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构件连接对象的原型与连接的分类

钢结构构件连接对象的原型与连接的分类,第1张

匈牙利裔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Von Neumann)在1946年提出,应该把程序本身当作数据来对待,程序和程序处理的数据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存储,这是治愈“神童”埃尼阿克失忆症的良方。根据这一原理,冯·诺依曼和他的同事们设计了一台现代计算机的完整原型,并用存储的程序确定了一台计算机的五个组成部分和基本工作方法。冯·诺依曼的这一设计思想被视为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真正开始。虽然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但“存储程序原理”仍然是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从计算机诞生的那一天起,这个原理就决定了人们使用计算机的主要方式——编写程序和运行程序。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提高编程的自动化水平,改善用户的 *** 作界面,提供各种开发工具、环境和平台。目的是让人们更方便地使用计算机,不用或很少编程就能使用计算机,因为计算机编程毕竟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然而,无论用户的开发和使用界面如何演变,“存储程序原理”都没有改变,它仍然是我们理解计算机系统功能和特性的基础。EDSAC建于1949年5月。它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实现内部存储程序的电子计算机,体现了冯·诺依曼等人的思想,也是后来所有计算机的真正原型和模型。

结构的原型试验是一种早期的实验性设计方法,主要用于探索和验证新型结构的可行性和效果。其主要特点包括:

1 通过实物模型进行试验:原型试验通过制作具有相似结构的实物模型来模拟和测试新型结构的性能,从而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结构的工作原理和行为。

2 重视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在试验中,会采集各种性能指标的数据,如受力情况、变形情况、位移等数据,并进行分析,以便验证结构的设计是否合理,为后续优化提供依据。

3 风险较高:由于原型试验处于设计初期,所以该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试验结果可能会与预期结果不一致,而且制作实物模型的成本相对较高。

4 适用范围较广:原型试验方法适用于各种结构类型的设计验证,包括建筑、桥梁、机器设备等领域。此外,该方法也适用于不同材料和结构体系的研究。

结构化程序设计(structuredprogramming)是进行以模块功能和处理过程设计为主的详细设计的基本原则。其概念最早由EWDijikstra在1965年提出的。是软件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的主要观点是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程序设计方法;使用三种基本控制结构构造程序,任何程序都可由顺序、选择、重复三种基本控制结构构造。

详细描述处理过程常用三种工具:图形、表格和语言。

图形:程序流程图、N-S图、PAD图

表格:判定表

语言:过程设计语言(PDL)

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概念是E.W.Dijkstra在60年代末提出的,其实质是控制编程中的复杂性。结构化程序设计曾被称为软件发展中的第三个里程碑。该方法的要点是:

(1)没有GOTO语句;//在有资料里面说可以用,但要谨慎严格控制GOTO语句,仅在下列情形才可使用:

用一个非结构化的程序设计语言去实现一个结构化的构造。

在某种可以改善而不是损害程序可读性的情况下。

(2)一个入口,一个出口;

(3)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分解;

(4)主程序员组。

其中(1)、(2)是解决程序结构规范化问题;(3)是解决将大划小,将难化简的求解方法问题;(4)是解决软件开发的人员组织结构问题。

以上就是关于钢结构构件连接对象的原型与连接的分类全部的内容,包括:钢结构构件连接对象的原型与连接的分类、存储程序计算机体系结构是谁提出的、世界上首次提出存储程序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是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01515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