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怎么教

现代诗歌怎么教,第1张

现代诗歌怎么教    

      记得以前用的苏教版教材从三年级起就在每一册的第一课都安排了一篇现代诗歌。这些诗歌或抒发对师长的敬爱(《老师,您好》),或赞颂我们伟大的祖国(《长城和运河》《我们爱你啊,中国》《长江之歌》),或描绘美好的童年(《让我们荡起双桨》《走,我们一起去植树》《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诗歌词句优美凝练、韵律和谐、节奏感强,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一直记得孩子们朗读这些诗歌时的或陶醉或昂扬的模样,也一直耿耿于怀的想自己是否把诗歌该懂的东西都交给孩子了,是否哪里还有遗漏?哪里还没讲透彻?总之是担心没把诗中最美好的东西讲给孩子,担心没带领孩子在诗中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刚好有幸拜读了一位在这方面颇有研究的前辈的文字,感觉受益匪浅,记录下来以自勉。

      关于诗歌的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里所说的“诗歌”包含古诗和现代诗。基于现代诗的特点,笔者认为小学现代诗歌的教学应抓住诵读、想象、品味三个着力点。

1感受诗歌的趣味和韵律

诗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过度的剖析、讲解,深挖微言大义,乃诗歌教学之大忌。对于小学课本中遴选的这些现代诗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用清脆的朗诵去体验。“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曾国藩)。可见,这个高声读自然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反复做双唇运动,它需要一定的策略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全身心地投人,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时,笔者以诵读作为主要的教学策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第一步为初读,学生能读准字音,读得流利即可。第二步是一节一节地读,孩子们围绕笔者设计的思考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把握了每小节的内涵和情感后,逐节进行朗读指导,要求学生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轻重的处理,孩子们读不到位的地方,笔者链接有关资料,使孩子们对情感有所把握。。这样,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了诗句蕴含的丰富情感后,对感情基调的把握就较为准确了。第三步是诵读整首诗,通过推荐读、配东源、名家诵读欣赏、师生齐读等方式反复诵读这首诗,达到了“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的效果。现代诗歌的教学应将诵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从初读时的读准字音和读准节奏,到精读时的读出语调和轻重音变化,到最终读出情感和神韵,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防止矫情做作,只有这样才能读出诗歌独特的充满诗意的韵律,让整个课堂书声琅琅,诗韵流淌。

2再现诗歌的意境和内蕴

钱正权老师曾说,学生要读出诗情“须进人诗的意境,须发挥想象”。的确,现代诗的语言高度凝练,其丰富的情感是靠意象来体现的。抓住诗人从自然界和生活中选取的物象,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诗歌的意境进行想象和补白,尽可能地再现和还原诗歌本身所要呈现的意境对于孩子们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长江之歌》时,笔者对孩子们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孩子们说:“读着‘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仿 佛看到了冰川上的水不断地汇聚,最后成了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江, 它像一条蓄势待发的巨龙,横贯华夏大地。千里江水滔滔不绝东流而去,它带来的是富饶和希望。”生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感具体而形象,为课堂增色不少。意境是现代诗歌的灵魂所在,它是诗歌中呈现出来的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在教学现代诗歌时还不能仅仅依靠诗人提供的文字符号来获得诗歌意境的体验,更不能浅尝辄止。搜索和挖掘隐藏在诗歌背后的丰满的立体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小学生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现代诗歌的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时,应该从后联想到诗人没有直接写出的更多、更美、更深远的东西,这对于体的形象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平时进行古诗教学,总觉得不知该如何下手,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要不要让他们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呢?还是就以诵读为主?经过寻找资料、实践、反思,发现古诗诵读教学应以“读”贯穿始终,其中灵活穿插“看”、“议”、“评”节,直至熟读成诵,最后拓展创造。1、 读——读准字音,认识生字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诗。2、 看——图文结合,画中会意看教材,基本上古诗都配有插图,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再结合诗句,帮助理解一些诗意,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些情境。3、 议——探究协作,读中悟情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师一言堂的现象,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时间,让他自己尝试理解、了解古诗的用词以及韵味,增进对古诗的朦胧理解,长此以往,孩子们自学古诗、理解诗意的能力会逐步加强。4、 诵——积极展示,深情诵读通过前面的读、看、议,学生对古诗朗朗上口了,教师再创设情境,“对诗”“诗句接龙”等形式让学生反复吟诵,达到熟读成诵的境界。5、 拓展、延伸、创造A复习比如学了一首《春晓》,请学生想想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春天的古诗?,帮助学生对古诗积累进行系统梳理,沟通课内外古诗资源。B模仿比如学了《一去二三里》,让学生仿造古诗数字内容进行改换,发挥想象,学以致用。C整合古诗具有意境美、节奏美、韵律美,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特点,把学生喜闻乐见的“诗配画”“诗配歌”等形式引入课堂,增添趣味。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5、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

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7、清楚诗人的用典

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8、记诵诗歌鉴赏口诀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9、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答题一般程序

(1)认读感知。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各个选择项,借助它们进一步再去对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题。另外,还要读标题,读注释,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

(2)启动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去掉;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3)单项核对。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这样,又可为鉴赏扫除了一大障碍。

(4)辨析真伪。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还会出现自相矛盾,如选择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古诗词检测小程序有:

1、我爱读诗词。可以查询唐诗宋词,各个朝代的,有赏析,注释,解释。

2、古诗词查询小程序,里边有诗词文2万首左右。

3、汉语诗词宝典小程序提供古诗词内容检索,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古诗词翻译、注释、赏析。

以上就是关于现代诗歌怎么教全部的内容,包括:现代诗歌怎么教、古诗应该如何讲授、初中诗歌鉴赏方法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00837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