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需要的运行库:
_icrosoft C++ 2015点击下载
_ava SE Runtime Environment 8点击下载
2安装工具Resorep 160 US点击下载
_庋(建议解压到桌面),按照自己的系统版本选择安装,由于安装了之前的运行库,所以运行相应版本文件夹里的resorepjar安装即可。安装时会d出让你找DirectX 11的dll文件,这个一般在C:\windows\System32\d3d11dll
_柚猛旰竽慊峥吹嚼嗨平缑嫖怂得鞣奖阄伊辛诵蚝拧
1是刚刚设置的dll文件位置,如果刚刚没设置好,这里可以重新设置
2,3,4一般来说是和你解压Resorep 160这个工具的地址有关,如图,像我解压到桌面,地址就是C:\USER\XXX\Desktop\Resorep XXX\如果自动定位定位错误的话,请重新定位下,定位到你解压的地址的相应文件
_缓螅聪5所示的+ 按钮,找到Nier:Automata的运行地址,比如X:\Steam\steamapps\common\XXXX(这个每个人可能不同,建议先用steam点游戏,右键查看属性以及地址),然后添加那个主程序exe的运行文件,缩小放置就行,进行下一步
3然后把MOD本体解压到一个文件夹里,把里面的文件(扩展名为dds)全部移动到刚刚进行了第三步会自动创建的modded的文件夹
4运行游戏即可。《尼尔:机械纪元(NieR:Automata)》是由索尼与白金工作室联合制作,Square Enix发行的一款动作RPG游戏,讲述了在被摧毁的地球上由人类的敌人外星人派来的机械生命体与人类方派出的人造人“尤尔哈(YoRHa)”部队进行战斗的故事。游戏背景设定在和《尼尔》相同的世界,并将有一个全新的故事剧情,但和前作几乎没有关联。
本表尽量彻底地记录世界各国的航天工程中,有史以来以探测月球为目的而发射出的探测器的简略概况。
月球探测任务列表
月球探测任务列表
第一轮探月活动:1950年代 · 1960年代 · 1970年代
第二轮探月活动:1980年代 · 1990年代 · 2000年代 · 未来任务 · 长远计划
序号 任务名称 探测器外表 发射起飞时间
(协调世界时) 任务承办
国家与机构 备注
第一轮探月活动 ↑
1950年代:1958年 – 1959年 ↑
1 先驱者0号 1958年8月17日
12时18分00秒 美国
美国空军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近月飞行;
为了纪念国际地球物理年,美国的首次近月飞行任务预定由“先驱者1号”月球探测器来完成,但运载探测器的“雷神–艾布尔运载火箭”在飞行77秒后发生剧烈爆炸,星箭俱毁。这颗探测器与而后的先驱者1、2号探测器构造和任务相同。因未能入轨,所以没有正式定名,后人在记录中追加称其作“先驱者0号”。
2 月球1A号 1958年9月23日
07时03分23秒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硬着陆;
苏联的首次探月探测器任务原计划将“月球1号”探测器撞击到月球表面,完成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将人造物体置于地球以外的另一颗星体上的创举。探测器上装有固体钠,计划在撞击到月球表面的那一刻能够形成一股地球上人们可以观察到的“钠雾”。“月球1号”与月前美国的“先驱者1号”一样,运载探测器的“东方–Л运载火箭”在未能入轨前便炸毁。在空中飞行93秒。因发射失败,没有正式定名,后人记录中使用“月球1A号”这个代号。
3 先驱者1号 1958年10月11日
08时42分0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近月飞行;
美国第二次尝试发射探月探测器,这也是美国政府新组建的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第一个发射任务。原计划完成地月空间科学探测任务和近月飞行任务。用于发射探测器的“雷神–艾布尔运载火箭”再次失败,火箭的第二级“艾布尔”级因计算机程序输入错误提早熄灭发动机,把“先驱者”射入大椭圆近地轨道,43个小时后坠入地球大气层,燃烧消失。
4 月球1B号 1958年10月11日
21时41分58秒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硬着陆;
苏联第二次尝试发射探月探测器,与它的孪生兄弟“月球1A号”的任务一样,预定完成月球上的硬着陆,并装带着固体钠。“东方–Л运载火箭”在飞行104秒后在空中爆炸。因发射失败,没有正式定名,后人记录中改用“1B”这个代号。
5 先驱者2号 1958年11月8日
07时30分0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近月飞行;
美国第三次尝试发射探月探测器。先驱者2号探测器与1号探测器的构造基本一致。预定完成近月飞行任务。“雷神–艾布尔运载火箭”的第三级分离后未能点燃,“先驱者”进入大椭圆近地轨道,随即坠回地球大气层时烧毁。
6 月球1C号 1958年12月4日
18时18分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硬着陆;
苏联第三次尝试发射探月探测器,装带着固体钠,预定完成月球上的硬着陆。“东方–Л运载火箭”芯级发动机在飞行245秒后失控。因发射失败,没有正式定名,后人记录中改用“1C”这个代号。
7 先驱者3号 1958年12月6日
05时45分12秒 美国
美国陆军d道导d局与国家航空航天局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近月飞行;
美国第四次尝试发射探月探测器。原计划将探测器划过月球表面进行近距离飞行任务后注入日心轨道,但因运载火箭的一级燃料在升空途中耗尽,“先驱者”未能达到地球系的逃逸速度,次日协调世界时19时51分在地球大气层中烧毁。
8 月球1号“梦想” 1959年1月2日
16时41分21秒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大部分成功;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硬着陆;
实际完成任务类别:近月飞行;
月球1号,绰号“梦想”,苏联第四次尝试发射探月探测器,也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颗成功地探测到地外星体的探测器。探测器在从“东方–Л运载火箭”的第三级分离时它成为第一个逾越第二宇宙速度的人造物体。1月3日,月球1号在奔向月球的途中,释放了探测器上装备的部分钠粉,形成了在地球上可以观察到的一颗“人造钠彗星”。4日,月球1号,近月飞过,因为计算错误未能撞击月球表面,反而进入日心轨道,成为太阳的第一颗人造行星。
9 先驱者4号 1959年3月4日
05时11分 美国
美国陆军d道导d局与国家航空航天局 大部分成功;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近月飞行;
实际完成任务类别:近月飞行;
美国第四次尝试发射探月探测器,目的是将先驱者4号射向月球,在离月球表面三万余千米的上空近距离飞行,收集并传回科学数据,最后进入日心轨道,成为人造行星。但因为计算错误,“先驱者”以六万余千米的高度掠过月球上空,在近月飞行任务中没能利用上探测器上装备的光电传感器。成为第二颗人造行星。
10 月球2A号 1959年6月18日
08时08分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硬着陆;
原计划完成月球上的硬着陆,但“东方–Л运载火箭”在飞行153秒后失控,探测器的发射失败,没有正式定名,后人记录中改用“2A”这个代号。
11 月球2号 1959年9月12日
06时39分42秒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成功;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硬着陆;
实际完成任务类别:硬着陆;
苏联在第六次尝试完成自一年前“月球1A号”开始的月球硬着陆任务,终于得到了完全成功的结果。探测器上带着刻有苏联国徽和“苏联 1959年9月”字样的小勋章。其中两枚为不锈钢制球体,装置在探测器中,另有装置在“东方–Л火箭”第二级上的多枚铝制五角形片体。14日22时02分24秒,月球2号探测器在约中经00°北纬318°的位置坠月,成为第一个登上地球外另一个星体的人造物体。半小时后,东方–Л火箭的第二级坠月。
– 先驱者A号 (1959年9月24日)
[注 1]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未能发射;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环绕月球;
原计划成为第一颗环绕月球的卫星。用来发射探测器的宇宙神C运载火箭在发射前进行静态测试时爆炸,探测器当时还没有被架置到火箭上,将推迟到同年的11月26日再次尝试发射。因发射失败,没有正式定名,后人记录中分别使用“先驱者A号”、“艾布尔4号”、“先驱者P1号”、“先驱者W号”等代号。
12 月球3号 1959年10月4日
00时43分40秒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成功;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近月飞行;
实际完成任务类别:近月飞行;
苏联科学院的“月球计划”在同年9月发射的“月球2号”成功完成了月球硬着陆任务后,又发射了“月球号”系列探月探测器的第二型号的第一颗探测器,“月球3号”,一发即成功。此次任务以近距离月球照相为目的,进行近月飞行任务。共传回29张月球远半球的黑白照片,让世人首次目睹月球彼面的面目。
13 先驱者A号 1959年11月26日
07时26分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环绕月球;
原计划成为第一颗环绕月球的卫星。同年9月24日宇宙神C运载火箭爆炸后,这次使用改进的宇宙神D运载火箭发射。火箭飞行45秒后,塑料制的载荷护罩布被撕裂。飞行104秒后,火箭的第三级和“先驱者”探测器被强风迫使脱离火箭的第一、二级并坠地。因发射失败,没有正式定名,后人记录中分别使用“先驱者A号”、“先驱者B号”、“艾布尔4号”、“先驱者P3号”、“先驱者X号”等代号。
1960年代:1960年 – 1961年 – 1962年 – 1963年 – 1964年 – 1965年 – 1966年 – 1967年 – 1968年 – 1969年 ↑
14 月球4A号 1960年4月15日
15时06分44秒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近月飞行;
继苏联科学院“月球计划”“月球号”系列第一代硬着陆暨近月飞行的探月探测器,科罗廖夫主管的第1特别设计局又为了完成月球软着陆任务而研制出“月球号”系列的第二代探月探测器。“月球4号”是“月球号”系列的第三个型号的第一颗探测器,作为苏联的第二代探月探测器的首飞任务,设计师们谨慎起见,决定用“月4”首先测试第二代探测器的近月飞行能力。使用更高分辨率的摄影设备来重复月球3号的月球照相任务。“东方–Л火箭”的第二级过早熄灭,星箭到达约二万千米的高度后坠回地球,地控人员与探测器信号失去联络。探测器或坠入地球大气层、或进入大椭圆近地轨道。因发射失败,没有正式定名,后人记录中使用“月球4A号”、“月球1960A号”等代号。
15 月球4B号 1960年4月19日
16时07分43秒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近月飞行;
苏联再次尝试发射“月球4号”来重复“月球3号”的任务。在火箭点火时,“东方–Л火箭”的四个助推器出现不规则燃料喷放现象,随即纷纷脱离芯级,引爆火箭主体,星箭俱毁。因发射失败,没有正式定名,后人记录中使用“月球4B号”、“月球1960B号”等代号。
16 先驱者B号 1960年9月25日
15时13分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环绕月球;
原计划成为第一颗环绕月球的卫星。用于发射的宇宙神D运载火箭在启动第二级时出现异常,未能入轨,坠回地球大气层时星箭部分烧坏,在飞行1020秒后失去信号,落入印度洋的某一不明位置。因发射失败,没有正式定名,后人记录中分别使用“先驱者B号”、“先驱者C号”、“艾布尔5A号”、“先驱者P30号”、“先驱者Y号”等代号。
17 先驱者C号 1960年12月15日
08时40分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环绕月球;
原计划成为第一颗环绕月球的卫星。用于发射的宇宙神D运载火箭的第一级发动机在点火后出现故障,导致火箭在飞行68秒后发生剧烈爆炸,星箭俱毁。因发射失败,没有正式定名,后人记录中分别使用“先驱者C号”、“先驱者D号”、“艾布尔5B号”、“先驱者P31号”、“先驱者Z号”等代号。
18 徘徊者1号 1961年8月23日
19时12分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与喷气推进实验室 发射失败/部分成功;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地月空间探测;
美国的徘徊者系列探测器主要任务是获取月球的近距离图像。因当时美国的航天水平的限制,为了完成这些任务,设计师们采取了一个较低科技的办法,那便是将徘徊者探测器向月球表面发射,在撞击月球前的几分钟打开相机和仪器,高速拍摄一系列月球表面的近距离照片。徘徊者工程的第一阶段原计划由徘徊者1、2号来完成。用来测试新研制的“宇宙神–阿金纳B运载火箭”与徘徊者探测器的设备,次要任务是探测地月空间的粒子。预定从近地球停泊轨道转到一个60万至110万千米高的高地轨道,但火箭的“阿金纳B”级未能完成第三次点火,星箭分离后“徘徊者”进入一个不稳定的近地轨道,于8月30日在地球大气层中烧毁。
19 徘徊者2号 1961年11月18日
08时09分0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与喷气推进实验室 发射失败/部分成功;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地月空间探测;
此次任务主要用来测试新研制的“宇宙神–阿金纳B运载火箭”与徘徊者探测器的设备,次要任务是探测地月空间的粒子。本预定从近地球停泊轨道转到一个60万至110万千米高的高地轨道,但火箭的“阿金纳B”级未能完成第三次点火,星箭分离后“徘徊者”进入近地轨道,20日在地球大气层中烧毁。
20 徘徊者3号 1962年1月26日
20时30分0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与喷气推进实验室 发射失败/部分成功;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硬着陆;
实际完成任务类别:近月飞行;
徘徊者3号是美国徘徊者工程第二阶段的第一颗探测器。由“宇宙神–阿金纳B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撞击月球前的数分钟,打开相机和仪器并释放装载着月震仪的月球硬着陆器。在脱离地球停泊轨道时,火箭“阿金纳B”级的制导系统出现故障,导致“阿金纳B–徘徊者3号”合体的速率过高。地控工程师们尝试反方向燃烧为合体制动,结果制导系统把合体推向更高高度,使“徘徊者”的天线指向错误,与地控失去联络。探测器以距离3万6800千米的高度从月球上空掠过,未能释放月球硬着陆器,也没有传回任何有科学价值的信息。“徘徊者”进入日心轨道,成为人造行星。
月球硬着陆器
21 徘徊者4号 1962年4月23日
20时50分0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与喷气推进实验室 部分成功;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硬着陆;
实际完成任务类别:硬着陆;
徘徊者4号是美国徘徊者工程第二阶段的第二颗探测器,构造和任务与失败的徘徊者3号基本一致。成功发射后,“徘徊者”主计算机出现故障,太阳帆板未能张开,10个小时后,“徘徊者”关机,而后没有再传回任何有效信息。地控而后利用随同的月球硬着陆器跟踪探测器的位置。26日12时49分53秒在约东经2293°南纬155°的位置坠月,使美国成为继苏联“月球2号”任务后第二个完成月球硬着陆的国家。因为“徘徊者”无电源而被迫关机,所以附载的月球硬着陆器也未能释放。虽然没有从这次任务中获得任何有效数据,但这标致着美国徘徊者工程的“宇宙神–阿金纳B运载火箭–徘徊者探测器”合体首次的硬件过关。
月球硬着陆器
22 徘徊者5号 1962年10月18日
16时59分0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与喷气推进实验室 部分成功;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硬着陆;
实际完成任务类别:近月飞行;
徘徊者5号是美国徘徊者工程第二阶段的最后一颗探测器,构造和任务与徘徊者3、4号基本一致。转入地月转移轨道后探测器上发生不明故障,导致探测器上的能源供给由太阳帆板切换到电池供应,在转移轨道飞行8时44分后,电池耗尽,“徘徊者”关机,而后没有再传回任何有效数据。地控依靠附载的月球硬着陆器跟踪探测器的飞行。21日探测器从724千米高的月球上空掠过,进入日心轨道,成为人造行星。
月球硬着陆器
23 月球4C号 1963年1月4日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软着陆;
为了完成月球软着陆任务,科罗廖夫主管的第1特别设计局研制出“月球号”系列的第二代第三型号探月探测器,“月球4A号”和“4B号”。60年两颗探测器均发射失败,随后设计出第四、第五型号,但没有得到批准。月球4C号是新研制的第二代第六型号的第一颗探测器。预定释放一颗质量约100千克的月球软着陆器。考察月球表面环境、月理学,特别调查月壤质地,环形山和月石的危险,和月球表面的辐射程度,为未来载人登月任务的可能性摸底。用于发射的闪电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探测器注入近地轨道,但第四级始终未能脱离地球引力转入地月转移轨道。1日后坠回地球大气层时烧毁。因探测器已发射入轨,官方改用“卫星号”系列近地轨道卫星的“卫星25号”代号试图隐藏此次任务的真实目的。
月球软着陆器
24 月球4D号 1963年2月3日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发射失败;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软着陆;
这次任务与同年1月的月球4C号任务一致。月4D是苏联“月球计划”第二代第六型号的第二颗探测器。运载探测器的闪电号运载火箭第三级制导系统在飞行中出现故障,未能将载荷送入近地轨道。火箭及探测器坠入中途岛周边太平洋海域的一不明位置。因发射失败,没有正式定名,后人记录中使用“月球4D号”、“月球1963A号”等代号。
月球软着陆器
25 月球4号 1963年4月2日
08时04分00秒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部分成功;
预定探月任务类别:软着陆;
实际完成任务类别:近月飞行;
苏联“月球计划”第二代第六型号的第三颗探测器。地月转移中途改正航路失败,以83362千米的高度从月球上空掠过,成为高地轨道人造卫星。
月球软着陆器
26 徘徊者6号 1964年1月30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与喷气推进实验室
27 月球5A号 1964年3月21日
08时15分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28 月球5B号 1964年4月20日
08时08分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29 徘徊者7号 1964年7月28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与喷气推进实验室
30 徘徊者8号 1965年2月17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与喷气推进实验室
31 宇宙60号 1965年3月12日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32 徘徊者9号 1965年3月21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与喷气推进实验室
33 月球5C号 1965年4月10日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34 月球5号 1965年5月9日
07时55分00秒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35 月球6号 1965年6月8日
07时40分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36 探测器3号 1965年7月18日
14时38分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37 月球7号 1965年10月4日
07时56分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38 月球8号 1965年12月3日
10时46分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39 月球9号 1966年1月31日
11时41分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40 宇宙111号 1966年3月1日
11时03分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41 月球10号 1966年3月31日
10时46分 苏联
科学院与第88研究所第1特别设计局
42 勘测者1号 1966年5月30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43 探险者33号 1966年6月1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44 月球轨道器1号 1966年8月10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45 月球11号 1966年8月24日
08时03分 苏联
46 勘测者2号 1966年9月20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47 月球12号 1966年10月22日
08时42分 苏联
48 月球轨道器2号 1966年11月6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49 月球13号 1966年12月21日
10时16分 苏联
50 月球轨道器3号 1967年2月5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51 勘测者3号 1967年4月17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52 月球轨道器4号 1967年5月4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53 勘测者4号 1967年7月14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54 探险者35号 1967年7月19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55 月球轨道器5号 1967年8月1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56 勘测者5号 1967年9月8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57 探测器4A号 1967年9月27日
22时11分54秒 苏联
58 勘测者6号 1967年11月7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59 探测器4B号 1967年11月22日
19时07分59秒 苏联
60 勘测者7号 1968年1月7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61 月球14A号 1968年2月7日
苏联
62 探测器4号 1968年3月2日
18时29分23秒 苏联
63 月球14号 1968年4月7日
10时09分32秒 苏联
64 探测器5A号 1968年4月22日
23时01分27秒 苏联
65 探测器5B号 1968年7月14日
苏联
66 探测器5号 1968年9月14日
21时42分11秒 苏联
67 探测器6号 1968年11月10日
19时11分31秒 苏联
68 阿波罗8号 1968年12月21日
12时51分0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69 探测器7A号 1969年1月20日
04时14分36秒 苏联
70 月球15A号 1969年2月19日
苏联
71 7K-L1S Nr1 1969年2月21日
苏联
72 阿波罗10号 1969年5月18日
16时49分0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73 月球15B号 1969年6月14日
04时00分 苏联
74 7K-L1S Nr2 1969年7月3日
苏联
75 月球15号 1969年7月13日
03时54分41秒 苏联
76 阿波罗11号 1969年7月16日
13时32分0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77 探测器7号 1969年8月7日
23时48分06秒 苏联
78 宇宙300号 1969年9月23日
14时07分 苏联
79 宇宙305号 1969年10月22日
14时09分 苏联
80 阿波罗12号 1969年11月14日
16时22分0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1970年代:1970年 – 1971年 – 1972年 – 1973年 – 1974年 – 1975年 – 1976年 ↑
81 月球16A号 1970年2月6日
04时16分 苏联
82 阿波罗13号 1970年4月11日
19时13分0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83 月球16号 1970年9月12日
13时25分 苏联
84 探测器8号 1970年10月20日
19时55分39秒 苏联
85 月球17号 1970年11月10日
14时44分 苏联
月球车1号
86 阿波罗14号 1971年1月31日
21时03分02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87 7K-LOK 1971年6月27日
苏联
88 阿波罗15号 1971年7月26日
13时34分0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89 月球18号 1971年9月2日
13时40分 苏联
90 月球19号 1971年9月28日
10时00分 苏联
91 月球20号 1972年2月14日
03时27分 苏联
92 阿波罗16号 1972年4月16日
17时54分0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93 7K-LOK 1972年11月23日
苏联
94 阿波罗17号 1972年12月7日
05时33分0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95 月球21号 1973年1月8日
06时55分 苏联
月球车2号
96 探险者49号 1973年6月10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97 月球22号 1974年5月29日
08时56分 苏联
98 月球23号 1974年10月28日
14时30分 苏联
99 月球24A号 1975年10月16日
苏联
100 月球24号 1976年8月9日
15时04分 苏联
第二轮探月活动 ↑
1980年代:1989年 ↑
101 伽利略号 1989年10月18日
08时53分40秒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1990年代:1990年 – 1994年 – 1997年 – 1998年 ↑
102 飞天 1990年1月24日
日本
宇宙科学研究所
羽衣
103 克莱门汀1号 1994年1月25日
美国
美国国防部与国家航空航天局
104 卡西尼号 1997年10月15日
08时43分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105 HGS-1 1997年12月24日
美国
亚洲卫星通讯有限公司
106 月球勘探者 1998年1月6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2000年代:2003年 – 2007年 – 2008年 ↑
107 智能1号 2003年9月28日
23时14分 欧洲
欧洲航天局
108 月亮女神 2007年9月14日
01时31分01秒 日本
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 主卫星
翁 子探测器,中继星
妪 子探测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星
109 嫦娥一号 2007年10月24日
10时05分04602秒 中国
国家航天局
110 月船1号 2008年10月22日
00时52分02秒 印度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
月球撞击探测器
未来任务: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20年 – 2025年 ↑
–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 2009年4月24日(最早)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LCROSS
– GRAIL 2011年9月6日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LADEE
– 嫦娥二号 2011年底前[参 1]
中国
国家航天局 嫦娥一号备份卫星,缩短在地月转移轨道上的飞行时间,获取更高分辨率的月球影像,寻找嫦娥三号软着陆点。
– 月球水珠1号 2012年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
– 月船2号 2012年
印度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 绕月卫星
月球水珠2号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 月球车
– 月亮女神二号 2012年或2013年
日本
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
– 月光 2013年
联合王国
英国国家太空中心
– 月耙 2013年
联合王国
英国国家太空中心
– 国际月球卫星网第一环节 2013年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 嫦娥三号[参 2] 2013年至2015年间[参 3]
中国
国家航天局 绕月卫星
月球软着陆器及月面车
– 国际月球卫星网第二环节 2014年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 月球土壤1号 2014年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
– 月球土壤2号 2015年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
– 国际月球卫星网第三环节 2016年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 国际月球卫星网第四环节 2017年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 嫦娥四号[参 2] 2017年至2020年间[参 3]
中国
国家航天局 勘查采样及样品返回任务
– 月球-多边形 2020年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 无人月球基地计划
– 探月卫星1号 2020年
韩国
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
– 探月卫星2号 2025年
韩国
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
长远计划 ↑
美国 – 日本 – 印度 – 欧盟 – 俄罗斯 ↑
奥赖恩13号 2018年12月 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 无人近月探测飞行
奥赖恩15号 2019年6月 实现宇航员返月(四位宇航员,三人登月)
奥赖恩17号 2019年12月 载人登月(四位宇航员,三人登月)
奥赖恩19号 2020年6月 载人登月(四位宇航员,三人登月)
奥赖恩21号 2021年 载人登月(四位宇航员,全体登月)
尼尔·奥·阿姆斯特朗月球前哨 2019年6月至2024年间 在月球建立永久性常驻基地
由于运载火箭发动机出现故障,世界第一艘利用光能的太阳帆飞船“宇宙一号”未能进入预定轨道并落回地面,如今可以说生死未卜。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莫斯科当地时间6月21日晚11时46分,位于巴伦支海的俄罗斯核潜艇部队将“宇宙一号”发射升空,在发射后的第83秒,第一级运载火箭的发动机自发性停止工作,从而导致发射失败。
主持这一项目的美国行星学会说,在发射约20分钟后,就在飞船入轨发动机点火的时候,地面控制站突然接收到不规则的混乱信号,此后就与飞船失去了联系。
太阳帆航天器可能是人类朝着开发新型航天发动机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今后利用光能人类有可能把航天飞行延伸到太阳系以外,而且可以携带更多的科学仪器和货物。
尽管这次首航发射失败,但太阳帆的研制者并没有灰心。“宇宙一号”的主要设计者、美国行星协会的总裁路易斯·弗里德曼博士说,太阳帆技术才刚刚起步,他们还将对它进行改进,一旦表明太阳帆的确可以在宇宙中航行,他们还希望与欧美的航天机构一起进行更为深入的试验。
十年前,太阳能飞船还只是行星学会已故创始人、科幻小说作家萨根的一个梦想。萨根在小说中大胆设想,借助面积很大、类似风帆的镜面装置,利用宇宙中恒星发出光子的推动力,驱动航天器在太空飞行。太空没有明显的空气阻力,因此看似微弱的光子力,可以将航天器逐渐推动到很高的速度,而且航天器理论上不需要燃料发动机,被认为适合星际远航。
先前,俄罗斯曾两次发射类似装置,但都以失败告终。这次的“宇宙一号”项目共耗资400万美元,主要由萨根遗孀安·德鲁扬创办的娱乐公司“宇宙工作室”赞助。
“不论我们从这次任务中发现什么,即便不成功,我们也会从中学到东西,”她说,“通往外星球的道路很坎坷。”
在科幻小说中的太阳帆是指借助面积很大、类似风帆的镜面装置,接受日光压力以驱动航天器运行。此次“宇宙一号”飞船所用的太阳帆由八个花瓣形状的部件构成,每个“花瓣”的面积是75平方米。太阳帆的厚度和家庭常用的保鲜膜差不多,总表面积达到600平方米,并且可以调整方向,以更好地吸收太阳光能,就好像帆船的帆可以随风调整。
据介绍,重约100公斤的“宇宙一号”飞船由美国行星学会下订单,俄方负责建造。根据设计方案,当飞船进入高度大约为800公里的圆形轨道以后,它会打开八面三角形的太阳帆。按预定计划,这艘飞船将在轨道上绕地球飞行至少一个月。
发现号航天飞机的首次复飞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其程度不亚于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空中解体。因为它的成败于否,不仅关系到机上7名航天精英是否能顺利完成任务,平安返回地球,为重振航天飞机昔日雄风来个“开门红”;还将对改进后的航天飞机进行最为严格的考察,看其有没有达到新制定的安全使用要求,从而决定着航天飞机的未来命
运;它也直接影响到到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工程——“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因为如果离开了航天飞机的支持,这一空间大厦很难竣工和运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类载人航天的未来前景。所以,从各方面讲,美国再也输不起了,发现号的首次复飞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美国的载人航天项目可能会被永远终止,可以说,美国航空航天局已把未来押在这次发射上了。由此可见,航天飞机之所以多次推迟发射也就不难理解了。
耗资数百亿美元研制出来的美国航天飞机原来设想的很好:通过重复使用来降低成本,每次飞行费用不超过3500万每元;通过简单维修即可,每2周发射一次;过载小,从而降低对航天员的要求;运载量大,从而满足大型空间站的需求;由于能在固定机场降落,所以安全性较高……
然而事与愿为违。实践表明,航天飞机不仅技术复杂,危险性较大,而且造价昂贵,运行成本也极高。每架航天飞机需耗资近30亿美元,每次飞行还要花4亿多美元。
航天飞机技术太复杂了,例如,外型象普通飞机一样的轨道器每次升空都要经历发射、飞行和返回的全过程,即所经历的飞行过程及环境比普通飞机要恶劣得多。它既要有适于在大气层中作高超音速、超音速、亚音速飞行和水平着陆的气动外形,又要有能承受再入大气层时高温气动加热的防热系统。其火箭发动机还要可以重复使用。
美国航天飞机里面有3500个重要的分系统和250万个零部件,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导致重大事故。其实,航天飞机就像1枚可以飞行的巨型炸d,其2个固体火箭助推器可产生3×106千克的推力,每秒钟要燃烧5吨的燃料;而它的3台主发动机则产生54×105千克的推力,使用的是704吨容易挥发的液氢和液氧。所以,它是一个高度危险的随时都可能爆炸的巨系统。
那么,为什么还要继续使用航天飞机呢?因为无论从运输能力上讲,还是从飞行时间上说,航天飞机都远远高于宇宙飞船,正在建造的“国际空间站”缺它不行,否则将成为太阳系中最高级、最昂贵的太空垃圾。
航天飞机可以把7~10人外加将近30吨的货物送空间站上去,满足大型空间站的需求,它也能独自飞行10~20多天,进行在轨修理卫星等复杂工作。而载人飞船最多能运送3人外加几百千克的货物到空间站上,或独自在太空飞行10天以内,为中小型空间站提供服务。在美国航天飞机停飞阶段,不仅“国际空间站”的长住人员由3人减为2人,其建造也随之停止了,因为飞船不能运送空间站的大型部件。
自从1998年发射“国际空间站”第1个舱以来,航天飞机已经飞行了16架次运送空间站组件,今后还需飞行24架次。如果按照每年飞行5次计算,至少要到2010年才能建成“国际空间站”。
欧洲航天局3年前发射的探月器“智能1号”(SMART-1)将于9月3日执行最后一项任务——撞击月球。“智能1号”届时将以7000公里时速、与月球表面几乎平行的1度角在月球火山岩坑着陆,同时“砸”出10多公里厚的“尘埃”供天文学家研究。由于撞击过程与石块在水面上打水漂相似,英国媒体说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一次“打水漂”游戏。欧洲航天局预计,探测器将很可能在月球表面“蹦跳”多次,就像“石块在水面上打水漂”一样,如果意外撞到月球表面凸出岩体,撞击时间可能会提前5小时。下图分别是撞击的示意图以及“智能1号”的撞击路线。
一直以来,人类都在探索月球的起源,“月球起源”是个十分古老的问题,但今天天文学家对此仍然是众说纷纭。18世纪以来的月球起源假说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类,即同源说、分裂说和俘获说。
“同源说”认为月球和地球具有相同的起源。“分裂说”则认为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地球还处于熔融状态时,地球的转速相当高,以致于有一部分物质被甩出去后形成了月球。"俘获说"认为,月球和地球是在不同的地方形成的,一次偶然的机会,地球把运行到附近的月球俘获,成为自己的卫星。这三种假说都获得了一些实验的支持,但在某些问题上又都难以自圆其说。
虽然美国人在上世纪登上了月球,但对月球的探测仅仅停留在月球的表面!此次撞月计划,将会给月球造成一个10米宽的”伤疤”,同时也会产生月球表面的尘埃云雾,欧洲航天局官员希望这能提供有关撞击点矿物质构成的信息,以利于天文学家对月球表面物质的进一步观测研究。《泰晤士报》说,这次撞击过程预计把月球表面“尘埃”送至约19公里高空。探测器“撞”出的“尘埃”将被地面反射的太阳光照亮,通过观察,科学家将进一步了解这些“尘埃”的成分,分析月球起源。
青蛙认为,即使这次撞击不成功或撞击后的效果不尽理想,但这毕竟是人类了解太空又一次积极尝试,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也将会为我们了解太空提供更有力的资料参考和经验积累!
37年前,阿波罗11号载着三名宇航员,第一次成功让人类登陆月球。很少人知道,这个已经家喻户晓的航天行动差一点失败!40年后,曾经参与那次著名航行的人和我们一起,缅怀那段历史,探访从未对外公开过的细节,了解这次伟大的行动背后,曾经隐藏着怎样的重重危机。
1969年7月,一阵巨大的爆炸声打破了美国佛罗里达州早晨的宁静。这爆炸的威力相当于200吨TNT炸药,它预示着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尝试的开始―人类将第一次登上月球。“升空,已经升空了!”7月16日,距离起飞4小时。阿波罗11号的机组成员在为第一次登月行动做准备。
尼尔•阿姆斯特朗,巴斯•奥尔德林和麦克•科林斯在吃起飞前的最后一餐,随后他们将最后一次检查宇航服和装备,表面的平静之下气氛异常紧张。就在发射平台上,技术人员正紧急抢修土星5型火箭的一个故障。土星5型是当时威力最大的火箭,装有100万加仑的易爆燃料,但此时却出现了燃料泄漏。在它下面120英尺的地方,技术人员仍在检修一个输送氢燃料的泄漏的阀门。土星5型火箭之前一直有燃料泄漏的问题,发射台上的一粒火星,就会摧毁整艘火箭和宇航员。
吉恩•克兰茨是这次任务的飞行主管,他当时一直看着已经进入倒计时的钟表:“航天计划从来都不是按部就班进行,何况我们还要把三个大活人放在这些高爆燃料上。我们是在与时间竞赛。而随时面对危险,正是航天计划的组成部分。”
这枚火箭必须按时发射。为了完成约翰•肯尼迪总统的梦想,阿波罗计划的成员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我每天工作20小时,就这样持续了几个星期。工作相当紧张,甚至可以说疯狂。”还有2小时33分45秒,解决燃料泄漏问题的时间所剩无几,美国宇航局决定一边让宇航员登舱一遍继续维修。
时间慢慢流逝,技术人员似乎用特殊的活动扳手解决了液氢燃料泄漏的问题。宇航局决定准许阿波罗11号按时发射升空。机组人员对燃料泄漏并不担心,而且他们相信,安全系统能够应付几乎所有突发情况。“当时我们都觉得有99%的机率能够安全返回。我们会遇到很多危险,但如果真的出现了突发事件,我们也有很多机会中断任务。”宇航员最后得到通知,如果燃料泄漏导致引擎在点火的时候失效,他们的座舱将会被d射到远离火箭的安全地点。
事实上,在登月计划实施的前一年,在几位美国宇航局官员看到的备忘录中,并没有列着什么逃生计划。备忘录表明,在起飞后的最初两分半钟里,如果出现问题,地面人员将无法挽救宇航员们的生命。因为发射中断系统在探测到灾难性故障后,会需要两秒钟来启动逃生系统,如果在发射初期火箭一个引擎熄火,箭体会在半秒钟内解体,地面人员根本无法把宇航员从火箭顶部解救出来。宇航员对此一无所知。
“点火程序启动。”“6,5,4,3,2,1,0。”“所有引擎启动。”“升空,已经升空了。”
巨大的引擎能提供22亿马力的动力,声音比500架巨无霸喷气飞机起飞时的声音还要大。但机组成员几乎感觉不到任何噪音:“我们都没有听到或感觉到导引擎点火所发出的噪音和震动,我们甚至很难判断出起飞的确切时刻。只是听到了倒计时,听到他们下达的点火命令,看见计算机开始不断变换数字。除了这些之外,凭感觉根本不能判断什么时候起飞。”
点火两分半后,阿波罗11号巨大的一级火箭让宇航员达到了6200英里的时速,一跃飞上了35英里的高空。随着燃料的耗尽,爆炸性阀门抛开一级火箭,二级火箭随即点燃。巨大的火箭载着宇航员直冲云霄。
当位于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的任务控制中心把阿波罗11号送到100英里的高空时,火箭已经离开大气层进入了地球轨道。前10分钟乘坐火箭的超强速度感和刺激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太空的平静。
在阿波罗飞船的飞行过程中,飞船与地面保持着频繁的通信往来。所有信号在一起,声音混乱不清。一个误解就可能导致灾难,这使得从最初级的技术人员到飞行主管的所有人,都处在巨大的压力之下。
宇航员们在三天内飞行了20万英里,不过任务控制中心忽视了宇航员传回的一个意思含糊的信息:“谁知道S-IVB和我们的相对位置”,这表示宇航员要求了解S-IVB即最后一级火箭的位置,可两天前,它已经被抛掉了。另一个奇怪的问题也使他们感到异常不安,而且这个问题发生在飞船的内部。
宇航员巴斯•奥尔德林回忆:“我记得,在开始的时候我有些困倦,很想睡觉。可突然间我在某个地方看到了一道闪光,等我转过头来,闪光又消失了。我吓了一跳,首先想到的是可能有东西进到了飞船里。于是我问他们两个,尼尔对我说看到了,而且是上百次。”
这些闪光比不明飞行物更让人担心。在没有空气的太空里,任何东西把飞船穿透都会造成灾难。返程时,奥尔德林向美国宇航局报告了这种情况,最后的结论是那些是高速重粒子,能够穿透飞船甚至人体,对神经细胞和脑细胞形成潜在的伤害。不过只有长期暴露在这种粒子之下,人体才会出现真正的损伤。科学家今天仍然不知道长期暴露在重粒子下人体究竟会有怎样的伤害。阿波罗11号在重粒子不断的轰击下继续飞行。
飞船进入环月轨道。宇航员开始为这次旅行中最危险及最难以预料的部分做准备。飞行控制人员通常都很健谈而且总喜欢讲笑话,但是那天,所有人都表现得异常严肃。阿波罗11号在月球上空80英里处盘旋。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斯•奥尔德林在飞船分解之前进入了登月舱,科林斯一个人在主控舱里。
很多人都认为,这艘被称为鹰号的登月舱是工程方面的奇迹,但只有任务控制中心明白,在它超前的工程设计背后,有一些极大的弱点。登月舱在满载的情况下重量也只会稍稍超过33000磅,座舱的舱壁非常薄。这样设计目的是为了减轻重量。所以宇航员们要相当小心,不要让任何尖锐的东西把它刺穿。
问题出现了。就在飞船从月球背后绕出的时候,跟踪数据显示飞船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导航官史蒂夫•贝尔斯叫道:“飞行中心,我这里已经达到中止行动极限值的一半,我们好像失去视向速度了。”就在贝尔斯说已经达到中止行动极限值的一半的时候,地面控制中心失掉了与登月舱间的联系。
没有通信或计算机数据,任务控制中心就无法监控舱体系统,也无法将它安全地降落在月球上。绝望中,宇航员们尝试了另外一个方法,即通过麦克•科林斯与登月舱搭建一条新的通信线路,但这种方法并没有坚持多久。
科林斯:“决定权落在了我的肩上。我要负责判断信息是否充分,是否可以继续登月。在降落前5分钟,我让控制员再次分析了登月的稳妥性。可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突然又失去了所有的数据。于是我说,根据最后一次你看到的有效数据,请告诉我是否可以登月。”
“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登月”通信联络时断时续。登月舱开始向月球表面靠近。这种感觉很像是让一辆汽车在很长的山路上开下来,驾驶员需要踩刹车来调整速度,让车速不至于太快,以避免和月球表面相撞。登月舱启动着陆雷达以判断高度,根据传回的数据,登月舱可以逐步进行校正。可是启动着陆雷达却引发了一连串的灾难性事件。
“错误代码1202,警报。”宇航员弄不懂这代表什么意思。着陆雷达提供的信息超过了飞船计算机的承载量,计算机崩溃了。屏幕上显示了一个巨大的过载警报。这是执行溢出警报,太多的信息进入了那个小计算机里,突然它说“抱歉,搞不明白了,我要关机了。”登月舱里,宇航员惊得目瞪口呆。
不管什么信息,无论速度还是对月运动,宇航员们都看不到了。“我们都很担心,无法集中精神,看着它,心里在想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更让人担忧的是,地球上飞行控制中心的人也都不明白这个警报意味着什么。
绝望中,他们找来了年仅24岁的后台计算机天才杰克•嘉门。“警报出现时,控制中心里只有我知道出了什么事,我明白它的意思,我在5到6秒钟内做了回答。是执行溢出,只要不再发生就不会有事。”嘉门曾经在一次训练中遇到过这个警报。他把正确的 *** 作程序写在了便条上,下降行动继续。
这个时候,下降引擎的燃料又出现了严重不足。以往的训练过程中,宇航员们通常需要10分钟以上的时间降落。可现在地球上控制中心的人却通知宇航员,燃料不足,必须尽快降落。宇航员们了解飞船的设计,他们知道如果把平均动力设定在30%,燃料还能维持两分钟。此时登月舱距离月面还有500英尺。
在训练中宇航员们从没这么行动一致过。他们使用一个秒表计时。尼尔知道燃料供应越来越少,他透过舷窗看到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场地,里面到处是汽车大小的石头,也就是计算机预设的着陆点。
燃料迅速消耗,最简单的办法是减缓下降的速度,从上面飞过去,但这样消耗的燃料也会更多。燃料还够60秒,当时的高度是100英尺多一点。科林斯:“为了尽量不让尼尔分心,我故意说得很含糊‘伙计们,赶快降落在月球表面,很近了’。”
月球表面距离他们越来越近,月球表面的尘埃也被卷了起来。“着陆灯、引擎熄火、413着陆成功。”阿波罗11号着陆了,所剩的燃料只够再支撑15秒钟。地球控制中心里,很多人的脸色发青,“我们又能呼吸了,谢谢,谢谢你们。”
最初的想法是让宇航员们在登陆之后马上睡觉,但巴斯•奥尔德林和尼尔•阿姆斯特朗马上穿上臃肿的宇航服,准备好要创造历史。整个世界都在等待着阿姆斯特朗走下来,可他们迟迟没能如愿。
很多人都不知道,宇航员走出舱门的一刻被耽搁了――他们无法打开舱门。“我们没有意识到舱内的压力会大大降低。一般情况下,我们打开阀门的时候,为了调整压力,不应该把所有空气放掉,但这次我们放了。所以我们想拉开下面的舱门,但打不开。”奥尔德林最后扳回了薄薄的舱门从而平衡了压力,就这样舱门打开了,月球就在他们脚下。
尼尔•阿姆斯特朗终于准备踏上月球,整个世界都在等着他的第一句话。“我站在舷梯脚下了。”任何人陷入了尼尔这样的境地,都会让人非常同情。人们给过他各种建议,有莎士比亚的摘选,圣经中的引语,以及大段的诗词。最终,当他们真正站在月球上的时候,他才静下心来考虑,他说的是:“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15分钟后,奥尔德林离开登月舱,与阿姆斯特朗汇合。同时还要确保没有犯下简单而致命的错误。“我是最后出来的人,我得伸手把舱门虚掩上,不能让舱门在我出来时锁上。如果登月舱出现燃料泄漏,舱门关闭,要想从外面把舱门打开将会非常困难。”
“你的脚踩在大约1英寸厚的月球尘埃上,感觉非常松软。感觉难以言表,真是太美妙了。月球表面非常平整,做各种动作都很容易,我们可以看到月平线。因为没有空气和雾霭等物体的阻碍,视野非常清楚。”
两位宇航员带着两个铝质的盒子装岩石样本,包括月球表面的尘埃和石块,看看它们能否提供月球的历史信息。此外他们还带上了一个月震检波器,目的是看看月球有没有地质活动。在几百万观众的眼中,在阿姆斯特朗完成这些科学任务的时候,奥尔德林似乎只是在月球上毫无目的地跑来跑去,而这些怪异的行为有着独特的用意。奥尔德林是对人在月球上的运动进行试验,这是他计划好要做的事情。
奥尔德林正在四下活动的时候,突然接到了一个历史上距离最远的长途电话,那是美国总统尼克松从白宫打来的。
“请讲,总统阁下,休斯顿,完毕。”
“你们好,尼尔和巴斯。我是从白宫的总统办公室给你们打电话。”
这是个最有历史意义的电话。可以理解,政治家总要利用每个可以利用的机会来实现政治目的。这是最值得所有美国人骄傲的一天,尼克松迅速从全世界的人们对登月计划的热情中得到了实惠。但他也有自己的担心,宇航员活着离开月球的机会究竟有多大?
与之前的危险相比,接下来的行动将更加艰难。登月舱仍旧是问题的核心。登月舱只有一个引擎,只有保证它顺利完成点火,宇航员们才能离开月球。在早期的测试中,引擎曾出现过很多问题,以往测试的结果是,发动机只有50%的成功率。如果出于某种原因,上升引擎失效,地球控制中心将没有任何办法挽救宇航员,他们将留在那里。
尼克松总统对宇航员可能被困月球的情况非常担心,他的副手已经拟好了一份准备向全球广播的纪念性讲话,这份机密文件在政府档案中保存了30多年:“命运注定这些和平探索月球的人,永远安息在月球上。我们的两位勇士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斯•奥尔德林知道,他们没有生还的希望,不过他们…”
此时的月球表面,宇航员完成了两小时的月球行走后,发现了一个让人震惊的物品。就在周围的一处尘埃里,他们发现了一件完全不应该出现在那儿的东西――一个电路铡刀断裂的一头。由于登月舱环境拥挤,臃肿的宇航服刮断了启动引擎极为关键的一个电路开关。
“休斯顿,‘宁静基地’呼叫。你们有没有办法告诉我们引擎启动开关的图形?这个开关好像坏了。”宇航员们可以在舱内看到那个折断的开关,它实际上还在里面,如果要让引擎启动,让登月舱顺利升空并且把我们带回家,他们就必须把开关推进去。
“这个时候,我们觉得很孤独,只有我们两个。没有谁比我们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也没有谁比我们离世界更远。”飞行控制中心根本无能为力,如果引擎无法通过一些维修启动,飞行中心根本无法救援他们,只有宇航员自己使用飞船上仅有的工具来想办法解决。
奥尔德林至今仍珍藏着挽救了他们生命的那件日常用品:“我用了我们带上登月舱的一支笔。那支笔头没有金属,我们用它把开关合上了。”奥尔德林的笔接好了电路,阿姆斯特朗启动登月舱,阿波罗11号启动了。奥尔德林的应变让他们避免了永远留在月球上的命运。
不过宇航员们还没有真正脱离危险。在登月任务进行到第8天的时候,阿波罗11号接近地球,准备挑战此行的最后的一道难关。如果返回舱进入大气层的角度太大,就会遭遇过大的重力加速度和高温;如果太小,飞船的高度又会攀升,重新回到太空。他们可能会在进入大气层之前因为氧气耗尽而死去。
进入大气层的高温让地面与返回舱的通信彻底中断。在4分钟焦急的等待中,地面上的人完全不知道这艘飞船能否承受住高温的考验。进入黑障区,仪器上显示飞船的速度是每秒钟36237英尺,距离溅落点1510海里。在15000英尺的高度,三个降落伞打开。冲破了重重险阻,阿波罗11号终于回来了。“我们能闻到空气中的咸味,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体验了。耳朵里仿佛又响起了肯尼迪总统的话,‘我们选择了十年内前往月球,并不是因为这很容易,而恰恰因为这很困难…”
所有的危险、设备故障以及几乎让宇航员命丧太空的失误都被忘记了,人类首次登上了月球,此时的美国宇航局相信自己是不可战胜的强者。要登上火星吗,可以。造空间站,没问题。造可以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当然,我们都能做到。
30多年过去,当航天飞机在执行太空任务失事的时候,阿波罗登月小组的宇航员们才认识到他们当年是多么幸运。“如果我们向谁提出要以1969年那样的方式前往月球,相信他们肯定会嘲笑我们,会说不可能成功,实在太不安全了。我相信大多数宇航员都认同这一点,那就是如果我们没有及时终止阿波罗航天计划,肯定还有人会丧命。”
尽管经历了起飞时的波折,碰到了“不明飞行物”,遭遇燃料不足,计算机故障,以及靠圆珠笔绝处逢生等等危险,有人仍然认为他们是不可能失败的:“回顾过去的时候,我不会抚着自己的胸口,为自己活下来感到庆幸,仿佛九死一生。我认为我们做了一些大胆的决定。不错,有些地方也确实出了问题,但我们是一群充满激情、勇于进取的人。那些让我活着登上月球,又让我活着下来并且生活到今天的种种状况,让我非常感念。只有现在,我们才会真正了解到,阿波罗11号曾经面对过怎样的考验。”
《黑客帝国》(The Matrix)
剧情简介:
在不久的将来,一名年轻的网络黑客(基奴李维斯)发现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实际上是由一个名为“矩阵”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控制的,人们就象他放牧的动物一样。李维斯便在网络上查找关于“矩阵”的一切。后来在一名神秘女郎(嘉丽安莫斯)的引导下见到了黑客组织的首领(劳伦斯费许本),三人一起走上了抗争“矩阵”的征途。
“尼奥,你曾经作过这样的梦吗,你如此肯定的东西是真的吗?你是否能从那样的梦中醒来?你能分辨出梦境与现实世界的区别吗?”
尼奥不顾一切地想追寻“矩阵”的真相-他在梦中总是听到关于它的耳语,这是一种神秘的不可知的东西,他能够肯定地感觉到它不祥地控制着他。
“矩阵是什么?”尼奥不知道,但是他相信默菲,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一个被描绘成非常危险的人能够给他答案。
“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矩阵'是什么,你只有亲自去看。”
尼奥面对着另外一个问题:他就是它吗?当然,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尼奥的答案就是“不是”。默菲的朋友塞弗同意他的观点。而其他人则不那么肯定。
另外,还有人保护“矩阵”,由冷酷的史密斯带领,他们掌握着令人震惊的秘密。
尼奥、默菲和特莱妮必须用他们的生命对抗强大的敌人来追寻答案、寻找自我。
他们每一步都是危机四伏
剧情攻略:
**从真实世界开始的,人类城市正在遭受巨大的毁灭性打击,在尘土飞扬中出现了一条黑线,黑色的线慢慢变近,然后出现另外一条,然后是第三条线,这三条线穿过电子章鱼,穿过人类成长的地方,穿过了那些正在拼命挖地的大型机器,最后停在一个很大的看起来象外星人呆的城市。
但这都是一个梦,尼奥在醒来,发现自己在一个地铁的躺椅上。火车通过的隆隆声唤醒了他。他看到火车进站,一个看起来很脏很龌龊的流浪汉模样的人下了车,他让尼奥上车了,火车离开了车站。这个流浪汉告诉尼奥,他在这里很安全。
他告诉尼奥,那个法国人,是很早以前的一个程序,他被设计出来学习人类的罪恶感,罪恶感也是机器认为第一代matrix彻底失败的原因。设计师给了人类完美的世界,但在这个世界里,人类用他们天生的寻求自由的精神来抵制和破坏这个完美的世界。法国人想用消灭一切寻求自由的行为的方法来解决完美和自由意愿之间的不协调性。设计师就设计了另外一个程序来找出一个不需要消除人类自由意愿的解决方案。这个程序在研究了人类的历史后发现,自由意愿一直都是人类的一种假相,人类从来没有真正自由过
《黑客帝国Ⅱ重装上阵》(The Matrix Reloaded)
剧情篇
上回说到NEO同学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使命,在中d“复活”的同时,他也变成了无所不能“救世主”。结尾的“飞升”象征着人类超级英雄的诞生:NEO将带领锡安基地的人民,打响对机器世界的反击战,并将以胜利者的姿态结束这场战斗,还人类以自由之身。他的使命会实现吗?矩阵会那么甘心被摧毁吗?
实际上,整个《重装上阵》是NEO探寻自己使命背后真相的过程,他要为自己的行动寻找一个可以接受的理由。在上集打败密探史密斯、救出墨菲斯之后,NEO随同亲密爱人翠尼蒂和其他战友一起,乘坐Nebuchadnezzar号飞船返回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类据点——锡安基地。在那里,他们和其他自由战士们聚集到了一起,其中包括墨菲斯的甜蜜冤家——奈奥比美眉。另外,基地的政治家们也上场了。
就在这时,矩阵系统决定“先下手为强”,派遣了为数250000的电子乌贼大军,开始进攻锡安基地,积弱的基地防守力量根本不足以对抗如此强大的机甲兵团,看来人类最后的香火也齑齑可危;当然,墨菲斯他们的飞船上有各种各样的资料,自然少不了中国那几本名为《左传》《史记》之类古籍的电子版本,NEO他们一下便想到了“围魏救赵”的良招,决定再次潜入矩阵,从内部破坏它,最后达到消灭机甲兵团的目的。同时,NEO也想再和“先知”谈一谈,以便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神圣使命。
可是,“矩阵取经”的道路注定是凶险多端的:在寻找矩阵系统内唯一知道系统弱点的“制钥者”的过程中,NEO、墨菲斯和翠尼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敌人的能力升级了,数量更是增多了,NEO的超能力受到致命的挑战,墨菲斯和翠尼蒂对NEO的信心也受到无情事实的打击。究竟NEO他们能不能完成任务后从矩阵内部全身而退?锡安基地的命运如何?
到时自有分晓,嘿嘿……
人物篇
《黑客帝国》第一集固然看得大家拍案叫绝,其实出场人物极其有限,也就那么十来个人,包括那三个密探。到了第二、第三集可就不同了,角色数量暴增。也难怪嘛,NEO他们回到了人类基地,而矩阵系统也升级到XP了(预计到第三集会升级到Longhorn系统),因而,两个阵营内都有新人出现。这些家伙都是什么底细呢?
慢着,为了避免“喜新厌旧”的罪名,让偶还是来简要介绍一下旧人物的新动向。第一集中除了那个牺牲的、那个叛变的、和那个接线员,其他船员都会在第二集出现。那死掉的两个船员就不用说了,但Tank这个纯种人类不能在续集中出现,着实有些可惜,据说是因为挡期的原因。NEO和翠尼蒂这对璧人,自从在第一集末尾捅破那层矜持的纸,勇敢了表露真情之后,本集中更是如乾材烈火般如胶似漆到不可开交,害得墨菲斯得了严重的红眼病,直到他回到基地见到了小别胜新婚的奈奥比才痊愈。
第一集最大的反角,密探史密斯先生这次又以崭新的面目重新上市;其实,在第一集中他的言行就表明他已经部分感染了人类的感情和性格,这种感情加上他自身强大的意志力,使他得以对抗MATRIX让他消失的命令,在奇异复活的同时也获得了随意复制的超能力,成为MATRIX系统内的一个自由体。现在他的唯一目标就只有NEO,而且这种意识并非为了MATRIX系统的安全,而是完全为了自我强烈的复仇意识。为了杀死NEO,他可以摧毁任何东西,包括MATRIX。
“先知”在第二集中将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事实上,她的身份一直是《黑客帝国》最大的一个迷:她到底是个人,还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程序?她隐藏在哪里,又是如何产生的?这些问题,都只有等观众们在两部续集中寻找答案了。
好,熟人介绍完毕,轮到新丁们出来溜溜了:
◎铁血娘子—奈奥比(Niobe)
我们已经知道,这位美眉是墨菲斯同学的欢喜冤家;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她还是锡安基地唯一的女船长,她的那艘飞船名为“洛格斯”(Logos),是整个基地上体积最小,但速度最快的飞船。大家别看该美眉身材娇小玲珑一如她的飞船,她可是基地指挥官里最强悍的成员,性格倔强,脾气也不小,连墨菲斯都得让她三分;同时,与墨菲斯相比,她对NEO并没有那么大的信心;她只相信自己,相信战斗才能改变一切。的确,她在战斗方面非常在行,个人搏击能力也属一流,难怪被选作担任《进入矩阵》(Enter the Matrix)游戏的主角了。
扮演这这一铁血娘子的,就是威尔史密斯同学的老婆——杰达·平克特·史密斯。诸位可能还不太熟悉这个名字,她就是艾迪墨菲的《肥佬教授1》里面那个漂亮黑美眉,也是去年《拳王阿里》中拳王的几位老婆之一。面对奈奥比这一极富挑战力的角色,杰达勇敢地演绎出了独特的风采,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把她本人固执的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相信她的老公对此深有体会,嘿嘿)。据说,威尔本人也是《黑客帝国》的超级影迷,他曾向老婆吹枕边风,要她向沃卓斯基兄弟代为求情,看能不能在续集中扮演个密探什么的,毕竟,他还是有不少穿黑衣、戴墨镜的经验的。奈何导演硬是不给面子,估计是考虑到要是这哥们把《黑超特警》的罗嗦劲带进MATRIX里,那整部戏的味道就变了。
◎战斗三人组—洛克(Lock)、ZEE、林克(Link)
洛克和墨菲斯一样,是另一艘指挥船的船长。目前尚不清楚他有何值得一提的故事;
ZEE是洛克的船员,和洛克是一对;
林克则是继坦克(Tank)之后担任墨菲斯的Nebuchadnezzar号飞船的新接线员。
虽然没有进一步的信息,但从这三人的身份来看,无疑是墨菲斯的并肩战友。从三人的造型来看,也没有哪一位象第一集的塞菲(Cypher)一样有叛变的可能。有鉴于整个故事还得以NEO、墨菲斯、翠尼蒂三人为重,因此这三人的戏份估计都比较少。
唯一有点八卦的是ZEE这个角色,她本来是由美国新锐女R&B歌手阿莉亚(Aaliyah)扮演的,无奈后者在2001年8月25日的一起飞机失事中不幸遇难,那时她已经拍了十几个镜头了。这令《黑客帝国》的制片人乔西佛比较伤心,因为是他从《致命罗密欧》开始把阿莉亚捧上影坛的。
◎东方高手—守护天使(Seraph)
编辑美眉三令五申地要偶不要透露过多剧情,所以,这里偶只能按捺住急性子,告诉大家,这个守护天使是续集中某位关键人物的保镖,在**中将有一段和NEO的对打,功夫指数十万!那么,该人物是正是邪呢?嘿嘿,你以为我会告诉你么?
本来,这一角色是沃卓斯基兄弟特别为李连杰量身订做的,指望由真正的东方“功夫皇帝”来出演这一战斗力级别和NEO不相上下的神秘人物。可惜双方在片酬上谈不拢,李当时要价1300万美元,而片方只能给出200万,因为差额太大,李放弃了这一角色。后来,片方又接触过东方女侠杨紫琼,不知怎的,也没有谈成。因此,这个机会最后落到了即使在亚洲也并不是很有名的倪星头上。该同志又名邹兆龙,出身于台湾,五岁习武,十二岁开始做替身,十八岁便主演了第一部**。从台湾军队服役完毕后,他到香港**圈发展,曾先后出演了《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中南海保镖》、《给爸爸的信》(又名《父子武状元》)、《白面包青天》等影片。有趣的是,在那几部和李连杰演的影片中,他的角色都是李的敌人,看来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啊。至于倪星同学在好来坞的前途,那就得看个人造化了;如果他在本片中给人印象深刻,有制片人出头把他包装成新一代功夫明星也说不定,毕竟,他还年轻。
◎邪恶宗师—梅罗纹奇(Merovingian)+致命诱惑—佩瑟芬(Persephone)
梅罗纹奇是MATRIX系统内的又一个超级神秘人物,他把自己象“先知”那样隐藏在系统中,同时他也拥有改写系统程序的能力。但是,他并不是站在NEO这边。他住在矩阵系统内的一座城堡里,沉迷于一切奢华的东西。然而,他唯一缺少的便是感情;俗话说,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他也最热衷于沉迷在感情的虚像里。
佩瑟芬是这样一位Dracula公爵似人物的妻子。熟悉希腊神话的同志们都知道,佩瑟芬乃希腊神话中的“丰饶之神”,是主神宙斯和女神底米特之女,后来该仙女在玩耍的时候不小心被冥王哈第斯绑架,半推半就地做了后者的王后。**中的佩瑟芬极其性感迷人,虽然她本身没有感情,但是只要她接触了某人,就会立刻感知对方的内心世界。
可以说,梅罗纹奇和佩瑟芬就象矩阵里的吸血鬼夫妇,优雅而致命。在整部续集中,他们都和NEO他们纠缠不清,而这两人之间也是彼此勾心斗角。这一对角色的加入,大大地增加了续集故事情节的复杂程度,他们与主人公的关系,也将极大地影响NEO完成他天赋的使命。
饰演梅罗纹奇的,是法国着名演员兰伯特·威尔森。无论是在大银幕,还是在舞台,他都有闪亮的表现,曾五次被提名法国**恺撒奖(法国的“奥斯卡”)。最令人吃惊的是,该同学具有极其多样化的艺术细胞,他有着美妙的歌喉,出过数张唱片,个人音乐会更是开出了法国,开到了加拿大、日本,还有香港;同时,他还是位很有水准的音乐评论家。片中那位集优雅与邪恶于一体的梅罗纹奇,由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同志出演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他在片中是什么样子呢?那可是属于高度机密,至今仍未曝光。至于扮演佩瑟芬的莫尼卡·贝鲁琪,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意大利美女,这里也就不再罗嗦了。
◎关键人物—制钥者
制钥者也是象“先知”一样“隐居”在矩阵内部的一个神秘人。在他的房间里有着成千上万把钥匙,其中有一把掌握着整个矩阵的口令。得到它,NEO他们就能成功地破坏整个矩阵了。当然矩阵为了这点要发飙,决不能让弱点掌握在别人手里。
扮演这位睿智的制钥者的是老舞台演员蓝道·杜克·金,有几十年的舞台经验,“触电”只是近几年的事,不过触到的都是中国观众比较熟悉的:周润发的两部《替代杀手》和《安娜与国王》。
◎至酷偶像—双子星病毒
如果要我说《黑客帝国》续集中最喜欢的角色,我会毫不犹豫地指出是这对病毒双子星,同时预计他们将继基努·里维斯之后,成为黑客迷的新一代偶像。没办法,他们太酷了。
当初沃卓斯基兄弟在设计这一对角色时,就是要让他们成为令少女尖叫的带有后现代风格的超级邪神。这对银发蛇辫,身着银色风衣、夹克,脚蹬白蟒皮靴的孪生兄弟,其实也是矩阵系统内的一对自由病毒,他们可以不受矩阵控制地自由来去,更可怕的是,他们可以随意隐形和还原。和一般**中 “无形有质” 的隐形功能不同的是,他们能在瞬间做到“无形无质”,然后又随意变回来,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体。他们的武器更是酷到极点,那是一把总长不超过手掌心的折迭刀,简直是高深莫测。有这样一对邪神存在,NEO他们在矩阵当中的活动变得更加险象环生。
扮演这一对偶像人物的,就是英伦空手道黑带级高手阿德云·雷蒙特和尼尔·雷蒙特兄弟。两兄弟是看着香港功夫片长大的,自16岁起开始练习空手道,至今已有15年的功力。空手道之外,他们还是健美运动爱好者,身材保持得一级棒。不要说女生们,连我都要开始流口水了!
恩,看来《黑客帝国》中有名有姓的新角色都提到了……慢着,似乎还有两个漏网之鱼。一个是“建筑师”(Architect),他似乎是整个矩阵系统的建造者,是MATRIX的无冕之王;另一个是“鬼魅”(Ghost),目前对他所知的仅仅是这个名字。很有可能,这两个家伙才是关系到MATRIX最后谜底的关键,因此被列为最高机密,在各种资讯上都查不到“建筑师”的扮演者,难道他是……?“鬼魅”的扮演者是Anthony Wong,从简历来看也是位舞台和电视剧经验比较丰富的演员。我开始还错误地把他认作了香港的黄秋生(英文名也是Anthony Wong),这也怪《黑客帝国》官方网站搞错了,误将老黄主演的《辣手神探》也囊括到这个年轻的Anthony Wong**列表中。可见,任何权威都不要相信,“黑客”也有犯简单的搜索错误的时候。
特技篇
自从《黑客帝国》上映后,“子d时间”特技似乎成了它的一块招牌,言《黑客帝国》必提“子d时间”。而且,该特技后来也是被模仿得最多的银幕特技之一,无数的广告和**、电视中都对它进行了模仿,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霹雳娇娃1》、《怪物史莱克》、《恐怖**》等,除了《怪物史莱克》中学得比较有意思外,其他的多为东施效颦之作。
沃卓斯基兄弟和《黑客帝国》系列的特效总监约翰·盖特(John Gaeta)对那些粗制滥造的模仿很是不满,他们决心在续集中创造出绝对让人模仿不了的革命性电脑特技来。当初他们拍摄“子d时间”镜头时,是以120架尼康照相机围绕着被拍摄对象,然后让这些相机的快门按照电脑预先编程好的顺序和时间间隔开始拍照,然后把各个角度拍得的照片全部扫描进电脑,由电脑对相邻两张照片之间的差异进行虚拟修补,这样就能获得360度镜头下拍摄对象的连贯、顺滑的动作,最后再由电脑将该连贯的动态图象与背景融合,才有了我们在**中看到的令人拍案叫绝的新奇镜头。
到续集开拍时,一来这种特技已经被模仿得太滥了,沃卓斯基兄弟最不想做的事情便是炒冷饭,因此“逼迫”盖特必须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特技来;二来,“子d时间”本身只适合拍摄在一个有限空间里、少量对象物体的动作,当拍摄对象数量众多,而且涉及更复杂的镜头运动时,“子d时间”就应付不来了。受这两方面原因的激励,盖特在沃卓斯基兄弟的授意下,联合全球六大顶尖视觉特效公司,共同完成了两部续集中多达2500个的特效镜头,是第一集412个特效镜头的六倍多,同时也完成了他本人和沃卓斯基的心愿:创造出了不能被模仿的视觉特效。
到底《黑客帝国》续集中的特效有何神妙,试拣一二说之:
◎革命性的突破—“虚拟拍摄”(Virtual Cinematography)
目前,地球人都知道,NEO将在《重装上阵》中和100名升级了的密探史密斯过招,这也是第二集中两大重头戏之一,其中蕴涵了复杂的镜头运动,如此多的人物,如果用“子d时间”来勉强应付的话,将会是极其耗费人力物力的。沃卓斯基和盖特的解决办法是:乾脆抛弃“子d时间”,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全面的“虚拟拍摄”技术。
所谓“虚拟拍摄”,在沃卓斯基兄弟的构想中,应当是使得导演所要求的拍摄动作,全部能在电脑里的虚拟场景中进行;拍摄所需的各种物件,包括场景、人物、灯光等,全部被整合进了电脑,然后,导演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在计算机上“指挥”角色的表演和动作,从任意角度运动他的镜头,简而言之,就是拍摄出导演想拍摄的任何场景来。但是,所有那些输入到电脑里的数据又是完整无误地来源于真实世界,也就是说,输入电脑中的虚拟场景和虚拟人物必须是真实世界和演员的“全息”复制,等于是把一个真实的世界克隆到电脑里的虚幻世界,从而在物理意义上打通“虚拟”与“真实”的界限。
利用“虚拟拍摄”,导演能创造出在真实世界不可能完成的镜头,同时由于虚拟世界是真实世界的完美复制,观众根本无法挑剔表演、动作和场景的真实性。如果大家对特效制作稍有所知的话,就会立刻明白这一步迈得有多么大。从来电脑虚拟的世界只是拍摄真实世界的补充和修饰,即使是象《星球大战前传》那样号称每一个镜头都包含了视觉特效的**,也无法使导演能完全在虚拟世界里执导一场和真实世界完全无异的表演。“虚拟拍摄”导演的自由发挥空间一下子扩张了N倍,剩下来的唯一限制,就是他们的想象力了。
正如前面所述的,“虚拟拍摄”的基础,在于“完全真实”地复制真实世界,如果虚拟世界中的人物和物件和真实演员与物体有差距,那“虚拟拍摄”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沦为象《最终幻想》一样尴尬的实验品了。简而言之,“虚拟拍摄”和普通电脑特技的区别,就象把一头羊画在稿纸上和利用生物科技克隆那头羊之间的差别一样。
以NEO大战100个密探史密斯的场景为例,为了达到“虚拟拍摄”的要求,这场名为“Burly Brawl”的群戏,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取得交战角色的全息复制数据,说白了就是如何真实地创造“虚拟人”。100个史密斯的虚拟人形象是从扮演史密斯的雨果·维文和他的十二个替身演员提取数据的。
首先,那些替身进行了为时数月的训练,主要是模仿雨果维文的一言一行,包括他的各种神情和动作习惯,据说最后连雨果本人都受不了了,因为感觉整天面对12个“自我”,那种情形挺恐怖的。当替身们对雨果的模仿达到导演满意的阶段后,动作指导袁和平的小组和基努·里维斯加入了进来,开始动作戏的排练,在这过程中,用“动作捕捉器”(Motion-Capture)将所有NEO和100个“史密斯”该完成的动作全部输入电脑。单单这一工作就持续了整整四个月,创造了**历史上使用“动作捕捉器”的新记录,事实上,这一记录也超越了所有大型三维游戏曾使用过的动作捕捉数目(电脑游戏是“动作捕捉器”最大的市场)。“动作捕捉器”的使用也使袁和平的动作设计更加得心应手,他可以设计出许多常人难以做到的动作,并能通过电脑修饰,使武术动作看起来更加有力而舒展。
在所有设计动作被记录、输入进电脑之后,就轮到“编辑”工作了。盖特领导的特效小组实实在在地由骨骼到肌肉再到肌肤地“再造”了虚拟NEO和虚拟史密斯的身体构架,然后再为他们覆盖上和照片一般清晰、真实的肌肤和衣服。在这一步步创造真实“虚拟人”的过程中,盖特的特效小组又发明了另一项超尖端的技术:“全息捕捉”(Universal Capture),简称U-Capture。他们使用5台SONY旗舰级超高精度HDW900型数码摄像机,呈半圆形对准每一个演员的脸部,当演员开始表演时,摄像机捕捉下演员脸部的每一个精细反应——从一根头发丝的摆动到每个皱纹的抽动方式(HDW900能精确到看见毛囊和毛细血管),综合5台机器的数据,就可以得到演员表演时脸部的三维精确数据,所有这些数据都没有被压缩、而是直接输入进大型电脑系统,每秒钟的数据流量就超过1G!特效小组再将这些真实的面部表情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情节“贴”到相应的虚拟人身上。由于无论是虚拟人的身材、动作、表情,还是他们衣服在动作时的变化,都是直接从真实表演当中复制过来的,虚拟人也就和真实世界中的演员完全无异了。
最后,另外“复制”好的虚拟场景、道具,和一些影片需要的特殊效果被加了进来,完美地组合成和真实世界一样的虚拟世界。盖特他们称之为“虚拟制片厂”,这使得无限制地多样化镜头运用和剪辑成为可能。沃卓斯基正是利用“虚拟拍摄”这一革命性技术,在 Burly Brawl一战中,用以前不可能的角度拍摄出了几乎是不可能的镜头运动:例如他能指挥镜头自由地围绕NEO和100个史密斯,或者在他们中间任意穿插、寻找更合理的角度,可以让镜头顺滑地从超慢速过度到超高速。在最终的**中,观众将看到镜头围绕打斗中心以超音速旋转拍摄最后以常规速度播放的镜头。可以说,“虚拟拍摄”解放了导演的无限想象力空间。
◎一切只为把握精度—“视觉预览”(Pre-Visualization)
《重装上阵》中的另一场重头戏,就是“将终结其他一切追车场面”(乔西佛)的高速公路追逐战。这场14分钟的追车戏,牵涉到超过300辆的各种类型的机动车,其中将有数十辆车会发生碰撞和爆炸,被爆炸气浪掀起来的车,又将制造更多的碰撞和爆炸,这当中翠尼蒂还要以高速摩托车载着“制钥者”在所有这些混乱中逆向行驶!简直是对特技编排的一次终极考验,因为所有场景都要首先进行实拍,一个数据推导不确切,就有可能导致特技人员的悲剧性伤亡。
《重装上阵》剧组决定采用“视觉预览”系统来编排这场**历史上最复杂的追车戏。简而言之,“视觉预览”就是在电脑上模拟出一个实际场景来,然后在这个模型当中进行摄影机位、镜头角度的试验,找到最能表达导演意图的方式,最后用动画运行所有已经决定的流程,看看最后的结果会是怎样一种情况。
为了使这一惊心动魄的追车场景准确无误地进行,预先计划在正式摄影前一年左右就开始准备,设计的过程中**的所有设计人员和工程师都参与了进来,他们要用三维模型来确定每一部高速运行的机动车的轨迹以及在碰撞和爆炸过程中的移动方向。最终,通过“视觉预览”系统,特效和特技小组将每一部车在此场景中所应发挥的速度精确到了每一英里/小时,同时也为每一位特技驾驶员制定出了详细 *** 作流程,使得这场看似不可能编排的超级大追车得以完全按计划进行,同时又看不出编排的痕迹来。
同时,“视觉预览”也帮助沃卓斯基兄弟捕捉到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效果。观众们将看到,在这场戏中,摄像机似乎经常置于在以前的追车场面中见所未见的地方。兄弟俩经常是头脑中突然冒出一些梦幻般的镜头模式,然后利用“视觉预览”来检验在屏幕上看起来具体是什么样子的,然后特技人员需要利用模拟的结果实际规划出真实场景中的拍摄方式。
就这样,一场令人肾上腺素飙升而又完全感觉不到“设计”痕迹的追车戏,被完美地编排出来了。
◎视觉的通感—“非常”镜头的处理
《黑客》迷们应当对第一集中翠尼蒂从坠落的直升机中逃生的场景记忆深刻,当飞机爆炸时,建筑物的玻璃墙面居然象水面一样出现了涟漪。这一违背常规物理学定律的镜头,正是《黑客帝国》特效组的首创。视效总监约翰·盖特认为,在象矩阵这样一个纯数字的世界里,故意的视觉扭曲看起来是很自然的。因此,他将在续集中创造更多这样类似的打破一般物理学的“疯狂“镜头。
其中之一——大家已经从预告片中看到了——那就是NEO起飞时脚下地面由内向外辐射的波纹,正是第一集中直升机爆炸特效的翻版。在续集中,另一种视觉的“通感”体现在对爆炸镜头的处理上。第一集中我们已经领教过电梯内炸d爆炸时,熊熊大火在慢镜头中如滚滚洪水般波涛汹涌的“奇观”,这正反映了盖特独特的视觉理论:他要使《黑客帝国》系列中的火焰能象液体一样流动,而液体则让它们如轻烟般飘渺,通过合理地转移物质的物理特性,使司空见惯的爆炸场景产生如梦似幻般惊艳的效果。
事实上,视觉通感的做法是借鉴了日本动画的处理手法。无论是沃卓斯基兄弟,还是约翰·盖特,都声明他们是日本动漫的铁杆FANS。沃卓斯基兄弟更是从小泡在动漫书中长大的,日本动漫中对于一些镜头夸张而有趣的处理手法让他们惊奇不已:唯美的分镜头巧妙地捕捉了事物的瞬间形态,使得那一刻看起来那么不可思议又妖艳异常;能不能用常规镜头、在真人**中做到那样的奇观呢?借助视觉特效,他们完美地做到了,拍出了最得日本动漫风格精髓的真人**。
◎特效管理信息系统—Zion Maniframe
前面说到,由于《黑客帝国》续集包含的多达2500个特效镜头,以及革命性创新特效带来的庞大的工作量,视效总监约翰·盖特自己的特效公司Manix,已经不足以应付这些工作。毕竟,相对于特效界的巨无霸“工业光魔公司”(ILM),Manix还是个“中小企业”。为此,盖特联合了世界各地的五大特效公司,将部分特效任务承包给他们去做。
这些公司是:
法国的BUF公司,主要负责矩阵的绿色下坠字码效
具体法律问题分析
如前所述,在协议的适用过程中,其所涉主要问题集中在有关协议核心条款的解释上,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协议的实体规则的含义及逻辑结构问题;二是协议所涉程序性问题;三是WTO争端解决机构在处理SPS之诉中的职责行使及其限制问题。其中,对于协议程序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关于协议的溯及力和举证责任的归属问题,已在DSB的审理实践中形成了为各方所接受的定论和做法,没有很大争议;而有关DSB的职责行使及其限制方面,问题较多,既包括了DSB审理各种类型案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共性问题,如司法经济(judicial economy)的可行性、上诉机构完成分析(completing the analysis)的局限性、DSU第11条“对事实作出客观评估”的衡量尺度以及裁决执行环节上的难题等;也包含了DSB审理SPS案件所遇到的特有问题,如专家组及上诉机构评判复杂科学问题的能力、向技术专家征询意见的方式等等。对这些问题,虽在理论与实务界都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但似乎并没有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依笔者观点,它们大部分都不是DSM本身所能解决的,多数受制于WTO各项协议的内容,特别是受到DSU所确定的争端解决机构各项权利与义务的制约。鉴于WTO多边法律机制的性质,也鉴于DSB在整体制度中的角色定位,都决定了近期内它无法突破既定的协议框架作出大的调整与完善。所以,在这方面过多纠缠对实际运作没有太大意义。有鉴于此,本文只从《SPS协议》实体规则的角度来探讨其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赵维田先生把《SPS协议》的实体规则归纳为三大原则:科学证据原则;国际协调原则、风险评估与适度保护原则。 相应地,其具体内容规定在协议的第2条、第3条和第5条中。
1、关于条款的基本含义。
在荷尔蒙案中,专家组认为,依据协议起草者的本意,第31条的“根据”与第32条的“符合”同义。这基本与秘书处的上述解释是一致的。但上诉机构认为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其理由在于:首先,就一般含义而言,“根据”不等于“符合”;其次,第3条的不同款项中分别使用了不同的措辞,这更表明其各自所指不同;第三,从第3条的目的来看,也不支持专家组的这种解释。即第31条是要求成员国的SPS措施全部或部分地“根据”国际标准,也就是简单地“依赖于”(built upon)国际标准或受到国际标准的支持(supported by)即可。它意味着如果一项措施采纳了某些(无需全部)国际标准的因素,就算是“根据”了国际标准。 但是,一项措施只是按照第31条“根据”一个国际标准,并不能自动地被归之于第32条所规定的情形之下。因为依据第32条所规定的可以予以推定符合国际标准的情形,是专门适用于那些把国际标准“完全地具体化”或“完全由国际标准转变而来的自治标准”的各种措施。至于第33条最后一句话,上诉机构所作的解释是:对于没有根据国际标准的措施,就要求具有第22条所规定的充分科学理由和遵从第5条必须进行风险评估的要求。在荷尔蒙案中,上诉机构明确指出,科学证据原则与风险评估对于在《SPS协议》下促进国际贸易与保护人类健康与生命这两种相互依存但有时又有冲突的利益之间维持一种微妙与精心谈判达成的均衡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对于荷尔蒙案上诉机构的意见,不少学者表示异议。有人提出,上诉机构本应当支持专家组的意见,但它不仅没有这样做,而且,也没有明确界定“根据”的含义。“根据国际标准”究竟是要求成员国做些什么,上诉机构的措辞十分隐晦,仅暗示了一项措施与一个国际标准之间不是同一关系(less-than-identical relationship)。 在这种情况下,当成员国要实施一项卫生措施时,DSB的裁决没有给予他们任何有实际意义的指导。而更为严重的是,依照上诉机构的认定,只要一项措施采纳了国际标准的某些(无需全部)因素,就算符合了第31条的规定——“根据”了国际标准。这实际上削弱了SPS协议的义务要求。麦克尼尔先生哀叹道:“上诉机构对第31条的解释……抽去了各成员‘应当根据’现有的国际标准制定其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这一条款的义务内容……。结果,它使得SPS协议的一个核心特征——根据现有的国际标准制定SPS措施的义务——转变成一个理想的、但完全不能强制执行的目标。”
事实上,即使不论哪一种解释更符合协议制定者的本意,对于上诉机构来说,其裁决不能只给予原则的概括,而应当进一步细化为严格的条件。“根据”本身不可能没有任何量的限制,一项措施采纳了国际标准各项因素的百分之多少,是30%还是50%,可算作达到了“根据”的要求?或是其与国际标准的背离程度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时,则无法认定“根据”了国际标准?至少,作为一项确定的义务,必须制定出绝对的上限和下限,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在其幅度范围内,根据个案的情形,留由DSB逐一加以判断。否则,对第3条各款莫衷一是的理解现状将无法得到根本的改善。
2、关于第3条的逻辑结构
在荷尔蒙案件中,有关第3条的解释,除各款项本身的含义及其与国际标准之间的关系问题存有争议之外,与此相联系,就各该款项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解说亦相去甚远。专家组主张:第31条施予所有成员方一项义务,要求他们的卫生措施应当以国际标准为根据,除非协议提出相反的规定,特别是第33条的有关规定。在这种意义上,第33条为第31条所包含的一般义务提供了一项例外。依次地,第32条规定,如果一项措施是以国际标准为根据的,则由申诉方承担推翻它是符合SPS协议这一推定的举证责任。由此,它默示地表明了,如果一项措施并非以国际标准为依据,则被告有义务证明该措施是根据第33条所规定的例外情形。由此,专家组将第31条与第32条列为一般原则,而视第33条为例外。
上诉机构否定了专家组的解释,认定第33条并不是第31条作为一项积极抗辩意义上的例外,而只有一项积极抗辩(an affirmative defense)的举证责任才转由被诉方承担。它认为,第31条与第33条是在不同情形下适用的两项同等重要的要求。即第33条是一项不同于第31条、能够被单独违反的义务;也就是,如果一项措施不符合第33条的条件并不当然地导致违反第31条。
单从协议的文字上看,上诉机构的解释就并非无懈可击。尽管上诉机构也根据协议的上下文来陈述其理由:根据第33条的规定,成员方可以自行设定不同于国际标准的保护水平,并实施不“根据”国际标准的措施来实现该保护水平。SPS协议序言第六段明确规定了成员方的这项权利。成员方根据该款自行确定健康保护水平的权利是一项自主的权利。(因而)第31条与第33条不是“一般义务”与“例外”的关系。 但这种解释仍然存在着悖论:其一,从形式上看,第31条“除非本协议、特别是第3款另有规定”之表述,完全遵循了立法惯用的例外条款的行文方式,并没有充分的理由表明这里的“除非”与立法中通常规定的“除非”有本质的不同;其二,从内容上看,第31条规定的是“根据国际标准”制定与实施SPS措施的一般义务,而第33条则规定了在存在科学理由与依照第5条规定的情况下,可以“不根据国际标准”的情形。笔者认为,协议制定者做出此种区分,实际上是基于这样一种基本的假设: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现有国际标准具有充分之科学依据,据此所确定的卫生保护水平是必要的且适当的。协议第32条的规定就是对这种假设前提最好的佐证。但考虑到人类、动植物生命、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科学之复杂性与动态发展,不能排除在个别情况下,国际标准可能存在着不足,再加上对不同国家间国情差异的顾及,所以,协议首先在序言中一方面强调国际标准、指南和建议的重要作用,并期望各成员使用协调的、以有关国际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指南和建议为基础的SPS措施;另一方面,又承认各国在协议义务下所享有的制定自身适当保护水平的权利。与此同时,第33款具体规定了各成员可“不根据国际标准”的两种情形,并在脚注中专门说明:“就第33条而言,存在科学理由的情况是,一成员根据本协议的有关规定对现有科学信息进行审查和评估,确定有关国际标准、指南或建议不足以实现适当的动植物卫生保护水平。”所有这些,都支持第33条是一般义务之例外的观点。也就是说,荷尔蒙案中专家组的结论更符合立法者的本意。
当然,尽管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解释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但荷尔蒙案件也使人们注意到:在正常情况下,它们之间的差别似乎没有很大的实际意义。表现在本案中,具体落实到举证责任由谁承担的问题。而尽管专家组认定应由被诉方承担,上诉机构则认定,在举证责任转移到被诉方之前,申诉方必须先提出其SPS措施与协议义务不一致的初步证据。但是,由于DSB对初步证据的举证要求很低,申诉方很容易就可以满足这一要求。所以,结果是,虽然上诉机构将专家组关于第31条到第33条的解释全部推翻并予以重新解释,但它仍然支持专家组根据第33条所作的认定。
(三)关于第5条
总体上,《SPS协议》第5条针对两个基本问题规定了纪律:风险评估与确定适当的卫生保护水平。其中,第51条—第53条涉及风险评估;第54条—第56条规定了确定适当卫生保护水平应当遵循的规则;第57条则为“科学证据不充分”的情况提供了指导。
1、关于风险评估
首先,关于风险评估的含义,协议附件A第4条将其界定为“根据可能适用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评价虫害或病害在进口成员领土内传入、定居或传播的可能性,及评价相关潜在的生物学后果和经济后果;或评价食品、饮料或饲料中存在的添加剂、污染物、毒素或致病有机体对人类或动物的健康所产生的潜在不利影响。”
鲑鱼案涉及到其中的第一种风险评估。对此,上诉机构认为,这种风险评估必须:指明成员方意图阻止进入其境内的疾病种类及其生物和经济影响;评价该种疾病进入成员方境内的可能性(likelihood);评价如果采取了SPS措施后这一疾病进入的可能性(probability)。上诉机构强调指出,第三点所要求的予以评价的可能性,指的是真实会发生的,而不是有可能会发生的(possibility)。荷尔蒙案的上诉机构也指出,根据第51条……所要加以评估的风险不仅是科学实验室内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可以确定的风险,而且是现实存于人类社会的风险,即,在人们居住、工作和死亡的现实世界中对人类健康切实潜在着的不利影响。 综合上述观点,特别是荷尔蒙案件上诉机构的结论,关于风险评估,(1)必须是明确的。即要求针对SPS措施的具体限制对象进行风险评估。例如,在荷尔蒙案件中,就要求欧共体的风险评估必须是重点研究特定种类的荷尔蒙(争讼所涉的几种荷尔蒙),而不能是泛泛地研究所有荷尔蒙。 (2)在风险评估中必须包括所有的风险。例如,应当考虑对人类健康的所有威胁,包括“通过经验的或实验室的各种方法进行的对量化分析不敏感的事物,” 也包括那些“由于不符合良好兽疫惯例的要求所产生的风险”以及“因难以控制、检查和实施良好兽疫惯例的要求而产生的风险。” (3)在遵照第51条考虑一项风险评估之前,没有关于最小的风险水平的标准要求。基于某些未知因素而可能产生的一些不可量化的或理论上的风险是不足以被认定的。风险无论多小,必须是可以辨识的。 (4)少数派的科学意见可能用来支持风险评估。 但是,少数派观点对于支持一项风险评估是否充分,则须在个案中一一加以确定。(5)实施SPS措施的成员国不一定要自己进行风险评估。由其他成员国或一个国际组织做过的风险评估也可以为被诉的措施提供充分的客观合理性。
其次,对于第51条规定的“各成员方应保证其SPS措施的制定以……风险评估为根据(based on)”的义务,荷尔蒙案的上诉机构解释为:是指在一项SPS措施与相应的风险评估之间必须存在一个合理的(rational)联系,而且认为这种合理的联系是指一种“客观”的联系状态,并据此推翻了专家组在程序上要求由被诉方证明在制定被诉的SPS措施时,业已考虑了风险评估的裁定。上诉机构指出:所要求的全部只是一个两者之间的客观联系,一个“在SPS措施与风险评估之间的、持续并显而易见的客观状态。” 由此,判断一项SPS措施是否符合第51条的要求,只要看它客观上是否与风险评估相吻合,至于实施措施的成员国是否是在措施实施时已确实考虑了风险评估则无关紧要。也就是,只要被诉成员能够在其措施发生纠纷时找到科学证据,就可以假定它在制定措施时也已考虑了类似证据。
笔者认为,上诉机构关于风险评估含义的解释是得当的,它对协议的界定加以具体化,而且作出程度上的区分,增加了协议条款的可预见性与统一性。既为各成员制定与实施SPS措施提供了指导,也为以后的DSB裁决指明了方向。但与此同时,上诉机构对于“根据风险评估”之义务所作的解释却不那么令人满意。在本质上,其解释削弱了这一协议义务的效力。专家组要求被诉方证明在制定其SPS措施时,就已经考虑了风险评估,并以此为据。这一认定更符合协议的本意。因为协议所规定的“根据风险评估”的义务,就是针对成员方制定与实施其SPS措施而言的,当然是指在制定与实施其措施时应当遵循的义务,而不是等到发生纠纷时才去寻找风险评估的义务。协议所追求的目的就是强有力地激励各成员在制定卫生措施过程中切实进行和考虑风险评估,而等到真正面对WTO专家组时,需要的只是以此为据,而不是临阵磨q。难怪有学者担心:根据上诉机构的解释,一个被诉国在涉讼时,为了符合第51条的规定,只需临时找出一个科学家愿意声称其SPS措施所防范的物质的确构成一种对健康的侵害,即可万事大吉。
再次,关于进行风险评估应考虑的因素
协议第52条罗列了进行风险评估时所应当考虑的各项因素,使用“应当”(shall),表明这是一个义务性的列举,但协议本身并没有说明其列举是否是封闭性(closed)的。很多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封闭性的罗列,但对其中所提及的每一个因素,有的认为可以(can)而非必需(need)都加以考虑;而有的则认为,都必须(must)得到考虑。
荷尔蒙案件的上诉机构指出,第52条不是封闭性的。它认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第52条对在一项风险评估中可加以考虑的各种因素的列举意图为封闭性的列举。” 这样,上诉机构为在SPS措施的风险评估中考虑各种其他因素,诸如文化取向和社会价值观念等因素敞开了大门。
2、关于适度保护水平的确定
协议第54—56条规定了适当的卫生与植物卫生保护水平的确定条件与标准,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对第55条的分析。
对第55条所规定的目标——“为实现在防止对人类生命或健康、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风险方面运用适当的卫生与植物卫生保护水平的概念的一致性”——DSB发现难以具体适用。这是可以理解的。协议本身已经通过委托SPS委员会制定“实际执行该条款的指导原则”而隐晦地承认了正文的不足。实际上,虽然经过不懈的努力,委员会至今还没有能够制定出类似的指导原则。一致性问题是一个很微妙的问题。有成员国认为,一致性要求会对其决定自身的适当保护水平的权利施予难以接受的限制。 尽管如此,荷尔蒙案与鲑鱼案的申诉方仍然引用了该条款。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专家组与上诉机构根据文意,将第55条分解为三个条件:(1)在不同情况下必须存在有保护水平的差异;(2)这些差异必须是“任意的(arbitrary)或不合理的(unjustifiable)”;而且,(3)这些差异必须造成“对国际贸易的歧视或变相的限制。”
其中,第(1)个条件中的所谓“不同情况”,鲑鱼案中确定为“应当是可比的情况,而不是完全没有联系的情况”;
对第(2)个条件,在荷尔蒙案件中,专家组认定欧共体对于“不同情况下”采取的合理措施保护程度不同,而对这种程度差异没有任何合理理由,因而构成了“任意的”和“不合理的”。上诉机构虽然在分析的理由上不同于此,但同意专家组的结论。针对专家组与上诉机构的这一认定,有学者提出质疑。他们认为,面对一项特定的风险来决定适当的保护水平,这本身就是一个天生的政治过程,要求平衡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基于不同目的考虑而分别采取不同的防范风险的措施,或者说是对产生相同风险的物质(如荷尔蒙)在使用于不同目的上(用于促进生长和用于治疗疾病)的差异是很正常的。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把欧共体批准在小猪身上使用荷尔蒙来防止疾病和它禁止进口使用了生长性荷尔蒙的牛肉加以比较,并认定构成“任意”与“不合理”,这无疑是剥夺了各国制定自身适当防险保护水平的一个实质性手段。
对于第(3)个条件,荷尔蒙案件的上诉机构作出了不同于专家组的解说。专家组认为,尽管第55条规定了三个条件,但“保护程度差异之大,加上任意性,已足以认定保护程度的差异造成歧视或对贸易的限制。”但上诉机构却主张,第55条的三个条件都是必要条件,保护程度的差异只是其中之一,不能用它来确定“歧视和限制贸易”的性质。在对第(3)个条件进行分析的同时,上诉机构重点审查了欧共体禁令的立法基础和目的,之后认定,欧共体禁令的真实目的在于保护人类健康,它不存在对国内生产进行保护的意图,也不曾对情形相同的出口商予以歧视,因而不构成“歧视或对贸易的变相限制”。有学者尖锐地指出,第55条的第(3)项要求应当是一个客观的检验标准,“歧视”并不要求对所实施措施的动机加以考察,而只要求对该措施的客观效果进行分析。上诉机构却把自己的分析限定在探寻欧共体禁令所具有的意图是什么方面,这显然地对那些纯粹出于政治目的所实施的、又确实是任意和歧视的保护措施的纵容。 笔者认为,这一批评切中要害。上诉机构的分析将使得以后的被诉成员方得以以其实施措施的动机,不论是否是其真实的动机,来证明一项事实上已经产生了歧视的SPS措施是正当的。第(3)个条件明显应当是一个客观要求,即如果一项SPS措施导致了歧视,不论其实施的动机是什么,都与协议不符。依据客观标准的有利之处不仅在于可以为各成员在未来制定卫生措施时提供良好的导向,而且可以使得以后的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审理案件时,只需论及事实上所造成的歧视,不必探寻国内立法者的动机,由此可以避免各界关于DSB不充分尊重国内立法的指责。
事实上,在鲑鱼案中,上诉机构支持了专家组一份基本与荷尔蒙案专家组相同的认定,并极其详尽地分析了第55条之第(3)项条件的要素,综合起来,包括五个要点:采取措施之随意;保护措施的区别程度;保护措施不符合SPS协议第51条;被诉方国内法律、法规的变化及其理由;对同一品种动物在国内流通是否限制。 这个分析应当可以看成是吸取了荷尔蒙案件的教训,更着重于客观标准的评判,也使该条款明晰化,从而为成员国行使自身适当保护水平的权利提供了可确定的纪律。
第二,关于第56条。
第56条正文规定,各成员SPS措施对贸易的限制“不超出为达到适当的卫生与植物卫生保护水平所要求的限度,同时考虑其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这是一个d性较大的条款,但结合其脚注,它的内容是明确的。 在鲑鱼案中,专家组与上诉机构认定,只要符合以下三个要件:(1)如果存在着其他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行的其他保护措施;(2)该其他保护措施可以达到与现行措施相类似的保护程度;(3)实施其他保护措施对贸易的限制作用明显小于已经采取的措施,则已经采取的措施就超过了必要的保护程度。上诉机构进一步说明,一个成员方采取的适当水平的保护措施与SPS措施是两个概念,第56条明确指出,两者的关系是适当的保护水平决定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SPS措施,而不是相反。SPS协议并没有明确规定各成员方应当采取措施的保护程度,但综合相关条文来看,并不意味着成员方可以采取任何程度的保护。至于对这三个要件的具体认定,则必须依据个案的证据和事实才能作出。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鲑鱼案与品种测试案中,上诉机构在推翻了专家组事实认定的同时,限于其审理范围而没有继续有关第56条要件的进一步分析,并据此提供相应的指导意见。
3、第57条与预警原则(precautionary principle)
协议第57条涉及到四方面的必要条件,是“在有关科学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成员可以……临时采用SPS措施”的前提。其中,实质要件是该款第一句话所提及的两点:(1)没有充分的科学证据;(2)依据可获得的有关信息;程序要件则是第二句话提出的:(1)成员方应寻求获得更加客观地进行风险评估所必需的补充信息;(2)在合理期限内,根据获取的补充信息审议这些措施。
在品种测试案中,当日本以第57条作为抗辩时,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回避了第57条的实体要求,既没有对“有关科学证据不充分”所指何义,也没有对“临时性”的含义作出解释,而是直接认定:日本没有设法获得必要的补充信息来评估品种变化的风险,没有在合理的期限内审议其措施,所以不符合第57条的规定。
根据第57条所实施的SPS措施,通常被人们视为“预警原则”的产物。而关于预警原则的界定是在《里约宣言》中作出的:“为了保护环境,各国应当根据本国的能力,广泛适用预防措施。遇有严重或不可逆转损害的威胁时,不得以缺乏科学充分确实证据为理由,延迟采取符合成本效益的措施防止环境恶化。”
由于SPS协议的首要原则是科学证据原则,因而有反对者认为,充分科学证据的要求阻碍了各国使用预防措施的权利,是与里约宣言的要求相矛盾的。这种责难并无根据,相反,SPS协议充分体现了科学证据原则与预警原则之间的微妙平衡。在WTO协议的谈判过程中,一方面,各成员为确定一项措施什么时候会产生出不合理的贸易负担,采纳了充分科学证据原则作为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但与此同时,第57条同样明确规定,在缺乏充分科学证据的情况下,各国有权采用临时贸易措施作为预防方法。事实上,充分科学证据与预防方法这两个概念是相互支持的,没有起码的科学支持,就无从得知是否有风险存在,也无法确定消除或尽量减小风险的最有效的规则或行为模式。因此,预警原则的使用不可能是没有任何限制的。荷尔蒙案也证明了这一点。在该案中,美国和加拿大主张欧共体禁止使用六种生长性荷尔蒙生产的牛肉进口是一项不合理的贸易限制——目的在于保护欧洲牛肉生产者——不是一项合法的SPS措施;欧共体则主张选择无风险(no risk)的风险水平是它的权利,选择这样的风险水平是基于预警原则所赋予的权利。专家组和上诉机构都确认,每个国家都有权决定自己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但SPS协议要求为达到这种风险水平所实施的任何措施都必须依据科学证据。专家组指出,预警原则不能优先于第51条与第52条的明确用语;上诉机构持相同观点,并进一步强调:该原则并没有被写进SPS协议作为使与协议其他规定不符的措施可以合法化的依据。
由此可见,从SPS协议本身所规定的条件,到DSB的实际运用,都对预警原则的适用附加了限制因素,这是必要的,也是协议制定者精心设置的结果。因为,如果允许无限制地以预警原则为理由来采取各种限制贸易的SPS措施,那么,协议的效力将无法得到起码的维护,第22条的核心纪律也将如一纸空文。
值得注意的是,有关评论认为,上述三个业已审理的案件在预警原则的运用方面实际上并没有提出什么难题。荷尔蒙案与鲑鱼案的科学证据明显是不充分的;而品种测试案中,虽然在获取科学证据之前,一国可实施预防性措施的权利得到了明确确认,但该权利是与试图获取这种科学证据的义务相对应的。日本既没有进行风险评估,也没有寻求获取作出此种评估所必需的科学信息,亦没有定期审议这些措施,不符合第57条的要求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未来的案件中,可能会再次触及有关第57条与预警原则的解释,特别是SPS协议与相关国际环境协定的协调问题。
以上就是关于尼尔机械纪元dds放哪全部的内容,包括:尼尔机械纪元dds放哪、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人类在太空的资料 要失败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