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就选择其中的一些代表产品,进行逐一介绍。
Windows Server 2003
Windows Server 2003是微软针对服务器 *** 作系统的最新产品,其前期产品包括了Windows NT Server和Windows 2000 Server。Windows Server 2003简体中文版于2003年5月22日正式推向中国市场。
Windows Server 2003家族系列,包括了用户所希望的、用以支撑关键任务Windows Server *** 作系统提供的功能和特性,如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可用性和高可扩展性。其版本包括:
Datacenter版(含32位和64位) 这是专为要求强伸缩性和高可用性的企业而建立的,它为建立用于数据库的关键任务解决方案、企业资源计划 (ERP) 软件、高容量的实时事务处理和服务器合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版(含32位和64位) 该版本适合中型与大型组织的关键使用。
标准版 它面向中小型企业及部门级应用,重点加强了文件服务、打印服务与协同作业服务等基本功能。
Web版 专为快速开发、部署Web服务与应用程序的用户,提供Web托管与服务系统平台。
Windows Server 2003 是一个多任务 *** 作系统,它在Windows 2000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它能够按照用户的需要,以集中或分布的方式处理各种服务器角色。
其中的一些服务器角色包括: 文件和打印服务器,Web服务器和Web应用程序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终端服务器,远程访问/虚拟专用网络 () 服务器,目录服务器,域名系统 (DNS)、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DHCP)服务器,Windows Internet 命名服务(WINS),流媒体服务器。
Windows Server 2003还能为用户提供五大有价值的好处:
1、便于部署、管理和使用。
熟悉的Windows界面,让Windows Server 2003的使用容易上手。有效的新向导简化了特定服务器角色的安装和日常服务器管理任务,即便是没有专职的系统管理员,也一样容易管理。另外,系统管理员还有一些新增和改进的功能设计,让部署活动目录更为容易。
2、安全的基础结构。
Windows Server 2003使企业可以利用现有 IT投资的优势,并通过部署关键功能,如Active Directory服务中的交叉林信任以及NET Passport集成等,将这些优势扩展到合作伙伴、顾客和供应商。Active Directory中标识管理的范围跨越整个网络,有助于确保整个企业的安全。
3、企业级可靠性、可用性、可伸缩性和性能。
通过一连串的新功能和改进功能,包括内存镜像、热添加内存以及 Internet 信息服务(IIS)60 中的状态检测等,增强了可靠性。为了寻求更高的可用性,Microsoft 群集服务目前支持高达八节点的群集以及地理散布的节点,并支持从单处理器到 32 路系统的多种系统。
4、采用新技术,降低了TCO。
Windows Server 2003提供许多技术,以帮助企业降低拥有总成本 (TCO)。例如,Windows资源管理器使管理员可以设置服务器应用程序的资源使用情况(处理器和内存),并通过组策略设置来管理。网络附加存储(NAS)可以帮助用户合并文件服务。
5、便于创建动态 Intranet 和 Internet Web 站点。IIS 60 是 Windows Server 2003 中内置的 Web 服务器,它提供增强的安全性和可靠的结构。该结构提供对应用程序的隔离,并极大地提高了性能。
HP-UX
HP-UX是HP公司开发的UNIX *** 作系统,在业内享有盛誉。目前,其版本已升级到11i,并且有针对安腾处理器的11i v2和针对RISC处理器的11i v1两个型号。
HP-UX 11i v2为使用Itanium系统的用户提供了关键任务功能的完整套件。其中包括增强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可维护性,Internet和Web应用服务,目录和安全服务,系统管理,64路性能可测量性。
该系统是业内能够向用户提供64路Itanium处理器性能可测量性和关键任务UNIX性能的 *** 作系统,可以应对市场中各种要求苛刻的应用程序。该系统还具有两套安全性套装工具,可以增强并简化HP-UX服务器的安全保护。它还提供了延伸的一系列功能,包括增强的单系统有效性和内存恢复。
该产品能够在体系结构上实现与HP-UX 11i先前版本数据、资源和二进制的完全兼容,从而为用户和应用程序开发商提供投资保护。HP-UX 11i v2还能够实现与Linux IA-32程序的资源兼容,以及与Linux基于Itanium处理器程序的二进位兼容。
HP-UX 11i v1则主要针对RISC处理器,它提供了广泛的分区、高可用性以及管理技术解决方案,并集成了Serviceguard、nPartitions、vPartitions和工作负载管理器。
IBM AIX 5L
目前可用的UNIX *** 作系统有很多,但只有一种包括了IBM在为全球客户创建业务解决方案中所获得的经验。而且它还通过实现与Linux之间的亲和关系,提供了对64位平台的支持。这就是IBM AIX 5L。
AIX符合Open group的UNIX 98行业标准,通过全面集成对32位和64位应用的并行运行支持,为这些应用提供了全面的可扩展性。它可以在所有的IBM p系列和IBM RS/6000工作站、服务器和大型并行超级计算机上运行。
通过在AIX 5L V52中引入动态逻辑分区(DLPAR),IBM为p系列系统提供了高级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功能。
虚拟服务器 DLPAR功能,使得用户能在一个单一p系列服务器上,运行AIX 5L和Linux的多个独立 *** 作系统映像成为可能。逻辑分区不需要与系统的组建模块(资源集合)的物理边界相一致。
DLPAR允许用户以更小的粒度从整个可用资源池中选择组件,从而能够增加运行的灵活性。利用DLPAR,用户可以在一个服务器的内部,创建多个虚拟服务器,并能够从活动分区中动态地添加和删除处理器、物理内存和I/O插槽。每个分区都与其它分区相隔离,而且每个分区都运行自己的AIX 5L V52 *** 作系统。
保持控制 AIX 5L V52使用了多种增强功能,可以帮助用户确保自己的关键应用,能够满足用户的期望。AIX 5L V52负载管理器(WLM)支持基于以天为单位时间的系统资源自动切换机制,允许在多个任务之间动态分配处理器周期、物理内存和磁盘I/O。管理员可以通过使用基于Web、直观的系统管理器图形界面,系统管理界面工具(SMIT)和AIX命令,方便地访问负载管理器。
集群管理 为实现快速同步和协调响应,集群环境要求节点之间能够进行全面的协作。AIX 5L使用基于AIX 5L的Linux软件和IBM集群系统管理器(CSM)支持和优化集群服务器的管理。CSM为指定p系列和IBM eServer x系列服务器的安装、配置、维护和更新,提供了一个单一的控制点。
Linux亲和性 AIX 5L与Linux之间的亲和性,可以帮助以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方式,实现跨AIX和Linux平台的多平台集成解决方案。对于很多在Linux上开发或为Linux开发的应用,只需对源代码进行一次简单的重编译,它们就可以在AIX 5L上运行。IBM免费为用户提供一个用于Linux应用的AIX工具箱。
此外,AIX 5L还有一个扩展软件包。它对基本 *** 作系统的扩展,包括加密支持、一个用于阅读在线HTML出版物的浏览器、一个用于在线出版页服务的>
导语:服务器的构成包括处理器、硬盘、内存、系统总线等,和通用的计算机架构类似,但是由于需要提供高可靠的服务,因此在处理能力、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等方面要求较高。那么,我们可以怎么选择好的服务器
怎么选择好的服务器你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决定选择一台什么样的服务器,找到满足技术需要、业务发展和成本控制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为了做到这一点,绝对还是需要一点智慧。51IDC将在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易于理解,尽可能全面的建议,并帮助你做出决定。
先不要急于决定需要怎样的CPU,几个硬盘,几个G内存,需要多少兆带宽这样的问题,那些是我们最后需要得到的答案。在这之前,先一起梳理几个问题。在下面,我们列出了一些“多少”或“什么样”的问题,拿起你的笔或在Windows记事本里新建一个文件,尝试根据下面四个问题来评估自己的需求:
1服务器运行什么应用
2需要支持多少用户访问
3需要多大空间来存储数据
4我的业务有多重要
1:服务器运行什么应用这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这里你要根据服务器的应用类型,也就是用途,来决定服务器的性能、容量和可靠性需求。我们按照前端服务器+应用程序服务器+数据服务器的常见基础架构来讨论:
11Web前端:正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大多数Web前端服务器(Front-end)对服务器的要求不大,例如静态Web服务器、动态Web服务器、服务器等等,因为在现有的技术框架中,我们有很多方案可以解决前端服务器的性能扩展和可靠性问题,例如LVS、Nginx反向代理、硬件负载均衡(F5,A10,Radware)等。甚至在很多访问量不高(几百个用户同时在线)的应用中,51IDC的经典酷睿服务器就可以满足需求。
12应用服务器:由于承担了计算和功能实现,我们需要为基于Web架构的应用程序服务器(Application Server)选择足够快的服务器,另外应用程序服务器可能需要用大量的内存,尤其是基于Windows基础架构的Ruby,Python,Java服务器。这一类服务器至少需要使用单路至强的配置。对于可靠性的问题,如果你的架构中只有一台应用服务器,那肯定需要这台服务器足够可靠,RAID绝对是不能忽视的选项。但如果有两台或更多的应用服务器,并设计了负载均衡机制,具有冗余功能,那我们则不必将每台服务器武装到底。
13特殊的应用:除了作为Web架构中的应用程序服务器之外,如果你的服务器是用来处理流媒体视频编码、服务器虚拟化、媒体服务器(Asterisk之类),或者作为游戏服务器(逻辑、地图、聊天)运行,则同样对CPU和内存需求比较高,我们至少要考虑单路至强的服务器。其中服务器虚拟化对存储的可靠性的要求都非常高,因为一个篮子里有十几个鸡蛋,篮子一定要足够牢靠才是。
14公共服务:我们指的是邮件服务器、文件服务器、DNS服务器、域控服务器这类服务器。通常情况我们会部署两台DNS服务器作为互相备份,域控主服务器也会拥有一台备份服务器(专用的或非专用的),所以对于可靠性,无需达到苛刻的地步。至于邮件服务器,至少需要具备足够的硬件可靠性和容量大小,这主要是为了对邮件数据负责,因为很多用户没有保存和归档邮件数据的习惯,当他们重装系统后,总会依赖重新下载服务器上的数据。至于性能问题,我们认为需要评估用户数量才能决定。
15数据库:我们最后讨论的应用,也是要求最高,最重要的服务器。无论你使用的是MySQL、SQLServer还是Oralce,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它需要足够快的CPU,足够大的内存,足够稳定可靠的硬件。单路至强CPU/4GB内存/Raid1绝对是入门配置。关于准确的配置我们需要再讨论业务需求后才能作决定。
2:服务器需要支持多少用户访问服务器肯定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使用这些服务的用户同样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因素,有几个具体的问题你需要做出评估:有多少注册用户正常情况下有多少用户会同时在线访问每天同时在线访问的最高峰值大概是多少这些问题,对我们决定采用什么样的CPU,多大的内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51IDC建议你的技术人员和业务部门坐在一起来讨论这几个问题,最后甚至需要按照特定的技术模型和算法,将这些数字转化为一些更具体的技术数字,例如并发多少个连接(很多时候,用户数与连接数不是一个概念)。同时,你还要对未来的用户增长做一个尽可能准确的预测和规划,你的服务器需要支持越来越多的用户。
3:需要多大空间来存储数据我们需要从两个角度来计算这个问题,一个角度是有哪些类别的数据,包括: *** 作系统本身占用的空间、安装应用程序所需要的空间、应用程序所产生的数据、数据库、日志文件、邮件数据等等,如果是Web20类的网站,你还要计算每个用户的存储空间;另一个角度是从时间轴来考虑,这些数据每天都在增长,你至少要为未来1年(我们建议2~3年)的数据增长做个准确的测算,这可能仍然需要你的软件开发人员和业务人员一起提供足够的信息。最后你仍然需要为计算出来的数字结果乘15左右的系数,方便维护的时候做各种数据备份和文件转移 *** 作。
4我的业务有多重要:你需要根据自身的业务领域,来遵循一些要求,我们在下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帮助你理解这些服务器对可靠性、数据完整性等方面的要求:
41如果你的服务器用来运行一个WordPress博客,与朋友们分享观点。那么我相信,一台酷睿服务器,1G内存外加一块160GB的硬盘就足够了。就算服务器出现了一点硬件故障,导致几个小时甚至一两天不能提供访问,生活会照常继续,天也不会塌下来。
42如果你的服务器用来作为测试平台,那么就不会如生产环境那样,对可靠性有极高的要求,你所需要的可能只是做好例行的数据备份,服务器宕机后,能有个人在今天把问题解决掉就OK了
43如果你是一个电子商务公司,服务器正在运行电子商务网站平台,那么请一定要像重视女朋友一样重视服务器,当硬件发生故障而导致宕机,你需要对以下危言耸听的后果做好心理准备:投诉电话被打爆、顾客大量流失、顾客要求退款、市场推广费用打水漂、员工无事可干,公司运营陷入瘫痪、数据丢失(这是最痛苦最灾难的结果,我们经历了太多这样的案例,它甚至会导致一个公司就此消亡)在这里,我们其实只需要简单讨论你的业务对服务器硬件可靠性的要求。换言之,如果你觉得业务不能承担硬盘损坏带来的停机或数据丢失风险,那么一定要选择一个合适的Raid卡,对于冗余电源问题,道理一样。(全面解决这个问题,不单考虑单个服务器的硬件,还需要结合系统架构的规划设计和运维管理来分析,这部分我们将单独撰写文章来讨论。)
在完成以上问题后,我们接下来就可以决定这些具体选项:
选择什么CPU
回忆一下上面”服务器运行什么应用“和“需要支持多少用户访问”两个问题的答案,这将帮助我们来选择合适的CPU。毫无疑问,CPU的主频越高,其性能也更高;两个CPU要比一个CPU来得更爽,至强肯定比酷睿更生猛。但我们究竟需要选择怎样的CPU我们在这里为你提供一些常见情况下的建议:
(1)如果你的业务刚刚起步,预算不是很充足,建议你选择一款经典酷睿服务器,毕竟51IDC的E5300服务器最便宜只需要450块钱一个月。而且,以后你可以根据业务发展情况,随时升级到更高配置的服务器。
(2)如果你需要在一台服务器同时运行多种应用服务,例如Net+Exchange+SQLServer,那么一个单路至强(例如X3330)或新一代酷睿I3/I7(双核四线程)将是最佳的选择。虽然从技术角度,这不是一个好主意,但至少能够帮你节约一大笔成本。
(3)如果你的服务器运行SQLServer、MySQL或者Oracle,而且目前有几百个用户同时在线,未来还会不断增长,那么你至少应该选择安装一个E5504(或更高主频)的至强服务器。当半年后负载越来越大的时候,可以选择增加一个CPU。
(4)如果你需要一台游戏服务器,那么我们建议你选择一台单路或双路的至强服务器。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双路CPU需要应用程序的支持,如果应用程序本身没有对双路CPU进行代码优化,就不会带来性能的显著提升,而且将造成投资的极大浪费。
需要多大的内存
同样,”服务器运行什么应用“和“需要支持多少用户访问”两个问题的答案,也将帮助我们来选择合适的内存容量。相比于CPU,我们更认为内存(RAM)是影响性能的最关键因素。因为在相当多正在运行的服务器中,我们发现CPU利用率一般都在10%~30%之间,甚至更低。但我们发现由于内存容量不够而导致服务器运行缓慢的案例比比皆是,如果服务器不能分配足够的内存给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就需要通过缓慢的硬盘接口来交换读写数据,这将导致网站慢的令人无法接受。内存大小主要取决于服务器的用户数量,当然也和应用软件对内存的最低需求和内存管理机制有关系,所以,最好由你的程序员或软件开发商给你最佳的内存配置建议。我们同样在下面给出了一些常见应用环境下的内存配置建议:
(1)无论是Windows下的`IIS还是Linux下的Apache,一般情况下Web前端服务器不需要配置特别高的内存,尤其是在集群架构中,1GB-2GB就已足够。只有当几千个并发用户,并运行动态脚本的时候,我们才会考虑使用4GB或更高的内存。
(2)对于运行Tomcat、Resin、WebLogic、Websphere或Net这样的应用服务器,2GB内存应该是基准配置。更准确数字需要根据用户数量和技术架构来确定。
(3)数据库服务器的内存由数据库实例的数量、表大小、索引、用户数来决定,一般建议配置4GB以上的内存,我们甚至在很多的客户案例中使用了24GB到48GB的内存。
(4)诸如Imail、Notes、Exchange这样的邮件服务器对内存的要求也并不高,1GB-2GB就可以满足了。
(5)对于一台文件服务器,1GB内存可能就足够了。
(6)还有一些特殊的服务器,我们需要为之配置尽可能高的内存容量,包括Squid,Varnish这样的缓存服务器,和Memcached Server。事实上,上面的数字已经足够慷慨,由于内存技术的不断进化和价格不断降低,我们才得以近乎奢侈的讨论4G、8G、16GB这些曾经不可想象的内存容量。早在2000年的时候,我面对的大多数服务器都是256MB、512MB内存,1GB已经算是高配,而那时同样也需要满足大量用户的访问。所以,除了花钱购买内存来满足应用程序的贪婪之外,系统优化和内存管理仍然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需要怎样的硬盘存储系统硬盘存储系统的选择和配置是整个服务器系统里最为复杂的一部分,我们需要考虑硬盘的数量、容量、接口类型、转速、缓存大小,以及是否需要Raid卡,Raid卡的型号和Raid级别等问题。甚至在一些高可靠性高性能的应用环境中,我们还需要考虑使用怎样的外部存储系统(SAN、NAS或DAS)。
网卡的问题:
如果你的基础架构是多服务器环境,而且服务器之间有大量的数据交换,那么我们建议你为每台服务器配置两个或更多的网卡,一个用来对外提供服务,另一个用来做内部数据交换。如果你对安全的要求特别高,我们甚至可以单独安装一个用于系统管理和日常维护的网卡。至于网卡端口的速率问题,这主要取决于你对带宽流量的评估。大多数情况下,百兆网卡足够用来对外提供服务,而内部数据交换建议使用千兆网卡。但话说回来,除了经典酷睿服务器之外,我们现在很难找到百兆接口的服务器主板了。还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如果你选择51IDC的数据备份服务(Managed Backup Service),则需要一块单独的网卡连接到专有的数据备份网络中,进行每天的数据备份,这会带来几个好处:不会占用宝贵的外网带宽、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提供快速的数据备份速度。我们非常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为服务器选择合适的硬件配置,如果你阅读后发现有不正确的地方,请在评论中指出来,我们会及时更新并感谢你的热情指正。
VPS(Virtual Private Server) 和虚拟主机 (Virtual Server) 都是虚拟化技术在服务器上的应用,但它们的区别在于虚拟化技术的实现方式和使用场景不同。VPS 是虚拟化技术中的一种,它通过虚拟化技术将一台物理服务器划分为多个虚拟的私有服务器,每个虚拟服务器都具有独立的 *** 作系统和文件系统,享有独立的权限和资源分配。VPS 通常用于个人或小型企业创建虚拟专用服务器,可以像真实服务器一样进行配置和管理,并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独立性。
虚拟主机则是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使用虚拟化技术创建多个共享的虚拟服务器,每个虚拟服务器都共享物理服务器的资源,例如 CPU、内存、硬盘等。虚拟主机通常用于大型网站或应用程序的托管,因为虚拟主机可以提供更高的性能和资源利用率,但在安全性和独立性方面相对较弱。
总的来说,VPS 和虚拟主机都是虚拟化技术在服务器上的应用,但它们的区别在于虚拟化技术的实现方式和使用场景不同,VPS 更注重安全性和独立性,而虚拟主机更注重性能和资源利用率。选择哪种虚拟化技术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
7站VPS导航 | 为您提供最全面的 VPS主机云服务器 (7zhannet)HUB就是 集线器 交换机 已快推出历史舞台了
具体看下面
(多给点分吧解释好累哦)
什么是路由器 路由器是一种连接多个网络或网段的网络设备,它能将不同网络或网段之间的数据信息进行“翻译”,以使它们能够相互“读”懂对方的数据,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网络。
路由器有两大典型功能,即数据通道功能和控制功能。数据通道功能包括转发决定、背板转发以及输出链路调度等,一般由特定的硬件来完成;控制功能一般用软件来实现,包括与相邻路由器之间的信息交换、系统配置、系统管理等。
多少年来,路由器的发展有起有伏。90年代中期,传统路由器成为制约因特网发展的瓶颈。ATM交换机取而代之,成为IP骨干网的核心,路由器变成了配角。进入90年代末期,Internet规模进一步扩大,流量每半年翻一番,ATM网又成为瓶颈,路由器东山再起,Gbps路由交换机在1997年面世后,人们又开始以Gbps路由交换机取代ATM交换机,架构以路由器为核心的骨干网。
附:路由器原理及路由协议
近十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互联网络(如Internet)的迅猛发展,路由技术在网络技术中已逐渐成为关键部分,路由器也随之成为最重要的网络设备。用户的需求推动着路由技术的发展和路由器的普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仅在本地网络上共享信息,而希望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各个地区、各种类型的网络资源。而在目前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有一定规模的计算机网络(如企业网、校园网、智能大厦等),无论采用的是快速以大网技术、FDDI技术,还是ATM技术,都离不开路由器,否则就无法正常运作和管理。
1 网络互连
把自己的网络同其它的网络互连起来,从网络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向网络发布自己的消息,是网络互连的最主要的动力。网络的互连有多种方式,其中使用最多的是网桥互连和路由器互连。
11 网桥互连的网络
网桥工作在OSI模型中的第二层,即链路层。完成数据帧(frame)的转发,主要目的是在连接的网络间提供透明的通信。网桥的转发是依据数据帧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来判断一个帧是否应转发和转发到哪个端口。帧中的地址称为“MAC”地址或“硬件”地址,一般就是网卡所带的地址。
网桥的作用是把两个或多个网络互连起来,提供透明的通信。网络上的设备看不到网桥的存在,设备之间的通信就如同在一个网上一样方便。由于网桥是在数据帧上进行转发的,因此只能连接相同或相似的网络(相同或相似结构的数据帧),如以太网之间、以太网与令牌环(token ring)之间的互连,对于不同类型的网络(数据帧结构不同),如以太网与X25之间,网桥就无能为力了。
网桥扩大了网络的规模,提高了网络的性能,给网络应用带来了方便,在以前的网络中,网桥的应用较为广泛。但网桥互连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一个是广播风暴,网桥不阻挡网络中广播消息,当网络的规模较大时(几个网桥,多个以太网段),有可能引起广播风暴(broadcasting storm),导致整个网络全被广播信息充满,直至完全瘫痪。第二个问题是,当与外部网络互连时,网桥会把内部和外部网络合二为一,成为一个网,双方都自动向对方完全开放自己的网络资源。这种互连方式在与外部网络互连时显然是难以接受的。问题的主要根源是网桥只是最大限度地把网络沟通,而不管传送的信息是什么。
12 路由器互连网络
路由器互连与网络的协议有关,我们讨论限于TCP/IP网络的情况。
路由器工作在OSI模型中的第三层,即网络层。路由器利用网络层定义的“逻辑”上的网络地址(即IP地址)来区别不同的网络,实现网络的互连和隔离,保持各个网络的独立性。路由器不转发广播消息,而把广播消息限制在各自的网络内部。发送到其他网络的数据茵先被送到路由器,再由路由器转发出去。
IP路由器只转发IP分组,把其余的部分挡在网内(包括广播),从而保持各个网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样可以组成具有许多网络(子网)互连的大型的网络。由于是在网络层的互连,路由器可方便地连接不同类型的网络,只要网络层运行的是IP协议,通过路由器就可互连起来。
网络中的设备用它们的网络地址(TCP/IP网络中为IP地址)互相通信。IP地址是与硬件地址无关的“逻辑”地址。路由器只根据IP地址来转发数据。IP地址的结构有两部分,一部分定义网络号,另一部分定义网络内的主机号。目前,在Internet网络中采用子网掩码来确定IP地址中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子网掩码与IP地址一样也是32bit,并且两者是一一对应的,并规定,子网掩码中数字为“1”所对应的IP地址中的部分为网络号,为“0”所对应的则为主机号。网络号和主机号合起来,才构成一个完整的IP地址。同一个网络中的主机IP地址,其网络号必须是相同的,这个网络称为IP子网。
通信只能在具有相同网络号的IP地址之间进行,要与其它IP子网的主机进行通信,则必须经过同一网络上的某个路由器或网关(gateway)出去。不同网络号的IP地址不能直接通信,即使它们接在一起,也不能通信。
路由器有多个端口,用于连接多个IP子网。每个端口的IP地址的网络号要求与所连接的IP子网的网络号相同。不同的端口为不同的网络号,对应不同的IP子网,这样才能使各子网中的主机通过自己子网的IP地址把要求出去的IP分组送到路由器上
2 路由原理
当IP子网中的一台主机发送IP分组给同一IP子网的另一台主机时,它将直接把IP分组送到网络上,对方就能收到。而要送给不同IP于网上的主机时,它要选择一个能到达目的子网上的路由器,把IP分组送给该路由器,由路由器负责把IP分组送到目的地。如果没有找到这样的路由器,主机就把IP分组送给一个称为“缺省网关(default gateway)”的路由器上。“缺省网关”是每台主机上的一个配置参数,它是接在同一个网络上的某个路由器端口的IP地址。
路由器转发IP分组时,只根据IP分组目的IP地址的网络号部分,选择合适的端口,把IP分组送出去。同主机一样,路由器也要判定端口所接的是否是目的子网,如果是,就直接把分组通过端口送到网络上,否则,也要选择下一个路由器来传送分组。路由器也有它的缺省网关,用来传送不知道往哪儿送的IP分组。这样,通过路由器把知道如何传送的IP分组正确转发出去,不知道的IP分组送给“缺省网关”路由器,这样一级级地传送,IP分组最终将送到目的地,送不到目的地的IP分组则被网络丢弃了。
目前TCP/IP网络,全部是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的,Internet就是成千上万个IP子网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的国际性网络。这种网络称为以路由器为基础的网络(router based network),形成了以路由器为节点的“网间网”。在“网间网”中,路由器不仅负责对IP分组的转发,还要负责与别的路由器进行联络,共同确定“网间网”的路由选择和维护路由表。
路由动作包括两项基本内容:寻径和转发。寻径即判定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由路由选择算法来实现。由于涉及到不同的路由选择协议和路由选择算法,要相对复杂一些。为了判定最佳路径,路由选择算法必须启动并维护包含路由信息的路由表,其中路由信息依赖于所用的路由选择算法而不尽相同。路由选择算法将收集到的不同信息填入路由表中,根据路由表可将目的网络与下一站(nexthop)的关系告诉路由器。路由器间互通信息进行路由更新,更新维护路由表使之正确反映网络的拓扑变化,并由路由器根据量度来决定最佳路径。这就是路由选择协议(routing protocol),例如路由信息协议(RIP)、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和边界网关协议(BGP)等。
转发即沿寻径好的最佳路径传送信息分组。路由器首先在路由表中查找,判明是否知道如何将分组发送到下一个站点(路由器或主机),如果路由器不知道如何发送分组,通常将该分组丢弃;否则就根据路由表的相应表项将分组发送到下一个站点,如果目的网络直接与路由器相连,路由器就把分组直接送到相应的端口上。这就是路由转发协议(routed protocol)。
路由转发协议和路由选择协议是相互配合又相互独立的概念,前者使用后者维护的路由表,同时后者要利用前者提供的功能来发布路由协议数据分组。下文中提到的路由协议,除非特别说明,都是指路由选择协议,这也是普遍的习惯。
3 路由协议
典型的路由选择方式有两种: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
静态路由是在路由器中设置的固定的路由表。除非网络管理员干预,否则静态路由不会发生变化。由于静态路由不能对网络的改变作出反映,一般用于网络规模不大、拓扑结构固定的网络中。静态路由的优点是简单、高效、可靠。在所有的路由中,静态路由优先级最高。当动态路由与静态路由发生冲突时,以静态路由为准。
动态路由是网络中的路由器之间相互通信,传递路由信息,利用收到的路由信息更新路由器表的过程。它能实时地适应网络结构的变化。如果路由更新信息表明发生了网络变化,路由选择软件就会重新计算路由,并发出新的路由更新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各个网络,引起各路由器重新启动其路由算法,并更新各自的路由表以动态地反映网络拓扑变化。动态路由适用于网络规模大、网络拓扑复杂的网络。当然,各种动态路由协议会不同程度地占用网络带宽和CPU资源。
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因此在网络中动态路由通常作为静态路由的补充。当一个分组在路由器中进行寻径时,路由器首先查找静态路由,如果查到则根据相应的静态路由转发分组;否则再查找动态路由。
根据是否在一个自治域内部使用,动态路由协议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GP)和外部网关协议(EGP)。这里的自治域指一个具有统一管理机构、统一路由策略的网络。自治域内部采用的路由选择协议称为内部网关协议,常用的有RIP、OSPF;外部网关协议主要用于多个自治域之间的路由选择,常用的是BGP和BGP-4。下面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31 RIP路由协议
RIP协议最初是为Xerox网络系统的Xerox parc通用协议而设计的,是Internet中常用的路由协议。RIP采用距离向量算法,即路由器根据距离选择路由,所以也称为距离向量协议。路由器收集所有可到达目的地的不同路径,并且保存有关到达每个目的地的最少站点数的路径信息,除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外,任何其它信息均予以丢弃。同时路由器也把所收集的路由信息用RIP协议通知相邻的其它路由器。这样,正确的路由信息逐渐扩散到了全网。
RIP使用非常广泛,它简单、可靠,便于配置。但是RIP只适用于小型的同构网络,因为它允许的最大站点数为15,任何超过15个站点的目的地均被标记为不可达。而且RIP每隔30s一次的路由信息广播也是造成网络的广播风暴的重要原因之一。
32 OSPF路由协议
80年代中期,RIP已不能适应大规模异构网络的互连,0SPF随之产生。它是网间工程任务组织(1ETF)的内部网关协议工作组为IP网络而开发的一种路由协议。
0SPF是一种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协议,需要每个路由器向其同一管理域的所有其它路由器发送链路状态广播信息。在OSPF的链路状态广播中包括所有接口信息、所有的量度和其它一些变量。利用0SPF的路由器首先必须收集有关的链路状态信息,并根据一定的算法计算出到每个节点的最短路径。而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协议仅向其邻接路由器发送有关路由更新信息。
与RIP不同,OSPF将一个自治域再划分为区,相应地即有两种类型的路由选择方式:当源和目的地在同一区时,采用区内路由选择;当源和目的地在不同区时,则采用区间路由选择。这就大大减少了网络开销,并增加了网络的稳定性。当一个区内的路由器出了故障时并不影响自治域内其它区路由器的正常工作,这也给网络的管理、维护带来方便。
33 BGP和BGP-4路由协议
BGP是为TCP/IP互联网设计的外部网关协议,用于多个自治域之间。它既不是基于纯粹的链路状态算法,也不是基于纯粹的距离向量算法。它的主要功能是与其它自治域的BGP交换网络可达信息。各个自治域可以运行不同的内部网关协议。BGP更新信息包括网络号/自治域路径的成对信息。自治域路径包括到达某个特定网络须经过的自治域串,这些更新信息通过TCP传送出去,以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为了满足Internet日益扩大的需要,BGP还在不断地发展。在最新的BGp4中,还可以将相似路由合并为一条路由。
34 路由表项的优先问题
在一个路由器中,可同时配置静态路由和一种或多种动态路由。它们各自维护的路由表都提供给转发程序,但这些路由表的表项间可能会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可通过配置各路由表的优先级来解决。通常静态路由具有默认的最高优先级,当其它路由表表项与它矛盾时,均按静态路由转发。
4 路由算法
路由算法在路由协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何种算法往往决定了最终的寻径结果,因此选择路由算法一定要仔细。通常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设计目标:
——(1)最优化:指路由算法选择最佳路径的能力。
——(2)简洁性:算法设计简洁,利用最少的软件和开销,提供最有效的功能。
——(3)坚固性:路由算法处于非正常或不可预料的环境时,如硬件故障、负载过高或 *** 作失误时,都能正确运行。由于路由器分布在网络联接点上,所以在它们出故障时会产生严重后果。最好的路由器算法通常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并在各种网络环境下被证实是可靠的。
——(4)快速收敛:收敛是在最佳路径的判断上所有路由器达到一致的过程。当某个网络事件引起路由可用或不可用时,路由器就发出更新信息。路由更新信息遍及整个网络,引发重新计算最佳路径,最终达到所有路由器一致公认的最佳路径。收敛慢的路由算法会造成路径循环或网络中断。
——(5)灵活性:路由算法可以快速、准确地适应各种网络环境。例如,某个网段发生故障,路由算法要能很快发现故障,并为使用该网段的所有路由选择另一条最佳路径。
路由算法按照种类可分为以下几种:静态和动态、单路和多路、平等和分级、源路由和透明路由、域内和域间、链路状态和距离向量。前面几种的特点与字面意思基本一致,下面着重介绍链路状态和距离向量算法。
链路状态算法(也称最短路径算法)发送路由信息到互联网上所有的结点,然而对于每个路由器,仅发送它的路由表中描述了其自身链路状态的那一部分。距离向量算法(也称为Bellman-Ford算法)则要求每个路由器发送其路由表全部或部分信息,但仅发送到邻近结点上。从本质上来说,链路状态算法将少量更新信息发送至网络各处,而距离向量算法发送大量更新信息至邻接路由器。
由于链路状态算法收敛更快,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比距离向量算法更不易产生路由循环。但另一方面,链路状态算法要求比距离向量算法有更强的CPU能力和更多的内存空间,因此链路状态算法将会在实现时显得更昂贵一些。除了这些区别,两种算法在大多数环境下都能很好地运行。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路由算法使用了许多种不同的度量标准去决定最佳路径。复杂的路由算法可能采用多种度量来选择路由,通过一定的加权运算,将它们合并为单个的复合度量、再填入路由表中,作为寻径的标准。通常所使用的度量有:路径长度、可靠性、时延、带宽、负载、通信成本等
5 新一代路由器
由于多媒体等应用在网络中的发展,以及ATM、快速以太网等新技术的不断采用,网络的带宽与速率飞速提高,传统的路由器已不能满足人们对路由器的性能要求。因为传统路由器的分组转发的设计与实现均基于软件,在转发过程中对分组的处理要经过许多环节,转发过程复杂,使得分组转发的速率较慢。另外,由于路由器是网络互连的关键设备,是网络与其它网络进行通信的一个“关口”,对其安全性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路由器中各种附加的安全措施增加了CPU的负担,这样就使得路由器成为整个互联网上的“瓶颈”。
传统的路由器在转发每一个分组时,都要进行一系列的复杂 *** 作,包括路由查找、访问控制表匹配、地址解析、优先级管理以及其它的附加 *** 作。这一系列的 *** 作大大影响了路由器的性能与效率,降低了分组转发速率和转发的吞吐量,增加了CPU的负担。而经过路由器的前后分组间的相关性很大,具有相同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的分组往往连续到达,这为分组的快速转发提供了实现的可能与依据。新一代路由器,如IP Switch、Tag Switch等,就是采用这一设计思想用硬件来实现快速转发,大大提高了路由器的性能与效率。
新一代路由器使用转发缓存来简化分组的转发 *** 作。在快速转发过程中,只需对一组具有相同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的分组的前几个分组进行传统的路由转发处理,并把成功转发的分组的目的地址、源地址和下一网关地址(下一路由器地址)放人转发缓存中。当其后的分组要进行转发时,茵先查看转发缓存,如果该分组的目的地址和源地址与转发缓存中的匹配,则直接根据转发缓存中的下一网关地址进行转发,而无须经过传统的复杂 *** 作,大大减轻了路由器的负担,达到了提高路由器吞吐量的目标。
------------
集线器,英文名又称Hub,在OSI模型中属于数据链路层。价格便宜是它最大的优势,但由于集线器属于共享型设备,导致了在繁重的网络中,效率变得十分低下,所以我们在中、大型的网络中看不到集线器的身影。如今的集线器普遍采用全双工模式,市场上常见的集线器传输速率普遍都为100Mbps。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集线器的几个概念:共享型
集线器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共享型模式,就是指在有一个端口在向另一个端口发送数据时,其他端口就处于“等待”状态。为什么会“等待”呢?举个例子来说,其实在单位时间内A向B发送数据包时,A是发送给B、C、D三个端口的(该现象即紧接下文介绍的IP广播),但是只有B接收,其他的端口在第一单位时间判断不是自己需要的数据后将不会再去接收A发送来的数据。直到A再次发送IP广播,在A再次发送IP广播之前的单位时间内,C,D是闲置的,或者CD之间可以传输数据。如图1,我们可以理解为集线器内部只有一条通道(即公共通道),然后在公共通道下方就连接着所有端口。
IP广播
所谓IP广播(也称:群发),是指集线器在发送数据给下层设备时,不分原数据来自何处,将所得数据发给每一个端口,如果其中有端口需要来源的数据,就会处于接收状态,而不需要的端口就处于拒绝状态。举个例子来说:在网内时,当客户端A发送数据包给客户端B时,集线器便将来自A的数据包群发给每一个端口,此时B就处于接收状态,其它端口则处于拒绝状态;在网外也如此,当客户端A发送域名“>你好,服务器的品牌有:
IBM Sun 惠普 戴尔 华硕 联想
英特尔 浪潮 方正 清华同方 NEC
微星 长城 宏碁 金品 致荣 赛天
五舟 超毅定制者 曙光 ……
服务器类型解释及选购要考虑的因素
在信息化日益普遍的今天,若能拥有一台功能齐备,价格合理的服务器,将是愈来愈多人关心的课题。昔日,许多人将选购一台好的PC,当作人生大事,但随着时间流转,科技日新月异,高性能的计算机设备不断更新,价格也相对不断合理化,现今无论企业或个人,都开始有机会接触PC服务器,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增加效率,必需使用服务器,而个人因为资料储存量变大,数字接口设备不断增加,例如数字相片,图形处理,高画质游戏,数据备份…等的需求,也可能开始接触入门级服务器,因此,如何选购一台好的PC服务器,将与许多人息息相关。
首先,我们必需了解何谓PC服务器?所谓PC服务器,即是Intel架构服务器,与一些大型服务器如Mainframe, Unix架构服务器等不同,前者大多运行Windows或Linux等 *** 作系统,使用较为普遍,后者多为专业用途,如银行,大型制造业,物流业,证券…等行业使用,一般人较少有机会接触到。一般而言,PC服务器若以外型来分,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 直立式服务器(塔式服务器):
为可独立放置于桌面或地面的服务器,大都具有较多的扩充槽及硬盘空间。无需额外设备,插上电即可使用,因此使用最为广泛。
(二) 机架式服务器:
为可装上机柜之服务器,主要作用为节省空间,机台高度以1U为单位,1U约44mm,因空间较局限,扩充性较受限制,例如1U的服务器大都只有1到2个PCI扩充槽。此外,散热性能成为十分重要的因素,此时,各家厂商的功力就在此展现了。缺点是需要有机柜等设备,多为服务器用量较大的企业使用。
(三) 刀片服务器:
可算是比机架式服务器更节省空间的产品。主要结构为一大型主体机箱,内部可插上许多卡片,一张卡片即相当于一台服务器。当然,散热性在此非常重要,往往各家厂商都装上大型强力风扇来散热。此型服务器虽然空间较节省,但光是主体机箱部份可能就所费不赀,除大型企业外较少使用。
了解了服务器的种类之后,如何能选购一台适用的PC服务器呢我们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来考虑:
1 稳定性能:
这是服务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然而,对许多人来说,“稳定”似乎是个十分抽象的名词,似乎每一家服务器厂商都在强调自己的产品十分稳定。其实,“稳定”并非完全没有脉络可寻,也并非贵的产品即是稳定者,笔者提供一些小技巧以供参考:
(1) 整体组装品质: 通常较有规模的厂家所组装的产品,有一定的品管及制造流程,因此,若可打开机箱观察,便不难发现若是布线凌乱,机箱用料单薄,组件吻合度不佳或CPU, 内存及硬盘无原厂保固贴纸等,就绝对不该将之列入考虑范围。
(2)良好的散热设计: 服务器大多需要长时间运作,因此良好的散热性能是十分重要的。散热性能可以由厂商数据,散热风力强度或实际测试得知,散热良好的服务器往往有着较佳的稳定性能。
(3) 承诺售后服务内容: 对自己所出品的产品有信心的厂家,通常会提供较好的服务内容,
(4)整体口碑: 通常服务器产品口碑十分重要,选择有人推荐的品牌或市场上较老的品牌也是一种办法。但是,有时也会有新的品牌或产品也十分优良的,这些就要靠一些专家的推荐或试用测试。
(5)权威性评比推荐: 一些权威性的杂志常常会有一些评比,也不失为一种参考依据,但最主要的还是要看一些实际运行性能测试,并多比较相关报导,才容易获得客观的意见。
(6) 实际测试: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能先购买少量产品进行测试,安装欲使用的软件,并且可以长时间运行看看。服务器应该要能够长时间运行,最好去网站上下载一些测试软件,实际运作以观察其稳定度如何?
2 升级维护成本:
许多品牌服务器可能在购买时总价并不高,但却有着十分可观的升级维护成本。比方说,在一些国外品牌的服务器部份,往往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将开始拥有成本压的很低,但却在一些日后升级的配件部份,如CPU,内存,硬盘,磁盘阵列卡…等十分昂贵,另外,在其原厂保固期到期后,其续约的维护成本亦十分昂贵,造成类似“买车容易养车难”的窘境。因此,这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部份。
3 厂家研发制造实力:
许多厂家都推出PC服务器产品,有些价格也十分便宜,但使用者真正该考虑的应该是厂家本身的实力如何。一般来说,国际厂牌往往较具有实力,研发经验也较丰富。重要的是,厂商自己本身要有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然而,近年来由于竞争激烈,PC服务器价格下降不少,因此几乎大多数的外商品牌之PC服务器都是由其它厂商代工,因此,考量这些品牌的服务器时,就应该排除对品牌的迷信了解其代工厂的实力及研发能力,来考量选购标准,毕竟,我们真正买到的是代工厂的产品,只是挂上品牌罢了。
4 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许多外商在研发技术方面不差,但往往因为研发部门大都在海外,当客户发生问题时,需由当地销售据点反应至国外总部, 这样一来其反馈速度必然受到影响,而国内厂商的研发机构层次相对而言没有如此复杂,是可以优先考虑的对象。
综观以上各点,选购一台好的PC服务器,最重要的还是符合自己的需要,以及稳定度和售后服务的保障,当然,最有效的方式,无疑是架构一个仿真的环境,实地加以测试运作,才是最保险的方式。消费者也应该站在较为理智的立场,根据各项要点加以评估,千万不要只是对品牌盲目的迷信,而采购了一台十分昂贵,品质却没有比一般品牌高出多少的服务器。
数据服务器也称数据库服务器,用来存储数据和提供基本数据服务,包括基础地理信息、遥感图像源数据和各个专题成果数据等。本系统的数据服务器基于ArcSDE+Oracle而设计,各类数据实际上最后均以二维表的形式存储于Oracle数据库中,并具体存储在多张相互有一定关联的二维表中。
另外,本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在设计时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即元数据库服务器和空间数据库服务器。
由于元数据的形式是与元数据内容标准相一致的数字形式,可以用多种方式建立、存储和使用,因此,我们在标准的HTML和文本形式保存基础上,还将这些非结构化的形式导入Oracle数据库中,采用结构化的关系数据库管理本次遥感综合调查元数据集,构成遥感综合调查元数据库。通过统一资源定位地址URL与Metadatabase中的URL元数据项相连,把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空间数据库与元数据库系统相结合,实现分布式异构数据的共享。在这样的共享机制下,元数据库就成了访问空间数据库的向导,应用服务器的每个请求,首先都要访问元数据库,确定请求的所需数据是否存在,并可访问遥感调查成果数据的格式、性质、应用方式等内容,实现高效地管理空间数据,适应网络上多用户的并发访问,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由此,Browser/Server三层体系结构实现起来较Client/Server两层体系结构复杂得多,但只有采用这样的体系结构,才可以体现浙江省遥感调查成果类型繁多、数据量大、分布广的特点,满足多维、动态的应用分析需求,并可实现与其他领域的应用集成。另外,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即使应用服务器可能受到某些“黑客”的袭击,采用数据服务器与网络访问处理相分离的方法,也可以把数据库服务器放在防火墙以内,使其不能被防火墙外的计算机访问,某种程度上起了内外网隔离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