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找规律》的说课稿

幼儿《找规律》的说课稿,第1张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幼儿《找规律》的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找规律》的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规定了这部分内容。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学和图形的排列规律,只是在练习中有少量的习题;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本节课找最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如果这节课没有把到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学习将会造成障碍。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的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

2、教材处理: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本组课题研究相结合,对教材进行处理: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联系生活实际,找身边的规律、画规律、并且创造规律,美化生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3、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找出只管事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践活动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学生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力容易焕散。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趣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教学中应予以高度重视的学情问题。

二、教法学法

我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配合现代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生动活泼的、快乐的学习氛围。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三)动手实践,巩固发展

(四)联系生活,寻找并创造规律

在这四个环节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涂一涂、摆一摆、做一做、演一演、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这样学生会看得专心,听得仔细。想得认真,做得投入,说得流畅,合作得愉快,真正地体现以积极的情感投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从而落实"三维"目标。

三、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激趣

前几天,为了迎接艺术节,学校里进行了布置,老师也特地用一些卡纸剪了一些图形,来美化我们的班级,请小朋友欣赏一下。

在请小朋友欣赏的过程中,小朋友要猜一猜接下来的图形会是什么?(学生猜图形)

2、质疑

为什么有的纸片上的图形,你们能接着贴,有些却不行呢?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理由)

3、导题:像这样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我们就叫它有规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找规律(板书)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观察纸片1

请你仔细观察这份,它到底藏着什么规律呢?(生观察,并说出规律如:1红1黄或1黄一红)

随着生的回答,马上用彩色粉笔画出虚线,让生明白规律是两个一体的

2、观察纸片2

现在你能独立的观察这幅吗?请把自己观察到的规律说给你的同桌听(同桌互动)

请一对同桌把你们的结果汇报给大家

三、发挥智力,应用规律

小朋友都能自己找到藏在图形中的规律,所以图形们就更想和小朋友们玩玩捉迷藏游戏了,小朋友你愿意去找找吗?

1、请找出下一个会是谁?

2、星星后面躲着谁呢?

3、下一个会是谁?

图形们觉得小朋友们非常棒,他们玩不过小朋友们,就请他们的朋友来帮忙,你猜,会是谁?

4、小朋友真厉害,老师来给小朋友鼓鼓掌,为你鼓励。

你听出来了吗?你能接着有规律地拍吗?

5、你瞧,图形有规律,小动物,植物有规律,连掌声也有规律,看来,规律就在小朋友的身边,你能找找吗?

6、欣赏规律之美。是啊,规律无处不在,大千世界中到处运用着规律,请你欣赏。

7、创造规律

欣赏完规律,你能和小组内的小朋友一起创造出规律吗?

1、声音2、图形3、动手画4、动作5、这几种之外

展示规律

四、总结: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学校环境布置的情境,引入了旗子,让学生通过猜旗子颜色的变化,来引入本课。通过猜一猜,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很大的被调动起来了,整体的气氛就非常融洽。

2、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这是本节课的新授部分,因此我在这一环节中,我还注意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孩子们发现每一组图形的变化规律后,我及时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给图形分分组,使图形规律逐次闪动,为课堂教学注入生动的活力,从而使学生理解规律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学会找规律方法,从而落实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在整个新授环节中遵循了学生认知由易到难的过程,先由教师"扶"着学,再到教师"放"开让学生自己学。

3、发挥智力,应用规律。

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了7种不同的练习。

作为教师不能就知识教知识,因此,在这一层次的练习设计中,除了常见的图形之外,加入看常见的动物、树木、水果等生活中的事物,将数学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动感、乐感、合作意识融为一体,从而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达到知识的整合。

最后,让学生欣赏规律的美,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数学的情感。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我能够让学生在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中探索数学问题,同时又充分利用电脑这一有利资源,让学生认识规律、创造规律,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尝试的机会、猜想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应用数学的乐趣。

第三层次:运用"规律"、通过摆一摆,进一步加强对规律的认识,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图形学具,按规律摆一摆。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充分体现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新理念。

幼儿《找规律》的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50页到第51页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分为两段学习。①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学具,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这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探索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在获得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②经历规律的再认识,解决稍微复杂的实际问题,感受规律的应用。本节课的教学是第一阶段的内容,重点在有序的“找”规律。

2、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观察、 *** 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培养数学学习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合作探究,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的的,找到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小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观察能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找规律》这堂课是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找隐含的规律,发现这个规律并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知道这些现实生活的现象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抽象概括。所以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用多媒体课件和游戏活动,在一定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欲望,从中发现这个规律。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从生活中发现和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的的,找到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主要采用谈话法、小组讨论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先用谈话导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探索规律时,将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学生初步发现这个规律后,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摆学具,找规律,对规律的认识得到提高将做到教学思想上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海南有许多旅游景点(出示风景),小青和爸爸妈妈想到三亚玩。这次旅游,妈妈给她准备了2件上衣(出示学具):一件绿色的和一件**的。还准备了3条裙子(出示学具):粉红色的、蓝色的和大红色的。你喜欢什么颜色的上衣配什么颜色的裙子呢?请同学们给她提些建议吧。

学生交流,教师 *** 作。

小结:像这样,一件上衣配一条裙子,就是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搭配。(板书:搭配)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这样从学生喜欢的旅游活动谈话导入,让学生观察自己观察和思考,产生问题悬念,达到“不愤不发”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二)合作探究,体会有序

1、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先把所有的搭配情况都找出来。

要求: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搭配,另外一人记录。

教师巡视,学生汇报,同学演示。

指名同学小结: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比较方法。

提问:大家观察后,你喜欢哪一组同学搭配的方法?为什么?

学生交流,体会有序搭配是比较好的方法。

小结:有序地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3、理解方法。

谈话:你们能像刚才这组同学一样,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有序地搭配吗?请同桌两个同学再次合作,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有序地搭配。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谁能具体地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有序搭配的?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1)选上衣,配裙子。

(2)选裙子,配上衣。

4、小结。

谈话:把2件上衣和3条裙子进行搭配,可先用上衣进行有序搭配,也可先用裙子进行有序搭配。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了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了学生的主题探索活动,在学生合作的基础上,将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不同的探索过程,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创新思想,感受符号

问题:小青的爸爸为了这次旅游,准备了3件衬衫和4条领带,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1、讨论。同桌讨论。

2、尝试。

谈话: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有序地表示出这些搭配的方法。

展示学生作业,简要评析。

小结:同学们想到方法真多,有画实物的',有画简单图形的,还有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

3、比较。

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小结:看来,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或数字等符号表示实物的方法更简洁些。

4、归纳。

提问:如果领带的条数不变,衬衫减少一件,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6。

再问:如果衬衫的件数不变,领带增加一条,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3=12。

引导: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衬衫的件数和领带的条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是什么关系?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领带条数与衬衫件数的乘积就是搭配的方法数,这就是搭配的规律(板书课题:搭配的规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将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 *** 作,观察,比较,分析,经历创新和符号化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获得具体的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初步感受有关的数学模型。

(四)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路线问题。

提问:这么多的走法?选哪一种比较合适?

学生交流。

小结:当搭配的结果很多时,要注意选择最合适的搭配方案。

2、奖品问题。

学生交流不同的搭配方法。

3、游戏问题。

同学们在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时,怎样运用搭配规律呢?在这个游戏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怎样才能把各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有序地玩出来呢?

同桌商量,试着玩一玩。

小结:原来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解决生活现象问题,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能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同时好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作用。

幼儿《找规律》的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涉及的具体内容是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根据规律确定是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运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班学生对生活经验及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知识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想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某个序号确定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用除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是:能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在有余数或没有余数的情况下这样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二、说学情

根据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过有关找规律的内容,探索过一些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现在,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哦采用了猜游戏、分析、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比较与练习的方法来学习。这样,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分为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一)猜游戏,体验规律,揭示课题。

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先出示一个神奇的纸盒,在纸盒中放有两种颜色的球—红球和黄球,先拉出第一个球是红色,请同学猜第二个球是什么颜色,再拉出第二个球……第四个球是黄球,然后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会哪种颜色的球。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体验规律,为后面的教学作了铺垫。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这个环节,我以国庆节的情景作为导入,出事教材例1的场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观察,找出盆花是按一盆蓝、一盆红;彩灯是按一盏灯、一盏紫、一盏绿;彩旗是按两面红、两面黄这样的规律排列,从而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本环节,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先是提出这样的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什么颜色的花?接着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三种策略,即是画图发、列举法、计算法,这里注重分析计算法。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计算法的简便实用。最后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用计算法解决类似的问题应注意三点

(1)找准物体的规律;

(2)分组、确定除数;

(3)列式计算。

同时让学生懂得计算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得数有余数;一种是整除,如果有余数,余数是几?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第几个相同,如果好似整除,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最后那个相同。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加深对计算法的理解

练习是新知识的巩固,提高环节,又是后续知识的准备和铺垫,因此适度、适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能让学生通过适当的练习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提高思维能力,我特设计了两大道练习题,第1大题是基本训练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第2题是开放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等活动,对于规律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同时加深对计算法的理解。这道题学生的参与度广,不但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五)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这环节,先让学生自己谈谈:通过今天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表现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然后举例生活中的一些周期现象供同学们欣赏。如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月圆月缺……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产生亲近数学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这样按键,比如说你要得到,2开7次方,按键顺序如下:

1,按"2"

2,按"2ndf"

3,按"y的x次方键"

4,按"7"

得到答案1104089514

日本吉宗程序算法有什么规律

日本吉宗程序算法是一种基于模拟退火的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在一个初始温度下,每次迭代都会改变当前解,并且每次迭代都会改变温度,以达到最优解。

具体来说,日本吉宗程序算法的规律如下:

1 初始化:设置初始温度T,初始解X,最优解X,迭代次数K,温度衰减系数α。

2 迭代:每次迭代,根据当前温度T,从当前解X出发,随机生成新解X',计算新解X'的目标函数值f(X'),若f(X')<f(X),则接受新解X',否则以概率e^(f(X')-f(X))/T接受新解X';

3 更新:更新温度T=αT,更新当前解X=X',更新最优解X=X';

4 终止:当迭代次数K达到预设值时,终止迭代,输出最优解X。

河内塔问题与规律解题

河内塔问题是印度的一个古老的传说。开天辟地的神勃拉玛在一个庙里留下了三根金刚石的棒,第一根上面套着64个圆的金片,最大的一个在底下,其余一个比一个小,依次叠上去,庙里的众僧不倦地把它们一个个地从这根棒搬到另一根棒上,规定可利用中间的一根棒作为帮助,但每次只能搬一个,而且大的不能放在小的上面。问:如何移?最少要移动多少次?

四年级的数学课本中就有这样的问题:

有三根杆子A,B,C。 A杆上有N个 穿孔圆盘,盘的尺寸由下到上依次变小。要求按下列规则将所有圆盘移至C杆:

1 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

2 大盘不能叠在小盘上面。

提示:可将圆盘临时置于B杆,也可将从A杆移出的圆盘重新移回A杆,但都必须尊循上述两条规则。

问:如何移?最少要移动多少次?

解析:对于此题,我们一遇到此类题是不是有点让人烦恼!为什么要来回移动呢?一下整体搬过去不就好了吗?

所以在遇到此类题时,一定要冷静,不要急于做,而要思考,看看我们有什么方法找到一种能够比较简单的规律。

第一,先我们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考虑一下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是我们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就是当我们对一些较大的数形成的复杂逻辑不能够理清时,我们要从最基本最简单的数字如1,2,3,开始。如下

假如只有1个穿孔圆盘,就需要移动1次。 A→C 1 次

假如只有2个穿孔圆盘,就需要移动3次。A→B, A→C,B→C 3次

假如只有3个穿孔圆盘,这时我们可以将上面的2个圆盘看做是一个整体,也就是将3分解成1+2来考虑。如我们将最大的第三个圆盘,取消,只剩2个圆盘,这时借助C柱,移动3次可以让2个圆盘到从A到B柱。再考虑最大的圆盘,移动最大的第三个圆盘到C柱。这时借助A柱,移动3次可以让2个圆盘从B到C柱。就需要移动7次。

第二,从移动的次数中,寻找可以被我们利用的规律。

这7次中,前有3次是为了将上面的2个圆盘从A到B柱,中间1次是最大的圆盘A→C移动,后3次是为了将上面的2个圆盘从B到C柱移动。

从上面的两个3次的移动看,两个圆盘的移动必须经过3次方可成功。这也就是是2个圆盘必须经过3次移动才能从一个柱子到另一柱子。同理我们从这一步的7次移动来看,这也就是是3个圆盘必须经过7次移动才能从一个柱子到另一柱子

另外我们从移动次数的结果数据:1,3,7,这样的数据分析,就得出这样一个规律:

每增加1个圆盘的次数就是在前面既原来的次数的两倍的基础上,再加1次。

于是我们就可以根据上面的规律得出以下的结论:

有4个穿孔圆盘,最少的次数,15次。(是否正确,可以自己验证一下)

有5个穿孔圆盘,最少的次数,31次。

有6个穿孔圆盘,最少的次数,63次。

我们将次数写出一个数列,就得到如下数列:

1,3,7,15,31,63,……

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它和我们知道它和我们上一讲讲到的一个如下数列非常相似。

2,4,8,16,32,64,128 ……

而上面的移动次数与数列有一个配合的规律,这时我们马上就明白了,这道题的答案:2n-1

如何用启迪的方法,让孩子学会思考此类题目呢?

一.遇到此类题目,我们不能够就此题完全说明清楚,因为我们知道此题需要一些数列的知识时,我们不妨先放一下此题,而让孩子复习一下以前的数列知识点。

先让孩子做一些数列找规律的题目:

1根据以下数列找出它们的规律,并写出第10个数是多少,1000个数是多少?推算出一种可以表达规律的公式,

1)1,3,5,7,9,……

2)2,4,6,8,10,……

3)3,7,,11,15,19,……

4)2,4,8,16,32,……

2根据公式写出数列:

1)2n+3

2) 2n

3) 4×3n

……

二.然后让孩子思考本题的题意,请按下列步骤进行提示:

1)假如只有1个穿孔圆盘,如何移动?

需要移动1次。 A→C 1 次

2)假如只有2个穿孔圆盘,如何移动?

需要移动3次。A→B, A→C,B→C 3次

3)假如只有3个穿孔圆盘,如何移动?是不是可以分解成1+2的形式呢?

如我们将最大的第三个圆盘,取消,只剩2个圆盘,这时借助C柱,移动3次可以让2个圆盘到从A到B柱。再考虑最大的圆盘,移动最大的第三个圆盘到C柱。这时借助A柱,移动3次可以让2个圆盘从B到C柱。就需要移动7次。

总结性的暗示:

这7次中,前有3次是为了将上面的2个圆盘从A到B柱,中间1次是最大的圆盘A→C移动,后3次是为了将上面的2个圆盘从B到C柱移动。

4)看看有什么规律?

5)在规律的基础上,分析规律的正确性,并测算下一步(四个圆盘)的答案。

6)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7)继续规律预测,并测算下一步的答案。

8)将移动次数列成数列。

9)根据数量做出数量的表示公式。

三, 本题总结:

1)如何对一些复杂问题进行简单化的思考的方法和步骤?

2)如何从简单的步骤里求解有规律的概念

3)如何从数列中求解规律公式?然后通过公式来求解问题?

对于规律题,尤其是带有省略号的。如果是分数形式,一般均能拆分,经过拆分后进行销项,简化长式。

就像上面这样的题目,你要注意两点,一是分子相同,二是分母可写成乘积的形式。正常情况下先看分母,看分母能写成谁和谁的乘积,再看这两个因子通过何种运算能得到分子(一般是加法,减法,或经过加减法后再乘以某个数的形式)。

如:1/2=(2-1)/(21)=2/21-1/21=1-1/2;(分数加减法的逆运算)

1/6=(3-2)/(32)=1/2-1/3;

运算结果下面都有,我就不费时了,希望你能掌握解决这一类题的方法。

#include<iostream>

#include<cmath>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MAX 50

void input(double a[MAX][MAX+1],int n)

{

cout<<"输入原方程组的增广矩阵"<<endl;

for(int i=0;i<n;i++)

for(int j=0;j<n+1;j++)

cin>>a[i][j];

}

void output(double x[],int n)

{

cout<<"Gauss 消去法得到的原方程组的解为"<<endl;

for(int k=0;k<n;k++)

cout<<x[k]<<" ";

}

int main()

{

double a[MAX][MAX+1],x[MAX],sum,max,t;

int n,i,j,k,max_i;

cout<<"输入原方程组的阶"<<endl; cin>>n;

input(a,n);

for(k=0;k<n-1;k++)//选主元素

{ max=a[k][k];

max_i=k;

for(i=k+1;i<n;i++)

if(fabs(a[i][k])>fabs(max))

{

max=a[i][k];

max_i=i;

}

if(max==0)

break;

if(max_i!=k)//交换两行

for(j=k;j<n+1;j++)

{

t=a[k][j];

a[k][j]=a[max_i][j];

a[max_i][j]=t;

}

for(i=k+1;i<n;i++)

{

a[i][k]=a[i][k]/-a[k][k];

for(j=k+1;j<n+1;j++)

a[i][j]=a[i][j]+a[i][k]a[k][j];

}//消元

}

if(max==0)cout<<"原方程组无解"<<endl;

else

{

for(k=n-1;k>=0;k--)

{

sum=0;

for(j=k+1;j<n;j++)

sum=sum+a[k][j]x[j];

x[k]=(a[k][n]-sum)/a[k][k];

}//回代

output(x,n);

cout<<endl;

}

return 0;

}

13,31,24,42(35 ),(53 )46( 64)

先看奇数项 13,24,(35) 46

13+11=24,,24+11=35,35+11=46

看偶数项是奇数项倒过来

31,42,接下来肯定是53,64了

也可以说是+11的规律

以上就是关于幼儿《找规律》的说课稿全部的内容,包括:幼儿《找规律》的说课稿、根号最容易解决规律的办法,拜托了,别人的都看不懂!!急需。、日本吉宗程序算法有什么规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01267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