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梁祝故事

求梁祝故事,第1张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东晋永和年间,在风景秀丽的善卷山南,有一个祝家庄。庄里有一户殷实富户,人称祝员外。祝家族规,财产传男不传女。因祝员外没有儿子,为继承家产,祝员外将女儿英台自小男装打扮。英台才貌双绝、聪颖好学。到了读书年龄,祝员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的碧鲜庵读书。在碧鲜庵读书时,有一位同学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梁家庄,两人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引为知己,遂于善卷后洞的草桥结义金兰,兄弟共勉,相互提携。

英台与山伯在碧鲜庵同窗三载,期间曾同往齐鲁谒拜孔圣,又同到东吴游学。两人日则同食,夜则同眠,诗文唱和,形影相随。山伯不仅才高学富,而且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台的爱慕。然而,三年之中,英台始终衣不解带,山伯虽屡起疑惑,但均被英台支吾过去。山伯始终不知英台为女子。

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笃,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了爱意。三年后,梁山伯要继续去余杭游学,而祝父因英台年届及笄,不许英台前往。二人依依不舍,互赠信物。山伯赠与英台古琴长剑,英台回赠山伯镏金折扇,亲书“碧鲜”二字。在山伯去杭城时,英台相送十八里,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怀,暗示爱慕之情。但忠厚淳朴的山伯浑然不觉,不解其意。临别时,英台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许于梁山伯,并约定时日,请山伯来祝家相访求婚。

英台学成回家后,岂料其父母已将英台许配邑西鲸塘马氏。山伯从余杭游学回来,到祝家造访,英台红妆翠袖,罗扇遮面,前来相见,山伯方知其为女子。当得知英台已聘马氏后,柔肠寸断,悲痛至极。两人临别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双。”

梁祝泪别后,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卒葬村西胡桥。英台闻讯悲痛欲绝,决意以身殉情。出阁当日,坚持要经胡桥祭奠。轿至胡桥山伯墓时,英台上前祭吊,恸哭撞碑,突然狂风大作,天空混沌,飞沙走石,地忽裂丈余,英台堕入其中。风停雨过后,彩虹高悬,有二只硕大的蝴蝶,蹁跹起舞,传为梁祝两人之精灵所化,黑者即祝英台,黄者即梁山伯,情侣依依,形影不离,比翼双飞于天地之间。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因**版的广泛传播而成为这一题材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名剧。

袁雪芬与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时间是1945年,1951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重排该剧,增尾“化蝶”,剧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执笔,黄沙导演,陈捷、薛岩音乐整理,幸熙、苏石风布景设计。范瑞娟饰梁山伯、傅全香饰祝英台、张桂凤饰祝公远、吕瑞英饰银心、魏小云饰四九、金艳芳饰师母。该剧于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演出一等奖、音乐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张桂凤获演员二等奖、吕瑞英获演员三等奖。1953年,该剧由上海**制片厂摄制成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由徐进、桑弧编剧,桑弧、黄沙导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川剧《柳荫记》也1952年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荣获剧本奖,陈书舫获演员一等奖,袁玉昆和刘成基获演员二等奖。

京剧关于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马彦祥根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和程砚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传最广。

《柳荫记》由王瑶卿设计唱腔,杜近芳、叶盛兰在1953年首演。全剧分10场,重要场次有“英台别家”、“柳荫结拜”、“书馆谈心”、“山伯送行”、“英台思兄”、“祝庄访友”、“祭坟化蝶”。此剧最大的特色在唱词方面,典雅华丽,优美隽永,许多语句打破京剧传统的七字、十字句,给人以清新脱俗的艺术美感,同时在唱腔设计上很是精致,无论是曲调的选择,还是板式的变换,即保持了传统韵味,又出新求变。被公认为是建国初期戏曲推陈出新的代表作。

1954年,京剧大师程砚秋参考其它剧种的相关剧目编演了一部不朽的程派名剧《英台抗婚》,此剧是程砚秋解放后编演的唯一一部大戏,也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作品。此剧剧情无变,包括“别家”、“结拜”、“书馆”、“相送”、“惊聘”、“拒婚”、“祭坟”、“化蝶”等场次,后来,因觉前部结构较散,便从“惊聘”开始了。这出戏的唱词和唱腔有很多突破性的创造。以唱词看:“望爹爹退婚礼随我愿,使我嫁梁君,你是我亲爱的老严亲”,“却为何你执意要把女儿我嫁与一个陌生生不识之人”……这样几乎等同于散文诗的句子竟然被大师“装”进唱腔,且严丝合缝,感人至深,不能不让人叹服大师的功力。李世济曾在建国10周年献礼演出时上演此剧。

芗剧传统剧目《山伯英台》由邵江海编剧,源出“锦歌”唱本。剧本保留了“锦歌”唱多白少、通俗易念的特色,几乎每一场都有大段独唱或对唱。其中“英台哭灵二十四拜”最为突出,一百多句唱词缠绵悱恻,曲牌使用了芗剧的所有哭调,一拜一调,连接紧密和谐,组成了类似曲牌联缀体的成套唱腔。在“安童买菜宴山伯”、“楼台宴请十二盘”等出中,从菜名、菜谱到俗例、俗语都来自闽南特有的民情风俗。“讨药”一出,山伯相思病重,英台剪青丝、割裤带寄赠,也属闽南风俗。全剧情节不同于其他剧种。如英台无父而有母张氏,马俊也同在杭城求学,无“十八相送’,而有游春见景暗喻。“英台祭墓”一出着重表现英台奔丧哭灵。幕表戏尚有“山伯英台游地狱见证前身”、“还魂生子征番”等情节,较有特色的是“山伯相思哭更”,尽情倾吐了梁山伯爱、恨、恋、怨的复杂心情。1978年岁陈德根根据邵江海本、台湾歌仔戏和越剧演出本综合整理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由漳州市芗剧团演出,在一个剧场曾连续上演三百场。1979年,钱天真、洪彩莲分别扮演祝英台、梁山伯,获得福建省优秀青年演员的称号。

另外,豫剧、评剧等几乎所有的大小剧种都有该剧的整本或折子戏传世。

近年来有两台重新敷衍的梁祝故事剧目引起争议。一台由沈阳京剧院迟小秋和朱强主演,一台是杭州越剧团排演。这两台新戏无论是情节设置还是主题开掘,特别在舞台的呈现方式上都有大幅度的反传统般的“跳跃”,由于演出场次不多,范围也不广,笔者无缘窥其全貌也就不好妄加评论,只就所见到过的迟小秋的“哭坟”一折说几句当时的观感。这一折戏给我的整体感觉尚好,尤其是水袖功的重新编排,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回忆部分的唱腔设计也很感人,只是在唱段的开始几句有些“绕”,听起来不顺。

近年,浙江越剧团的傅派传人陈艺主演了新版《梁祝》的“祭坟”和“化蝶”两场。

总之,经典就是经典,仿佛有演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意韵,道不完的感叹。

化蝶梁祝起源千古爱情传奇—梁祝故事

西晋时,汝南郡南30公里梁庄有一青年叫梁山伯,遵父母之命到红罗山书院求学,路过一个叫曹桥的地方,就在路边的亭子里休息。

离梁庄东十八里有个朱庄,庄上朱员外家有一女儿叫朱英台,十分聪明,一心求学,说服了父母,女扮男装,化名朱九弟,也前往红罗山书院求学。二人相遇在曹桥亭,互问了家乡、年庚,结拜 为弟兄,同赴红罗山书院求学。

红罗山学校四面环水,景色宜人,一次,梁山伯、朱英台和同学们一块玩耍,用石头砸水中嬉戏的鸳鸯。朱英台在扔石头的时候腰闪了一下,同学叫道:“朱九弟象女人一样”。朱英台顿时满脸飞红。

师娘心细,发现了英台的女儿身,就在梁山伯与朱英台的床中间立了块界牌。梁山伯生性憨厚,不知其意,同窗三载也没想到朱九弟是个女的。

英台回家看母,山伯相送十八里。一路上英台作了许多比喻,梁山伯仍是不解其意。最后,朱英台说家中九妹尚未婚嫁,想说与山伯,山伯答应了。来到朱家,英台让山伯在客厅等候,说让九妹出来献茶。

英台换上女儿服装端着茶走了出来。梁山伯诧异地说:“你不是朱九弟吗?”英台说:“九弟即九妹,九妹即九弟”,二人遂私约终身。

北马庄有一秀才马文才,姥娘家是朱庄的,朱员外有心为女儿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成亲,就托马文才的姥娘说媒,许英台于马家,英台无奈,违心应允。

山伯如约前来议婚,英台泪告已晚。山伯气得当场吐血,归家后一病身亡。家人遵嘱将其埋在马乡官路的西沿,碑刻梁、朱姓名,黑红两色。

马文才迎娶朱英台,花轿至马乡村后,突起旋风挡路,朱英台下轿哭祭山伯,墓忽然裂开,英台扑入墓中,墓随即合上。从墓中飞金黄、雪白两只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俞丽拿,小提琴家,她拉过许多的小提琴作品,但人们首先想起的,总是那曲《梁祝》协奏曲。她是这个曲子最早、可能也是最权威的演绎者。几十年来,她演奏了无数次《梁祝》,不久前,她携带着这首曲子再次来到杭州,而我们的提问也是从《梁祝》开始的。

记者:当初怎么会选择《梁祝》这个题材呢?

俞丽拿:音乐学院组织学生到各地去采风,我是到浙江来的,算是浙江队,从温州到宁波,沿着海边走了一遍。我们准备了许多题目,《梁祝》只是其中一个。1958年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我们准备了不少这样的题目。当时的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是他拍的板,做这个题材。

记者:《梁祝》的曲调学习了越剧的唱腔,那您对越剧了解多吗?

俞丽拿:《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这整个音乐从素材到主题都是从越剧中来的,要想把它演奏好,必须对越剧进行深入地了解。其实,作曲之一的何占豪本来是浙江越剧团的乐手,当时他正在音乐学院进修。

记者:《梁祝》整个的作曲过程,您都参与了,有没有提供您的意见呢?

俞丽拿:我没有参加作曲部分。他们写完一些,就让我试着拉一些。

记者:现在拉《梁祝》会和以前有许多不同吗?

俞丽拿:当然会有些不同了,但不一定是那个好,而是阅历、经验、技术都不一样了,琴声自然不同。

记者:我们知道,《梁祝》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但小提琴属于西洋乐器,在演奏过程中,您是怎样把东方色彩表现出来的?

俞丽拿:《梁祝》有特别中国的民族特色。实际上,世界上任何一个作曲家能写出流芳百世的作品,都会带有他那个民族的味道。像勃拉姆斯,庄重严谨,是德国民族的传统。柴可夫斯基就不一样,浓厚的俄罗斯民间气息。一个作曲家只有体现了民族特性,才会得到世界的肯定。所以说,越有民族性就越有世界性。

记者:《梁祝》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并且流传至今,最出色的地方在哪里呢?

俞丽拿:一个作品是否能流传下去,是要经过历史检验的,不是每首都能被承认。当年为了推动音乐创作,我们征集了30多部作品,那么多作品,流传的只有一首。有的作曲家,一生作曲无数,但能流传下来的只有一两首。尤其像小提琴协奏曲,一定要有很美的旋律,这样才能让人记住,才能留下来。《梁祝》已经有44年的历史了,但是还要接受历史的检验。《梁祝》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本身就家喻户晓。爱情这个主题是永恒的。根据中国越剧素材,旋律好听,是戏曲舞台上的奇葩。它让人一听就是中国的。中国人听,外国人听都很有味道。

记者:您常常在国外演奏这个曲子,观众反响怎么样?

俞丽拿:他们都很喜欢。去年11月在纽约演出,全场爆满,中国人、外国人都有。乐队、指挥都是外国人,他们花了许多功夫研究、理解作品。我们合作很愉快,演出很成功。

记者:现在有许多演奏家都演奏过《梁祝》,包括外国人,像日本的西崎崇子,也很有知名度,您怎么看?

俞丽拿:这很好啊。要想让一部作品在世界上流传,就需要有更多的人来演奏,尤其需要更多的外国人。不同的人演奏的风格肯定不一样,哪怕是同样的曲子。我有我的特色,她有她的特色,不能说谁好谁不好。就像我有很多的学生,他们各有各的特点。要做一个出色的演奏家,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

记者:您很长时间里都是作为四重奏组的成员在演出,就您个人来说,是喜欢这种室内乐还是和大乐队合作?

俞丽拿:这次经费不足,只能是小型的音乐会。对于协奏曲来说,没有乐队在效果上相差很多,在气势上会逊色不少。至于室内乐,我本人比较喜欢,室内乐的训练对于演奏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要学,否则就无法成为一个好的乐队成员,也无法成为一个好的独奏家。我国的乐队成员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

记者:这些年来您录制了不少唱片,发行量也很好,您自己觉得最满意的是哪一张?

俞丽拿:都不满意。我录制完后很少再听它们。在我看来,录制唱片是件很遗憾的工作,一旦录成了就成了一个定式,不能改变。它不像现场演出,还可以逐步发现不足,逐步改进。演出还可以变换不同的风格。

记者:现在学琴的孩子很多,获奖成为他们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俞丽拿:获奖其实是一个被别人认可的证明,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搞演奏的就想上台。有观众来就是赞成。获了奖。别人承认你了,剧院就欢迎你了,表演的机会就多了,经纪人也会主动找上门来,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不过,我在第一次拉《梁祝》的时候,没有参加过任何比赛,得过任何奖,但大家都很喜欢,也就被承认了。最终还是要观众来认可。

记者:学小提琴的女孩子挺多,是不是女孩子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

俞丽拿:可能小时候小女孩比较乖,比较文静一点吧,爸爸妈妈说什么就做什么。男孩子相对比较调皮,爱玩,静不下心来。不过这可不是绝对的,和性别没有关系。

记者:您带的学生很多,也出了不少成绩,您在教他们时有什么独到之处吗?

俞丽拿:我们上海音乐

学院都是一对一的教学,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教材和作品。有的天生乐感好,有的就要去培养、启发。我教的东西范围很广,决不仅仅是你们所了解的《梁祝》。很多国家的作品都要教,教学生怎样理解它们。我要求我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这样才能准确到位地表现出每一个作曲家的风格。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以上就是关于求梁祝故事全部的内容,包括:求梁祝故事、《梁祝》是谁作曲、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01151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