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战时响应”吗

我国有“战时响应”吗,第1张

在中国以“战备等级”应对突发状况,而不是所谓的“战时响应”!

我军主要把战备状态分为四个等级,即一级战备、二级战备、三级战备和四级战备。中国公安消防部队的战备等级则分为经常性战备、二级战备、一级战备。

四级战备是指国外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或者我国周边地区出现重大异常,有可能对国家安全和稳定带来较大影响,这时部队要进行战备教育战备检查之类,加强警戒严格边境管控。必要时候,军队的“四级战备”还会直接变成“一级战备”。

三级战备是指周边地区出现重大异常局势紧张,有可能对国家构成直接军事威胁。这时部队军官、士兵的转业、外出、休假等都要被停止和召回,边境部队还要启封一线阵地工事,修订战备方案;进行战前训练,开展后勤、装备等各级保障工作,去年某国在边境搞事情,我军在西藏高原上进行针对化演练,就和这种情况差不多。

二级战备是指局势恶化,对国家已构成直接军事威胁。这时部队深入进行战备动员;战备值班人员严守岗位,指挥通信顺畅,严密掌握敌人动向;收拢部队;发放战备物资,重要的边防部队按战时满编要求进行战备,军队各种保障抓紧落实等准备。

一级战备是所有战备状态中程度最高,也是最严重的一种状态。此时局势已经到了极度紧张时刻,国家之间的战争意味十分明显,“箭在弦上,随时发出”,部队处于战备状态,城市进入戒严,军队接管治安活动。武器装备全部荷q实d,导d进入发射架,国防部会给所有作战部队、后勤保障部队等部门下达命令随时投入战斗,军人全副武装随时奔赴前线,战备人员24小时值班等。

进入战争后,国家就会立即进入战时体制,国家会下令战争动员,战争动员是国家采取紧急措施,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简称动员。通常包括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和政治动员。武装力量动员是将军队和其他武装组织由平时体制转为战时体制;国民经济动员是把国家和平时期的经济转入战时轨道;人民防空动员是采取各种防护措施,防敌空袭,保护居民、经济设施及其他重要目标;政治动员是围绕实施战争对全体军民进行宣传教育和政治鼓动。

动员按规模分为总动员和局部动员;动员按方式分为公开动员和秘密动员;动员按时机分为战争初期动员和持续动员。动员的各项准备工作主要是在平时进行。决定实施动员的权限,属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通常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发布动员令。动员属于战略问题,涉及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外交等一切领域,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有决定性影响。

简单地说,“阵形”是古代军队的野战队形,它是人类战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盛行于冷兵器时代,消亡于热兵器时代。氏族社会,人类的战争表现为部落冲突,当时还没有军队,也没有什么指挥,战斗大多是一拥而上,如同群殴,自然也就无所谓“阵形”。随着历史的发展,奴隶制国家出现,奴隶主为了巩固统治和掠取奴隶(战争俘虏是奴隶的主要来源),开始编制有组织的军队,并且采用一定的队形,这就是原始的“阵”。“阵”是在军队产生的过程中,因为组织军队和指挥战斗的需要而出现的,融合了古代军制学和战术学的成果。东方的战阵起源于中国。

中国最早的阵法,据说始于黄帝,黄帝为战胜蚩尤,从神那里学到阵法,但这只是传说,有据可考的是在商朝后期。公元前12世纪,商王武乙到武丁编制了左、中、右“三师”,从“三师”的命名来看,已经采用固定的阵形。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周师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陈”通“阵”。

早期的阵形比较简单,按照“三师”的编制,呈一字或者方形排列,阵战法在西周和春秋的时代极为盛行,当时常见这样一种情况:两军约在某地会战,列阵整齐,相互攻伐……。中国的阵法是在春秋和战国发展成熟的,这一成果的代表有《六韬》、《吴子》和《孙膑兵法》。《六韬》又称《太公兵法》,相传为西周姜尚所著,据考为后人伪托,成书在先秦或者汉初,至今尚无定论;《吴子》是战国名将吴起的兵法,略为可信。以上两部兵法主要介绍了车阵。战国以后,步骑取代战车成为军队的主要编成,阵法又有了变化和发展,1972年出土了《孙膑兵法》,里面讲述了十种阵形(方阵、圆阵、锥行之阵等),及其使用的方法。同时代的《尉缭子》本来也有“阵形篇”,现在已经失传。秦汉以后,我国历朝的军事家对阵法的发展还有:三国魏武帝曹 *** 著《孟德新书》(已失传,仅余若干引用),有专章讲述行军布阵之法;(蜀)汉丞相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武侯八阵”流传后世,影响极广。《唐太宗与李卫公问对》深研阵法。南宋岳飞留有兵法残篇讲授阵法。明代戚继光撰《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详解阵法,戚继光还自创的“鸳鸯阵”和“三才阵”,在抗倭战争中显现威力。我国的各朝军队均演练阵法。

日本的阵法起源于中国。天平宝字四年(760年)十一月十日,授刀舍人春日部三关、中卫舍人土师宿祢关成等六人与太宰府的大弐吉备真备等将在军中演练“武侯八阵”和孙子的“九地”,以后自源平合战始,在实战中普遍地使用。“武侯八阵”经过历次战争的洗礼,结合日本的实际,发展成为鱼鳞、锋矢、鹤翼、偃月、方圆、雁行、长蛇、衡轭,编成这八阵的是日本战国名将武田信玄,因此又称“武田八阵”。下面作简单的介绍:

鱼鳞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属于进攻阵形。战术思想:“中央突破”。 集中兵力对敌阵中央发起猛攻,已方优势时使用,阵形的弱点在于尾侧。

锋矢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前锋张开呈箭头形状,也是属于进攻阵形。战术思想:“中央突破”。 锋矢阵的防御性较鱼鳞阵为好,前锋张开的“箭头”可以抵御来自敌军两翼的压力,但进攻性稍差,阵形的弱点仍在尾侧。

鹤翼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以重兵围护,左右张开如鹤的双翅,是一种攻守兼备的阵形。战术思想:左右包抄。鹤翼阵要求大将应有较高的战术指挥能力,两翼张合自如,既可用于抄袭敌军两侧,又可合力夹击突入阵型中部之敌,大将本阵防卫应严,防止被敌突破;两翼应当机动灵活,密切协同,攻击猛烈,否则就不能达到目的。

偃月阵:全军呈弧形配置,形如弯月,是一种非对称的阵形,大将本阵通常位于月牙内凹的底部。作战时注重攻击侧翼,以厚实的月轮抵挡敌军,月牙内凹处看似薄弱,却包藏凶险,大将本阵应有较强的战力,兵强将勇者适用,也适用于某些不对称的地形。

方圆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央,外围兵力层层布防,长q、弓箭在外,机动兵力在内,与优势敌军交战时使用,战术思想:密集防御。方圆阵的队形密集,防御力强,因队形密集限制了机动,缺少变化,敌军败退亦难以追击,攻击性较差。

雁行阵:兵力配置如大雁飞过的斜行,以充分发挥射击兵种的威力。冷兵器时代以白刃战为主,雁行阵较为少用,但也应结合具体的情况。个人认为,“骑铁”很适合使用。

长蛇阵:用于行军或追击的一路纵队,机动力强,战斗力弱。

衡轭阵:与长蛇相似,采用多路纵队并排的形式,战斗力较长蛇阵强。

“武田八阵”是很有代表性的阵形,另外还介绍一种车悬阵,车悬阵为日本战国名将上杉谦信所创。车悬阵的与方圆阵相似,大将位于阵形中央,外围兵力层层布设,不同之处在于,机动兵力在外,结成若干游阵,临战时向同一方向旋转,轮流攻击敌阵,形如一个转动的车轮。其意义在于:向敌军的一部不断地施加压力,使其因疲惫而崩溃,己方则因为轮流出击而得到补充和休整,恢复战力。不容质疑,这种战术是很优秀的。车悬阵受地形的制约大,要便于机动;要求大将有高超的战术指挥能力,应善于寻找战机和在军队的轮换中避免疏漏;战力持久却不利速决。

此外还有虎韬、卧龙、轮违、大妄、虎乱、乱剑、云龙、飞鸟、松皮、流行、井雁行直、将棋头、别手直等阵,不一一详解。

阵法 *** 练,是古代治军的重要方法。通过 *** 练,教给士卒进退的规矩、聚散的法度,使他们熟悉各种信号和口令,在战斗时做到令行禁止,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整体合力。阵法 *** 练是将乌合之众训练成军队的有效途径。今天各国军队使用的队列,就是古代阵法 *** 练的残余。目前各国均使用西式队列,原来东方的队列已不可见,但是基本的原理是相同的。西式队列较东式队列严肃整齐,指挥多用口令,东式则是以旗号、金、鼓为主,日本使用军旗、法螺贝、太鼓、钟和军配。战国名将武田信玄擅长阵法训练,武田的军容,常使人感到危险。

中国的兵法重视谋略,阵法处在次要的位置,而在日本则受到相当的重视。这是因为,中国的战争规模远比日本为大,在动辄以“良将千员,带甲十万”的战争中,军队统帅主要进行战略和战役层的思考,战术还在其次,同时也因为尊崇儒术,重文轻武,对阵法研究不够重视;而日本的战争多在千人级,军队统帅也是战术指挥员,不能不精研阵法,日本自镰仓以来一直是武家政权,阵法在历次战争中经受磨练,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另外,中国古代大将确实有过单挑,春秋战国时期有“致师”。

《左传·宣公十二年》叙晋楚邲之战: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代御执辔,御下,两马掉鞅而还。”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执俘而还。”皆行其所闻而复。

是时战车为军事攻守运动的主要凭依,每乘战车都是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车上配备甲士三人:左执弓主射,右执戈主击,中执辔主御。许伯等三人各立足于自身的职责而确定了致师的标准:御者驾战车直驰敌军营前,让车上的旌旗擦过敌营的壁垒;车左一面发矢射敌,一面代御 *** 缰,让御者下车去整理好马的颈革;车右于此时杀入敌营,斩取敌军首级,并抓回一个俘虏。这是致师的高标准,一般人难以作到。

一直认为春秋时的战争是“文明战争”

三国志(不是演义,是正史!!!)中也有记载的

1《三国志-卷四十九-吴书四》太史慈那一章,原文如下: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党,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后面这个字不认识)。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

2 《三国志卷七》《魏书一》《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3还是在《三国志卷七》《魏书一》《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萌将曹性反萌,与对战,萌刺伤性,性石斤(duo,微软拼音居然没有这个字,寒。)萌一臂。

曹性对郝萌。

4《魏书》《张既传》(行)少壮健,时腾子超亦有勇名。行尝刺超,矛折,因以断矛挞其颈,几杀之。阎行vs马超

所以说中国历史上确实有过单挑,但很少,毕竟主将是全军的灵魂,如果还没开战主将就死了那仗还用打吗?

中国军队的指挥权和调动权区别为:归属不同、动用不同、权力不同。

一、归属不同

1、指挥权:指挥权归属于军区。

2、调动权:调动权归属于中央军事委员会。

二、动用不同

1、指挥权:动用指挥权,必须先经国务院与中央军委的授权。

2、调动权:动用调动权,必须先经人大常委会的授权。

三、权力不同

1、指挥权:指挥权是对军队实施任务指挥的权力。

2、调动权:调动权是对各个军队实施军事调动的权力。

战斗条令。 我国颁布过几代战斗条令,逐步完善了战斗条令体系。战斗条令是在总结战斗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本国军事战略,武器装备和体制编制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等制定的。主要规定战斗基本原则,诸军种、兵种的任务和运用,攻防战斗的准备和实施,军队的移动、宿营、输送和换班,以及战斗指挥和各种保障的方法等。

别的不能说

以上就是关于我国有“战时响应”吗全部的内容,包括:我国有“战时响应”吗、中国古代正规作战是怎样进行的、中国军队的指挥权和调动权有区别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01172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