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经设置min1<='0'&m1,最高位当然不变。
LIBRARY IEEE;
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
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
USE IEEEstd_logic_arithall;
ENTITY tsk1 is
port (
f:in std_logic;
min1,min0: out 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
);
end tsk1;
architecture behav of tsk1 is
signal w:integer range 0 to 59:=0;
signal m1:std_logic_vector(2 downto 0):="000";
signal m0: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0000";
begin
process(f)
begin
if( f'event and f ='1') then
w <= w + 1;
min1<='0'&m1;
min0<=m0;
if w=59 then
w<=0;
m0<=m0+1;
if m0="1001" then
m0<="0000";
m1<=m1+1;
if m1<="101" then
m1<="000";
end if;
end if;
end if;
end if;
end process;
end behav;
写需求分析!在写做程序之前,一定要写好需求分析,在上面写为什么要做什么,做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样理清了,在做程序的时候,再仔细分析细节,长期训练,基本就可以达到你要的目的。当然,一定的编程基础是不少不了的,要房子,打好基础是必经之路。有了基础,才有后面的一切的一切。。。。。。。 嘿嘿,个人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
从代码本身以及运行的情况来看,可执行程序的内容,与所贴的代码不相符(可能是修改了代码后没有重新编译,就运行了修改前的代码,不然也不会代码现在有错误就能编译通过的,例如第2行的末尾多了“op”,“现有1人捐款”也没有输出),修改建议如图:
(一)简单应用 (20世纪50年代以前)
这个阶段最基本的特征是无数据管理及完全分散的手工方式。它表现在:
·无外存或只有磁带外存,输入输出设备简单。
·无 *** 作系统,无文件管理系统,无管理数据的软件。
·数据是程序的组成部分,数据不独立。修改数据必须修改程序。处理时,数据随程序一道送入内存,用完后全部撤出计算机,不能保留。数据大量重复,不能共享。
·文件系统尚未出现,程序员必须自行设计数据的组织方式。
(二)文件系统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
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有了面向应用的数据管理功能,工作方式是分散的非手工的,其表现为:
·外存有了很大的发展,除磁带机外,还出现了大容量的硬盘和灵活的软磁盘。输入、输出能力大大加强。
·系统软件方面出现了 *** 作系统、文件管理系统和多用户的分时系统,出现了专用于商业事务管理的高级语言COBOL。它主要用于文件处理,也可以进行非数值处理。
·数据管理方面,实现了数据对程序的一定的独立性,数据不再是程序的组成部分,修改数据不必修改程序,数据有结构,被组织到文件内,存储在磁带、磁盘上,可以反复使用和保存。文件逻辑结构向存储结构的转换由软件系统自动完成,系统开发和维护工作得到减轻。
·文件类型已经多样化。由于有了直接存取设备,就有了索引文件、链接文件、直接存取文件等,而且能对排序文件进行多码检索。
·数据存取以记录为单位。
这一阶段数据管理的不足之处表现在:
·数据冗余度大。文件系统中文件基本上对应于某个应用程序,数据仍是面向应用的,不同应用程序所需数据有部分相同时,仍需建立各自的数据文件,不能共享,数据维护困难,一致性难以保证。
·数据与程序独立性仍不高。文件是为某一特定应用服务的,系统不易扩充。一旦数据逻辑结构改变,就必须修改文件结构的定义及应用程序;应用程序的变化也将影响文件的结构。因而文件仍不能反映现实世界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数据库系统 (60年代后期开始)
60年代后期,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数据量急剧增大,对数据共享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同时,大容量磁盘已经出现,联机实时处理业务增多;软件价格在系统中的比重日益上升,硬件价格大幅下降,编制和维护应用软件所需成本相对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多用户、多应用共享数据的需求,使数据为尽可能多的应用程序服务,出现了数据库系统,其特点是:
·面向全组织的复杂数据结构。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不仅描述了数据自身,而且描述了整个组织数据之间的联系,实现了整个组织数据的结构化。
·数据冗余度小,易于扩充。由于数据库从组织的整体来看待数据,数据不再是面向某一特定的应用,而是面向整个系统,减少了数据冗余和数据之间不一致现象。在数据库系统下,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选择相应的数据加以使用,使系统易于扩充。
·数据与程序独立。数据库系统提供了数据的存储结构与逻辑结构之间的映射功能及总体逻辑结构与局部逻辑结构之间的映射功能,从而使得当数据的存储结构改变时,逻辑结构保持不变,或者当总体逻辑结构改变时,局部逻辑结构可以保持不变,从而实现了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把数据的定义和描述与应用程序完全分离开。
·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数据库系统提供了数据的安全性控制 (Security)和完整性控制 (Integrity),允许多个用户同时使用数据库资源。数据库的上述特点,使得信息系统的研制从围绕加工数据的以程序为中心转移到围绕共享的数据库来进行,实现了数据的集中管理,提高了数据的利用率和一致性,从而能更好地为决策服务。因此,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系统应用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菱plc程序上载后显示**区域是因为程序的一个逻辑行内的指令过多引起。当一个逻辑行中指令实际占用行数超过24行时,在梯形图模式中就会显示**。例如:指令模式 转换成梯形图模式后,能正常显示 若指令模式: 此时转换成梯形图模式时,就无法完整显示,并以**予以警示: 但这并不会影响指令模式下的编辑和程序的执行。解决的办法有: 1、采用指令模式进行编辑; 2、修改程序,使每个逻辑行内指令实际占用行数不超过24行。
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主要由以下三种逻辑结构组成: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一种线性、有序的结构,它依次执行各语句模块。
2)循环结构:循环结构是重复执行一个或几个模块,直到满足某一条件为止。
3)选择结构:选择结构是根据条件成立与否选择程序执行的通路。
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程序结构清晰,易于阅读、测试、排错和修改。由于每个模块执行单一功能,模块间联系较少,使程序编制比过去更简单,程序更可靠,而且增加了可维护性,每个模块可以独立编制、测试。
以上就是关于求大神改改vhdl程序,搞半天逻辑还是错误,,为什么高位m1输出一直是零我所有财富给你们,虽然很少全部的内容,包括:求大神改改vhdl程序,搞半天逻辑还是错误,,为什么高位m1输出一直是零我所有财富给你们,虽然很少、程序员如何让自己有清晰的编程逻辑、C语言程序逻辑错误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