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断裂体系划分
南海北部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伸展、拉张、逆冲、走滑、俯冲、缝合等基本断裂类型均有所见。按断裂走向特征来分有8个展布方向(北东向、北北东向、北东东向、北西向、北西西向、北北西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其中北东向断裂占绝对优势,北西向断裂次之。
在南海北部陆架及陆坡区,以北东—北西向张性及走滑断裂为主要特征。
断裂的形成发展与构造运动、沉积环境、岩浆活动等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的断裂控制了南海北部盆地的形成,并对盆地内各拗陷、隆起的形成起主要控制作用。
陆区断裂参考《广东省区域地质志》,海域基于断裂识别技术,在研究区共划分出一级断裂14条,其中,陆区一级断裂(深断裂)8条(编号为[1]~[8]),海域一级断裂6条(编号为F1-1至F1-6)(图4-1;表4-1,表4-2),走向有北东、北东东、近东西、南北,以北东、北东东向为主;二级断裂34 条,其中,陆区二级断裂(大断裂)12条(编号为(1)~(12))(表4-1),海域二级断裂22条,走向有北东、北北东向和北西、北西西向,并以北东、北东东向为主;三级断裂139条,走向以北东向为主。
同时,水深NVDR_THDR(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图(对现今部分断裂的反映)、卫星测高重力异常NVDR_THDR图(对所有断裂的反映)、布格重力异常NVDR_THDR图(对新生代及前新生代断裂的反映)、基底布格重力异常NVDR_THDR图(对前新生代断裂的反映)分别反映了切割不同深度的断裂。现将南海北部海域断裂按时代划分为新生代断裂与前新生代断裂,主要分析对中生界有控制作用的断裂发育特征。
在海域划分出的6条一级断裂中,新生代断裂有1 条,前新生代断裂有5 条;22 条二级断裂中,新生代断裂有12条,前新生代断裂有10条。
(二)陆区断裂发育特征
燕山运动不仅使之前形成的断裂重新活动,同时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断裂,这些断裂(特别是一些深、大断裂)对华南陆缘地质构造的发展、沉积建造、岩浆岩展布以及成矿系列的演化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
图4-1 南海北部海域及相邻陆区断裂分布图
[1]吴川-四会深断裂带;[2]恩平-新丰深断裂带;[3]河源深断裂带;[4]莲花山深断裂带;[5]潮安普宁深断裂带;[6]汕头-惠来深断裂带;[7]佛冈-丰良深断裂带;[8]高要-惠来深断裂带;(1)郴县怀集大断裂;(2)罗定-悦城大断裂;(3)贵子弧形大断裂;(4)信宜-廉江大断裂;(5)紫金-博罗大断裂;(6)贵东大断裂;(7)遂溪大断裂;(8)王五-文教大断裂;(9)昌江-琼海大断裂;(10)饶平-大埔大断裂;(11)河婆-惠来大断裂;(12)三洲-西樵山大断裂。海域断裂名称见表4-1及表4-2
广东陆区有1000多条断裂,除20条深大断裂(带)外(图4-1),其余均为一般断裂。按断裂活动时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形成于前燕山期,至燕山期再次活动的断裂;另一类是形成于燕山期的活动断裂。
南海北部陆缘及相邻陆区断裂具有如下发育特征(表4-1):
1)一、二级断裂大多经历过加里东、印支和燕山运动,具长期活动性,往往构成不同构造单元的分界线。
2)断裂大多是由一组大致平行的断裂组成,常常伴有宽阔的动热变质带、混合岩化带、糜棱岩化带和碎裂岩带,具韧性和脆性双重变质特征。
表4-1 华南陆区部分深大断裂带特征统计
表4-2 南海北部海域一级断裂特征统计
3)沿断裂带出现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的岩浆侵入和喷溢活动,尤其是沿深断裂带,既是岩浆活动的主要通道,又是岩浆凝固的场所。
4)南海北缘地块发育一系列北东东向平行展布的深大断裂,控制了新生代断陷盆地的空间分布。
5)常见沿断裂带发育一系列的断陷盆地,其中堆积了大套中、新生代的陆屑建造组合,含火山碎屑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
6)深大断裂重新活动地段,形成高山深谷,温泉成带分布,地震活动活跃,沿海地区地震活动强度相对较大。
7)断层活动性统计结果显示,燕山期所有断裂均有活动,这对南海北部陆海区的构造格局、沉积环境及岩浆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海域断裂发育特征
1断裂级剔划分及命名
(1)重磁资料划分断裂的主要依据
大型断裂构造的两侧岩层通常存在密度、磁性的差异,可据此进行断裂划分。大型断裂带引起的重磁异常有如下特征:
1)出现线性(形)重磁异常梯度带,即异常等值线密集带;
2)线性展布等值线构成不同性质的异常分界线,两侧的局部异常轴向、幅值、圈闭形态等有明显的差异;
3)区域性重磁异常轴在平面上有规律地错位、扭曲或突然转折等;
4)一系列的局部重磁异常等值线呈“串珠状”展布。
(2)断裂级别划分原则
根据重磁资料特征,可确定的断裂基本上分为3级。
一级断裂划分原则(一级断裂控制南海基本构造框架并对其演化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1)断裂规模大,延伸长度一般达几百到上千千米。
2)断裂的重磁标志清楚,具有明显的总体延伸趋势。
3)断裂两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重磁异常差异,包括区域性强度差异、区域性分布特征差异。
4)断裂两侧具有区域性构造线走向明显转向或突变。
一级断裂基本上反映板块缝合带、俯冲带、大型裂谷带、洋壳边界和大型走滑带。海区内识别的6条一级断裂多为前人所标定并命名,如本区北部的滨海断裂、珠外北缘断裂。
二级断裂划分原则:
1)断裂规模较大,延伸长度一般为几百千米。
2)断裂的重磁标志清楚,具有明显的延伸趋势。
3)断裂两侧具有局部区域性的重磁异常差异(包括强度和分布特征差异)。
4)断裂两侧具有局部区域性重磁构造线转向及形变差异。
这类断裂一般切穿沉积基底,断距较大,纵向上往往控制其两侧的地层发育。因此二级断裂常被作为一些基本构造单元划分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控制盆地的一、二级构造单元。海区内识别出二级断裂22条,并采用统一代号进行命名。
三级断裂划分原则:
1)断裂规模相对较小,一般为几十千米,少数可达上百千米。
2)断裂的重磁标志清楚,具有明显的延伸趋势。
3)断裂两侧重磁异常具线性(形)特征边界。
4)断裂两侧具局部重磁异常转向、终止和形变的边界。
三级断裂与其邻近的二级断裂或一级断裂有着明显的成因联系,一般控制盆地的二、三级构造单元。这类断裂主要在新生界内发育,部分断至沉积基底。海区内识别出三级断裂139条,因数量多,未编号,也未在图中标出。
(3)断裂命名
一级和二级级断裂采用代号和地名双重命名,一级断裂代号为F1-n-i,其中“1”代表一级,“n”为断裂的顺序号,若某条断裂被错断为几段时,“i”为同一断裂的不同段。编排顺序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若识别出的断裂与前人推断结果基本一致,则沿袭前人已有命名;若断裂为首次识别出的断裂,则按照断裂所经的岛屿、盆地、凹陷或凸起等命名(如珠江口盆地南缘断裂)。
二级断裂代号为F2-n-i,“2”代表二级,“n”和“i”意义同一级断裂。编排顺序、地名冠名原则同一级断裂。
2断裂推断结果
(1)一级断裂推断结果
据南海北部的重、磁基础数据及其处理结果,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共推断出6条一级断裂(图4-1,图4-2)。
图4-2 南海北部海域断裂与地形图
A海盆中部转换断层(F1-1)
断裂走向近南北向,北起白云南凹东侧,经双峰南盆地中部、中沙群岛东侧,向南延伸至礼乐滩西侧,为西南海盆与中央海盆的分界,据姚伯初等(1994)总长度约为560km。
该断裂在地形图(图4-2)上断裂特征表现不明显。在地形NVDR_THDR图(图4-3)上,断裂北段两侧构造线方向发生变化,东侧构造线走向为北东向,西侧构造线走向为东西向。在卫星测高重力异常图(图4-4)上,断裂北段处于低异常与高异常变化的梯度带上;断裂中南段东侧表现为区域性的高异常,西侧表现为高低相间的局部异常。在卫星测高重力异常NVDR_THDR图(图4-5)、布格重力异常NVDR_THDR图(图4-6)以及基底布格重力异常NVDR_THDR图(图4-7)上,断裂位置与线性构造信号极大值位置一致,表现为断续的近南北走向的极大值带,且线性构造信号明显。
图4-3 南海北部海域断裂与地形NVDR_THDR图
在化极磁力异常图(图4-8)上,断裂东西两侧异常虽然均表现为高低相间的磁条带,但磁条带走向发生了明显变化:西侧磁条带为北东走向,东侧磁条带为近东西走向。磁条带走向的这种变化,是由于南海两次扩张的时间以及方向不同造成的。此带具转换断层性质,推测其形成于新生代中期。
图4-4 南海北部海域断裂与卫星测高重力异常图
B马尼拉海沟断裂(F1-2)
断裂呈近南北向展布于南海北部东缘,位置大致为119°E~120°30´E,15°N~24°N,与马尼拉海沟位置对应,北起台湾岛南部,经笔架南盆地东侧、吕宋岛西侧,向南延伸超出图幅。该断裂带分为3段(编号F1-2-1,F1-2-2,F1-2-3),从台湾岛向南为近南北走向(F1-2-3,F1-2-2),再向南转为北北东向(F1-2-1)。断裂总长度约980km。
断裂在地形图(图4-2)上表现为明显的梯度带,北段基本为台湾岛高山和平原的分界线,进人海域后,东、西两侧水深变化较大,故在南海北部地形NVDR_THDR图(图4-3)上近南北向构造线特征明显。在卫星测高重力异常图(图4-4)上位于梯度变化带上,北段(台湾岛)处于低异常与高异常变化的梯度带上;南段东侧为低值异常区,西侧为高值异常区,在3张重力异常NVDR_THDR图(图4-5至图4-7)上,沿该断裂带都为近南北走向的极大值带。推测该断裂与马尼拉海沟的形成有关。
图4-5 南海北部海域断裂与卫星测高重力异常NVDR_THDR图
C吕宋海槽断裂(F1-3)
断裂近南北向展布于南海北部东缘,北起吕宋岛北侧,南至吕宋海槽盆地,向南延伸出图幅,与前人研究的吕宋海槽断裂带位置对应。该断裂总长度约5110km。
断裂在地形图(图4-2)上反映特别明显,在地形NVDR_THDR图(图4-3)上为一连续的北北东向信号构造线。在卫星测高重力异常图(图4-4)中该断裂位于高、低异常的梯度带上,其东侧为幅值较大的高异常,西侧为近南北向幅值较小的低异常。在重力异常NVDR_THDR图上(图4-5至图4-7)上,该断裂线性构造线特征突出。在化极磁力异常图(图4-8)上,断裂北段东侧为一近南北向磁力高,西侧为北东向高、低相间的局部异常。推测该断裂的形成与吕宋河谷盆地的构造演变有关,并受马尼拉海沟的影响。
图4-6 南海北部海域断裂与布格重力异常NVDR_THDR图
D华南滨外断裂(F1-4)
断裂整体走向为北东东向,大致位于111°~119°E、20°40´~25°N,西起琼州海峡东侧,经广东、福建沿海,向东延伸出图幅,大致与陈森强(2002)提出的华南滨外断裂带、陈汉宗等(2005)提出的南澎-香港断裂带位置对应,总长度约940km。由西往东,F1-4断裂被F2-11、F2-12、F2-14、F2-15断裂错断为5段(编号F1-4-1,F14-2,F1-4-3,F1-4-4,F1-4-5)。
在卫星测高重力异常图(图4-4)上,该断裂南、北两侧的海域和陆区异常特征明显不同:北侧异常走向复杂,且规模小;南侧异常表现为平缓的近北东向异常带。在重力异常NVDR_THDR图上(图4-5至图4-7)上,该断裂表现为北东走向断续分布的极大值带。在化极磁力异常图上,F1-4-3断裂南、北两侧的异常特征差异较大。推测该断裂为长乐-南澳断裂在海域的延伸。
图4-7 南海北部海域断裂与基底布格重力异常NVDR_THDR图
E珠外北缘断裂(F1-5)
断裂的整体走向为北东东向,大致位于110°~119°E、18°~25°N,西起琼东南盆地西北侧,经珠江口盆地和台湾海峡盆地北侧,向东延伸出图幅,该断裂首次识别时称为北部断阶带(冯志强等,1982),与宋海斌等(1998)提出的珠一北断裂带大体对应,总长度约为1190km。由西往东,被断裂 F2-9~F2-14 等断裂错断为9 段,依次编号为:F1-5-1,F1-5-2,F1-5-3,F1-5-4,F1-5-5,F1-5-6,F1-5-7,F1-58,F1-5-9。
在卫星测高重力异常图(图4-4)上,断裂北侧表现为北东走向的相对重力高值带,南侧则表现为相对重力低值带。在重力异常NVDR_THDR图上(图4-5至图4-7)上表现为北东东走向断续分布的极大值带。
图4-8 南海北部海域断裂与化极磁力异常图
该断裂大致与珠外-台湾海峡缝合带对应,控制古近-新近纪沉积,是珠江口大型沉积盆地得以形成的区域构造条件。断裂发育于中生代,持续活动至新生代。
F珠江口盆地南缘断裂(F1-6)
断裂整体走向为北东东向,大致位于110°~119°E、17°~21°N,西起琼东南盆地西部隆起东南侧,经西沙海槽、双峰南盆地北侧,被F1-1断裂错断后,转为北东向,经笔架盆地、台西南盆地南侧,东抵F2-14 断裂。该断裂共分6 段(依次编号F1-6-1,F1-6-2,F1-6-3,F1-6-4,F1-6-5,F1-6-6),总长度约1110km。
在地形图(图4-2)上,断裂西段(海盆中部转换断层以西)的北侧地形平缓,南侧地形较陡峭;东段(海盆中部转换断层以东)的北侧地形起伏较大,南侧为较平坦的海底平原。在地形NVDR_THDR图(图4-3)上该断裂表现为极大值带。在卫星测高重力异常图上(图4-4),北侧为北东向区域性高异常区,南侧为近东西向低异常区。在重力异常NVDR_THDR图(图4-5至图4-7)上表现为断续分布的极大值带。
该断裂是西沙海槽断裂向西、向东延伸的部分,属张性断裂,形成于前新生代,对中生界分布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断裂东段北侧中生界分布广泛,而其南侧缺失。推测该断裂东段(海盆中部转换断层以东)为陆壳与洋壳的分界线。
(2)二级断裂推断结果
据南海北部的重、磁基础数据及其处理与转换结果,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共推断出22条二级断裂,见图4-1和表4-3。
表4-3 南海北部海域二级断裂特征统计
AF2-1~F2-3断裂
F2-1、F2-2、F2-3大致位于西沙群岛东、西两侧及中沙群岛西侧,分别呈北东、北北东方向展布,F2-1断裂被北西向断裂错开为7段(编号F2-1-1,F2-1-2,F21-3,F2-1-4,F2-1-5,F2-1-6,F2-1-7),南起中建南盆地,经琼东南盆地东侧、西沙海槽,北至双峰南盆地北侧,全长约740km。F2-2、F2-3 断裂南起中沙群岛东侧,经西沙群岛东侧、中沙群岛西侧,北至双峰南盆地,均被北西向断裂错断为6段。F2-2断裂全长约470km,F2-3断裂全长约390km。
此3条断裂在卫星测高重力异常NVDR_THDR图(图4-5)、布格重力异常NVDR_THDR图(图4-6)及基底布格重力异常NVDR_THDR图(图4-7)上都表现为北东或北东东向的极大值带。推测此3条断裂为前新生代张性断裂。
BF2-4~F2-8断裂
该组断裂均为北西西走向,位于西沙-中沙群岛南、北两侧。在卫星重力异常NVDR_THDR图(图4-5,图4-6)上表现为线性带的间断,但在基底布格重力异常NVDR_THDR图(图4-7)上表现不明显。推测此组断裂为具走滑性质的新生代断裂。
CF2-9、F2-10断裂
F2-9、F2-10 走向为北西向。F2-9 断裂位于琼东南盆地东北侧,长约150km。F2-10断裂位于番禹低隆起西南侧,北起琼州海峡东侧,南抵F1-6(珠江口盆地南缘断裂)断裂,长约300km。
F2-9断裂错断F1-5、F1-6 断裂,F2-10 错断裂F1-4、F1-5 和F1-6 断裂。在卫星测高重力异常NVDR_THDR图(图4-5)上,F2-9断裂两侧线性构造线走向不同,且在断裂处线性构造线有间断;F2-10断裂亦具同样特征,其东北侧线性构造线为北东向,西侧为北北西向。在重力异常NVDR_THDR图(图4-6,图4-7)上断裂两侧均有线性构造线走向发生变化和间断的现象。
推测这两条具走滑性质的断裂形成可能与陆架盆地在新生代发生块断作用有关。
DF2-11断裂
断裂走向北西向,位于一统暗沙岛东侧,长约520km。在重、磁异常图上沿断裂表现为梯级带和不同场的分界,在卫星测高重力异常图(图4-4)上,断裂东北侧表现为局部高—低—高异常,西南侧表现为区域性高值异常;在磁力异常图上,断裂东北侧为磁力高异常,走向为北东向,西南侧为低异常。在重力异常NVDR_THDR图(图4-5 至图4-7)上,断裂两侧线性构造线特征存在差异或发生间断。
该断裂带长期活动,沿带有喜马拉雅期的岩浆喷溢。断裂带也是应力场的变化带和重要的地质构造界线,其西南侧构造线走向主要为北东东向,广泛分布古生代变质岩,东侧构造线为北东东向和北西向,主要为中生代火成岩分布区。
EF2-12~F2-15断裂
该组断裂走向为北北西或北西向。F2-12断裂北起西江凹陷,经东沙隆起西侧,南抵笔架盆地南部,全长约450km;F2-13 断裂北起韩江凹陷西侧,经东沙隆起东侧,南抵笔架盆地东侧,全长约310km;F2-14 断裂北起广东南澳,经珠江口盆地东侧、台西南盆地中部,南抵F1-2(马尼拉海沟断裂)断裂,全长约570km;F2-15 断裂北起福建省南部,经台湾海峡盆地南侧、台湾岛南侧,向南延伸超出图幅,全长约540km。
该组断裂在卫星测高重力异常图(图4-4)上为不同重力场特征的分界线。F2-12断裂东北侧为区域性重力低异常与北东向重力高异常,西南侧为不规则高、低相间的局部异常;F2-13断裂东北侧为局部高异常夹局部低异常,断裂西南侧为局部高异常;F214断裂东北侧为区域性高异常,走向为北东东向,西南侧为局部高异常夹局部低异常,异常走向为北北东向。F2-15断裂为不同磁异常的分界线,在重力异常NVDR_THDR图(图4-5至图4-7)上,断裂两侧线性构造线特征存在差异,或线性构造线发生间断。
FF2-16断裂
该断裂走向为北东或北东东向,西起珠江口盆地琼海凹陷北侧,经珠一拗陷北侧,东抵台湾海峡盆地北侧,被北西向断裂分为6 段,全长约810km。在卫星测高重力异常图(图4-4)上表现为梯级带,在重力异常NVDR_THDR图(图4-5 至图4-7)上均表现为北东向或北东东向断续的极大值带。
该断裂性质为张性或张扭性,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一系列呈雁行式排列的正断层,控制古近-新近纪地层,断裂北侧(上升盘)古近系很薄甚至缺失,南侧(下降盘)发育很厚的古近系。该断裂在基底布格重力异常NVDR_THDR图(图4-7)上反映明显,推测为前新生代断裂。
GF2-17、F2-18断裂
F2-17、F2-18断裂走向为北东向。F2-17断裂西起珠江口盆地西侧,经珠一拗陷南侧,东抵东沙隆起东侧(F2-13断裂),全长700km;F2-18断裂西起神狐隆起南侧,经珠二拗陷北侧,东抵东沙隆起西侧(F2-12断裂),全长约490km。
该组断裂位于卫星测高重力场(图4-4)、化极磁力场(图4-8)的梯度带上。F2-17断裂北侧表现为北东向低缓低重力异常、局部低磁力异常,南侧为北东向局部高重力异常、北东向高磁异常带;F2-18断裂北侧为北东向局部高重力异常带,东段北侧为北东向高磁异常带,南侧为近东西向低重力异常夹局部高重力异常,局部低磁力异常夹北西向局部磁异常带。在卫星重力异常NVDR_THDR图(图4-5至图4-7)上,两断裂均表现为北东向极大值带。推测这两条断裂均为前新生代张性断裂。
HF2-19、F2-20断裂
F2-19断裂位于潮汕拗陷中部,F2-20断裂位于潮汕拗陷南缘。两者走向呈北北东向,长度分别为280km和390km。
这两条断裂是重、磁场特征的分界线,且位于重、磁场的梯度带上(图4-4,图4-8)。F2-19断裂北段之西侧为北东向重力高异常,东侧为局部低异常,南段为重力高、低异常过渡带。F2-20断裂西侧为北北东向高异常带,东侧为不规则局部低异常。在磁力场上,F2-19断裂基本位于磁力场的梯级带上,西侧为北东向高异常带,东侧为北西向局部高、低相间的异常。F2-20断裂南段之西侧为低缓低异常,东侧为北西向块状高异常;断裂北段为磁力场高、低异常过渡带。
F2-19、F2-20断裂在重力异常NVDR_THDR图(图4-5至图4-7)上,表现为北东向极大值带。
推测这两条断裂均为前新生代张性断裂,可能形成于燕山期,与经东沙隆起的北东向中生代火成岩带形成密切相关,且控制中生界分布。
IF2-21、F2-22断裂
F2-21断裂位于台西南盆地北缘,全长约190km;F2-22断裂位于台湾海峡盆地西部斜坡带与中央拗陷的交界处,全长约210km。两者走向均为北东向。在卫星测高重力异常图(图4-4)上表现为变化幅度较小的梯级带;在化极磁力异常图(图4-8)上表现为明显的梯级带;在重力异常NVDR_THDR图(图4-5至图4-7)上,表现为北东向极大值带。
推测这两条断裂均为前新生代张性断裂。
(3)三级断裂推断结果
据南海北部的重、磁基础数据及其处理结果,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共推断出139条三级断裂,三级断裂都具有明显的重磁线性特征异常,但规模小,延伸长度不大。部分三级断裂是一级断裂和二级断裂的次级构造,存在改造上一级断裂的现象。
在卫星测高重力异常、化极磁力异常图中(图4-5,图4-8),三级断裂反映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树枝状异常、局部小团块状异常的边缘、串珠状小异常的趋势连线、局部正异常或负异常中的高低变化带、若干小异常中断端的连线、团块状(或长条状、其他不规则形状)异常中的间断线和间断面边缘等特点。
3断裂特征
(1)断裂方向
依据重、磁场特征,利用断裂识别技术,对所有断裂走向按段数进行了统计(表4-4;图4-9)。第一优势方向为北东向,第二优势方向为北东东向,第三优势方向为北北东向,第四优势方向为北北西向。
表4-4 南海北部海域断裂走向统计
研究区断裂体系主要有北东向(包括北北东和北东东向)、近东西向和北北西向3组。珠江口盆地东部(珠一拗陷、珠二拗陷、东沙隆起)的断裂方位主要是北东—北东东(45°~80°)、北北东(15°~45°)向;珠江口盆地的潮汕拗陷,断裂方位为北东—北东东向(35°~75°)。由于断裂方位的变化,在盆地东、西部之间以及东沙隆起西北端各形成一个断裂方位的转折区域,构成一个类似菱形的构架,可能反映了盆地东西部之间及各个时期构造应力场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形成的断裂在方位上有变化。就珠江口盆地断裂而言,盆地东部晚期断裂改造了早期断裂,早期断裂是北东—北东东向、东西向和北西向,晚期主要是北西西向;盆地西部早期断裂是北北东向和北东向,晚期主要是北东东向,这表明北北东向和北东向断裂形成较早,北东东向断裂形成较晚,东西向和北西西向断裂形成最晚。晚期断裂与早期断裂间有10°~25°顺时针的扭转。
图4-9 南海北部海域断裂走向统计玫瑰图
(2)断裂性质
断裂性质可分为3类:张性断裂、扭性断裂、复合性断裂。
1)张性断裂:受北西(北北西)-南东(南南东)向拉张及挠曲(弯曲)作用形成,呈北东—北东东向展布,与陆架和陆坡走向平行,多是控制拗陷的断裂。沿着两组剪切裂隙产生的追踪张性断裂,一般断距及延伸长度较大。挠曲作用产生的张性断裂在盆地北缘,其断裂面较陡,而在盆地南端断面倾向北西,为反向正断层。张性断裂在平面上呈锯齿状直线延伸,剖面上反射层沿断层面有拖拽现象,或断层上升盘有上拱现象,断层面倾角大,一般在50°~60°之间,在断层的下降盘沿断层面有楔形沉积体或有岩浆的侵入和喷发。盆地内绝大多数断裂为张性断裂。
2)扭性断裂:一般沿盆地长轴方向呈北东-南西向作顺时针扭动,长度较短的断裂在平面上呈雁行式或S型展布。地震剖面上常见断面平直,无拖拽或挠曲,断层面倾角陡,一般>50°。有时可见典型的花状构造,即断裂向上分叉,向深部收敛。断层发育的层位多属新近系,说明珠江口盆地旋扭作用在新近纪十分活跃。
3)复合性断裂:主要是张力(拉张和挠曲)和扭力(剪切)作用复合或新生代与前新生代不同性质断裂的复合(复活)作用产生的扭张性或旋扭性断裂,平面上多呈弧形延伸,剖面上断层面是下缓上陡呈座椅形(犁式或铲式),它的一种特殊现象就是断面呈Y型或反Y型。
(3)断裂与盆内次级构造的关系
1)断裂控制二级构造带的形成,如珠江口盆地二级构造带多数受断裂控制。珠一拗陷主要受北西西向断裂的控制;东沙隆起、番禹低隆起及白云凹陷主要受北西西转东西向或北东向断裂的控制;珠三拗陷、神狐隆起、开平凹陷及潮汕拗陷受北东、北东东向断裂的控制。
2)断裂控制局部构造的形成,如平背斜、断块、断鼻。
3)断裂破坏构造的完整性,使构造复杂化,如断背斜。
断裂与构造发育关系密切,尤以第一种关系最为常见,珠江口盆地上述2)、3)两种关系均存在。
标准饼图,中心,半径设置,如下图所示:百度echarts之饼图标准环形图,中心,半径设置,文本标签显示,如下图所示:百度echarts之饼图嵌套饼图,多个饼图,中心,半径设置,文本标签显示,如下图所示:百度echarts之饼图南丁格尔玫瑰图,半径,面积玫瑰图样式,如下图所示:百度echarts之饼图环形图,信息图样式,文本标签技巧,如下图所示:百度echarts之饼图环形图,信息图样式,额外内容添加,文本标签技巧,如下图所示:百度echarts之饼图搭配时间轴,时空维度数据展示,如下图所示:百度echarts之饼图千层饼,多层嵌套环形图,如下图所示:百度echarts之饼图饼图,多级控制,个性化填充,标签文本,视觉引导线样式等,如下图所示:百度echarts之饼图
作为一个刚毕业或者是即将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实际工作与你在学校做的课程设计可是有天壤之别的。实际项目不仅是有一些难搞的甲方,还有很多你根本主要不到的细节与流程,所谓魔鬼在细节之中,所以在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工作,我们都要有一定的了解。
第一部分:设计任务书
设计任务书是业主对工程项目设计提出的要求,是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工程项目,可以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代替设计任务书。
设计任务书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设计项目名称、建设地点。批准设计项目的文号、协议书文号及其有关内容。设计项目的用地情况,包括建设用地范围地形、场地内原有建筑物、构筑物、要求保留的树木及文物古迹的拆除和保留情况等。还应说明场地周围道路及建筑等环境情况。工程所在地区的气象、地理条件、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水、电、气、燃料等能源供应情况,公共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用地、环保、卫生、消防、人防、抗震等要求和依据资料。材料供应及施工条件情况。工程设计的规模和项目组成。项目的使用要求或生产工艺要求。项目的设计标准及总投资。建筑造型及建筑室内外装修方面要求。
第二部分建筑方案设计
建筑方案设计是依据设计任务书而编制的文件。它由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投资估算、透视图等四部分组成,一些大型或重要的建筑,根据工程的需要可加做建筑模型。建筑方案设计必须贯彻国家及地方有关工程建设的政策和法令,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建筑工程建设标准、设计规范和制图标准以及确定投资的有关指标、定额和费用标准规定。建筑方案设计的内容和深度应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建筑方案设计一般应包括:总平面、建筑、结构、给水排水、电气、采暖通风及空调、动力和投资估算等专业,除总平面和建筑专业应绘制图纸外,其它专业以设计说明简述设计内容,但当仅以设计说明还难以表达设计意图时,可以用设计简图进行表示。建筑方案设计可以由业主直接委托有资格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也可以采取竞选的方式进行设计。方案设计竞选可以采用公开竞选和邀请竞选两种方式。建筑方案设计竞选应按有关管理办法执行。
第三部分: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是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设计任务书而编制的初步设计文件。初步设计文件由设计说明书(包括设计总说明书和各专业的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主要设备及材料表和工程概算书等四部分内容组成。
初步设计文件的编排顺序为:封面扉页初步设计文件目录设计说明书图纸主要设备及材料表工程概算书
在初步设计阶段,各专业应对本专业内容的设计方案或重大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综合技术经济分析,论证技术上的适用性、可靠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并将其主要内容写进本专业初步设计说明书中。设计总负责人对工程项目的总体设计在设计总说明书中予以论述。为编制初步设计文件,应进行必要的内部作业,有关的计算书、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计算资料、方案比较资料、内部作业草图、编制概算所依据的补充资料等,均须妥善保存。
初步设计文件深度应满足审批要求:应符合以审定的设计方案能据此确定土地征用范围能据此准备主要设备及材料应提供工程设计及概算,作为审批确定项目投资的依据能据此进行施工图设计能据此进行施工准备,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的深度可执行《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
第四部分: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是根据已批准的初步设计或设计方案而编制的可供进行施工和安装的设计文件。施工图设计内容以图纸为主,应包括封面、图纸目录、设计说明(或首页)、图纸、工程预算等。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应按《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有关部分执行。设计文件要求齐全、完整,内容、深度应符合规定,文字说明、图纸要准确清晰,整个设计文件应经过严格的校审,经各级设计人员签字后,方能提出。
施工图设计文件的深度应满足以下要求:能据以编制施工图预算。能据以安排材料、设备订货和非标准设备的制作;能据以进行施工和安装;能据以进行工程验收。
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是根据已批准的初步设计或设计方案而编制的可供进行施工和安装的设计文件。施工图设计内容以图纸为主,应包括:封面、图纸目录、设计说明(或首页)、图纸、工程预算等。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应按《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有关部分执行。设计文件要求齐全、完整,内容、深度应符合规定,文字说明、图纸要准确清晰,整个设计文件应经过严格的校审,经各级设计人员签字后,方能提出。
施工图设计文件的深度应满足以下要求:能据以编制施工图预算。能据以安排材料、设备订货和非标准设备的制作;能据以进行施工和安装;能据以进行工程验收。
设计周期 根据有关设计深度和设计质量标准所规定的各项基本要求完成设计文件所需要的时间称为设计周期。设计周期是工程项目建设总周期的一部分。根据有关建筑工程设计法规、基本建设程序及有关规定和建筑工程设计文件深度的规定制定设计周期定额。设计周期定额考虑了各项设计任务一般需要投入的力量。对于技术上复杂而又缺乏设计经验的重要工程,经主管部门批准,在初步设计审批后可以增加技术设计阶段。技术设计阶段的设计周期根据工程特点具体议定。设计周期定额一般划分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周期可在总设计周期的控制范围内进行调整。
第五部分:城市设计知识扫盲
20世纪40年代中期,沙里宁明确地提出城市设计的概念,这个概念在60年代开始广泛地被接受。例如纽约在1964年大力推行城市设计,作为一项新的政策以改进城市环境。近10年来,各国都在强调城市设计问题以提高城市的特色形象,改善城市环境,促进人与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城市设计的定义有两种提法:一种认为城市设计是一种环境设计。另一种认为城市设计是一种空间布局、空间设计或各物质要素的空间关系设计。此外,对城市设计的理解还有如下的表述方式:城市设计也是一种社会干预和行政管理手段。城市设计是造型设计,但不是个体建筑造型,而是把城市的多种要素排列得有秩序,所谓城市设计也就是建立秩序,使之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城市设计的目标是为人们创造舒适、方便、卫生、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也就是通过对一定地域空间内各种物质要素的综合设计,使城市达到各种设施功能相互配合和协调,以及空间形式的统一、完美,综合效益的最优化。
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遵循总体规划所制订的指导精神。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应在总体规划指导精神下进行工作,这里包括城市性质的制约、城市规模的制约、城市发展方向的制约、城市经济能力的制约。满足人的生产、生活各项活动要求。人的需求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心理需求、自我完善的需求。城市设计应充分考虑人的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把满足这些活动的要求作为出发点和最终检验标准。保持环境特征。每一地区在自然环境方面,历史传统方面,地域气候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城市设计应突出特色,以加强识别性,令人兴奋,用特色促进地区发展。
第六部分:居住区设计原则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方便居民生活,有利组织管理;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合理组织人流、车流,有利安全防卫;布置合理,空间丰富,环境美,体现地方特色。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守下列原则:合理布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建筑应体现地方风格、突出个性,群体建筑与空间层次应在协调中求变化;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与美化环境;注重景观与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停车库等小建筑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七部分:建筑设计术语篇
建筑基地也可以称为建筑用地。它是有关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划定为建筑使用的土地。建筑基地应给定四周范围尺寸或坐标。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否则应设通路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基地与道路红线相连接时,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如城市规划需要,主管部门可在道路红线以外另订建筑控制线。建筑基地地面宜高出城市道路的路面,否则应有排除地面水的措施。基地如果有滑坡、洪水淹没或海潮侵袭可能时,应有安全防护措施。车流量较多的基地(包括出租汽车站、车场等),其通路连接城市道路的位置应符合有关规定。人员密集建筑的基地(**院、剧场、会堂、博览建筑、商业中心等),应考虑人员疏散的安全和不影响城市正常交通,符合当地规划部门的规定和有关专项建筑设计规范。
住宅容积率是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或以住宅建筑总面积与住宅用地的比值表示。建筑容积率是建筑规划设计中一项重要指标。它可以控制建筑基地内建筑的规模和高度,以便留出一定的空地作为绿化交通广场用地,也可以控制建筑物的层数以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当地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对需要建设的基地应提出建筑容积率指标。
建筑红线建筑红线由道路红线和建筑控制线组成。道路红线是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基地与道路邻近一侧,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如果因城市规划需要,主管部门可在道路线以外另订建筑控制线,一般称后退道路红线建造。任何建筑都不得超越给定的建筑红线。《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地下建筑及建筑基础,除基地内连通城市管线以外的其它地下管线不允许突出道路红线。允许突出道路红线的建筑突出物:在人行道地面上空:(1)2米以上允许突出窗扇、窗罩,突出宽度不大于0.4米;(2)2.50米以上允许突出活动遮阳,突出宽度不应大于人行道宽度减1米,并不应大于3米;(3)3.50米以上允许突出阳台,凸形封窗、雨棚、挑檐,突出宽度不应大于1米;(4)5米以上允许突出雨棚、挑檐,突出宽度不应大于人行道宽减1米,并不大于3米。2.在无人行道的道路上空:(1)2.50米以上允许突出窗扇、窗罩,突出宽度不应大于0.4米;(2)5米以上允许突出雨棚、挑檐,突出宽度不应大于1米。
地形图按着一定的投影方法、比例和专用符号把地面上的地形和地物通过测量绘制而成的图形,是规划和总平面设计的一项重要资料依据。地形图上的比例尺是地面上一段长度与图上相应一段长度之比。例如地形图比例尺是1:1000,就是地面上1000米的长度反映在图上的长度是1米。根据不同用途的需要,地形图的比例可以不同。地理位置地形图比例尺为1:25000或1:50000;区域位置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0或1:10000,等高线间距为1~5米;厂址地形团比例尺为1:500,1:1000或1:2000,等高线间距为0.25~1米,厂外工程地形图,厂外铁路、道路、供水排水管线、热力管线,输电线路,原料成品输送廊道等带状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1:2000。地形图上的方向用指北针表示,在指北针箭头处注上“北”或“N”字。一般情况下地形图的上部为北向,下部为南向,即称上北下南。
风玫瑰图根据某一地区气象台观测的风气象资料,绘制出的图形称风玫瑰图。分为风向玫瑰图和风速玫瑰图两种,一般多用风向玫瑰图。风向玫瑰图表示风向和风向的频率。风向频率是在一定时间内各种风向出现的次数占所有观察次数的百分比。根据各方向风的出现频率,以相应的比例长度,按风向中心吹,描在用8个或16个方位所表示的图上,然后将各相邻方向的端点用直线连接起来,绘成一个形式宛如玫瑰的闭合折线,就是风玫瑰图。图中线段最长者即为当地主导风向。建筑物的位置朝向和当地主导风向有密切关系。如把清洁的建筑物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上风向;把污染建筑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以免受污染建筑散发的有害物的影响。风玫瑰图是一个地区,特别是平原地区风的一般情况但由于地形、地物的不同,它对风气候起到直接的影响。由于地形、地面情况往往会引起局部气流的变化,使风向、风速改变,因此在进行建筑总平面设计时,要充分注意到地方小气候的变化,在设计中善于利用地形、地势,综合考虑对建筑的布置。
第八部分:建筑布置篇
建筑总平面布置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组成内容和使用要求,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环境关系,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有关规范和规定合理布置建筑,组织交通线路,布置绿化,使其满足使用功能或生产工艺要求,做到技术经济合理、有利生产发展、方便职工生活,称为建筑总平面布置。总平面布置应有必要的说明和设计图纸。说明的内容主要应阐述总平面布置的依据、原则、功能分区、交通组织、街景空间组织、环境美化设计、建筑小品和绿化布置等。
总平面设计图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地形和地物测量坐标网、坐标值;场地施工坐标网、坐标值;场地四周测量坐标和施工坐标。建筑物、构筑物(人防工程、地下车库、油库、贮水池等隐蔽工程以虚线表示)的位置,其中主要建筑物、构筑物的坐标(或相互关系尺寸)、名称(或编号)、层数、室内设计标高。拆废旧建筑的范围边界,相邻建筑物的名称和层数。道路、铁路和排水沟的主要坐标(或相互关系尺寸)。绿化及美化设施布置。风玫瑰,指北针。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工程量表。说明栏内:尺寸单位、比例、测绘单位、日期、高程系统名称、场地施工坐标网与测量坐标网的关系、补充图例及其它必要的说明等。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以上就是关于断裂体系全部的内容,包括:断裂体系、小程序里echarts画的饼图在安卓手机上效果不正常、建筑设计全过程分析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