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
(1)安装雷达附件,敷设雷达线路;
(2)测试、调整和修理雷达;
(3)进行雷达罩电性能测试并处理数据,给出测试结果;
(4)分z、判断雷达安装系统和雷达罩测试系统出现的故障;
(5)绘制雷达系统线路图;
(6)维护保养工、夹、量具和测试设备,处理使用中出现的故障;
(7)填写飞机雷达测试记录。
下列工种归入本职业:
飞机无线电雷达安装试验工,机载雷达调试工,雷达罩测试工()
姓名:邢航;学号:22021110042;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雷达极化学是研究雷达波与目标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变极化效应、揭示其作用机理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在微波遥感、对地勘察、气象探测、战场侦察、抗干扰、目标识别等领域有重大应用前景。该文简要回顾了雷达极化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历程,综述了雷达极化信息精确获取、极化敏感阵列信号处理、目标极化特性、极化抗干扰、目标极化分类识别等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最后对雷达极化技术的发展做了展望。
极化雷达;雷达成像;极化精密测量;极化校准;极化滤波
什么是雷达极化技术?
雷达科学与技术在对地观测、资源勘探、气象探测、环境监测、防空反导、侦察监视等民用和军用领域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应用,成为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技术领域,体现了国家综合实力与竞争力。自20世纪30年代雷达投入使用以来,雷达科学与技术始终围绕着两大主题交织发展:一是不断提升雷达在复杂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工作能力;二是不断拓展增强对目标信息的获取能力,进而提升对目标对象的分辨、识别和认知能力。
极化作为电磁波的本质属性,是幅度、频率、相位以外的重要基本参量,描述了电磁波的矢量特征,即电场矢端在传播截面上随时间变化的轨迹特性。早在20世纪40年代,人们就已发现:目标受到电磁波照射时会出现“变极化效应”,即散射波的极化状态相对于入射波会发生改变,二者存在着特定的映射变换关系,其与目标的姿态、尺寸、结构、材料等物理属性密切相关,因此目标可以视为一个“极化变换器”。目标变极化效应所蕴含的目标丰富物理属性信息对提升雷达的目标检测、抗干扰、分类和识别等能力具有极大潜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雷达极化学已经成为雷达科学与技术的一个专门学科领域,对雷达极化信息的开发利用已经涉及电磁波辐射、传播、散射、接收与处理等与雷达探测相关的全过程。雷达极化信息的应用可对雷达的检测、跟踪、成像、识别以及抗干扰等几乎所有功能都能带来革新和提升,因而雷达极化学在气象探测、地理遥感、空间监视、防空反导、战略预警、战场侦察、精确制导和对抗复杂电磁环境和自然杂波环境等各领域都备受重视并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雷达极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雷达极化学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已成体系。
20世纪40、50年代,发展了雷达目标极化特性测量与表征、天线极化特性分析、目标最优极化等基础理论和方法,兴起了雷达极化学研究的第1个高潮。
20世纪60、70年代,限于当时技术条件,雷达极化测量的实现技术难度大且代价昂贵,目标极化散射机理难以深刻揭示,相关理论研究成果难以得到有效验证,雷达极化研究经历了短暂低潮。
20世纪80年代,随着微波器件与工艺水平、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进步,雷达极化测量技术和系统不断获得重大突破,雷达极化学迎来了第1轮的发展高潮。诸如在气象探测方面,1978年英国RAL的S波段雷达和1983年美国的NCAR/CP-2雷达先后完成极化捷变改造;在目标特性测量方面,1980年美国佐治亚理工研究院研制成功极化捷变雷达,并于1984年研制成功脉内极化捷变雷达;在对地观测方面,1985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1部机载极化SAR,等等。这一时期,雷达极化学理论与雷达系统充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发展和丰富了雷达目标唯象学、极化滤波、极化目标分解等极化信息处理理论,催生了雷达极化在气象探测、抗杂波和电磁干扰、目标分类识别和对地遥感等领域一批早期的技术验证与应用实践,让人们重新认识到雷达极化信息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雷达极化学受到世界多个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和持续投入,雷达极化理论进一步深化发展、极化测量数据丰富多样、应用愈加广泛深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大批先进极化雷达相继问世,在气象探测、微波遥感、空间监视等民用和军用领域取得令人振奋的应用成果,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目前,美国、欧洲等国家对雷达极化问题给予了持续关注和高度投入,同时寓军于民进行融合式发展。为支撑对地观测、海洋遥感、气象探测、防灾减灾等重大应用需求,在美国的多功能相控阵(MPAR)、德国的TanDEM卫星、日本的ALOS卫星[18]等重大计划中,雷达极化问题均被列为重要研究内容。具有高精度极化测量和高性能极化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的新体制雷达相继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诸如美国的新一代气象雷达WSR-88D、荷兰的PARSAX气象雷达、加拿大的Radarsat-2卫星、美国的反导雷达GBR、法国的MERIC空中目标监视极化ISAR雷达等,在气象灾害预报、对地观测、国家安全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纵观雷达极化学70年的发展历程,主要围绕雷达极化信息获取、目标极化散射机理和雷达极化信息处理与应用3个方面交融发展、螺旋上升。21世纪以来,雷达极化技术面临的测量系统、观测对象、工作环境和遂行任务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信息维度不断拓展”、“测量精度大幅提升”、“目标对象复杂多样”等新特点新趋势,衍生出许多新的概念、体制和技术。当前,随着雷达探测环境的复杂化、应用领域的多样化,对目标和环境特性的精密测量、物理参数反演、目标分类识别、适应复杂电磁环境等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雷达极化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雷达极化信息获取是极化信息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极化信息获取能力直接决定了极化信息利用的性能和效果,其核心是利用雷达系统单个脉冲或多个脉冲观测目标后的多极化通道接收数据,实现目标极化散射特性的测量。纵观雷达极化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进程,按照极化测量能力主要可分为单极化、双极化和全极化等发展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在空间目标特性测量和武器制导应用中,逐渐出现双极化体制雷达,诸如美国的ALTAIR雷达、前苏联的Fang Song(“扇歌”)雷达等。该体制采用单极化发射和正交双极化接收的方式,能获取目标极化散射矩阵的一列元素,用于增强雷达探测性能。70年代末期,分时全极化测量体制雷达逐渐出现,该体制采用轮流发射一对极化状态正交的电磁波、正交双极化同时/轮流接收的方式,通过一组脉冲来测量得到目标的极化散射矩阵,并在对地遥感、气象探测、战场侦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诸如美国于1985年研制的第1部机载极化SAR系统、荷兰分别于2005和2008年研制的TARA和IDAR气象雷达、日本于2006年发射的ALOS/PALSAR星载极化SAR、加拿大于2007年发射的Radarsat-2星载极化SAR等。
为了准确获取诸如d道导d等高速运动目标和降水粒子、鸟群、箔条云密集诱饵/碎片等大尺度分布式“软”目标的相干极化散射特性,同时全极化测量体制雷达已成为当前极化雷达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已有数部雷达问世,诸如1995年美国改造的CSU-CHILL气象雷达、2003年法国研制的MERIC空中目标监视ISAR成像雷达、2009年荷兰改造完毕的PARSAX气象雷达等,典型同时全极化体制雷达如图1所示。该体制通过同时发射一对极化状态正交的电磁波,并采用正交双极化同时接收的方式,即通过“同时发射、同时接收”(Simultaneous Transmit Simultaneous Receive, STSR)的方式在单个脉冲内获得目标的极化散射矩阵。相较于分时全极化测量体制,同时全极化测量体制能够通过单个脉冲获取目标极化散射矩阵,在极化信息精确获取和利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当前极化测量技术领域备受重视的发展方向。
随着雷达极化测量能力和测量带宽的提高,利用经典极化的“时谐性”概念研究雷达极化问题存在诸多局限,促使了雷达极化学研究从经典极化向瞬态极化的发展。国防科技大学王雪松提出“瞬态极化”概念,系统研究了复杂动态时变电磁信号辐射、传播、散射、接收过程中的极化信息获取、表征与处理问题,在对脉内瞬时全极化测量波形及其信号处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于2008 年研制成功瞬态极化雷达IPR-X-I和IPR-P-I(分别为X波段和P波段雷达),实现了脉内/脉间时-频-极化域多维编码雷达信号波形,具备动态目标极化散射矩阵的脉内瞬时测量能力,能够支持气象、防空、航管、成像和抗干扰等多种应用研究。
随着极化技术在气象观测和防空反导等领域中的应用日益深化,极化信息测量的精度已经成为制约雷达极化技术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促使雷达极化测量向精密测量时代迈进。虽然极化雷达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但实际应用中暴露出的问题表明在极化信息精确获取方面仍存在诸多难题需要突破。主要表现在:一是d道目标、临近空间目标、近地空间目标、强机动目标等高动态目标的极化特性精密测量对全极化测量雷达信号波形设计及信号处理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二是面对降水粒子、箔条云、鸟群、密集诱饵/碎片等大尺度分布式目标时,现有的极化测量方法难以满足极化信息应用对极化测量精度提出的高需求;三是随着智能化、多功能雷达的蓬勃发展,全极化相控阵雷达成为未来极化雷达发展的重要趋势,但现有相控阵雷达波束形成与极化控制、目标极化特性和角度等参数测量的精度尚难以满足现实应用需求。
我国在雷达极化信息获取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但在国家相关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持下,极化雷达系统的关键器件和工艺水平提升很快。近年来,已有多部极化雷达系统成功问世,如中国电科14所研制的靶场大型地基目标特性测量雷达、中科院电子所研制的机载极化SAR系统、中国电科38所研制的机载极化SAR和极化干涉SAR系统、航天科技704所研制的机载海洋极化SAR系统、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高频地波雷达等。此外,还有多个在研的雷达系统与雷达导引头均将具备全极化测量能力,如航天科工23所在研的某大型相控阵雷达、中国电科14所在研的某型相控阵雷达和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三院在研的雷达导引头等。总体而言,我国在极化雷达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其硬件平台的性能指标已趋于国际先进水平。
雷达极化信息的精确获取被认为是制约极化雷达系统研发及应用的关键瓶颈难题,尤其是高动态目标极化测量误差机理模型与补偿处理方法、大型地基雷达极化精确校准、全极化相控阵雷达天线波束指向与极化特性的联合控制及精密测量等关键技术,更是雷达工程界和各领域用户急欲破解的棘手难题。总之,如何在现有雷达系统硬件基础上,推动极化测量体制和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创新、提升雷达极化信息精确获取能力是亟需研究的重大课题。
王雪松 雷达极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 雷达学报, 2016, 5(2): 119–131 DOI: 1012000/JR16039
雷达信号具有的形式与特点
雷达通过对回波信号进行接收检测处理来识别复杂回波中的有用信息.其中,雷达信号波形的选择与设计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雷达发射机形式的选择、信号处理方式、雷达的作用距离及抗于扰、抗截获等很多重要问题。所以,为了选择或者设计出适合特定用途的雷达信号形式,在对雷达系统设计之前有必要研究各种雷达信号的性能。雷达信号模糊函数全面地反映了雷达所发射的信号在距离和速度二维上的测量精度和分辨率,因此,雷达信号模糊函数理论对于雷达最优波形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现代雷达系统在有效作用距离、分辨率、测量精度以及电子对抗诸多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针对现代雷达的特殊用途,模糊函数理论为系统研究最优波形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平台。模糊函数把雷达接收机输出信号的复包络描述为雷达目标距离和径向速度的函数,它可以提供分辨力、测量精度和杂波抑制等重要信息。模糊函数可以作为单一目标距离和速度的精度与分辨率评估尺度参数,根据这些参数还可以可靠区分多个目标.采用仿真的方法对雷达信号及其性能进行研究具有许多优越性。首先,通过仿真可以在不更改主要的硬件和软件的情况下,灵活地选择和改变参数值。第二,仿真可使雷达信号的设计人员通过改变参数,评价不同作战环境下各种参数对雷达系统性能的影响。第三,对关键技术及参数在仿真中加以研究,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可重复性,从而达到节省研制费用、缩短研制周期的目的。 本文基于雷达信号波形设计,从几类雷达发射信号出发,推导出不同雷达信号的模糊函数的数学模型,并绘制出模糊函数图,根据模糊函数图分析各类信号特点。在此基础上,根据雷达系统的要求(如分辨力、精度、抗干扰等),对线性调频信号雷达进行了仿真实验,评估所设计雷达信号的实用的价值。本文在波形设计过程中主要采用Matlab对各模块进行功能建模和仿真,取得了较好的仿真效果。仿真研究表明,模糊函数全面反映了雷达所发射的信号在距离和速度上的测量精度和分辨能力。在给定目标环境的条件下,模糊函数可以作为设计和选择合适的雷达信号的重要方法。
学号:20000300055
姓名:王铎澎
嵌牛导读:该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当下较为流行的单脉冲测角技术
嵌牛正文:
研究背景:
跟踪雷达系统用来测量目标相对于雷达的距离、方位角、俯仰角和速度。通过利用这些参数并保持对这些测量参数的跟踪,跟踪雷达能够预测未来时刻的目标参数值。目标跟踪对于军用雷达和大多数的民用雷达都是很重要的。在军用雷达中,目标跟踪决定着武器的火力控制及导d的制导;实际上,没有正确的目标跟踪,导d制导是不可能的。商用雷达系统,如民用航空管制雷达,可利用跟踪作为控制航班起飞和降落的一种手段。
研究目的:
现代精密跟踪测量雷达系统中,单脉冲雷达因其具有获得误差信息时间短、测角精度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相位和差单脉冲雷达属于单脉冲雷达的一种,在众多测角方法中,比幅单脉冲测角方法以其测角精度高,角数据率高及算法简单易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多波束形成方法:
抛物面天线:多馈源
阵列天线:子阵划分
本次报告中仅以抛物面天线多馈源产生的多波束作为讨论对象。
一维比幅单脉冲测角:
假定有两个相同且彼此部分重叠的波束,其示意图如图1所示,两个波束交叠于OA轴,当目标位于θs方向时,两个波束收到的信号强度相当,故称此轴为等信号轴;当目标偏向OB方向时,指向θl的左波束的回波要强一些;
当目标偏向OC方向时,指向θr的右波束的回波要强一些。因此,通过比较左、
右波束中目标回波信号的强弱可以判定目标偏离和波束指向θs的方向。这就是和差比幅单脉冲测角法的基本原理。
设天线电压方向性函数为F(),等信号OA的指向为0,则波束1,2的方向性函数为
为与波束最大值方向的倾角,用等信号法测量时,波束1和波束2收到的回波信号为:
为目标偏离等信号轴的角度。
对信号进行和差处理可获得目标信号的差值和和值,即
在等信号轴附近差信号及和信号可近似表示为归一化和差值为
由于正比于目标偏离的角度,故可用它来判断偏离的大小和方向,具体实物实现可参考下图:
仿真波形:
利用仿真中用到的数据,通过计算得到拟合表达式:
由下图,利用二次回归曲线拟合得到的圆点直线和原始数据绘制出来的直线基本上重合,可以看出,结果的误差是很小的。
二维(三通道)比幅单脉冲测角:
单脉冲雷达只需要一个回波脉冲,就可以给出目标角位置的全部信息。与传统的圆锥扫描法相比具有获得误差信息的时间短、较高的测角精度和较强抗干扰能力的优点。在单脉冲体制中,主要有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与相位和差单脉冲雷达两种。分析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的相关文献较多.而分析相位和差单脉冲雷达较少.且一般只分析一个平面的情况。相对于一维情况的基本原理性分析,二维情况的分析不是简单的两个天线的分析,而要考虑多天线的位置关系,其信号发射、接收、处理过程也较一维情况复杂。
下图展示了一个典型的单脉冲天线方向图。四个波束A、B、C和D分别代表四个圆锥扫描波束方向。四个馈源,主要是喇叭,用来产生单脉冲天线方向图。幅度单脉冲处理要求四个信号的相位相同,但具有不同的幅度
常规三通道单脉冲雷达如图1所示,天线接收信号经过混合器后得到和通道、方位差通道、俯仰差通道3个通道,只能得到一个目标的方位角和俯仰角。
根据常规的单脉冲雷达处理过程,当只存在一个目标时
式中:,为雷达经过和差处理得到的已知量;Tx和Ty是未知量,分别为目标的方位误差信号和俯仰误差信号。通过求解方程可以得到Tx和Ty,进而查表得到目标的角度信息。
当存在2个目标时,
式中:为第1个目标的信号幅度、方位误差信号、俯仰误差信号;为另一个目标的信号幅度、方位误差信号、俯仰误差信号,均为未知数。3个方程的通过分解实部和虚部得到6个方程,然而却存在8个未知数(信号幅度包含绝对值和相位2个参数),显然是无法求解的,导致常规的单脉冲雷达无法分辨波束内的2个目标。为了求解未知量,需要增加方程的数量。
信号分析:
首先考虑方位误差信号,定义信号S1和S2为:
S1=A+D;
S2=B+C;
绘制当=015rad,=075rad不同角度下相应的S1,S2,,差比和曲线:
当=015rad时:
S1,S2 S1+S2
S1-S2(S1-S2)/(S1+S2)
当=075rad时:
S1,S2 S1+S2
以上就是关于飞机雷达安装调试工是做什么的全部的内容,包括:飞机雷达安装调试工是做什么的、雷达极化技术科普、雷达信号具有的形式与特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