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我的作业:intel处理器的发展过程(从8088开始到P4酷睿处理器)。
简短一点好了,不要太长的~~
解析:
1979年――英特尔推出8088微处理器(8060的低价版本),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英特尔发布2920信号处理器,这是首款能对模拟型号进行实时数字处理的微处理器。1980年――英特尔发布8087数字协处理器。――英特尔发布历史上销售成绩最佳的8051和8751微控制器。1981年――IBM选择了8088作为IBM PC的微处理器,从此开创了PC时代。――英特尔发布32位的iAPX 432微处理器。1982年――英特尔推出80286的微处理器,内含134万个晶体管,PC产业真正开始腾飞。――英特尔发布首款网络控制器82586,从主处理器剥离出网络功能从而提高系统性能。――英特尔的首款16位微控制器8096进入市场。1983年――英特尔发布CHMOS技术,在推动芯片性能增长的同时减少了能耗。――英特尔开始用6英寸硅晶片生产线生产芯片。1984年――IBM发布采用Intel 286处理器的PC-AT,采用开放的系统,奠定了X86系统结构在PC市场的统治地位。――英特尔发布世界上首款CHMOS动态随机存储器,容量为256K。1985年――英特尔推出32位的386处理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英特尔推出iPSC/1,进入超级计算机业务。1986年――英特尔发布容量1M的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27010、27011和27210。1987年――公司推出第二代iPSC/2超级计算机,它基于大量的英特尔386处理器和80387数字协处理器。1988年――公司发布ETOX(EPROM Tunnel Oxide)技术,进入闪存领域。1989年――英特尔推出首款商用处理器i860,内含超过100万个晶体管。――英特尔推出80486微处理器,内含120万个晶体管。1990年――英特尔发布首款NetPort打印服务器。1991年――英特尔在一个月之内发布了包括EtherExpress配适卡在内23款网络产品。1992年――公司采用8英寸硅晶片生产线生产芯片。――英特尔发布82420芯片组,公司正式进入芯片组领域。1993年――英特尔推出Pentium(奔腾)处理器(俗称586),集成了310万个晶体管。――PCMCIA标准面世,英特尔是该项标准的创建者之一。1994年――公司发布首款LANDesk网络管理软件产品。1995年――英特尔推出专为服务器和工作站设计的Pentimu Pro处理器,内含550万个的晶体管。――英特尔发布82430FX芯片组。1996年――英特尔推出采用了MMX(多媒体增强指令集)技术的Pentium处理器。1997年――英特尔推出Pentium Ⅱ处理器,集成了750万个晶体管。――英特尔发布StrataFlash存储器,实现在单个存储单元中存储多位数据,大幅增加闪存容量。1998年――英特尔推出Celeron(赛扬)处理器。――英特尔推出Pentium Ⅱ Xeon(至强)处理器。――英特尔发布首款基于StrongARM结构体系的高性能、低能耗处理器,用于手持计算和通讯设备。1999年――英特尔发布Pentium Ⅲ处理器,内含900万个晶体管――英特尔发布Pentium Ⅲ Xeon处理器。――英特尔进一步扩展网络产品线,推出IXP1200网络处理器和相关产品。2000年――无线应用成为发展重点,英特尔发布Xscale微架构体系和数款无线网卡。――英特尔发布Pentium 4处理器,集成了4200万个晶体管。2001年――英特尔推出用于工作站和服务器的首款64位Itanium(安腾)处理器。――英特尔发布Xeon处理器。――英特尔制造出世界上最小最快的晶体管,宽仅15毫微米(1毫微米为十亿分之一米)。2002年――英特尔开始在300毫米(12英寸)晶片上采用013微米技术制造芯片产品。――英特尔发布超线程(Hyper-Threading)技术,这种技术能使一个处理器能同时运行多线程任务,从而提高多任务环境中的系统性能。――公司发布专为高性能服务器和工作站设计的Itanium(安腾) 2处理器。2003年――英特尔发布专用于迅驰移动技术,Pentium M处理器是Centrino的核心。――英特尔推出PXA800F蜂窝处理器,这是一款把蜂窝电话和手持电脑关键结构完全集成与单个晶片的微芯片。2004年――2004年Intel公司推出代号为Nocona内核的64位至强处理器,是英特尔迄今为止推出的最成功的企业级64位服务器产品。2005年――推出基于Smithfield核心的双核心英特尔Pentium D处理器。2006年――推出Bensley平台代号为Dempsey的5000系列双核至强处理器。――推出Core(酷睿)架构处理器。――推出Core 2(酷睿2)架构处理器。――推出基于酷睿架构的Bensley平台双核至强处理器5100系列(代号为Woodcrest,采用65nm制程,1333MHz前端总线,处理器接口为LGA 771)。――推出基于NetBurs微体系架构代号为“Tulsa”的7100系列多路至强处理器。1990年10月 钱天白教授代表中国正式在国际互联网络域名分配管理中心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并建立了我国第一台CN域名服务器,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网上标识,中国的网络有了自己的身份标识。由于当时我国尚未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联接,我国CN顶级域名服务器暂时建在了德国卡尔斯鲁厄(KARLSRUHE)大学。
1993年4月 为尽快建立我国域名体系,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召集在京部分网络专家调查了各国的域名体系,讨论并初步提出了我国的域名体系。
1994年5月21日 在钱天白教授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协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改变了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由钱天白、钱华林分别担任我国CN域名的管理联络员和技术联络员。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开始为中国互联网络用户提供在CN下注册域名的服务,并通过在互联网络上设立>
国内服务器厂商排名:
1、华为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专注于ICT领域,坚持稳健经营、持续创新、开放合作,在电信运营商、企业、终端和云计算等领域构筑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优势,为运营商客户、企业客户和消费者提供有竞争力的ICT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并致力于使能未来信息社会、构建更美好的全联接世界。
2、联想
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公司主要生产台式电脑、服务器、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掌上电脑、主机板、手机等电子产品。
3、浪潮
浪潮集团是中国领先的计算平台与IT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服务器制造商和服务器解决方案提供商。
4、曙光
曙光公司是一家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中科院大力推动下,以国家“863”计划重大科研成果为基础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光始终专注于服务器领域的研发、生产与应用,在互联网、金融、电信、石油、科研、电力等多个行业有着大量成功应用。
5、亿时空
深圳亿时空于1997年成立。多年以来专注于服务器和图形工作站的应用于推广,为企业产品赢下良好口碑。更是通过多年的努力,现已成为全国服务器、工作站领域里优秀的供应商之一。
CPU,英文全称Central Processing Unit,它由控制单元、逻辑运算单元和存储单元组成,加上输入输出单元,实际上它已经组成了整个计算机的基本雏形,因此CPU也就成为了整个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而一台计算机的性能实际上主要由它决定。1968年,Gordon Moore、Andy SGrove和Bob Noyee离开了仙童(Fairchild)公司,创立了Intel公司。1969年应日本busecom公司的委托,Intel公司于1971开发出四位的4004微处理器。这款处理器差不多集成了2300个晶体管,以10微米的技术制造,可以执行46个简单指令,时钟频率仅为740KB。
1972年,Intel推出第一颗8位微处理器——8008。 Intel在1978年推出了16位的微处理器8086,数据总线和内存的带宽都为16位,最大寻址空间为1024KB,时钟频率为477MHz,随后还推出了8MHz和10MHz两个版本的芯片。
1980年诞生了80186,它本身也是16位芯片,只是比8086增加了一些新指令,运算速度也加快了许多。所以人们经常把80186看作较快的8086。可惜80186的中断控制器与当时IBM PC所规定的标准并不兼容,导致了80186的电脑与IBM PC很难完美配合。
Intel在1982年推出了新一代微处理器80286。它集成了12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从6MHz到25MHz,性能比原来8086提升了三到六倍。而且286还采用了许多大型计算机CPU的技术,是当时第一颗具有多任务切换、内存分段保护和虚拟内存功能的16位处理器。
1985年,Intel推出80386。Intel为了加快研发速度采用了CAD技术来绘制芯片电路图,并且把原计划中要内建的Cache移去。80386采用2微米技术制造,内部寄存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32位,最大内存寻址空间为4096MB,时钟频率从16MHz开始,最高为40MHz。
1989年春季电脑展示会前夕,Intel推出新一代CPU——80486。80486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并采用1微米的工艺制造。486的指令集与传统的8/16/32位的x86 CISC架构的CPU保持兼容,在内部有8KB的Cache,还有浮点运算单元FPU。
在486推出以后,CPU的核心架构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超标量(Superscalar)架构,也就是CPU在一个时钟周期下执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指令。二是平行对称处理(Symetric Multi Processing),就是用两个、四个、八个或者更多的CPU组成系统,搭配特定的 *** 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这两个方向使电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1993年,Intel推出了新一代CPU——Pentium。它集成了310万个晶体管,内部具有两个整数运算单元,一个高效、管线化的浮点运算单元,加上16KB的内建高速回写式Cache。Pentium最快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两个一般指令或整数运算,也可以是一个整数、一个浮点运算指令。这种超标量设计在当时可谓是经典之作。该CPU采用08微米技术制造,核心电压为5伏,时钟频率有60MHz和66MHz两种。 在推出第一代Pentium以后,Intel又推出了采用06微米制造工艺的Pentium,其时钟频率分别为75、90、100和120MHz。晶体管集成度提高到330万个,而核心电压降到33伏。
1997年1月,Intel推出具有MMX技术的CPU,时钟频率有三种:166、200、233MHz。内部集成了450万个晶体管。自从Intel开发出386以后,其x86指令集一直没有大的变化,而MMX是Intel当时最大的改动。它增加了57条新指令,并提供SIMD(Single Instruction Multi Date)功能,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对两到四个连续整数指令进行运算。应用程序如果用MMX指令集进行改写,它们在多媒体处理性能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但Pentium MMX(中文名“多能奔腾”)仍然属于586级的CPU。
早在1995年,Intel就正式发布第六代CPU,取名为Pentium Pro(中文名“高能奔腾”)该芯片体积庞大,仅CPU电路就集成了550万个晶体管。刚开始用06微米技术制造,后来改用035微米技术制造。由于L2 Cache与CPU同频工作,使得性能大大提高,但是Pentium Pro的成品率不高,导致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最终定位是高端工作站或服务器。
由于Pentium Pro是把CPU核心芯片与二级高速缓冲储存器封装在一起,导致产品合格率始终不高,其价格自然高居不下,所以很难成为主流CPU。于是Intel在1995年末就开始研发代号为Klamath的CPU,也就是今天的PentiumII。其核心芯片集成了750万个晶体管,主要架构与Pentium Pro类似,但L2 Cache被移到CPU外面。同时L1 Cache增加到32KB,L2 Cache增加到512KB,同时加入MMX技术。起初,Intel推出主频为233、266、300MHz的PentiumII,1998年以后采用025微米技术,而且外频由66MHz跃升到100MHz,主频有333、350、400、450MHz这几种。
1998年4月,Intel推出celeron(中文名“赛扬”)处理器。它是一个简装的PentiumII,去掉了L2 Cache,价格自然没话说,但它的整数运算能力实在太差。不久以后,Intel又推出了celeronA处理器,它拥有128KB与CPU 同步运行的L2 Cache,使得性能大为提高。
1999年3月,Intel推出代号为Katmai的PentiumIII处理器,主频从450MHz到600MHz,在PentiumII基础上加入了SSE指令集,由于结构并无太大变化,它也属于第六代CPU。同年三、四季度,Intel推出代号为Coppermine(铜矿)的PentiumIII处理器,采用018微米技术制造,工作电压降到16伏,主频从533MHz开始,目前已经达到1140MHz。它的L2 Cache与CPU核心同步运行,容量为256KB。它的集成度高得惊人,在106平方毫米的面积上集成了2800万个晶体管。但遗憾的是,它仍然采用P6的结构,不能算作第七代处理器。
2000年3月29日,Intel推出采用Coppermine核心的CeleronII处理器,采用128KB全速L2 Cache,内置SSE指令,工作电压为15伏。但是它的外频仍然是66MHz,性能较老Celeron提高并不很多。
美国当地时间6月28日,Intel公司在其总部正式发布先前代号为“Willamette”的Pentium 4处理器,首批产品主频为14GHz,它支持双精度SIMD处理,前端总线达到400MHz,Pentium 4处理器的整数单元的处理速度是主频的两倍,而它拥有2个整数处理单元,一个时钟周期内可以完成4个整数运算。Pentium 4的FPU(浮点运算单元)采用SIMD指令单元,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其FPU可以执行一个由4个 *** 作构成的浮点运算指令。所以Pentium 4的峰值浮点效能可以高达56GFLOPS(每秒56亿次浮点运算)。
以上涉及的CPU只是Intel公司的个人电脑的CPU,生产CPU的厂家还有很多,如AMD、Motorola等。
编者语:当个人电脑CPU发展到今天的时候,我们的历史课本中竟然还为“银河2号”每秒10亿次的技术水平沾沾自喜,殊不知今天一块小小的奔腾芯片便可轻而易举地超过我们所谓的“巨型计算机”。虽然我们也有每秒3840亿次的“神威”号,但是比起IBM每秒123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我们还能说什么呢,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还很落后。
CPU的历史
可以说Intel公司的历史就是一部CPU的发展史,下面以Intel为例简单说一下CPU的历史。
1971年。世界上第一块微处理器4004在Intel公司诞生了。它出现的意义是划时代的,比起现在的CPU,4004显得很可怜,它只有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还很慢。
1978年,Intel公司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命名为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由于这些指令集应用于i8086和i8087,所以人们也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X86指令集。这就是X86指令集的来历。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是第一块成功用于个人电脑的CPU。它仍旧是属于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寻址范围仅仅是1MB内存。8088内部数据总线都是16位,外部数据总线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这样做只是为了方便计算机制造商设计主板。
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 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
1982年,Intel推出80286芯片,它比8086和8088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在CPU的内部集成了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为16位,地址总线24位,可寻址16MB内存。80286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块CPU。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而且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80386内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从125MHz发展到33MHz。80386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寻址高达4GB内存,可以使用Windows *** 作系统了。
1989年,Intel推出80486芯片,它的特殊意义在于这块芯片首次突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80486是将80386和数学协处理器80387以及一个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在一个芯片内,并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采用了RISC(精简指令集)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它还采用了突发总线(Burst)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速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