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了解Windows任务管理器
Windows的任务管理器提供了有关计算机性能的信息,并显示了计算机上所运行的程序和进程的详细信息,可以显示最常用的度量进程性能的单位;如果连接到网络,那么还可以查看网络状态并迅速了解网络是如何工作的,今天,我们就来全面了解任务管理器的方方面面。
一、如何启动任务管理器
最常见的方法是同时按下“Ctrl+Alt+Del”组合键,不过如果不小心接连按了两次键,可能会导致Windows系统重新启动,假如此时还未保存数据的话,恐怕就欲哭无泪了。
其实,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就是右键单击任务栏的空白处,然后单击选择“任务管理器”命令。或者,按下“Ctrl+Shift+Esc”组合键也可以打开任务管理器,赶快试试吧。当然,你也可以为\Windows\System32\taskmgrexe文件在桌面上建立一个快捷方式,然后为此快捷方式设置一个热键,以后就可以一键打开任务管理器了。
小提示:需要说明的是,在Windows XP中,如果未使用欢迎屏幕方式登录系统,那么按下“Ctrl+Alt+Del”组合键,d出的只是“Windows安全”窗口,必须选择“任务管理器”才能够打开。
二、认识任务管理器
任务管理器的用户界面提供了文件、选项、查看、窗口、关机、帮助等六大菜单项,例如“关机”菜单下可以完成待机、休眠、关闭、重新启动、注销、切换等 *** 作,其下还有应用程序、进程、性能、联网、用户等五个标签页,窗口底部则是状态栏,从这里可以查看到当前系统的进程数、CPU使用比率、更改的内存<容量等数据,默认设置下系统每隔两秒钟对数据进行1次自动更新,当然你也可以点击“查看→更新速度”菜单重新设置。
1 应用程序
这里显示了所有当前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不过它只会显示当前已打开窗口的应用程序,而QQ、MSN Messenger等最小化至系统托盘区的应用程序则并不会显示出来。
你可以在这里点击“结束任务”按钮直接关闭某个应用程序,如果需要同时结束多个任务,可以按住Ctrl键复选;点击“新任务”按钮,可以直接打开相应的程序、文件夹、文档或Internet资源,如果不知道程序的名称,可以点击“浏览”按钮进行搜索,其实这个“新任务”的功能看起来有些类似于开始菜单中的运行命令。
2 进程
这里显示了所有当前正在运行的进程,包括应用程序、后台服务等,那些隐藏在系统底层深处运行的病毒程序或木马程序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当然前提是你要知道它的名称。找到需要结束的进程名,然后执行右键菜单中的“结束进程”命令,就可以强行终止,不过这种方式将丢失未保存的数据,而且如果结束的是系统服务,则系统的某些功能可能无法正常使用。
Windows的任务管理器只能显示系统中当前进行的进程,而Process Explorer可以树状方式显示出各个进程之间的关系,即某一进程启动了哪些其他的进程,还可以显示某个进程所调用的文件或文件夹,如果某个进程是Windows服务,则可以查看该进程所注册的所有服务,需要的朋友可以从>进程的详细资料请参考>
短时偶尔的CPU资源占用100%是正常的,长时间在100%的解决方法:
看资源管理器中,那个程序占用了CPU最多就关它。如果关不了就全面杀毒。
如果是突然占用100%, 就打开资源管理器,结束explorerexe这个程序后,在新键这个程序````就OK了!
1、驱动没有经过认证,造成CPU资源占用100%。大量的测试版的驱动在网上泛滥,造成了难以发现的故障原因。
2、防杀毒软件造成故障。由于新版的KV、金山、瑞星都加入了对网页、插件、邮件的随机监控,无疑增大了系统负担。
3、病毒、木马造成。大量的蠕虫病毒在系统内部迅速复制,造成CPU占用资源率据高不下。解决办法:使用最新的杀毒软件在DOS模式下进行杀毒。经常性更新升级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加强防毒意识,掌握正确的防杀毒知识。
4、控制面板—管理工具—服务—SING REALTIME MONITOR SERVICE点鼠标右键,改为手动。
5、关闭瑞星软件的“硬盘定时备份”项。卸载现有的瑞星程序,然后下载最新完整升级包,用WINRAR解开以后再安装。
6、开始->运行->msconfig->启动,关闭不必要的启动项,重启。
7、查看“svchost”进程。 Svchostexe是Windows XP系统的一个核心进程。Svchostexe不单单只出现在Windows XP中,在使用NT内核的Windows系统中都会有Svchostexe的存在。一般在Windows 2000中Svchostexe进程的数目为2个,而在Windows XP中Svchostexe进程的数目就上升到了4个及4个以上。如何才能辨别哪些是正常的Svchostexe进程,而哪些是病毒进程呢? Svchostexe的键值是在“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 NT\CurrentVersion\Svchost”,每个键值表示一个独立的Svchostexe组。 微软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察看系统正在运行在Svchostexe列表中的服务的方法。以Windows XP为例:在“运行”中输入:cmd,然后在命令行模式中输入:tasklist /svc。系统列出服务列表。如果使用的是Windows 2000系统则把前面的“tasklist /svc”命令替换为:“tlist -s”即可。 如果你怀疑计算机有可能被病毒感染,Svchostexe的服务出现异常的话通过搜索Svchostexe文件就可以发现异常情况。一般只会找到一个在:“C:\Windows\System32”目录下的Svchostexe程序。如果你在其他目录下发现Svchostexe程序的话,那很可能就是中毒了。还有一种确认Svchostexe是否中毒的方法是在任务管理器中察看进程的执行路径。但是由于在Windows系统自带的任务管理器不能察看进程路径,所以要使用第三方的进程察看工具。上面简单的介绍了Svchostexe进程的相关情况。总而言之,Svchostexe是一个系统的核心进程,并不是病毒进程。但由于Svchostexe进程的特殊性,所以病毒也会千方百计的入侵Svchostexe。通过察看Svchostexe进程的执行路径可以确认是否中毒。
8、查看网络连接。主要是网卡。
9、把网卡、显卡、声卡卸载,然后重新安装一下驱动。
10、重装系统、常用软件、当然也要装驱动,用几天看一下。若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再装上其他软件,但是最好是一个软件装完,先用几天。现会出现问题再接着装!
请参考CPU占用率100%原因及解决方法
>
桌面右键菜单或者在控制面板中进入NVIDIA控制面板,点击左侧的管理3D设置,然后再全局设置中,将首选图形处理器更改为高性能NVIDIA处理器,再将下方的电源管理模式更改为最高性能优先,最后保存设置,可以直观地提升显卡性能。
1、好多朋友在使用主流N卡玩游戏,使用WINDOWS推荐驱动设置,即使开了独显,游戏里
的效果也不是最佳的。只要更新N卡驱动,然后打开N卡的属性设置,然后参照下图设置。
2、选中“管理3D设置”,“全局设置”,选择“高性能NVIDIA处理器”。
3、然后就进行细节设置了,选择“三重缓冲”,该选项在开启垂直同步后有效,一般
建议“关”,该选项对于游戏画质有明显提高,按照自己显卡等级选择倍数,建议低端显卡选
4x,中端显卡选8x,高端显卡选16x。
第六章 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管理包括五个功能: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计费管理和安全管理。
代理位于被管理的设备内部,它把来自管理者的命令或信息请求转换为本设备特有的指令,完成管理者的指示,或返回它所在设备的信息。
管理者和代理之间的信息交换可以分为两种:从管理者到代理的管理 *** 作;从代理到管理者的事件通知。
配置管理的目标是掌握和控制网络和系统的配置信息以及网络各设备的状态和连接管理。现代网络设备由硬件和设备驱动组成。
配置管理最主要的作用是可以增强网络管理者对网络配置的控制,它是通过对设备的配置数据提供快速的访问来实现的。
故障就是出现大量或严重错误需要修复的异常情况。故障管理是对计算机网络中的问题或故障进行定位的过程。
故障管理最主要的作用是通过提供网络管理者快速的检查问题并启动恢复过程的工具,使网络的可靠性得到增强。故障标签就是一个监视网络问题的前端进程。
性能管理的目标是衡量和呈现网络特性的各个方面,使网络的性能维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上。
性能管理包括监视和调整两大功能。
记费管理的目标是跟踪个人和团体用户对网络资源的使用情况,对其收取合理的费用。
记费管理的主要作用是网络管理者能测量和报告基于个人或团体用户的记费信息,分配资源并计算用户通过网络传输数据的费用,然后给用户开出帐单。
安全管理的目标是按照一定的方法控制对网络的访问,以保证网络不被侵害,并保证重要的信息不被未授权用户访问。
安全管理是对网络资源以及重要信息访问进行约束和控制。
在网络管理模型中,网络管理者和代理之间需要交换大量的管理信息,这一过程必须遵循统一的通信规范,我们把这个通信规范称为网络管理协议。
网络管理协议是高层网络应用协议,它建立在具体物理网络及其基础通信协议基础上,为网络管理平台服务。
目前使用的标准网络管理协议包括: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公共管理信息服务/协议CMIS/CMIP,和局域网个人管理协议LMMP等。
SNMP采用轮循监控方式。代理/管理站模式。
管理节点一般是面向工程应用的工作站级计算机,拥有很强的处理能力。代理节点可以是网络上任何类型的节点。SNMP是一个应用层协议 ,在TCP/IP网络中,它应用传输层和网络层的服务向其对等层传输信息。
CMIP的优点是安全性高,功能强大,不仅可用于传输管理数据,还可以执行一定的任务。
信息安全包括5个基本要素: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与可审查性。
3 D1级。D1级计算机系统标准规定对用户没有验证。例如DOS。WINDOS3。X及WINDOW 95(不在工作组方式中)。Apple的System7。X。
4 C1级提供自主式安全保护,它通过将用户和数据分离,满足自主需求。
C1级又称为选择安全保护系统,它描述了一种典型的用在Unix系统上的安全级别。
C1级要求硬件有一定的安全级别,用户在使用前必须登陆到系统。
C1级的防护的不足之处在与用户直接访问 *** 作系统的根。
9 C2级提供比C1级系统更细微的自主式访问控制。为处理敏感信息所需要的最底安全级别。C2级别还包含有受控访问环境,该环境具有进一步限制用户执行一些命令或访问某些文件的权限,而且还加入了身份验证级别。例如UNIX系统。XENIX。Novell 3。0或更高版本。WINDOWS NT。
10 B1级称为标记安全防护,B1级支持多级安全。标记是指网上的一个对象在安全保护计划中是可识别且受保护的。B1级是第一种需要大量访问控制支持的级别。安全级别存在保密,级别。
11 B2又称为结构化保护,他要求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对象都要加上标签,而且给设备分配安全级别。B2级系统的关键安全硬件/软件部件必须建立在一个形式的安全方法模式上。
12 B3级又叫安全域,要求用户工作站或终端通过可信任途径连接到网络系统。而且这一级采用硬件来保护安全系统的存储区。
B3级系统的关键安全部件必须理解所有客体到主体的访问,必须是防窜扰的,而且必须足够小以便分析与测试。
30 A1 安全级别,表明系统提供了面的安全,又叫做验证设计。所有来自构成系统的部件来源必须有安全保证,以此保证系统的完善和安全,安全措施还必须担保在销售过程中,系统部件不受伤害。
网络安全从本质上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凡是涉及到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
安全策约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为保证提供一定级别的安全保护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安全策约模型包括了建立安全环境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威严的法律,先进的技术和严格的管理。
网络安全是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以及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会由于偶然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能连续,可靠和正常的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保证安全性的所有机制包括以下两部分:
1 对被传送的信息进行与安全相关的转换。
2 两个主体共享不希望对手得知的保密信息。
安全威胁是某个人,物,事或概念对某个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或合法性所造成的危害。某种攻击就是某种威胁的具体实现。
安全威胁分为故意的和偶然的两类。故意威胁又可以分为被动和主动两类。
中断是系统资源遭到破坏或变的不能使用。这是对可用性的攻击。
截取是未授权的实体得到了资源的访问权。这是对保密性的攻击。
修改是未授权的实体不仅得到了访问权,而且还篡改了资源。这是对完整性的攻击。
捏造是未授权的实体向系统中插入伪造的对象。这是对真实性的攻击。
被动攻击的特点是偷听或监视传送。其目的是获得正在传送的信息。被动攻击有:泄露信息内容和通信量分析等。
主动攻击涉及修改数据流或创建错误的数据流,它包括假冒,重放,修改信息和拒绝服务等。
假冒是一个实体假装成另一个实体。假冒攻击通常包括一种其他形式的主动攻击。 重放涉及被动捕获数据单元以及后来的重新发送,以产生未经授权的效果。
修改消息意味着改变了真实消息的部分内容,或将消息延迟或重新排序,导致未授权的 *** 作。
拒绝服务的禁止对通信工具的正常使用或管理。这种攻击拥有特定的目标。另一种拒绝服务的形式是整个网络的中断,这可以通过使网络失效而实现,或通过消息过载使网络性能降低。
防止主动攻击的做法是对攻击进行检测,并从它引起的中断或延迟中恢复过来。
从网络高层协议角度看,攻击方法可以概括为:服务攻击与非服务攻击。
服务攻击是针对某种特定网络服务的攻击。
非服务攻击不针对某项具体应用服务,而是基于网络层等低层协议进行的。
非服务攻击利用协议或 *** 作系统实现协议时的漏洞来达到攻击的目的,是一种更有效的攻击手段。
网络安全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合法性。
主要的可实现威胁:
3 渗入威胁:假冒,旁路控制,授权侵犯。
4 植入威胁:特洛伊木马,陷门。
病毒是能够通过修改其他程序而感染它们的一种程序,修改后的程序里面包含了病毒程序的一个副本,这样它们就能继续感染其他程序。
网络反病毒技术包括预防病毒,检测病毒和消毒三种技术。
1 预防病毒技术。
它通过自身长驻系统内存,优先获得系统的控制权,监视和判断系统中是或有病毒存在,进而阻止计算机病毒进入计算机系统对系统进行破坏。这类技术有:加密可执行程序,引导区保护,系统监控与读写控制。
2.检测病毒技术。
通过对计算机病毒的特征来进行判断的技术。如自身效验,关键字,文件长度的变化等。
3.消毒技术。
通过对计算机病毒的分析,开发出具有删除病毒程序并恢复原元件的软件。
网络反病毒技术的具体实现方法包括对网络服务器中的文件进行频繁地扫描和检测,在工作站上用防病毒芯片和对网络目录以及文件设置访问权限等。
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三个原则:
1 多人负责原则。
2 任期有限原则。
3 职责分离原则。
保密学是研究密码系统或通信安全的科学,它包含两个分支:密码学和密码分析学。
需要隐藏的消息叫做明文。明文被变换成另一种隐藏形式被称为密文。这种变换叫做加密。加密的逆过程叫组解密。对明文进行加密所采用的一组规则称为加密算法。对密文解密时采用的一组规则称为解密算法。加密算法和解密算法通常是在一组密钥控制下进行的,加密算法所采用的密钥成为加密密钥,解密算法所使用的密钥叫做解密密钥。
密码系统通常从3个独立的方面进行分类:
1 按将明文转化为密文的 *** 作类型分为:置换密码和易位密码。
所有加密算法都是建立在两个通用原则之上:置换和易位。
2 按明文的处理方法可分为:分组密码(块密码)和序列密码(流密码)。
3 按密钥的使用个数分为:对称密码体制和非对称密码体制。
如果发送方使用的加密密钥和接受方使用的解密密钥相同,或从其中一个密钥易于的出另一个密钥,这样的系统叫做对称的,但密钥或常规加密系统。如果发送放使用的加密密钥和接受方使用的解密密钥不相同,从其中一个密钥难以推出另一个密钥,这样的系统就叫做不对称的,双密钥或公钥加密系统。
分组密码的加密方式是首先将明文序列以固定长度进行分组,每一组明文用相同的密钥和加密函数进行运算。
分组密码设计的核心上构造既具有可逆性又有很强的线性的算法。
序列密码的加密过程是将报文,话音,图象,数据等原始信息转化成明文数据序列,然后将它同密钥序列进行异或运算。生成密文序列发送给接受者。
数据加密技术可以分为3类:对称型加密,不对称型加密和不可逆加密。
对称加密使用单个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或解密。
不对称加密算法也称为公开加密算法,其特点是有两个密钥,只有两者搭配使用才能完成加密和解密的全过程。
不对称加密的另一用法称为“数字签名”,既数据源使用其私有密钥对数据的效验和或其他与数据内容有关的变量进行加密,而数据接受方则用相应的公用密钥解读“数字签名”,并将解读结果用于对数据完整性的检验。
不可逆加密算法的特征是加密过程不需要密钥,并且经过加密的数据无法被解密,只有同样输入的输入数据经过同样的不可逆算法才能得到同样的加密数据。
加密技术应用于网络安全通常有两种形式,既面向网络和面向应用程序服务。
面向网络服务的加密技术通常工作在网络层或传输层,使用经过加密的数据包传送,认证网络路由及其其他网络协议所需的信息,从而保证网络的连通性和可用性不受侵害。
面向网络应用程序服务的加密技术使用则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加密技术的使用方法。
从通信网络的传输方面,数据加密技术可以分为3类:链路加密方式,节点到节点方式和端到端方式。
链路加密方式是一般网络通信安全主要采用的方式。
节点到节点加密方式是为了解决在节点中数据是明文的缺点,在中间节点里装有加,解密的保护装置,由这个装置来完成一个密钥向另一个密钥的变换。
在端到端机密方式中,由发送方加密的数据在没有到达最终目的节点之前是不被解密的。
试图发现明文或密钥的过程叫做密码分析。
算法实际进行的置换和转换由保密密钥决定。
密文由保密密钥和明文决定。
对称加密有两个安全要求:
1 需要强大的加密算法。
2 发送方和接受方必须用安全的方式来获得保密密钥的副本。
常规机密的安全性取决于密钥的保密性,而不是算法的保密性。
IDEA算法被认为是当今最安全的分组密码算法。
公开密钥加密又叫做非对称加密。
公钥密码体制有两个基本的模型,一种是加密模型,一种是认证模型。
通常公钥加密时候使用一个密钥,在解密时使用不同但相关的密钥。
常规加密使用的密钥叫做保密密钥。公钥加密使用的密钥对叫做公钥或私钥。
RSA体制被认为是现在理论上最为成熟完善的一种公钥密码体制。
密钥的生存周期是指授权使用该密钥的周期。
在实际中,存储密钥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将其放在物理上安全的地方。
密钥登记包括将产生的密钥与特定的应用绑定在一起。
密钥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解决密钥的分发问题。
密钥销毁包括清除一个密钥的所有踪迹。
密钥分发技术是将密钥发送到数据交换的两方,而其他人无法看到的地方。
数字证书是一条数字签名的消息,它通常用与证明某个实体的公钥的有效性。数字证书是一个数字结构,具有一种公共的格式,它将某一个成员的识别符和一个公钥值绑定在一起。人们采用数字证书来分发公钥。
序列号:由证书颁发者分配的本证书的标示符。
认证是防止主动攻击的重要技术,它对于开放环境中的各种信息系统的安全有重要作用。
认证是验证一个最终用户或设备的声明身份的过程。
主要目的为:
4 验证信息的发送者是真正的,而不是冒充的,这称为信源识别。
5 验证信息的完整性,保证信息在传送过程中未被窜改,重放或延迟等。
认证过程通常涉及加密和密钥交换。
帐户名和口令认证方式是最常用的一种认证方式。
授权是把访问权授予某一个用户,用户组或指定系统的过程。
访问控制是限制系统中的信息只能流到网络中的授权个人或系统。
有关认证使用的技术主要有:消息认证,身份认证和数字签名。
消息认证的内容包括为:
1 证实消息的信源和信宿。
2 消息内容是或曾受到偶然或有意的篡改。
3 消息的序号和时间性。
消息认证的一般方法为:产生一个附件。
身份认证大致分为3类:
1 个人知道的某种事物。
2 个人持证
3 个人特征。
口令或个人识别码机制是被广泛研究和使用的一种身份验证方法,也是最实用的认证系统所依赖的一种机制。
为了使口令更加安全,可以通过加密口令或修改加密方法来提供更强健的方法,这就是一次性口令方案,常见的有S/KEY和令牌口令认证方案。
持证为个人持有物。
数字签名的两种格式:
2 经过密码变换的被签名信息整体。
3 附加在被签消息之后或某个特定位置上的一段签名图样。
对与一个连接来说,维持认证的办法是同时使用连接完整性服务。
防火墙总体上分为滤,应用级网关和代理服务等几大类型。
数据滤技术是在网络层对数据包进行选择。
应用级网关是在网络应用层上建立协议过滤和转发功能。
代理服务也称链路级网关或TCP通道,也有人将它归于应用级网关一类。
防火墙是设置在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一系列不见的组合。它可以通过检测,限制,更改跨越防火墙的数据流,尽可能的对外部屏蔽网络内部的消息,结构和运行情况,以此来实现网络的安全保护。
防火墙的设计目标是:
1 进出内部网的通信量必须通过防火墙。
2 只有那些在内部网安全策约中定义了的合法的通信量才能进出防火墙。
3 防火墙自身应该防止渗透。
防火墙能有效的防止外来的入侵,它在网络系统中的作用是:
1 控制进出网络的信息流向和信息包。
2 提供使用和流量的日志和审记。
3 隐藏内部IP以及网络结构细节。
4 提供虚拟专用网功能。
通常有两种设计策约:允许所有服务除非被明确禁止;禁止所有服务除非被明确允许。
防火墙实现站点安全策约的技术:
3 服务控制。确定在围墙外面和里面可以访问的INTERNET服务类型。
4 方向控制。启动特定的服务请求并允许它通过防火墙,这些 *** 作具有方向性。
5 用户控制。根据请求访问的用户来确定是或提供该服务。
6 行为控制。控制如何使用某种特定的服务。
影响防火墙系统设计,安装和使用的网络策约可以分为两级:
高级的网络策约定义允许和禁止的服务以及如何使用服务。
低级的网络策约描述了防火墙如何限制和过滤在高级策约中定义的服务。
在商业规则中,标准这个词提及得最多。任何一个市场都需要一套标准,没有标准也就没有了靶子,没有了规则,也就无法建立最优的秩序效果。特别是在一些新兴的行业和领域,一开始处于混沌状态,但市场一旦逐步成熟,就必须在标准化上推进,否则市场上会有不同的声音,没有了好坏之分,市场也会停滞不前。移动应用性能管理就是走在标准化过程中的一个行当。
最近,一份移动APP的生存状况报告披露,我国主要应用商店的应用规模已超过400万个,App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十个月,85%的用户会在1个月内从手机中删除,5个月后应用程序的留存率仅有5%。在AppStore中,中国僵尸应用占比高达813%,为全球最高。这也表明,APP竞争正进入深水区,首个应用性能管理标准的发布,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APP恶劣的生存环境?
没标准市场就是伪命题
这两天,国内移动应用性能管理的领导品牌听云也发布了一份《2014年中国移动应用性能管理白皮书》,专门就应用性能管理给出了一些标准层面的建议。报告从应用崩溃率、错误、请求响应时间、交互性能及运营商网络响应时间五个维度,给出了优秀、标准、轻微隐患、严重隐患四档数据区间。整个白皮书基于听云App监测覆盖的35亿台终端,日启动量24亿次,每日超过100亿次的真实用户请求的监测。
从数据样本上来看足够大,也就更具代表性和参考价值。可以说,谈到移动应用性能管理,在中国还是一个远没有普及的概念。很多应用开发者,辛辛苦苦开发出来的APP,从互联网思维到极致、体验、单点突破,一套关乎用户体验的葵花宝典,还花费大价钱去抢应用商店的入口,结果却在性能管理的“阴沟”里翻了船,就像漏斗一样,因为性能不“达标”,相当一部分用户流失掉了。
只不过,由于缺乏标准,危害很难量化。所以说,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误区”,就像雷军说的,“如果不能在性能上过关,谈用户体验都是耍流氓的行为”。而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移动应用的开发者们对应用性能的定位和数据、危害认识不足,也将性能问题归结为自然现象,无知者无畏;二是移动应用性能领域缺乏统一的标准,比如说崩溃几率多高、响应时间多长、发生错误几率等指标,没有一个参照系。
标准是怎么设定的?
其实就是需要建立一个参照的体系,而建立这个体系显然不能拍脑门,而具备探索这一标准能力的企业就更寥寥无几了。难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应用性能问题出现的频率和错误种类太多,涉及到主流的手机机型有5079个,1172种 *** 作系统、18家运营商网络,就如排列组合一样,应用性能问题组合起来1亿零700万种;二是国内移动应用面临的环境过于复杂,特别是云服务、CDN、物联网、互联网+的后时代,让应用所处的IT环境和网络传输链条不断扩展,多维度分析、诊断的难度越来越大。
说白了,移动APP火爆起来也没几年,如果对性能数据指标进行定义的话,只有有数据积累和终端、用户广泛覆盖后,才具备了条件,否则无从谈起。所以作为新兴事物,本身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事,距离普遍认可并遵从行事更远。从听云发布的《2014中国移动应用性能管理白皮书》来看,对基础指标进行了定义和区间定性,分别从崩溃、错误、网络请求响应时间、交互性能、网络响应时间,五个维度进行判定。
而标准是否合理取决于实际环境所产生的数据,比如按照系统不同,iOS崩溃率在3-8‰间属标准,安卓2-4‰间,如果超过这一指标,iOS在8-15‰间就是轻微隐患了,如果达到15‰以上属于严重隐患。试想,如果应用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崩溃、关闭现象,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用户留存度下降,关键业务中断,ARPU值降低,长期看DAU和MAU会持续走低,这对于任何一款应用来说都是致命的。而目前的现状又如何呢?报告表明大多数移动应用处在轻微隐患的档位上,是不健康的。
同样,在错误、响应时间、交互性能指标上也大体类似。
在没有统一标准前,判定一款移动应用到底在性能上是不是健康,完全没有全行业认可的指标。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指标,每个参数都有一个区间值,超出的话就说明存在异常,需要进一步发现病因,并采取治疗措施。应用性能管理也是这个道理。但如果没标准来认定,到底健不健康就存在争议,谈性能管理就成了伪命题。
应用性能管理任重道远
有人会说,为什么不沿用国际上的标准呢?就如同国外出现的成熟的商业模式,复制到中国来本土化一下,难道不是中国互联网十几年来一直走的路吗?道理对,但是行不通的。就应用性能来讲,确实比中国要成熟的多,市场接受度、认可度和使用率也高,早在1998年就出现了商用的应用性能管理产品,但十多年发展处于滞涨期,原因就在于缺乏标准。而后Gartner提出5个维度模型来解决性能需求,才催生了New Relic和AppDynamics这样的应用性能管理企业。
相比,中国移动应用性能管理的市场比海外要大得多,由于应用所处的环境又有很大区别,导致国外的和尚即使进入中国,也念不好经。拿移动互联网发展特征和空间来说,中国在餐饮、旅游、网购、**票、教育、医疗等领域上演的O2O商业形态,在美国远没有这么热闹。另外还有一点是企业级移动应用处于爆发前夜,相比个人应用市场,企业级更强调业务的连续性、稳定性,一旦发生中断,业务直接停摆,所以对应用性能的管理“痛点”更强,这都决定了移动应用性能管理会是一个大的business,且具明显的本地化特征。
目前来看,市场上即便是大佬们的移动APP,微信、大众点评、导航、支付宝等,都难免会出现性能问题,连接超时、闪退、卡顿、崩溃、交互性能及联网性能问题,尤其是联网与IT、网络环境动态相关,这决定了性能监测和管理是一个长期、持久的工作。虽然像听云这样的专门做应用性能管理的企业,并没有去定义和推行标准的权力,但市场会最终会做出选择。
转载
以上就是关于谁能帮我详细讲解一下任务管理器的 应用程序,进程 ,性能,联网,用户 是什么呢全部的内容,包括:谁能帮我详细讲解一下任务管理器的 应用程序,进程 ,性能,联网,用户 是什么呢、boseaudiopilot关了有什么影响、最近几天,windows任务管理器中的“性能”,cpu使用总在100%附近,所有程序关了也降不下来,为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