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到底是甚麽和BBS有甚麽区别,谢谢。

博客到底是甚麽和BBS有甚麽区别,谢谢。,第1张

什么是“博客”?
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而博客(Blogger)就是写Blog的人。从理解上讲,博客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简单的说博客是一类人,这类人习惯于在网上写日记。
Blog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是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具体说来,博客(Blogger)这个概念解释为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
一个Blog其实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有关公司、个人构想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许多Blogs是个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发表,其它Blogs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
随着Blogging快速扩张,它的目的与最初的浏览网页心得已相去甚远。目前网络上数以千计的 Bloggers发表和张贴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异。不过,由于沟通方式比电子邮件、讨论群组更简单和容易,Blog已成为家庭、公司、部门和团队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因为它也逐渐被应用在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中。
博客的历史
最早,是由Jorn Barger在1997年12月提出博客这个名称。但是在1998年,互联网上的博客网站却屈指可数。那时,Infosift的编辑Jesse JGarrett想列举一个博客类似站点的名单,便在互联网上开始了艰难的搜索。
终于在1998年的12月,他的搜集好了部分网站的名单。他把这份名单发给了Cameron Barrett,Cameron觉得这份名单非常有用,就将它在Camworld网站上公布于众。其它的博客站点维护者发现此举后,也纷纷把自己的网址和网站名称、主要特色都发了过来,这个名单也就日渐丰富。到了1999年初,Jesse的“完全博客站点”名单所列的站点已达23个。
由于Cameron与Jesse共同维护的博客站点列表既有趣又易于阅读,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在这种情况下,Peter Merholz宣称:“这个新鲜事物必将引起大多数人的注意。作为未来的一个常用词语,web-blog将不可避免地被简称为blog,而那些编写网络日志的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blogger——博客”。这代表着博客被正式命名。
随着博客数量的增多,每个博客网站上编写的网络日志的内容也混杂起来,以至把每一个新出的站点主要内容和特色都不可能搞清楚。Cameron后来就只在网站上登载熟悉的博客站点了。时隔不久,Brigitte Eaton也搜集出了一个名叫“Eaton网络门户”的博客站点名单,并且提出应该以日期为基础组织内容。这也建立了blog分类排列的一大标准。
1999年7月,一个专门制作博客站点的“Pitas”免费工具软件发布了,这对于博客站点的快速搭建起着很关键的作用。随后,上百个同类工具也如雨后春笋般制作出来。这种工具对于加速建立博客站点的数量,是意义重大的。同年的8月份,Pyra发布了Blogger网站,Groksoup也投入运营,使用这些企业所提供的简单的基于互联网的工具,博客站点的数量终于出现了一种爆炸性增长。1999年末,软件研发商Dave Winer向大家推荐Edit This Page网站,Jeff A Campbell发布了Velocinews网站。所有的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他们的目的也很明确:让更多的人成为博客,来网上发表意见和见解。
博客带来了什么
现在,全世界每天传播的媒体内容,有一半是由6大媒体巨头所控制。其利益驱动、意识形态以及传统的审查制度,使得这些经过严重加工处理的内容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媒体的工业化,内容出口的工厂化,都在严重影响其发展。
比如,以美联社为例,有近4000人专业记者,每天“制造并出厂”2000万字的内容,每天发布在8500多种报纸、杂志和广播中,把读者当作“信息动物”一样。这种大教堂式的模式主导了整个媒体世界。这时,以个人为中心的博客潮流却开始有力冲击传统媒体,尤其是对新闻界多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
博客是一种满足“五零”条件(零编辑、零技术、零体制、零成本、零形式)而实现的“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从媒体价值链最重要的三个环节:作者、内容和读者三大层次,实现了“源代码的开放”。并同时在道德规范、运作机制和经济规律等层次,将逐步完成体制层面的真正开放,使未来媒体世界完成从大教堂模式到集市模式的根本转变。
博客的出现集中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媒体界所体现的商业化垄断与非商业化自由,大众化传播与个性化(分众化,小众化)表达,单向传播与双向传播3个基本矛盾、方向和互动。这几个矛盾因为博客引发的开放源代码运动,至少在技术层面上得到了根本的解决。
博客的崛起
这几年,对于所有新闻媒体来说,都品尝到了技术变革的滋味。如今,再没有任何人会否认互联网对媒体带来的革命,但是,好像也没有多少人感知到互联网的神奇:颠覆性的力量似乎并没有来到人间。
所有的核心在于时间。对于性急的人来说,时间如同缓慢的河流,对于从容的人来说,时间又是急流。互联网的力量的确还没有充分施展,因为互联网的商业化起始,到今天仅仅才10年;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媒体方式,从尝试到今天,也刚刚跨过10年。
对于一种全新的媒体形式来说,10年实在过于短暂。但是,10年也足以让人们感受到势不可挡的力量,以及依然静静潜伏着的冲击力。而今,随着博客的崭露头角,网络媒体异常的力量开始展现了,声势逐渐发大。虽然,博客依然在大多数人的视野之外,但是,他们改变历史的征程已经启动。
1998年,个人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率先捅出克林顿莱温斯基绯闻案;
2001年,911事件使得博客成为重要的新闻之源,而步入主流;
2002年12月,多数党领袖洛特的不慎之言被博客网站盯住,而丢掉了乌纱帽;
2003年,围绕新闻报道的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上的伊拉克战争也同时开打,美国传统媒体公信力遭遇空前质疑,博客大获全胜;
2003年6月,《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和总编辑也被“博客”揭开的真相而下台,引爆了新闻媒体史上最大的丑闻之一;
2004年4月,轰动一时的Gmail测试者大部分从bloggers中产生;
……
这一系列发源于博客世界的颠覆性力量,不但塑造着博客自身全新的形象,而且,也在深刻地改变着媒体的传统和未来走向。
博客今后的发展预测
博客秉承了个人网站的自由精神,但是综合了激发创造的新模式,使其更具开放和建设性。要在网络世界体现个人的存在,张扬个人的社会价值,拓展个人的知识视野,建立属于自己的交流沟通的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客将会变得越来越普及,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接受。2002年8月“博客中国”网站的开通,标志着“博客”(Blog)现象在中国互联网界的显露;11月18日,新闻传播学术网站“紫金网”在改版之际,推出“博客擂台”新栏目。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博客网站、频道的出现对于博客个体而言,意味着将信息采集与发布的通道最大程度的简单化与快捷化。也许你现在还不相信,但是想一想,为什么在互联网的最低潮时期,在个人网站大萧条时刻,在商业网站最凄惨之际,没有一分投资,没有大公司炒作,博客却开始如火如荼?“当然,一切还都需要时间。博客刚刚开始发展,尤其是中国,目前仅仅是博客概念普及和萌芽阶段。不能完全依据现在的状况判断未来,而要看1~2年后,3~5年后的发展步伐。当然,第一步,你自己应该首先去实践一下。”
博客作为一种新表达的方式,它的传播不仅情绪,包括大量的智慧、意见和思想。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博客的出现和繁荣,真正凸现网络的知识价值,标志着互联网发展开始步入更高的阶段

安全性是一个庞大和具有挑战性的主题,但每个负责服务器端工作的人都应当知道基本步骤。Cameron
概括了一些使您的用户帐户清洁和安全的方法。安全性是一大难题。它不会一成不变,而且很难知道它需要扩展到多大程度:如果您不小心的话,当您的老板真正想
要的是不让看门人看到他的年度预算时,您才会最终相信他需要理解安全性的好处。
不管在计算安全性的所有方面跟上潮流是多么的具有挑战性,毕竟有几个领域已经足够成熟,值得进行系统地学习。对于任何使用 Linux 服务器的人,我建议他学习的第一个领域是帐户管理。
注意您的用户
在第一批专门介绍 Linux 管理和编程的书籍中,许多都包括关于“用户管理”或“帐户管理”的一章。它们的意思非常明确:如何为使用您主机的人设置和维护计算帐户和组关系。
在那时,“使用”必然意味着“登录”。帐户管理的全部工作就是:使用诸如 useradd 、 chsh 等命令来配置 Linux 帐户,以便于由同部门开发人员占多数的用户群使用。/etc/passwd 及其 API 是 Linux 专家的关注重点。
那个时代早已成为过去,我对大多数服务器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清除 /etc/passwd
的大部分内容。我的意思是: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电子邮件服务器、Web 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等,都用 /etc/passwd
管理它们的用户访问。我认为这通常都是一个错误。在早些时候,当可能有十几个或二十几个工程师共享一台高端工作站时,这是一种明智方式。但是,当一台电子
邮件服务器可能要处理几万名用户(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把计算当成和饮水器或电话系统一样的公用设施)的邮箱时,传统的 /etc/passwd
方式就是一个错误。
依靠 /etc/passwd
当然是可能的。它经历了足够的修补和调整,足以应付令人惊讶的工作量。但不是必须如此。如果您将用户帐户移到专门的数据存储,如
LDAP(轻量级目录访问协议)甚至 RDBMS(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存储,您可以在可伸缩性、安全性和维护方面受益。将 /etc/passwd
限制为只供少数真正需要登录的开发人员和管理员使用。
这一实践在安全性方面有很大好处,因为服务(电子邮件和 Web
等)用户的忙闲度与开发人员的完全不同。一旦您已设置好了一台新的服务器,它的 /etc/passwd 就不应经常更改。监控它是否被更新 —
特别是篡改 — 是一项简单的任务。但是,如果您正在运行一个较大的服务器,那么每天都会有几个新的和过期的电子邮件帐户更改。需要将这些帐户从
/etc/passwd 赋予的更大的访问权隔离开来。
构建一个替代性帐户数据存储是一个认真而严肃的建议吗的确如此,这确实令人惊讶。为了使由无需登录的用户占多数的非常庞大的
/etc/passwds 正常工作,过去几年已经投入了大量的工作。如果您确实决定编写自己的帐户认证,并且依靠象 sendmail
这样的传统电子邮件程序,那么您很可能发现自己正在为 SMTP、POP3 和 IMAP4 服务器编写更改。
那些障碍常常使开发人员倾向于使用现成的软件。我的习惯是使用别人已编写好而我可以重用的解决方案。但是,与这些业界使用的服务器不同的一点在
于:我还是常常需要定制它们 —
例如,设置特殊消息目录、日志记录信息或使用记帐。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使安全性考虑事项模块化。我希望能够将开发人员和管理员帐户与最终用户服务完全
分开地加以管理。通过将后者从 /etc/passwd 清除,我可以很容易地锁定一方而不会影响另一方。
使策略自动化
和将开发人员帐户与用户服务分开几乎同样重要的是使策略自动化。为创建和删除帐户 —
既包括开发人员(/etc/passwd)的也包括最终用户(电子邮件、Web 和数据库等)的 —
建立明确而详细的过程。尽管将这些纳入可执行文件是很好的规定,但并不完全有必要。重要的是过程是可理解的和明确的。不小心的帐户创建和删除
总是会留下安全性漏洞。应当与人力资源、客户支持或其它相关部门一起检查您的过程。如果不亲身体验替代方案,那么您很难认识到这是多么关键。
当您没有为添加和除去用户帐号编写过程时,则总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假定新员工周一报到,那么他或她可能到周五仍不能访问其公司文件。或者,某人辞职,在假日聚会做了道别,可在二月份开始时仍在检索特殊用途的公司资产。
帐户自动化一个附带的好处是它鼓励更加彻底的验证。如果开发人员没有用不同特性配置帐户的方便办法,他们很可能不会执行那些预计将使配置发生变化的应用程序。
我最近亲身经历了这样的情况。我因某个紧急事件而被召来,当时实现小组实际上在“正确地”允许经理查看雇员业绩评审 —
甚至包括那些不属于他们管理的雇员!尽管听起来可笑,但这是典型的安全性问题。它甚至在分析和设计评审期间被指出过几次。虽然每次都向决策者反映了这个问
题,但由于它是巨大而混乱的问题集合的一部分,所以它每次都在没有明确决议的情况下被忽略。
只有当一位支持专家最终建立起一个一般实例的具体示例(在该示例中有几位经理,每位经理有多份雇员报告)时,错误才得到应有的注意。不要临阵磨q;要定期对所有种类的用户帐户的配置进行彻底的测试。
保持警觉
安全性最困难的部分,至少对我们中的许多人而言,是如何避免犯错。安全性是属于“最弱环节”事件之一,一个漏洞就可以使您目前的所有投资(不管多么庞大、计划多么周详)一钱不值。要做好安全性工作,您必须对原本不会考虑的事情保持警觉。
美国政府网站常常是证明那种挑战的严重程度的最好例子。常在有关“反恐”的安全问题新闻中出现的某联邦机构维护一个网站,在那里用户密码在用于
更改用户首选项的页面上公开地显示。相当多的组织解决频繁发生的丢失密码问题的方法是:根据或多或少的公共信息
指定密码(例如,“您的密码是您出生地的头四个字母,加上您出生年份的后两位数字”)。
如何能避免这样的灾难性错误遗憾的是,几乎没有系统的方法能“聪明地”成功实现这样的抽象目标。但是,在需要采取的有用步骤中,对 RISKS 文摘的研究和严格的工程检查是有用的步骤之一。
RISKS 是 Peter G Neumann 自 1985 年就一直在编辑的在线时事通讯(请参阅下面的
参考资料)。在思考事情(特别是 Linux 服务器上的安全性)的出错原因方面,阅读它是个很好的习惯。Neumann
使该文摘易读而且有趣,当然偶尔会令人恐怖。
您还应该养成让其他人试验您的想法的习惯。您可能认为“软件检查”不过是找出开发人员的源代码中放错地方的标点符号的一种方法,但它实际上是非
常有趣和高效的实践。特别是,检查是对需求文档、网站和所有其它产品的同行评审进行组织的极佳方法。请进行检查。通过别人的眼睛查看您的工作。您将有可能
了解许多关于您服务器的安全或不安全性的信息。

什么是“博客”?
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而博客(Blogger)就是写Blog的人。从理解上讲,博客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简单的说博客是一类人,这类人习惯于在网上写日记。
Blog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是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具体说来,博客(Blogger)这个概念解释为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
一个Blog其实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有关公司、个人构想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许多Blogs是个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发表,其它Blogs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
随着Blogging快速扩张,它的目的与最初的浏览网页心得已相去甚远。目前网络上数以千计的 Bloggers发表和张贴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异。不过,由于沟通方式比电子邮件、讨论群组更简单和容易,Blog已成为家庭、公司、部门和团队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因为它也逐渐被应用在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中。
博客的历史
最早,是由Jorn Barger在1997年12月提出博客这个名称。但是在1998年,互联网上的博客网站却屈指可数。那时,Infosift的编辑Jesse JGarrett想列举一个博客类似站点的名单,便在互联网上开始了艰难的搜索。
终于在1998年的12月,他的搜集好了部分网站的名单。他把这份名单发给了Cameron Barrett,Cameron觉得这份名单非常有用,就将它在Camworld网站上公布于众。其它的博客站点维护者发现此举后,也纷纷把自己的网址和网站名称、主要特色都发了过来,这个名单也就日渐丰富。到了1999年初,Jesse的“完全博客站点”名单所列的站点已达23个。
由于Cameron与Jesse共同维护的博客站点列表既有趣又易于阅读,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在这种情况下,Peter Merholz宣称:“这个新鲜事物必将引起大多数人的注意。作为未来的一个常用词语,web-blog将不可避免地被简称为blog,而那些编写网络日志的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blogger——博客”。这代表着博客被正式命名。
随着博客数量的增多,每个博客网站上编写的网络日志的内容也混杂起来,以至把每一个新出的站点主要内容和特色都不可能搞清楚。Cameron后来就只在网站上登载熟悉的博客站点了。时隔不久,Brigitte Eaton也搜集出了一个名叫“Eaton网络门户”的博客站点名单,并且提出应该以日期为基础组织内容。这也建立了blog分类排列的一大标准。
1999年7月,一个专门制作博客站点的“Pitas”免费工具软件发布了,这对于博客站点的快速搭建起着很关键的作用。随后,上百个同类工具也如雨后春笋般制作出来。这种工具对于加速建立博客站点的数量,是意义重大的。同年的8月份,Pyra发布了Blogger网站,Groksoup也投入运营,使用这些企业所提供的简单的基于互联网的工具,博客站点的数量终于出现了一种爆炸性增长。1999年末,软件研发商Dave Winer向大家推荐Edit This Page网站,Jeff A Campbell发布了Velocinews网站。所有的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他们的目的也很明确:让更多的人成为博客,来网上发表意见和见解。
博客带来了什么
现在,全世界每天传播的媒体内容,有一半是由6大媒体巨头所控制。其利益驱动、意识形态以及传统的审查制度,使得这些经过严重加工处理的内容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媒体的工业化,内容出口的工厂化,都在严重影响其发展。
比如,以美联社为例,有近4000人专业记者,每天“制造并出厂”2000万字的内容,每天发布在8500多种报纸、杂志和广播中,把读者当作“信息动物”一样。这种大教堂式的模式主导了整个媒体世界。这时,以个人为中心的博客潮流却开始有力冲击传统媒体,尤其是对新闻界多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
博客是一种满足“五零”条件(零编辑、零技术、零体制、零成本、零形式)而实现的“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从媒体价值链最重要的三个环节:作者、内容和读者三大层次,实现了“源代码的开放”。并同时在道德规范、运作机制和经济规律等层次,将逐步完成体制层面的真正开放,使未来媒体世界完成从大教堂模式到集市模式的根本转变。
博客的出现集中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媒体界所体现的商业化垄断与非商业化自由,大众化传播与个性化(分众化,小众化)表达,单向传播与双向传播3个基本矛盾、方向和互动。这几个矛盾因为博客引发的开放源代码运动,至少在技术层面上得到了根本的解决。
博客的崛起
这几年,对于所有新闻媒体来说,都品尝到了技术变革的滋味。如今,再没有任何人会否认互联网对媒体带来的革命,但是,好像也没有多少人感知到互联网的神奇:颠覆性的力量似乎并没有来到人间。
所有的核心在于时间。对于性急的人来说,时间如同缓慢的河流,对于从容的人来说,时间又是急流。互联网的力量的确还没有充分施展,因为互联网的商业化起始,到今天仅仅才10年;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媒体方式,从尝试到今天,也刚刚跨过10年。
对于一种全新的媒体形式来说,10年实在过于短暂。但是,10年也足以让人们感受到势不可挡的力量,以及依然静静潜伏着的冲击力。而今,随着博客的崭露头角,网络媒体异常的力量开始展现了,声势逐渐发大。虽然,博客依然在大多数人的视野之外,但是,他们改变历史的征程已经启动。
1998年,个人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率先捅出克林顿莱温斯基绯闻案;
2001年,911事件使得博客成为重要的新闻之源,而步入主流;
2002年12月,多数党领袖洛特的不慎之言被博客网站盯住,而丢掉了乌纱帽;
2003年,围绕新闻报道的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上的伊拉克战争也同时开打,美国传统媒体公信力遭遇空前质疑,博客大获全胜;
2003年6月,《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和总编辑也被“博客”揭开的真相而下台,引爆了新闻媒体史上最大的丑闻之一;
2004年4月,轰动一时的Gmail测试者大部分从bloggers中产生;
……
这一系列发源于博客世界的颠覆性力量,不但塑造着博客自身全新的形象,而且,也在深刻地改变着媒体的传统和未来走向。
博客今后的发展预测
博客秉承了个人网站的自由精神,但是综合了激发创造的新模式,使其更具开放和建设性。要在网络世界体现个人的存在,张扬个人的社会价值,拓展个人的知识视野,建立属于自己的交流沟通的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客将会变得越来越普及,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接受。2002年8月“博客中国”网站的开通,标志着“博客”(Blog)现象在中国互联网界的显露;11月18日,新闻传播学术网站“紫金网”在改版之际,推出“博客擂台”新栏目。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博客网站、频道的出现对于博客个体而言,意味着将信息采集与发布的通道最大程度的简单化与快捷化。也许你现在还不相信,但是想一想,为什么在互联网的最低潮时期,在个人网站大萧条时刻,在商业网站最凄惨之际,没有一分投资,没有大公司炒作,博客却开始如火如荼?“当然,一切还都需要时间。博客刚刚开始发展,尤其是中国,目前仅仅是博客概念普及和萌芽阶段。不能完全依据现在的状况判断未来,而要看1~2年后,3~5年后的发展步伐。当然,第一步,你自己应该首先去实践一下。”
博客作为一种新表达的方式,它的传播不仅情绪,包括大量的智慧、意见和思想。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博客的出现和繁荣,真正凸现网络的知识价值,标志着互联网发展开始步入更高的阶段

什么是“博客”?
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而博客(Blogger)就是写Blog的人。从理解上讲,博客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简单的说博客是一类人,这类人习惯于在网上写日记。
Blog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是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具体说来,博客(Blogger)这个概念解释为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
一个Blog其实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有关公司、个人构想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许多Blogs是个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发表,其它Blogs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
随着Blogging快速扩张,它的目的与最初的浏览网页心得已相去甚远。目前网络上数以千计的 Bloggers发表和张贴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异。不过,由于沟通方式比电子邮件、讨论群组更简单和容易,Blog已成为家庭、公司、部门和团队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因为它也逐渐被应用在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中。
博客的历史
最早,是由Jorn Barger在1997年12月提出博客这个名称。但是在1998年,互联网上的博客网站却屈指可数。那时,Infosift的编辑Jesse JGarrett想列举一个博客类似站点的名单,便在互联网上开始了艰难的搜索。
终于在1998年的12月,他的搜集好了部分网站的名单。他把这份名单发给了Cameron Barrett,Cameron觉得这份名单非常有用,就将它在Camworld网站上公布于众。其它的博客站点维护者发现此举后,也纷纷把自己的网址和网站名称、主要特色都发了过来,这个名单也就日渐丰富。到了1999年初,Jesse的“完全博客站点”名单所列的站点已达23个。
由于Cameron与Jesse共同维护的博客站点列表既有趣又易于阅读,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在这种情况下,Peter Merholz宣称:“这个新鲜事物必将引起大多数人的注意。作为未来的一个常用词语,web-blog将不可避免地被简称为blog,而那些编写网络日志的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blogger——博客”。这代表着博客被正式命名。
随着博客数量的增多,每个博客网站上编写的网络日志的内容也混杂起来,以至把每一个新出的站点主要内容和特色都不可能搞清楚。Cameron后来就只在网站上登载熟悉的博客站点了。时隔不久,Brigitte Eaton也搜集出了一个名叫“Eaton网络门户”的博客站点名单,并且提出应该以日期为基础组织内容。这也建立了blog分类排列的一大标准。
1999年7月,一个专门制作博客站点的“Pitas”免费工具软件发布了,这对于博客站点的快速搭建起着很关键的作用。随后,上百个同类工具也如雨后春笋般制作出来。这种工具对于加速建立博客站点的数量,是意义重大的。同年的8月份,Pyra发布了Blogger网站,Groksoup也投入运营,使用这些企业所提供的简单的基于互联网的工具,博客站点的数量终于出现了一种爆炸性增长。1999年末,软件研发商Dave Winer向大家推荐Edit This Page网站,Jeff A Campbell发布了Velocinews网站。所有的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他们的目的也很明确:让更多的人成为博客,来网上发表意见和见解。
博客带来了什么
现在,全世界每天传播的媒体内容,有一半是由6大媒体巨头所控制。其利益驱动、意识形态以及传统的审查制度,使得这些经过严重加工处理的内容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媒体的工业化,内容出口的工厂化,都在严重影响其发展。
比如,以美联社为例,有近4000人专业记者,每天“制造并出厂”2000万字的内容,每天发布在8500多种报纸、杂志和广播中,把读者当作“信息动物”一样。这种大教堂式的模式主导了整个媒体世界。这时,以个人为中心的博客潮流却开始有力冲击传统媒体,尤其是对新闻界多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
博客是一种满足“五零”条件(零编辑、零技术、零体制、零成本、零形式)而实现的“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从媒体价值链最重要的三个环节:作者、内容和读者三大层次,实现了“源代码的开放”。并同时在道德规范、运作机制和经济规律等层次,将逐步完成体制层面的真正开放,使未来媒体世界完成从大教堂模式到集市模式的根本转变。
博客的出现集中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媒体界所体现的商业化垄断与非商业化自由,大众化传播与个性化(分众化,小众化)表达,单向传播与双向传播3个基本矛盾、方向和互动。这几个矛盾因为博客引发的开放源代码运动,至少在技术层面上得到了根本的解决。
博客的崛起
这几年,对于所有新闻媒体来说,都品尝到了技术变革的滋味。如今,再没有任何人会否认互联网对媒体带来的革命,但是,好像也没有多少人感知到互联网的神奇:颠覆性的力量似乎并没有来到人间。
所有的核心在于时间。对于性急的人来说,时间如同缓慢的河流,对于从容的人来说,时间又是急流。互联网的力量的确还没有充分施展,因为互联网的商业化起始,到今天仅仅才10年;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媒体方式,从尝试到今天,也刚刚跨过10年。
对于一种全新的媒体形式来说,10年实在过于短暂。但是,10年也足以让人们感受到势不可挡的力量,以及依然静静潜伏着的冲击力。而今,随着博客的崭露头角,网络媒体异常的力量开始展现了,声势逐渐发大。虽然,博客依然在大多数人的视野之外,但是,他们改变历史的征程已经启动。
1998年,个人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率先捅出克林顿莱温斯基绯闻案;
2001年,911事件使得博客成为重要的新闻之源,而步入主流;
2002年12月,多数党领袖洛特的不慎之言被博客网站盯住,而丢掉了乌纱帽;
2003年,围绕新闻报道的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上的伊拉克战争也同时开打,美国传统媒体公信力遭遇空前质疑,博客大获全胜;
2003年6月,《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和总编辑也被“博客”揭开的真相而下台,引爆了新闻媒体史上最大的丑闻之一;
2004年4月,轰动一时的Gmail测试者大部分从bloggers中产生;
……
这一系列发源于博客世界的颠覆性力量,不但塑造着博客自身全新的形象,而且,也在深刻地改变着媒体的传统和未来走向。
博客今后的发展预测
博客秉承了个人网站的自由精神,但是综合了激发创造的新模式,使其更具开放和建设性。要在网络世界体现个人的存在,张扬个人的社会价值,拓展个人的知识视野,建立属于自己的交流沟通的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客将会变得越来越普及,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接受。2002年8月“博客中国”网站的开通,标志着“博客”(Blog)现象在中国互联网界的显露;11月18日,新闻传播学术网站“紫金网”在改版之际,推出“博客擂台”新栏目。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博客网站、频道的出现对于博客个体而言,意味着将信息采集与发布的通道最大程度的简单化与快捷化。也许你现在还不相信,但是想一想,为什么在互联网的最低潮时期,在个人网站大萧条时刻,在商业网站最凄惨之际,没有一分投资,没有大公司炒作,博客却开始如火如荼?“当然,一切还都需要时间。博客刚刚开始发展,尤其是中国,目前仅仅是博客概念普及和萌芽阶段。不能完全依据现在的状况判断未来,而要看1~2年后,3~5年后的发展步伐。当然,第一步,你自己应该首先去实践一下。”
博客作为一种新表达的方式,它的传播不仅情绪,包括大量的智慧、意见和思想。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博客的出现和繁荣,真正凸现网络的知识价值,标志着互联网发展开始步入更高的阶段
==============================
创建自己的网站
网页是万维网的基本文档。网页可以是网站的一部分,也可以独立存在。Microsoft FrontPage 的许多特性是在使用网站时才会用到。FrontPage 中还有些特性可以帮助您设计和创建自己的网页。
为了帮助您创建外观专业、设计完善的网页,FrontPage 提供了多种网页模板 (模板:一组预先设计好的文本和图形格式的集合,可以基于这些内容创建新的网页和网站。使用模板创建网页或网站之后,可以自定义该网页或网站。),使您能快速地创建具有各种布局和功能的网页。例如,您可以使用 FrontPage 的模板创建用户注册网页、留言薄、反馈表单以及带有搜索表单的网页等。
可以使用主题来创建设计一致的网页。主题包含了采用一种配色方案的统一设计元素,包括字体、图形、背景、导航栏、水平线及其他网页元素。
如果想自己设计并布置网页,可以从一个空白的网页开始,然后进行以下一项或多项 *** 作:
使用框架、表格、布局或绝对定位来精确定位网页上的文本和图形。
添加文本、图形、网页横幅、表格、表单、超链接等网页元素。
添加 Flash 内容、视频、声音或 GIF 动画等动态元素。
添加可以变化的内容或功能,如字幕 (字幕组件:网页上显示水平滚动文本消息的区域。)、计数器 (计数器组件:FrontPage 中的组件,跟踪万维网网站的访问者的数目。)、时间戳、网页过渡、交互式按钮以及使用动态 HTML (DHTML) (D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 (HTML) 的扩展,添加多媒体、数据库访问以及对象模型,程序可使用它们更改页面元素(对象)的样式和属性并将现有元素(对象)替换为新的元素(对象)。) 的表现方式。
应用样式或使用样式表来设置文本格式。
用颜色或来设置网页背景
通过使用动态网页模板(它可以包括具有网页设置、格式设置和网页元素的网页)来创建自己的网页模板。
也可以从网站的图形外观(称之为描摹图像)开始进行设计。为此,可以在图形程序中创建一个网页图像的外观模型,并将其作为直观的参照,以便重新创建和描摹网页设计。
在 FrontPage 中进行编辑
您无须懂得如何使用 HTML 进行编码,即可使用 FrontPage。您可以象在字处理程序中一样 编辑网页(键入文本、设置文本格式以及添加图形、表格和其他网页元素) ,FrontPage 会在后台添加相应的 HTML 标记,您只须在“设计”视图中编辑网页。
但是,如果您想熟悉 HTML 或直接编辑 HTML 代码,则也可以使用“代码”视图,它显示了网页的 HTML 代码;或者“拆分”视图,它同时显示了“代码”和“设计”视图。
如果对 HTML 熟悉,可在“代码”视图中显示 HTML 标记,并自己编写和编辑这些 HTML 标记。利用 FrontPage 中的创建和维护优化代码选项,可以创建清晰的 HTML,并可以方便地将不想要的代码删除。
在 FrontPage 中,可以使用可扩展标记语言 (XML) (可扩展标记语言 (XML):标准标记语言 (SGML) 的一种浓缩形式,开发人员可用其创建自定义标签,为整理和提供信息提供了灵活性。) 来补充而不是替换您的 HTML。您可以查看或编辑文件,将标准格式应用到 XML 文件的代码结构中,查看 XML 目录树以及创建网页中 XML 数据的自定义显示。例如,可以创建网页来显示 XML 文件中的数据、对数据进行格式化以及应用过滤、排序和条件格式来按所需方式显示数据。

基本信息 Windows Live ID (以前称为NET Passport与Microsoft Passport Network)是一个由微软开发与提供的"统一登入"服务,允许使用者使用一个帐号登入许多网站。原来的定位为所有网络商贸的单一登入服务。
产品概要 很多包括微软服务的网站如Hotmail、MSNBC、所有MSN的服务、Xbox 360的Xbox Live、NET Messenger Service或MSN订阅以及数家其他与微软关系密切的公司如Expedia与Hoyts使用这个服务。Hotmail或MSN的用户会自动拥有一个相当放他们帐户的Live ID。最近的用户登入数据开始允许广告客户使用Microsoft adCenter来用作人口统计的目标。 微软的Windows XP现在可选择连接NET Passport到Windows使用者帐号,每当使用者登入到Windows时同时登入Passport。 其与Windows Vista部件Windows CardSpace的关系至今仍然未知;微软自己的首席身份建设师Kim Cameron在其网志Laws of Identity对Passport提出疑问,其中一些侵害了Passport。
技术概要 一个进入交易服务器的使用者会先重新导向到最接近的认证服务器,然后透过SSL加密连接询问其使用者名称与密码,除非使用者能够提供一个正确的GLOBALAUTH-cookie。作为回应一个新认可的使用者(a)的电脑会被放置一个加密以及时限性的GLOBALAUTH-cookie并(b)接收一个于之前认可的认证服务器与交易服务器中的三重DES加密身份标签。然后身份标签会在传送到交易服务器放置一个加密的LOCALAUTH-cookie到使用者电脑,亦为时限性的。现时那些LOCAL与GLOBAL的Cookie传到不同商贸与认证服务器防止在有效的时间内需要认证,就像Kerberos协定。 如果使用者启动了Passport (或Live ID)的登出,那些Cookie会被移除;不过使用者经常被其他交易服务器的登出功能扰乱,而并非有意留下那些Cookie原封不动。该服务同时依靠使用者容许他们的浏览器接受来自并非原来服务器的Cookie。
数位权利 Passport被电子前锋基金会的专职侓师Deborah Pierce批评可能会威胁到个人隐私因其显出微软将拥有使用者资讯的完全存取与使用权。[1] 微软迅速地更新该稳私条款以平息使用者的恐惧。 因其在取得市场接受度上失败,微软最近声明他们会停止在自己的营运外使用Passport。尽管媒体报道微软逐渐淘汱该技术,微软于2005年5月放出Passport服务的重大更新。2006年中微软会放出Passport另一个更大的更新,名为"Windows Live ID",开发者声称这不只是名字上的改变而是完全的修改。Windows Live ID会连接所有的Windows Live服务如Windows Live Mail (Hotmail)、Windows Live Messenger (MSN Messenger)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03417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