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什么叫做jit compiling,与传统的编译技术有何不同

了解什么叫做jit compiling,与传统的编译技术有何不同,第1张

Java 应用程序的性能经常成为开发社区中的讨论热点。因为该语言的设计初衷是使用解释的方式支持应用程序的可移植性目标,早期

Java 运行时所提供的性能级别远低于 C 和

C++

之类的编译语言。尽管这些语言可以提供更高的性能,但是生成的代码只能在有限的几种系统上执行。在过去的十年中,Java

运行时供应商开发了一些复杂的动态编译器,通常称作即时(Just-in-time,JIT)编译器。程序运行时,JIT

编译器选择将最频繁执行的方法编译成本地代码。运行时才进行本地代码编译而不是在程序运行前进行编译(用 C 或

C++ 编写的程序正好属于后一情形),保证了可移植性的需求。有些 JIT 编译器甚至不使用解释程序就能编译所有的代码,但是这些编译器仍然通过在程序执行时进行一些 *** 作来保持 Java 应用程序的可移植性。

由于动态编译技术的多项改进,在很多应用程序中,现代的 JIT 编译器可以产生与 C 或 C++

静态编译相当的应用程序性能。但是,仍然有很多软件开发人员认为 —— 基于经验或者传闻 ——

动态编译可能严重干扰程序 *** 作,因为编译器必须与应用程序共享 CPU。一些开发人员强烈呼吁对 Java

代码进行静态编译,并且坚信那样可以解决性能问题。对于某些应用程序和执行环境而言,这种观点是正确的,静态编译可以极大地提高 Java

性能,或者说它是惟一的实用选择。但是,静态地编译 Java 应用程序在获得高性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复杂性。一般的

Java 开发人员可能并没有充分地感受到 JIT 动态编译器的优点。

本文考察了 Java 语言静态编译和动态编译所涉及的一些问题,重点介绍了实时 (RT) 系统。简要描述了 Java

语言解释程序的 *** 作原理并说明了现代 JIT 编译器执行本地代码编译的优缺点。介绍了 IBM 在 WebSphere Real Time 中发布的

AOT 编译技术和它的一些优缺点。然后比较了这两种编译策略并指出了几种比较适合使用 AOT

编译的应用程序领域和执行环境。要点在于这两种编译技术并不互斥:即使在使用这两种技术最为有效的各种应用程序中,它们也分别存在一些影响应用程序的优缺

点。

执行 Java 程序

Java 程序最初是通过 Java SDK 的 javac程序编译成本地的与平台无关的格式(类文件)。可将此格式看作 Java

平台,因为它定义了执行 Java 程序所需的所有信息。Java 程序执行引擎,也称作 Java 运行时环境(JRE),包含了为特定的本地平台实现

Java 平台的虚拟机。例如,基于 Linux 的 Intel x86 平台、Sun Solaris 平台和 AIX *** 作系统上运行的 IBM

System p 平台,每个平台都拥有一个 JRE。这些 JRE 实现实现了所有的本地支持,从而可以正确执行为

Java 平台编写的程序。

事实上, *** 作数堆栈的大小有实际限制,但是编程人员极少编写超出该限制的方法。JVM 提供了安全性检查,对那些创建出此类方法的编程人员进行通知。

Java 平台程序表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字节码序列,它描述了 Java

类中每个方法所执行的 *** 作。字节码使用一个理论上无限大的 *** 作数堆栈来描述计算。这个基于堆栈的程序表示提供了平台无关性,因为它不依赖任何特定本地平台

的 CPU 中可用寄存器的数目。可在 *** 作数堆栈上执行的 *** 作的定义都独立于所有本地处理器的指令集。Java

虚拟机(JVM)规范定义了这些字节码的执行(参见 参考资料)。执行 Java 程序时,用于任何特定本地平台的任何 JRE 都必须遵守 JVM

规范中列出的规则。

因为基于堆栈的本地平台很少(Intel X87 浮点数协处理器是一个明显的例外),所以大多数本地平台不能直接执行 Java 字节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早期的 JRE 通过解释字节码来执行 Java 程序。即 JVM 在一个循环中重复 *** 作:

◆获取待执行的下一个字节码;

◆解码;

◆从 *** 作数堆栈获取所需的 *** 作数;

◆按照 JVM 规范执行 *** 作;

◆将结果写回堆栈。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其简单性:JRE 开发人员只需编写代码来处理每种字节码即可。并且因为用于描述 *** 作的字节码少于 255 个,所以实现的成本比较低。当然,缺点是性能:这是一个早期造成很多人对 Java 平台不满的问题,尽管拥有很多其他优点。

解决与 C 或 C++ 之类的语言之间的性能差距意味着,使用不会牺牲可移植性的方式开发用于 Java 平台的本地代码编译。

编译 Java 代码

尽管传闻中 Java 编程的 “一次编写,随处运行”

的口号可能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严格成立,但是对于大量的应用程序来说情况确实如此。另一方面,本地编译本质上是特定于平台的。那么 Java

平台如何在不牺牲平台无关性的情况下实现本地编译的性能?答案就是使用 JIT 编译器进行动态编译,这种方法已经使用了十年(参见图 1):

图 1 JIT 编译器

使用 JIT 编译器时,Java

程序按每次编译一个方法的形式进行编译,因为它们在本地处理器指令中执行以获得更高的性能。此过程将生成方法的一个内部表示,该表示与字节码不同但是其级

别要高于目标处理器的本地指令。(IBM JIT

编译器使用一个表达式树序列表示方法的 *** 作。)编译器执行一系列优化以提高质量和效率,最后执行一个代码生成步骤将优化后的内部表示转换成目标处理器的本

地指令。生成的代码依赖运行时环境来执行一些活动,比如确保类型转换的合法性或者对不能在代码中直接执行的某些类型的对象进行分配。JIT

编译器 *** 作的编译线程与应用程序线程是分开的,因此应用程序不需要等待编译的执行。

图 1 中还描述了用于观察执行程序行为的分析框架,通过周期性地对线程取样找出频繁执行的方法。该框架还为专门进行分析的方法提供了工具,用来存储程序的此次执行中可能不会改变的动态值。

因为这个 JIT 编译过程在程序执行时发生,所以能够保持平台无关性:发布的仍然是中立的 Java 平台代码。C 和 C++ 之类的语言缺乏这种优点,因为它们在程序执行前进行本地编译;发布给(本地平台)执行环境的是本地代码。

挑战

尽管通过 JIT 编译保持了平台无关性,但是付出了一定代价。因为在程序执行时进行编译,所以编译代码的时间将计入程序的执行时间。任何编写过大型 C 或 C++ 程序的人都知道,编译过程往往较慢。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现代的 JIT

编译器使用了下面两种方法的任意一种(某些情况下同时使用了这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编译所有的代码,但是不执行任何耗时多的分析和转换,因此可以快

速生成代码。由于生成代码的速度很快,因此尽管可以明显观察到编译带来的开销,但是这很容易就被反复执行本地代码所带来的性能改善所掩盖。第二种方法是:

将编译资源只分配给少量的频繁执行的方法(通常称作热方法)。低编译开销更容易被反复执行热代码带来的性能优势掩盖。很多应用程序只执行少量的热方法,因

此这种方法有效地实现了编译性能成本的最小化。

动态编译器的一个主要的复杂性在于权衡了解编译代码的预期获益使方法的执行对整个程序的性能起多大作用。一个极端的例子是,程序执行后,您非常清楚哪些方

法对于这个特定的执行的性能贡献最大,但是编译这些方法毫无用处,因为程序已经完成。而在另一个极端,程序执行前无法得知哪些方法重要,但是每种方法的潜

在受益都最大化了。大多数动态编译器的 *** 作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方法是权衡了解方法预期获益的重要程度。

Java 语言需要动态加载类这一事实对 Java

编译器的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待编译代码引用的其他类还没有加载怎么办?比如一个方法需要读取某个尚未加载的类的静态字段值。Java

语言要求第一次执行类引用时加载这个类并将其解析到当前的 JVM

中。直到第一次执行时才解析引用,这意味着没有地址可供从中加载该静态字段。编译器如何处理这种可能性?编译器生成一些代码,用于在没有加载类时加载并解

析类。类一旦被解析,就会以一种线程安全的方式修改原始代码位置以便直接访问静态字段的地址,因为此时已获知该地址。

IBM JIT

编译器中进行了大量的努力以便使用安全而有效率的代码补丁技术,因此在解析类之后,执行的本地代码只加载字段的值,就像编译时已经解析了字段一样。另外一

种方法是生成一些代码,用于在查明字段的位置以前一直检查是否已经解析字段,然后加载该值。对于那些由未解析变成已解析并被频繁访问的字段来说,这种简单

的过程可能带来严重的性能问题。

动态编译的优点

动态地编译 Java 程序有一些重要的优点,甚至能够比静态编译语言更好地生成代码,现代的 JIT 编译器常常向生成的代码中插入挂钩以收集有关程序行为的信息,以便如果要选择方法进行重编译,就可以更好地优化动态行为。

关于此方法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收集一个特定 arraycopy *** 作的长度。如果发现每次执行 *** 作时该长度基本不变,则可以为最频繁使用的

arraycopy长度生成专门的代码,或者可以调用调整为该长度的代码序列。由于内存系统和指令集设计的特性,用于复制内存的最佳通用例程的执行速度通

常比用于复制特定长度的代码慢。例如,复制 8

个字节的对齐的数据可能需要一到两条指令直接复制,相比之下,使用可以处理任意字节数和任意对齐方式的一般复制循环可能需要 10 条指令来复制同样的 8

个字节。但是,即使此类专门的代码是为某个特定的长度生成的,生成的代码也必须正确地执行其他长度的复制。生成代码只是为了使常见长度的 *** 作执行得更快,

因此平均下来,性能得到了改进。此类优化对大多数静态编译语言通常不实用,因为所有可能的执行中长度恒定的 *** 作比一个特定程序执行中长度恒定的 *** 作要少得

多。

此类优化的另一个重要的例子是基于类层次结构的优化。例如,一个虚方法调用需要查看接收方对象的类调用,以便找出哪个实际目标实现了接收方对象的虚方法。

研究表明:大多数虚调用只有一个目标对应于所有的接收方对象,而 JIT

编译器可以为直接调用生成比虚调用更有效率的代码。通过分析代码编译后类层次结构的状态,JIT

编译器可以为虚调用找到一个目标方法,并且生成直接调用目标方法的代码而不是执行较慢的虚调用。当然,如果类层次结构发生变化,并且出现另外的目标方法,

则 JIT

编译器可以更正最初生成的代码以便执行虚调用。在实践中,很少需要作出这些更正。另外,由于可能需要作出此类更正,因此静态地执行这种优化非常麻烦。

因为动态编译器通常只是集中编译少量的热方法,所以可以执行更主动的分析来生成更好的代码,使编译的回报更高。事实上,大部分现代的

JIT

编译器也支持重编译被认为是热方法的方法。可以使用静态编译器(不太强调编译时间)中常见的非常主动的优化来分析和转换这些频繁执行的方法,以便生成更好

的代码并获得更高的性能。

这些改进及其他一些类似的改进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是:对于大量的 Java 应用程序来说,动态编译已经弥补了与 C 和 C++ 之类语言的静态本地编译性能之间的差距,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超过了后者的性能。

缺点

但是,动态编译确实具有一些缺点,这些缺点使它在某些情况下算不上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例如,因为识别频繁执行的方法以及编译这些方法需要时间,所以应用

程序通常要经历一个准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性能无法达到其最高值。在这个准备过程中出现性能问题有几个原因。首先,大量的初始编译可能直接影响应用程序的

启动时间。不仅这些编译延迟了应用程序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想像 Web

服务器经

历一个初始阶段后才能够执行实际有用的工作),而且在准备阶段中频繁执行的方法可能对应用程序的稳定状态的性能所起的作用也不大。如果 JIT

编译会延迟启动又不能显著改善应用程序的长期性能,则执行这种编译就非常浪费。虽然所有的现代 JVM

都执行调优来减轻启动延迟,但是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够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其次,有些应用程序完全不能忍受动态编译带来的延迟。如 GUI 接口之类交互式应用程序就是这样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编译活动可能对用户使用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又不能显著地改善应用程序的性能。

最后,用于实时环境并具有严格的任务时限的应用程序可能无法忍受编译的不确定性性能影响或动态编译器本身的内存开销。

因此,虽然 JIT 编译技术已经能够提供与静态语言性能相当(甚至更好)的性能水平,但是动态编译并不适合于某些应用程序。在这些情况下,Java 代码的提前(Ahead-of-time,AOT)编译可能是合适的解决方案。

AOT Java 编译

大致说来,Java 语言本地编译应该是为传统语言(如 C++ 或

Fortran)而开发的编译技术的一个简单应用。不幸的是,Java 语言本身的动态特性带来了额外的复杂性,影响了 Java

程序静态编译代码的质量。但是基本思想仍然是相同的:在程序执行前生成 Java 方法的本地代码,以便在程序运行时直接使用本地代码。目的在于避免

JIT 编译器的运行时性能消耗或内存消耗,或者避免解释程序的早期性能开销。

挑战

动态类加载是动态 JIT 编译器面临的一个挑战,也是 AOT

编译的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只有在执行代码引用类的时候才加载该类。因为是在程序执行前进行 AOT

编译的,所以编译器无法预测加载了哪些类。就是说编译器无法获知任何静态字段的地址、任何对象的任何实例字段的偏移量或任何调用的实际目标,甚至对直接调

用(非虚调用)也是如此。在执行代码时,如果证明对任何这类信息的预测是错误的,这意味着代码是错误的并且还牺牲了 Java 的一致性。

因为代码可以在任何环境中执行,所以类文件可能与代码编译时不同。例如,一个 JVM

实例可能从磁盘的某个特定位置加载类,而后面一个实例可能从不同的位置甚至网络加载该类。设想一个正在进行 bug

修复的开发环境:类文件的内容可能随不同的应用程序的执行而变化。此外,Java 代码可能在程序执行前根本不存在:比如 Java

反射服务通常在运行时生成新类来支持程序的行为。

缺少关于静态、字段、类和方法的信息意味着严重限制了 Java 编译器中优化框架的大部分功能。内联可能是静态或动态编译器应用的最重要的优化,但是由于编译器无法获知调用的目标方法,因此无法再使用这种优化。

内联

内联是一种用于在运行时生成代码避免程序开始和结束时开销的技术,方法是将函数的调用代码插入到调用方的函数中。但是内联最大的益处可能是优化方可见的代码的范围扩大了,从而能够生成更高质量的代码。下面是一个内联前的代码示例:

int foo() { int x=2, y=3; return bar(x,y); }final int bar(int a, int b) { return a+b; }

如果编译器可以证明这个 bar就是 foo()中调用的那个方法,则 bar中的代码可以取代 foo()中对

bar()的调用。这时,bar()方法是 final类型,因此肯定是 foo()中调用的那个方法。甚至在一些虚调用例子中,动态 JIT

编译器通常能够推测性地内联目标方法的代码,并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正确使用。编译器将生成以下代码:

int foo() { int x=2, y=3; return x+y; }

在这个例子中,简化前名为值传播的优化可以生成直接返回

5的代码。如果不使用内联,则不能执行这种优化,产生的性能就会低很多。如果没有解析

bar()方法(例如静态编译),则不能执行这种优化,而代码必须执行虚调用。运行时,实际调用的可能是另外一个执行两个数字相乘而不是相加的

bar方法。所以不能在 Java 程序的静态编译期间直接使用内联。

AOT

代码因此必须在没有解析每个静态、字段、类和方法引用的情况下生成。执行时,每个这些引用必须利用当前运行时环境的正确值进行更新。这个过程可能直接影响

第一次执行的性能,因为在第一次执行时将解析所有引用。当然,后续执行将从修补代码中获益,从而可以更直接地引用实例、静态字段或方法目标。

另外,为 Java 方法生成的本地代码通常需要使用仅在单个 JVM 实例中使用的值。例如,代码必须调用 JVM

运行时中的某些运行时例程来执行特定 *** 作,如查找未解析的方法或分配内存。这些运行时例程的地址可能在每次将 JVM 加载到内存时变化。因此 AOT

编译代码需要绑定到 JVM 的当前执行环境中,然后才能执行。其他的例子有字符串的地址和常量池入口的内部位置。

在 WebSphere Real Time 中,AOT 本地代码编译通过 jxeinajar工具(参见图 2)来执行。该工具对 JAR 文件中所有类的所有方法应用本地代码编译,也可以选择性地对需要的方法应用本地代码编译。结果被存储到名为 Java eXEcutable (JXE) 的内部格式中,但是也可轻松地存储到任意的持久性容器中。

您可能认为对所有的代码进行静态编译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可以在运行时执行最大数量的本地代码。但是此处可以作出一些权衡。编译的方法越多,代码占用的内存

就越多。编译后的本地代码大概比字节码大 10 倍:本地代码本身的密度比字节码小,而且必须包含代码的附加元数据,以便将代码绑定到 JVM

中,并且在出现异常或请求堆栈跟踪时正确执行代码。构成普通 Java 应用程序的 JAR

文件通常包含许多很少执行的方法。编译这些方法会消耗内存却没有什么预期收益。相关的内存消耗包括以下过程:将代码存储到磁盘上、从磁盘取出代码并装入

JVM,以及将代码绑定到 JVM。除非多次执行代码,否则这些代价不能由本地代码相对解释的性能优势来弥补。

图 2 jxeinajar

跟大小问题相违背的一个事实是:在编译过的方法和解释过的方法之间进行的调用(即编译过的方法调用解释过的方法,或者相反)可能比这两类方法各自内部之间

进行的调用所需的开销大。动态编译器通过最终编译所有由 JIT

编译代码频繁调用的那些解释过的方法来减少这项开销,但是如果不使用动态编译器,则这项开销就不可避免。因此如果是选择性地编译方法,则必须谨慎 *** 作以使

从已编译方法到未编译方法的转换最小化。为了在所有可能的执行中都避免这个问题而选择正确的方法会非常困难。

优点

虽然 AOT 编译代码具有上述的缺点和挑战,但是提前编译 Java 程序可以提高性能,尤其是在不能将动态编译器作为有效解决方案的环境中。

可以通过谨慎地使用 AOT 编译代码加快应用程序启动,因为虽然这种代码通常比 JIT

编译代码慢,但是却比解释代码快很多倍。此外,因为加载和绑定 AOT

编译代码的时间通常比检测和动态编译一个重要方法的时间少,所以能够在程序执行的早期达到那样的性能。类似地,交互式应用程序可以很快地从本地代码中获

益,无需使用引起较差响应能力的动态编译。

RT 应用程序也能从 AOT 编译代码中获得重要的收益:更具确定性的性能超过了解释的性能。WebSphere Real Time

使用的动态 JIT 编译器针对在 RT 系统中的使用进行了专门的调整。使编译线程以低于 RT

任务的优先级 *** 作,并且作出了调整以避免生成带有严重的不确定性性能影响的代码。但是,在一些 RT 环境中,出现 JIT

编译器是不可接受的。此类环境通常需要最严格的时限管理控制。在这些例子中,AOT

编译代码可以提供比解释过的代码更好的原始性能,又不会影响现有的确定性。消除 JIT

编译线程甚至消除了启动更高优先级 RT 任务时发生的线程抢占所带来的性能影响。

优缺点统计

动态(JIT)编译器支持平台中立性,并通过利用应用程序执行的动态行为和关于加载的类及其层次结构的信息来生成高质量的代码。但是

JIT

编译器具有一个有限的编译时预算,而且会影响程序的运行时性能。另一方面,静态(AOT)编译器则牺牲了平台无关性和代码质量,因为它们不能利用程序的动

态行为,也不具有关于加载的类或类层次结构的信息。AOT 编译拥有有效无限制的编译时预算,因为 AOT

编译时间不会影响运行时性能,但是在实践中开发人员不会长期等待静态编译步骤的完成。

表 1 总结了本文讨论的 Java 语言动态和静态编译器的一些特性:

表 1 比较编译技术

两种技术都需要谨慎选择编译的方法以实现最高的性能。对动态编译器而言,编译器自身作出决策,而对于静态编译器,由开发人员作出选择。让

JIT 编译器选择编译的方法是不是优点很难说,取决于编译器在给定情形中推断能力的好坏。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优点。

因为它们可以最好地优化运行中的程序,所以 JIT 编译器在提供稳定状态性能方面更胜一筹,而这一点在大量的生产 Java

系统中最为重要。静态编译可以产生最佳的交互式性能,因为没有运行时编译行为来影响用户预期的响应时间。通过调整动态编译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启动和确

定性性能问题,但是静态编译在需要时可提供最快的启动速度和最高级别的确定性。表 2 在四种不同的执行环境中对这两种编译技术进行了比较:

表 2 使用这些技术的最佳环境

图 3 展示了启动性能和稳定状态性能的总体趋势:

图 3 AOT 和 JIT 的性能对比

使用 JIT 编译器的初始阶段性能很低,因为要首先解释方法。随着编译方法的增多及 JIT

执行编译所需时间的缩短,性能曲线逐渐升高最后达到性能峰值。另一方面,AOT 编译代码启动时的性能比解释的性能高很多,但是无法达到 JIT

编译器所能达到的最高性能。将静态代码绑定到 JVM 实例中会产生一些开销,因此开始时的性能比稳定状态的性能值低,但是能够比使用 JIT

编译器更快地达到稳定状态的性能水平。

没有一种本地代码编译技术能够适合所有的 Java

执行环境。某种技术所擅长的通常正是其他技术的弱项。出于这个原因,需要同时使用这两种编译技术以满足 Java

应用程序开发人员的要求。事实上,可以结合使用静态和动态编译以便提供最大可能的性能提升 —— 但是必须具备平台无关性,它是 Java

语言的主要卖点,因此不成问题。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 Java 语言本地代码编译的问题,主要介绍了 JIT 编译器形式的动态编译和静态 AOT 编译,比较了二者的优缺点。

虽然动态编译器在过去的十年里实现了极大的成熟,使大量的各种 Java 应用程序可以赶上或超过静态编译语言(如 C++ 或

Fortran)所能够达到的性能。但是动态编译在某些类型的应用程序和执行环境中仍然不太合适。虽然 AOT

编译号称动态编译缺点的万能解决方案,但是由于 Java 语言本身的动态特性,它也面临着提供本地编译全部潜能的挑战。

这两种技术都不能解决 Java 执行环境中本地代码编译的所有需求,但是反过来又可以在最有效的地方作为工具使用。这两种技术可以相互补充。能够恰当地使用这两种编译模型的运行时系统可以使很大范围内的应用程序开发环境中的开发人员和用户受益。

你说的长短是指一行中的代码长短还是函数中的行数长短。

不管怎么对编译器及运行机器来说现在已经没有或几乎没有区别了。区别主要是对人说的。而且长短也是相对的,没有固定值,多少算长多长算短。我一般一个函数的长度不超过一屏,就是能一次看完整个函数内容。这样来说短函中的内容可以一目了然,简单控制,并且容易可以重用。而长函数很简单出现多重嵌套,要看完要翻屏,严重影响理解而且相当容易出错。

如果你有过维护同事的几百行长函数代码经历的话,你就会深深的了解优缺点了。

优点: 适合国人 毕竟是中文编程 容易看懂!之前就连小学生都能用简单的代码写钓鱼软件!

缺点:处理问题(处理速度慢)以及优化问题(编译程序体积较大)。这些问题可能来源于易语言本身或者是因为汉子的原因!

众所周知,在英文单词里面一个英文占用一个字节 而一个汉子则占用两个字节!

可能是因为这些才导致程序体积大的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大量的程序设计语言被发明、被取代、被修改或组合在一起。尽管人们多次试图创造一种通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却没有一次尝试是成功的。之所以有那么多种不同的编程语言存在的原因是,编写程序的初衷其实也各不相同;新手与老手之间技术的差距非常大,而有许多语言并对新手来说太难学;还有,不同程序之间的运行成本(runtime cost)各不相同。

有许多用于特殊用途的语言,只在特殊情况下使用。例如,PHP专门用来显示网页;Perl更适合文本处理;C语言被广泛用于 *** 作系统和编译器的开发(所谓的系统编程)。

程序设计语言使得计算机程序不再过度地倚赖某种特定的机器或环境。这是因为程序设计语言在不同的平台上会被编译成不同的机器语言,而不是直接被机器执行。最早出现的编程语言之一FORTRAN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平台独立。

虽然大多数的语言可以既被编译(compiled)又被解译(interpreted),但大多数只在一种情况下能够良好运行。在一些编程系统中,程序要经过几个阶段的编译,一般而言,后阶段的编译往往更接近机器语言。这种常用的使用技巧最早在1960年代末用于BCPL,编译程序先编译一个叫做“0代码”的转换程序(representation),然后再使用虚拟器转换到可以运行于机器上的真实代码。这种成功的技巧之后又用于Pascal和P-code,以及Smalltalk和二进制码,虽然在很多时候,中间过渡的代码往往是解译,而不是编译的。

如果所使用的翻译的机制是将所要翻译的程序代码作为一个整体翻译,并之后运行内部格式,那么这个翻译过程就被成为编译。因此,一个编译器是一个将人可阅读的程序文本(叫做源代码)作为输入的数据,然后输出可执行文件(object code)。所输出的可执行文件可以是机器语言,由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直接运行,或者是某种模拟器的二进制代码。

如果程序代码是在运行时才即时翻译,那么这种翻译机制就被称作解译。经解译的程序运行速度往往比编译的程序慢,但往往更具灵活性,因为它们能够与执行环境互相作用。参见解译语言。

目录 [显示隐藏]

1 特点

11 数据和数据结构

12 指令及流程控制

13 引用机制和重用

2 程序设计语言的历史

3 常见的程序设计语言

[编辑]特点

每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可以被看作是一套包含语法、词汇和含义的正式规范。

这些规范通常包括:

数据和数据结构

指令及流程控制

引用机制和重用

设计哲学

大多数被广泛使用或经久不衰的语言,拥有负责标准化的组织,经常会晤来创造及发布该语言的正式定义,并讨论扩展或贯彻现有的定义。

[编辑]数据和数据结构

现代计算机内部的数据都只以二元方式储存,即开-关模式(on-off)。现实世界中代表信息的各种数据,例如名字、银行账号、度量以及同样低端的二元数据,都经由程序设计语言整理,成为高端的概念。

一个程序中专门处理数据的那个系统被称为程序语言的型态系统(type system);对型态系统的研究和设计被称为型态理论(type theory)。语言可以被分为静态型态系统(statically typed systems),例如C++和Java,和动态型态系统(dynamically typed systems),例如Lisp,JavaScript,Tcl和Prolog。前者可被进一步分为包含宣告型态(manifest type)的语言,即每一个变量和函数的型态都清楚地宣告,或type-inferred语言(例如MUMPS,ML)。

大多数语言还能够在内置的型态基础上组合出复杂的数据结构型态(使用数组,列表,堆栈,文件等等)。面向对象语言(Object Oriented Language,又译作物件导向语言)允许程序员定义新的数据型态,即“对象”或“物件”(objects),以及运行于该对象的函数(functions)和方法(methods)。

除了何时以及如何确定表达式和型态的联系,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语言到底定义了哪些型态,以及允许哪些型态作为表达式的值。诸如C编程语言之类的低端语言允许程序命名内存位置、内存区域以及编译时的常量;ANSI C甚至允许表达式返回结构值(struct values)。功能性的语言一般允许变量直接使用运行时计算出的值,而不是指出该值可能储存的内存地址。

[编辑]指令及流程控制

一旦数据被确定,机器必须被告知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较简单的指令可以使用关键字或定义好的语法结构来完成。不同的语言利用序列系统来取得或组合这些语句。除此之外,一个语言中的其他指令也可以用来控制处理的过程(例如分支、循环等)。

[编辑]引用机制和重用

引用的中心思想是必须有一种间接设计储存空间的方法。最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命名变量。根据不同的语言,进一步的引用可以包括指向其他储存空间的指针。还有一种类似的方法就是命名一组指令。大多数程序设计语言使用宏调用、过程调用或函数调用。使用这些代替的名字能让程序更灵活,并更具重用性。

[编辑]程序设计语言的历史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当计算机刚刚问世的时候,程序员必须手动控制计算机。当时的计算机十分昂贵,唯一想到利用程序设计语言来解决问题的人是德国工程师楚泽(Konrad Zuse)。

几十年后,计算机的价格大幅度下跌,而计算机程序也越来越复杂。也就是说,开发时间已经远比运行时间来得宝贵。

于是,新的集成、可视的开发环境越来越流行。它们减少了所付出的时间、金钱(以及脑细胞)。只要轻敲几个键,一整段代码就可以使用了。这也得益于可以重用的程序代码库。

[编辑]常见的程序设计语言

APL、A+和J

ASP

Ada

汇编语言

AWK

Basic、Fortran

Brainfuck

C、C++

C#

Clipper

COBOL

dBase

PASCAL、Delphi

Forth

FoxPro

F#

IDL

Java

JavaScript

J#

LISP

LOGO

Modula

Perl

PHP

PL/1

Prolog

Python

Ruby

Scheme

Smalltalk

SQL

Tcl/Tk

UML

Visual Basic

Visual FoxPro

目前比较流行的包括微软的Visual C++,GCC, Turbo C等。

个人比较推荐GCC,对于初学者而言,虽然Visual C++比较快上手,它帮助开发人员快速新建工程,并添加工程相关代码,只需要在这个平台之上直接开发代码即可,但是这个平台把C语言的一些很关键的东西给省略了,例如Makefile,例如一些基本的库函数的引用之类的。

GCC能让开发人员从编译器的角度出发,把程序的编译,链接等一步一步都完全展示出来,而且也是建立的ANSI C的基础上的,推荐GCC。开发者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文本编辑器进行程序的编写,然后通过GCC来编译,这样可以在起步就不收到包括Visual C++的限制,让初学者可以更关注与整个程序的编译过程。

当然如果说到调试方法的话,建议采用Visual C++,它提供的单步跟踪功能确实非常好,不过在GCC下也可以用GDB进行 *** 作,一起看个人的喜好。

一、主体不同

1、编译执行:由编译程序将目标代码一次性编译成目标程序,再由机器运行目标程序。

2、解释执行:将源语言直接作为源程序输入,解释执行解释一句后就提交计算机执行一句,并不形成目标程序。

二、优势不同

1、编译执行:相比解释执行编译执行效率高,占用资源小,适合复杂程序

2、解释执行:开发速度快,出现严重BUG的几率小。

三、缺点不同

1、编译执行:兼容性差,例如在windows平台上写的编译程序一般不可以在unix平台上运行。

2、解释执行:解析需要时间,不生成目标程序而是一句一句的执行的方式会造成计算机资源的浪费,即执行效率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解释执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编译执行

正确。

编译程序的5个阶段中,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和代码生成生成是必须完成的。而中间代码生成和代码优化并不是必不可少的。

从功能上看,编译程序就是一个语言翻译程序。语言翻译程序把一种语言书(称作源语言)写的程序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以上就是关于了解什么叫做jit compiling,与传统的编译技术有何不同全部的内容,包括:了解什么叫做jit compiling,与传统的编译技术有何不同、程序代码长短分别有何优缺点、易语言相比较其他语言,有何优缺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02092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