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层序划分的原则与方法

 地震层序划分的原则与方法,第1张

地震层序划分是地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层序划分结果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体系域分析和有利油气区带的预测效果。为了尽可能合理、可靠地划分层序,必须将地震资料与钻井资料、测井资料以及其它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对比,进行必要的修改后确定最终的地震层序格架。

411 骨干地震剖面的选择与处理

作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区,经过10多年的地震勘查工作,塔北地区积累了丰富的地震资料,测网密度已达2km×2km,局部地区(如阿克库勒、阿克库木等)测网密度达1km×1km。野外数据采集方法的不断改进,资料处理手段的不断更新,使地震剖面质量逐年提高。高质量的精细处理剖面和常规处理剖面的应用,为正确细致地划分地震层序奠定了基础。

为了建立以层序地层观点为基础的新的地震层序格架,首先必须在研究区内选择若干测线作为骨干剖面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以期作为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

选择骨干地震剖面的基本原则是:

(1)选择地层发育齐全,厚度大而又能延续到盆地斜坡上的剖面作为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

(2)为了更好地识别层序和体系域,应当尽量选择与主水流方向平行的、前积结构清楚的剖面;

(3)尽可能避开断层和地层厚度过薄的隆起区或剥蚀区;

(4)当有几个沉积中心时,分别建立每个沉积中心的标准剖面,便于研究各凹陷之间在沉积历史上的差异与演变。

本研究区范围大,地层沉积巨厚,沉积演化史复杂,不同时期沉降中心不同,并呈顺时针方向迁移之趋势。因此,一、二条骨干剖面是不足以满足研究要求的,只有合理选择多条骨干剖面建立一个骨干剖面网(图4—1),从不同方位识别追踪地震层序,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辨认出工作区内客观存在的地震层序。

图4—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骨干地震测线略图

由于塔北地区的地震剖面完成于不同的时期,从数据采集到资料处理,使用的方法和流程都有差异,因而地震剖面上各种地震相参数参差不齐。为统一各种相参数,减小地震资料因处理过程不同所带来的误差,我们对所选定的主干地震测线进行了必要的重新处理和显示,主要工作包括:

(1)主干地震测线的叠后重新处理,其目的在于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分辨率。

(2)地震剖面的压缩显示,将地震剖面作横向压缩,可突出地层之间各种接触关系,突出有关的构造和沉积现象,便于层序分析。

412 地震层序划分原则

所谓地震层序就是从地震剖面上识别出来的以不整合面及与之可以对比的地震反射为界的、内部反射相对整一的地震反射单元。地震层序单元与沉积层序单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些地震层序边界与主要的沉积层序边界是一致的。受分辨率限制,一个地震层序包括了若干沉积层序。但是,由于地震剖面在大范围内连续详细地展示了地下地层的二维(或三维)形态,使解释人员有可能识别出地下地层中客观存在的、众多的、钻井中和露头上所不能辨认的层序边界,获得对盆地内沉积层序的形成与演化及其油气富集规律的正确认识。地震层序分析具有钻井和露头层序分析无法替代的作用。

塔北地区地震层序划分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以地震剖面上特殊的反射波终止型式,即顶超、削截、上超及部分下超为划分层序的主要依据,兼顾内部总体反射特征;

(2)在地震剖面上尽可能详细地识别各种不整合关系及其限定的层序,然后逐级组合成较高级的层序或层序组;

(3)以骨干测网的水平叠加剖面为主,充分利用附近的偏移剖面和精细处理剖面,多方位研究波组特征,以求将不同测线的典型现象尽可能综合统一到骨干剖面上;

(4)利用特征突出、可大范围追踪对比的地震波组( 、 、 等),控制并提高纵向上地震层序划分和横向上对比的可靠性;

(5)充分利用现有的VSP资料,以VSP作为中间媒介,建立地震剖面和钻井剖面之间的联系,分析、确定各地震层序的地质属性。

413 地震层序边界标志及其在层序与体系域分析中的意义

划分地震层序首先就是要识别限定地震层序的界面。按照层序定义,地震层序边界可以理解为不整合面或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在地震剖面上的响应。根据地质事件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应将反射波组间的相互关系划分为协调(整一)关系和不协调(不整一)关系两种类型。协调关系相当于地质上的整合接触关系,不协调关系相当于地质上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地震层序边界是通过分析地震剖面上表征不协调关系的反射终止类型来加以识别的。指示层序底界面的反射终止类型有上超(onlap)和下超(downlap),指示层序顶界的反射型式有削截(truncation)、顶超(toplap)(图4—2)。虽然这些标志是众所周知的,但在层序地层中,又赋于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图4—2 反射终止型式及不连续类型

(1)削截(削蚀、侵蚀):地层经受侵蚀作用后所形成的侧向终止。它意味着地层沉积后,经受了强烈的构造运动而出露于地表或者由于相对海平面长时期下降而遭受了强烈的下切侵蚀作用。这是识别层序顶界最可靠的标志。地层削截幅度的大小,可反映出不整合面的级次大小,从而用来确定它所限定的层序的级别大小。

(2)顶超:下伏原始倾斜层序的顶部与由无沉积作用的顶界面之间形成的终止现象,它通常以很小的角度,逐步向层序顶界收敛,顶超通常伴有较弱的侵蚀。顶超在地质上代表一种时间不长的、与沉积作用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路冲蚀现象。由于顶超是在相对海平面缓慢上升至开始下降时期、沉积物不能进一步向上倾方向加积的背景下形成的,因此,顶超只出现在具有前积作用的三角洲、扇三角洲沉积区。多属于高水位体系域,并与高频层序相伴生。

(3)上超:代表海(湖)平面相对上升的背景下沉积物逐层超覆的过程。虽然在海(湖)平面上升的各个阶段均可形成上超沉积,但地震上的上超,主要出现于低水位体系域或水进体系域。

(4)下超:原始倾斜地层的地震反射沿下倾方向终止于倾斜的或水平的界面上。从沉积学角度,下超表示一股携带沉积物的水流在一定方向上的前积作用。它是识别扇三角洲、三角洲、浊积扇等沉积体的标志,在建立沉积体系、分析砂体成因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下超面是密集段的标志,对于预测生油岩的发育层位与分布范围有重要意义。

414 主要地震反射波组的地质属性与年代确定

主要地震反射波组是指那些反射能量较强、特征较明显、连续性好、能区域性追踪对比的地震反射。本区地层沉积厚度大,古生代地层埋藏较深,尤其是早古生代地层,其埋藏深度超过5000m。不同年代地层分布范围及后期抬升剥蚀程度各异。揭示志留—泥盆纪地层的钻井很少,到现在为止尚无一口井打穿志留系以下的地层。此外,受多种条件制约,几乎所有钻井的测井深度与完井深度相差甚远,无法利用测井资料研究深部地层情况。因此,对本区晚古生代以上地层中的主要反射波组的地质属性的认识,是以VSP为桥梁,通过地震剖面、测井曲线、古生物、钻井地层划分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而获得。而早古生代及震旦纪地层中主要反射波组的地质属性,则要依靠地震波组特征追踪对比,结合露头观察和区域地层资料分析,并参考了“八五”期间制定的反射波组对比方案来进行推断。研究结果表明:

:在地震剖面上表现出下削上超之特征,在研究区东部为削截,西部为上超(图4—3a)。近似为上第三系中新统苏维依组底界之反射。

新疆塔里木盆地层序地层特征

:它在研究区东部显示出削截面性质,向西表现为顶超面特征(图4—3b)。近似对应下白垩统卡普沙良群与苏维依组之间界面的反射。

新疆塔里木盆地层序地层特征

:在研究区西部具削蚀特点,在东部为下超面(图4—3b)。为侏罗系与卡普沙良群分界面的反射。

:在东部表现为上超、南部为削截特征(图4—4a,4—4b)。近似为三叠系顶部沉积层序与侏罗系之间的界面之反射。

新疆塔里木盆地层序地层特征

新疆塔里木盆地层序地层特征

:下削(东部)上超(西部)特征极为突出(图4—4c)。系前中生界顶部沉积层序与三叠系沉积层序分界面之反射。

新疆塔里木盆地层序地层特征

:上超(西部)下削(东部)特征清楚(图4—4d)。它是石炭系沉积层序与下伏志留—泥盆系或奥陶系沉积层序接触面之反射。

新疆塔里木盆地层序地层特征

:在阿克库勒地区为削截面,在该地区两侧为上超面。被认为是上奥陶统顶部沉积层序顶界反射。

:在阿克库勒附近一带削截特征清楚,其东上超现象发育(图4—4e)。被认为是下奥陶统顶部沉积层序顶界反射。

新疆塔里木盆地层序地层特征

:在阿克库勒地区削蚀现象较明显(图4—4f)被认为是下奥陶统底部沉积层序底界面上的反射。

:下削(阿克库勒及附近地区)上超(满加尔地区)特征清楚。被认为是震旦系顶部沉积层序顶界面的反射。笔者所定 较前人划分结果下移一个相位(详细内容见后面章节)。

:在阿克库勒及其以西地区以侵蚀特征为主,在满加尔地区见由东向西的上超反射,被认为是前震旦系(基底)顶面的反射。

通过VSP资料,上述反射波组与钻井地层可建立起对应关系,然后,通过钻井地层的年代资料,对地震反射波组作年代标定。

新疆塔里木盆地层序地层特征

根据野外考察及前期资料调研,四川盆地震旦系及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发育良好,上古生界该区地层变薄或缺失,泥盆系分布局限,上石炭统分布在川东一带,二叠系-三叠系时全盆地广泛海侵,发育碳酸盐-蒸发岩旋回,晚三叠世向陆相过渡,侏罗系及白垩系为湖相沉积(图226)。

231 地震层序特征

震旦系—三叠系划分了4个超层序和6个区域层序不整合面(图226,图227,图228)。

超层序Ⅰ:为加里东构造旋回碳酸盐台地沉积早期阶段,包括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层序顶削、底超,界面SB1上下地震反射特征差异明显,下震旦统向基底古陆超覆,上震旦统形成台隆、台凹,台隆厚度大、台凹厚度薄;寒武系厚度台隆薄、台凹厚,志留系、奥陶系、寒武系向川中古隆起依次超覆、削蚀尖灭。

四川盆地为上扬子地台中克拉通盆地沉降区,向东为扬子板块东南大陆边缘,自西向东具有台地、台地边缘、斜坡到盆地的沉积层序,大致以张家界-铜仁断裂为界,西侧为广阔的台地区,东侧为斜坡带。

寒武纪—早奥陶世为克拉通盆地沉降期。寒武纪开始为海进砂页岩沉积,向上为碳酸盐岩及蒸发岩沉积。早奥陶世发育生物碎屑灰岩及鲕滩沉积,扬子板块东南边缘,由碳酸盐台地变为斜坡浊积岩及半深海盆地页岩相(图224)。

2311 寒武系层序

寒武系层序主要出露于盆地边缘的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川东南及黔北一带。盆地内部仅在华蓥山地区有部分出露。从区域地震剖面上看,可以识别出下寒武统底界具向古隆起轴部上趋现象,下寒武统顶部以及上寒武统顶部均可见削蚀现象(图229)。表明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具剥蚀隆起和同沉积隆起性质,隆起四周为坳陷沉积,隆起和坳陷的幅度差在3000m左右,呈大隆大坳的格局。寒武系纵向上为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组合,下统包括筇竹寺组、沧浪铺组、龙王庙组;中上统为大套碳酸盐岩,称洗象池群。

图226 四川盆地及周缘层序地层格架及盆地演化

2312 下奥陶统层序

奥陶系在盆地内发育较全,可三分为下奥陶统(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中奥陶统(大湾组、十字铺组、宝塔组)和上奥陶统(临湘组、五峰组)。

图227 立中区域地震解释剖面图

图228 华龙区域地震解释剖面图

图229 四川盆地构造地质剖面

(据田端孝,1995)

早奥陶世的环境与中晚寒武世相近,沉积基底西高东低,西部濒临古陆,碎屑物较多,向东岩性变细,碳酸盐岩增多,岩相变化方向仍是EW向。地震剖面可见下奥陶统向寒武系上超现象(图230)。

图230 四川盆地及邻区早古生代构造单元划分图

2313 中上奥陶统层序

中奥陶世时为海平面上升,海进体系域浅海陆架沉积,海平面相对稳定,加积形成碳酸盐台地-缓坡。

晚奥陶世黑色五峰页岩沉积时,海平面相对上升,海进速率减慢为凝缩层及高水位体系域沉积。

2314 志留系层序

志留系主要出露于盆地边缘的川东南、大巴山及龙门山等地。盆地内部有数十口钻井揭穿该层系。因志留纪末的加里东运动,造成了志留系区域性剥蚀,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核部,志留系大面积缺失,上古生界直接不整合在震旦系-奥陶系之上。由古隆起向四周地层厚度逐渐增大,到湘鄂西已达1500m(图231)。

图231 川东-湘鄂西志留系地层分布横剖面图

超层序Ⅱ:为海西早期构造旋回碳酸盐台地中期沉积阶段,包括下二叠统、石炭系和泥盆系,川西坳陷区石炭-泥盆系沉积缺失,下二叠统为2~3中强振幅、长—中连续地震相,为厚度稳定的碳酸盐缓坡和台地沉积。

1)泥盆纪层序底界为区域性不整合,代表广西运动产物,四川盆地仍处于整体隆升期,但新的海进旋回开始;在周缘及川北伸展裂陷地区有海进上超:西北缘龙门山区由碎屑岩、生物灰岩和白云岩组成完整旋回;东北缘鄂西-城口海槽向川东上超,以石英砂岩及泥岩为主,东南缘湘西泥盆系石英砂岩构成张家界峰林地形。

2)石炭纪继承泥盆纪沉积格局,龙门山区为开阔海碳酸盐沉积。

3)下二叠统普遍以假整合分别超覆于石炭系及泥盆系、志留系或更老地层之上;上统与中、下统之间也为假整合接触。中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上扬子区碳酸盐台地受裂陷活动影响,差异沉降,形成了断隆和断陷。受东吴运动影响,茅口组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在川西南成都、乐山、珙县一带及川东丰都等地保留较全。中、上二叠统之间以侵蚀面-假整合面为界面。

超层序Ⅲ:为华力西晚期—印支早期构造旋回碳酸盐台地晚期沉积阶段,包括中二叠统、T1f、T1j、T2l,层序内部主要发育多套中强振幅、中长连续反射波组,该层序整体为厚度相对稳定的碳酸盐缓坡与镶边碳酸盐台地沉积,在T1j顶部膏盐层滑脱揉皱形成丘状、杂乱、中强振幅反射特征明显,元坝地区T1f发育向东倾的前积反射特征。

超层序Ⅳ:为印支晚期构造旋回前陆盆地发展阶段,层序顶削、底超,层序T3m、T3t、T3x2、T3x3向前陆隆起超覆减薄或尖灭,T3x4在推覆前缘向东南方向发育下超前积反射,该层序向前陆隆起川中减薄。

232 重要地震层序不整合面特征

层序界面SB1:为晋宁期热事件造山隆升剥蚀与沉积上超复合叠加穿时层序区域不整合面,界面凹凸不平,削截、上超特征明显。

层序界面SB2:为加里东期、海西早期两期构造运动形成的界面,以隆升暴露剥蚀为主与沉积上超叠加复合穿时的层序区域不整合面,在川西坳陷区泥盆-石炭纪沉积缺失,地震反射层TP1削蚀下伏的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和震旦纪地层。

层序界面SB3:为海西中期东吴运动拉张、裂陷,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上扬子地台隆升暴露剥蚀,穿时的区域不整合面,也是克拉通盆地性质发生重大转变的构造转换面。

层序界面SB4:为印支期早幕构造隆升暴露剥蚀与沉积上超叠加复合穿时的层序区域不整合面,是上扬子大陆边缘盆地转换为前陆盆地的重要构造转换面(盆-山转换面),在龙门山前T3m、T3t向川中上超减薄或尖灭,地震反射层TT3x削蚀下伏T2l,削截、上超特征明显。

层序界面SB4-1:为印支期中幕诺利克期内构造运动——安县运动形成的造山隆升暴露剥蚀与沉积下超、上超叠加复合穿时的层序不整合面。在龙门山前地震剖面有下超前积反射特征,是快速堆积磨拉石建造表征,向前陆隆起川中地区地震反射层TT3x4削蚀下伏地层。

层序界面SB5:为印支晚幕造山隆升暴露剥蚀与沉积上超叠加复合穿时的区域不整合面,在龙门山前,地震剖面上显示白田坝组削蚀下伏T3x,削截特征明显(图232,图233)。

地震勘探过程由地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3个阶段组成。 在野外观测作业中,一般是沿地震测线等间距布置多个检波器来接收地震波信号。安排测线采用与地质构造走向相垂直的方向。依观测仪器的不同,检波器或检波器组的数量少的有24个、48个,多的有96个、120个、240个甚至1000多个。每个检波器组等效于该组中心处的单个检波器。每个检波器组接收的信号通过放大器和记录器,得到一道地震波形记录,称为记录道。为适应地震勘探各种不同要求,各检波器组之间可有不同排列方式,如中间放炮排列、端点放炮排列等。记录器将放大后的电信号按一定时间间隔离散采样,以数字形式记录在磁带上。磁带上的原始数据可回放而显示为图形。

常规的观测是沿直线测线进行,所得数据反映测线下方二维平面内的地震信息。这种二维的数据形式难以确定侧向反射的存在以及断层走向方向等问题,为精细详查地层情况以及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储集层描述,有时在地面的一定面积内布置若干条测线,以取得足够密度的三维形式的数据体,这种工作方法称为三维地震勘探。三维地震勘探的测线分布有不同的形式,但一般都是利用反射点位于震源与接收点之中点的正下方这个事实来设计震源与接收点位置,使中点分布于一定的面积之内。 数据处理的任务是加工处理野外观测所得地震原始资料,将地震数据变成地质语言──地震剖面图或构造图。经过分析解释,确定地下岩层的产状和构造关系,找出有利的含油气地区。还可与测井资料、钻井资料综合进行解释(见钻孔地球物理勘探),进行储集层描述,预测油气及划定油水分界。

削弱干扰、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是地震数据处理的重要目的。根据所需要的反射与不需要的干扰在波形上的不同与差异进行鉴别,可以削弱干扰。震源波形已知时,信号校正处理可以校正波形的变化,以利于反射的追踪与识别。对高次覆盖记录提供的重覆信息进行叠加处理以及速度滤波处理,可以削弱许多类型的相干波列和随机干扰。预测反褶积和共深度点叠加,可消除或减弱多次反射波。统计性反褶积处理有助于消除浅层混响,并使反射波频带展宽,使地震子波压缩,有利于分辨率的提高。

地震数据处理的另一重要目的是实现正确的空间归位。各种类型的波动方程地震偏移处理是构造解释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提供复杂构造地区的正确地震图像。

地震数据处理需进行大数据量运算,现代的地震数据处理中心由高速电子数字计算机及其相应的外围设备组成。常规地震数据处理程序是复杂的软件系统。 包括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地层解释及地震烃类解释或地震地质解释。

地震构造解释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和偏移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分析剖面上各种波的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层位和对比追踪,解释时间剖面所反映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构制反射地震标准层构造图。

地震地层解释以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或是进行区域性地层研究,或是进行局部构造的岩性岩相变化分析。划分地震层序是地震地层解释的基础,据此进行地震层序之沉积特征及地质时代的研究,然后进行地震相分析,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绘制地震相平面图,划分出含油气的有利相带。

地震烃类解释利用反射振幅、速度及频率等信息,对含油气有利地区进行烃类指标分析。通常需综合运用钻井资料与测井资料进行标定分析与模拟解释,对地震异常作定性与定量分析,进一步识别烃类指示的性质,进行储集层描述,估算油气层厚度及分布范围等。

地震野外数据采集当前主要采用水平多次覆盖方法,对所获的原始记录经计算机处理,将同一个共中心点的记录道抽取在一起组成共中心点道集记录,其同相轴为双曲线形状,经过动、静校正后把双曲线同相轴拉直变成共中心点处的t0时间,再进行叠加,经剖面显示仪显示输出就得到一张水平叠加时间剖面。

时间剖面显示可有五种形式,即波形曲线、变面积、变密度、波形加变面积及波形加变密度见图3-16。

波形显示如同野外地震监视记录的波形;变面积显示是把数字信号经过模-数转换器D/A转换成模拟信号,通过检流计变成光带振动,再通过光栅后显示在胶片上,便得到梯形状的变面积记录;梯形面积大小和陡度与地震波的频率及振幅强弱有关,由波形所决定。变面积形式不能显示出波谷,梯形中心代表波峰的位置,相邻梯形中点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周期,对于强波的波峰不能显示,梯形中心处为空白。如果用辉光管代替检流计,则输出的剖面是变密度的,辉光管随地震波的变化产生强弱不同的光线,强振幅光线密度大色调深,弱振幅光线密度稀色调变白(浅)。变面积或变密度显示可使反射层突出,便于相位对比。为了看清波的动力学特征,最好采用波形加变面积叠合的显示形式。时间剖面显示既可用黑白色调的,也可用彩色显示。图5-2表示变面积的形成。整个时间剖面的形成过程如图5-3所示。

图5-2 变面积的形成

图5-3 时间剖面的形成

作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区,经过10多年的地震勘查工作,塔北地区积累了丰富的地震资料,测网密度已达2km×2km,局部地区(如阿克库勒、阿克库木等)测网密度达1km×1km。野外数据采集方法的不断改进,资料处理手段的不断更新,使地震剖面质量逐年提高。高质量的精细处理剖面和常规处理剖面的应用,为正确细致地划分地震层序奠定了基础。

为了建立以层序地层观点为基础的新的地震层序格架,首先必须在研究区内选择若干测线作为骨干剖面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以期作为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

选择骨干地震剖面的基本原则是:

①选择地层发育齐全,厚度大而又能延续到盆地斜坡上的剖面作为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

②为了更好地识别层序和体系域,应当尽量选择与主水流方向平行的、前积结构清楚的剖面;

③尽可能避开断层和地层厚度过薄的隆起区或剥蚀区;

④当有几个沉积中心时,分别建立每个沉积中心的标准剖面,便于研究各凹陷之间在沉积历史上的差异与演变。

本研究区范围大,地层沉积巨厚,沉积演化史复杂,不同时期沉降中心不同,并呈顺时针方向迁移之趋势。因此,一、二条骨干剖面是不足以满足研究要求的,只有合理选择多条骨干剖面建立一个骨干剖面网(图2—1),从不同方位识别追踪地震层序,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辨认出工作区内客观存在的地震层序。

由于塔北地区的地震剖面完成于不同的时期,从数据采集到资料处理,使用的方法和流程都有差异,因而地震剖面上各种地震相参数参差不齐。为统一各种相参数,减小地震资料因处理过程不同所带来的误差,我们对所选定的主干地震测线进行了必要的重新处理和显示,主要工作包括:

①主干地震测线的叠后重新处理,其目的在于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分辨率;

②地震剖面的压缩显示,将地震剖面作横向压缩,可突出地层之间各种接触关系,突出有关的构造和沉积现象,便于层序分析。

图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骨干地震测线略图

我有全套的地质工程、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以下是一些零碎的资料,太多,放不上。不好意思,看对你有帮助没有。或者给金币,传给你全套的。

二、矿井地质剖面图编制方法

1、根据实测资料编制

(1) 确定剖面线方向和位置(是剖面线均匀分布)

A尽量沿远勘探线布置

B尽可能通过主要石门、主要上下山

C垂直煤层(煤岩层)的总体走向

(2) 选定比例尺

1:1000或1:2000

(3) 收集整理编图资料

A剖面线切过的钻孔柱状图

B剖面线切过的井巷实测剖面图

C矿井地形地质图

D采掘工程平面图

E其它综合性图件

(4) 设计图面、画高程网

(5) 投绘平面与剖面对应线

A坐标线

±0水平切面 剖面图

B准线

(6) 绘地形剖面图

(7) 投绘钻孔柱状图

A剖面线切过的钻孔

B临近剖面线的钻孔

① 垂直投影法

② 走向投影法

注意:①投影的钻孔用虚线表示

②一般采用走向投影法

③不能穿越断层投影

(8) 投绘巷道

A剖面线切过的巷道

B剖面线附近的巷道(一般不投绘)

垂直投影法(投影巷道用虚线表示)

① 与剖面线平行的巷道(长度。坡度不变)

② 与剖面线斜交的巷道

Ⅰ水平巷道 长度缩短

Ⅱ倾斜巷道 长度缩短、坡度增大

(9) 投绘煤岩层和构造点

A剖面线切过的煤岩层和断层

B剖面线附近的煤岩层和断层

① 走向延长法

② 辅助剖面法

(10) 对比连接

(11) 审核清绘

2、根据水平地质切面图编制

(1)已知两个水平切面

(2)已知一个水平切面

3、根据煤层顶底板等高线编制

用到的方法:直接投点 插入法 走向延长法 断层面等高线法

您好,二氧化碳地震剖面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它利用二氧化碳在地下的分布情况来探测地下结构和油气藏。它的亮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非侵入性:二氧化碳地震剖面不需要在地下钻探,不会对地下环境造成破坏,对环境友好。

2 高分辨率:二氧化碳地震剖面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地下结构信息,可以探测到油气藏的位置、大小、形态等。

3 成本低廉:相比传统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二氧化碳地震剖面的成本较低,可以节省勘探成本。

4 应用广泛:二氧化碳地震剖面不仅可以用于油气勘探,还可以用于地下水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警等领域。

除了以上亮点,二氧化碳地震剖面还有一些题外扩展,例如:二氧化碳地震剖面技术的发展趋势、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在地下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等。

以上就是关于 地震层序划分的原则与方法全部的内容,包括: 地震层序划分的原则与方法、地震层序概述、地震勘探的勘探过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02168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