秒级的调度粒度。
RT-Linux实时子系统中的任务调度可以采用RM、EDF等优先级驱动的算法,也可以采用其他调度算法。
RT -Linux对于那些在重负荷下工作的专有系统来说,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他仅仅提供了对于CPU资源的调度;并且实时系统和普通Linux系统关系不是十分密切,这样的话,开发人员不能充分利用Linux系统中已经实现的功能,如协议栈等。所以RT-Linux适合与工业控制等实时任务功能简单,并且有硬实时要求的环境中,但如果要应用与多媒体处理中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意大利的RTAI( Real-Time Application Interface )源于RT-Linux,它在设计思想上和RT-Linux完全相同。它当初设计目的是为了解决RT-Linux难于在不同Linux版本之间难于移植的问题,为此,RTAI在 Linux 上定义了一个实时硬件抽象层,实时任务通过这个抽象层提供的接口和Linux系统进行交互,这样在给Linux内核中增加实时支持时可以尽可能少地修改 Linux的内核源代码。
32 Kurt-Linux
Kurt -Linux由Kansas大学开发,它可以提供微秒级的实时精度[KurtWeb] [Srinivasan]。不同于RT-Linux单独实现一个实时内核的做法,Kurt -Linux是在通用Linux系统的基础上实现的,它也是第一个可以使用普通Linux系统调用的基于Linux的实时系统。
Kurt-Linux将系统分为三种状态:正常态、实时态和混合态,在正常态时它采用普通的Linux的调度策略,在实时态只运行实时任务,在混合态实时和非实时任务都可以执行;实时态可以用于对于实时性要求比较严格的情况。
为了提高Linux系统的实时特性,必须提高系统所支持的时钟精度。但如果仅仅简单地提高时钟频率,会引起调度负载的增加,从而严重降低系统的性能。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Kurt-Linux采用UTIME所使用的提高Linux系统中的时钟精度的方法[UTIMEWeb]:它将时钟芯片设置为单次触发状态(One shot mode),即每次给时钟芯片设置一个超时时间,然后到该超时事件发生时在时钟中断处理程序中再次根据需要给时钟芯片设置一个超时时间。它的基本思想是一个精确的定时意味着我们需要时钟中断在我们需要的一个比较精确的时间发生,但并非一定需要系统时钟频率达到此精度。它利用CPU的时钟计数器TSC (Time Stamp Counter)来提供精度可达CPU主频的时间精度。
对于实时任务的调度,Kurt-Linux采用基于时间(TD)的静态的实时CPU调度算法。实时任务在设计阶段就需要明确地说明它们实时事件要发生的时间。这种调度算法对于那些循环执行的任务能够取得较好的调度效果。
Kurt -Linux相对于RT-Linux的一个优点就是可以使用Linux系统自身的系统调用,它本来被设计用于提供对硬实时的支持,但由于它在实现上只是简单的将Linux调度器用一个简单的时间驱动的调度器所取代,所以它的实时进程的调度很容易受到其它非实时任务的影响,从而在有的情况下会发生实时任务的截止期限不能满足的情况,所以也被称作严格实时系统(Firm Real-time)。目前基于Kurt-Linux的应用有:ARTS(ATM Reference Traffic System)、多媒体播放软件等。另外Kurt-Linux所采用的这种方法需要频繁地对时钟芯片进行编程设置。
33 RED-Linux
RED -Linux是加州大学Irvine分校开发的实时Linux系统[REDWeb][ Wang99],它将对实时调度的支持和Linux很好地实现在同一个 *** 作系统内核中。它同时支持三种类型的调度算法,即:Time-Driven、 Priority-Dirven、Share-Driven。
为了提高系统的调度粒度,RED-Linux从RT-Linux那儿借鉴了软件模拟中断管理器的机制,并且提高了时钟中断频率。当有硬件中断到来时,RED-Linux的中断模拟程序仅仅是简单地将到来的中断放到一个队列中进行排队,并不执行真正的中断处理程序。
另外为了解决Linux进程在内核态不能被抢占的问题, RED-Linux在Linux内核的很多函数中插入了抢占点原语,使得进程在内核态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抢占。通过这种方法提高了内核的实时特性。
RED-Linux的设计目标就是提供一个可以支持各种调度算法的通用的调度框架,该系统给每个任务增加了如下几项属性,并将它们作为进程调度的依据:
Priority:作业的优先级;
Start-Time:作业的开始时间;
Finish-Time:作业的结束时间;
Budget:作业在运行期间所要使用的资源的多少;
通过调整这些属性的取值及调度程序按照什么样的优先顺序来使用这些属性值,几乎可以实现所有的调度算法。这样的话,可以将三种不同的调度算法无缝、统一地结合到了一起。
FIFO:
全称First
in,
First
out,先进先出。
LIFO:
全称Last
in,
First
out,后进先出。
LIFO和FIFO是存货的两种计量方法,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LIFO和FIFO对期末存货的计价和当期成本利润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LIFO:由于发出的存货是按最新的采购价格(较高)计量的,发出的价格高,库存的价格低,所以期末账面存货价值就相对低了。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是最符合谨慎性原则的。
FIFO:由于发出的存货是按最初购买价格计量的,库存的价格是相对最新的,所以期末账面存货价值就相对高估了。
以上就是关于 *** 作系统模拟电梯调度算法C语言程序全部的内容,包括: *** 作系统模拟电梯调度算法C语言程序、先入先出队列的FIFO简介、虚拟存储器采用的页面调度算法是“先进先出”(FIFO)算法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