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发文档如何加密更安全?求推荐一款企业文档外发加密软件?

外发文档如何加密更安全?求推荐一款企业文档外发加密软件?,第1张

金甲企业数据加密系统EDS~可有效防范保密文件二次扩散,可对文件的打开机器、打开时间、次数进行限制、控制文件的编辑、复制、保存、打印、截屏等扩散性 *** 作,有效管理便携式计算机文件的安全使用,对离开局域网的便携式涉密计算机可制定具有时效的离线策略或通过授权Ukey的方式进行控制,既不会影响便携式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又可确保一旦发生计算机丢失,文件不会泄漏。风奥科技金甲加密 华中地区口碑很高。

银企互联中NetSafe Client(简称NC),是我行提供给企业安装的安全通讯软件,用于企业与银行系统间的无缝安全联接,提供交易数据的签名与加密传输服务。
我行银企互联业务提供两种与企业ERP系统对接方式:
1NC方式:企业ERP系统通过NC完成数据加密和传输功能,不需要企业开发,但仅支持单线程串行连接。
2非NC方式:企业按照工行提供的规范完成开发实现相关的数据加密和传输功能,可支持多线程并发指令。

(作答时间:2020年3月21日,如遇业务变化请以实际为准。)

所有的概念都基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rsa 非对称加密算法

先感受下几个概念

PKI。

PKI是公钥基础设施(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包括PKI策略、软硬件系统、证书机构CA、注册机构RA、证书发布系统和PKI应用等。

我们关注就俩东西: PKCS 证书机构CA 。前者是定义加密算法,签名,证书相关的各种事情采用的协议。后者可以为我们颁发权威的证书。

PKCS
PKCS(The Public-Key Cryptography Standards )是由美国RSA数据安全公司及其合作伙伴制定的一组公钥密码学标准,其中包括证书申请、证书更新、证书作废表发布、扩展证书内容以及数字签名、数字信封的格式等方面的一系列相关协议。RSA算法可以做加密、解密、签名、验证,还有RSA的密钥对存储。这些都需要标准来规范,如何输入,如何输出,如何存储等。

PKCS。全称是公钥密码学标准, 目前共发布过 15 个标准,这些标准都是协议。总结一下 就是对加密算法,签名,证书协议的描述。下面列举一些常用的协议,这些协议在本文都会对应上。

这些协议具体的实现就体现在openssl等工具中, 以及jdk工具keytool jdk java第三方库bouncycastle。

比如用openssl 如何生成公/私钥(PKCS#1)、签名(PKCS#1 )、签名请求文件(KCS#10)、 带口令的私钥(PKCS#8)。 含私钥的证书(PKCS#12)、证书库(PKCS#12)

其中涉及到算法的基础协议PKCS#1等,由于涉及到密码学原理所以我们并不需要深究它,只要知道怎么做就可以了。

现实中我们要解决这样一种情况:

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要进行加密。需要两个达成同一个对称秘钥加密才行,那么这个秘钥如何生成,并在两边都能拿到,并保证传输过程中不被泄露。 这就用到非对称加密了。 后续的传输,就能用这个 对称秘钥来加密和解密了。

还有这样一个问题:

就是客户端如何判断服务端是否是合法的服务端。这就需要服务端有个id来证明它,而这个id 就是证书,而且必须是权威机构颁发的才能算是合法的。
因为客户端即浏览器,认定证书合法的规则必须通过第三方来确认 即ca颁发的证书。否则就我可能进了一个假网站。

而这两个问题 都是ssl协议要解决的内容。

所以ssl协议做了两件事情,一是验证身份,二是协商对称秘钥,并安全的传输。 而实现这个过程的关键数据模型就是证书, 通过证书中的ca对证书的签名,实现了身份验证,通过证书中的公钥,实现对对称秘钥加密,从而实现数据保密。 其实还顺手做了一件事情就是通过解密签名比对hash,保证了数据完整性。

明白ssl协议 首先明白几个重要的概念:

证书: 顾名思义就是提供了一种在Internet上验证通信实体身份的方式,数字证书不是数字身份z,由权威公正的第三方机构,即CA(例如中国各地方的CA公司)中心签发的证书, 就是可以认定是合法身份的。客户端不需要证书。 证书是用来验证服务端的。

一般的证书都是x509格式证书,这是一种标准的证书,可以和其他证书类型互相转换。完整来说证书包含,证书的内容,包括 版本号, 证书序列号, hash算法, 发行者名称,有效期, 公钥算法,公钥,签名(证书原文以及原文hash一起签名)而这个内容以及格式 都是标准化的,即x509格式 是一种标准的格式。

签名: 就用私钥对一段数据进行加密,得到的密文。 这一段数据在证书的应用上就是 对证书原文+原文hash进行签名。
谁签的名,就是用谁的私钥进行加密。就像身份z一样, 合法的身份z我们都依据是政府签的,才不是假证, 那就是浏览器会有政府的公钥,通过校验(解密)签名,如果能够解密,就可以确定这个就是政府的签名。就对了。

hash算法 :对原始数据进行某种形式的信息提取,被提取出的信息就被称作原始数据的消息摘要。比如,MD5和SHA-1及其大量的变体。 hash算法具有不可逆性,无法从摘要中恢复出任何的原始消息。长度总是固定的。MD5算法摘要的消息有128个比特位,SHA-1算法摘要的消息最终有160比特位的输出。

ca机构: 权威证书颁发机构,浏览器存有ca的公钥,浏览器以此公钥来验证服务端证书的合法性。

证书的获取: 生成证书申请文件csr(涉及到PKCS#10定义的规范)后向ca机构申请。 或者自己直接通过生成私钥就可以一步到位生成自签名证书。 自签名证书就是用自己的私钥来签名证书。

那么为了体现到 证书身份认证、数据完整、保密性三大特性 ,证书的简化模型可以认为包含以下两个要素:服务器公钥,ca的签名(被ca私钥加密过的证书原文+原文hash),

身份认证:
浏览器存有ca公钥,用ca公钥解密网站发给你的证书中的签名。如果能解密,说明该证书由ca颁发,证书合法。 否则浏览器就会报警告,问你是否信任这个证书,也就是这个网站。这时候的证书可以是任何人签发的,可以自己签发的。 但是中间人攻击。 完全伪造新的证书, 这就没有办法了。 所以还是信任证书的时候要谨慎。

数据完整:
如果你信任该证书的话,这时候就会用证书中的公钥去解密签名,如果是ca签发的证书,那么之前就已经通过ca的公钥去解密签名了。 然后得到证书hash,然后在浏览器重新对证书做hash,两者比对一致的话,说明证书数据没有被篡改。

保密性:
使用证书的公钥对对称秘钥加密保证传输安全,对称秘钥生成后,后续的传输会通过对称秘钥来在服务端和客户端的加解密。

那么ssl协议的具体过程就是:

4网站接收浏览器发来的数据之后 使用自己的私钥校验签名,并对原文进行hash 与解密出的hash 做比对检查完整性。然后发送编码改变通知,服务器握手结束通知(所有内容做hash )。 发送给客户端校验。

5 客户端校验,校验成功后,之后就用 对称秘钥进行通信了。

总共的过程是 c-s-c- s-c 四次握手。

四次握手简单来说分别是:
1请求获取证书
2服务端返回证书,客户端验证了证书的合法性和完整性,同时生成了对称秘钥。
3客户端把加密的 对称秘钥发给服务器。服务器检查真实性和完整性。
4服务端返回握手结束通知,客户端再检查一次真实性和完整性。

前两次握手是明文, 后两次握手是密文。 所以都要检查身份真实性和数据完整性。

ca的作用:
ca起到一个权威中间人的角色,如果脱离了ca, 那么证书还是证书,还能加密,保证数据完整性。 但是无法应用在客户端去认定服务器身份合法这个场景下。

  

下面就详细说下 脱离了ca签发的证书的应用:
  

自签名证书:

证书如果没有权威机构的签名,就是没有权威机构给你签发身份z。 那么这时候身份认证的场景变了。
这时候的认证场景就变成了,不再是某个官方权威说了算,而是假设第一次碰到这个证书,会认为,这个证书与之捆绑的实体之间是合法的并做记录。如果当这个实体下次捆绑了另一个证书,那么就是非法的。

这种情况常用于android中安装和校验app的时候,会先假设第一次安装的是合法的应用,认定这个app证书中的公钥是合法的公钥。然后通过自签名的证书,校验签名,就能实现后续安装是否合法以及完整性。

android中的如何对app进行身份认定和不被篡改:

android系统在安装app时候会进行校验applicationId,applicationId 不同会认定为不同应用。相同应用,第二次安装会校验证书是否和之前app的证书相同,如果相同则两个包很可能来自同一个身份。 如果证书不同,也就是该包被另一个身份用自己的私钥重新签名过,就会拒绝安装。 然后通过公钥来解密签名,如果能解密,说明身份是ok的。否则拒绝安装。比对解密签名后的hash 与apk包内的certsf文件(该文件是apk内所有文件生成的hash文件)是否一致,如果相同则认定为没有被篡改。

android在提交应用商店的问题:

应用商店也会校验 后续的上传和第一次上传时的证书,以及类似上述的后续的一系列校验。防止合法的开发者平台被盗后,上传非法应用。

android在接入第三方sdk的问题:

接入第三方sdk 会提交applicationId 和 sha1 值。 这个sha1值就是对 证书原文的签名后的sha1,也就是证书指纹。这个证书是证书库里最初的那个证书(x509格式),而不是对apk签名后生成的证书(PKCS#7)。一般的证书签名的主体是证书原文本身,而对apk签名还额外会对apk所有文件生成的hash值文件(certsf)进行一次签名。

第三方平台会记录 applicationId 与sha1 的对应关系。 当有假冒app试图接入时候,由于会对app内的PKCS#7证书转换为原始的x509格式证书,重新生成sha1值,与用户提交sha1 比对, 如果相同则说明证书很可能是ok的。 因为sha1就是证书的指纹。 之后就会通过证书中的公钥来校验签名,从而最终确认身份合法性以及信息完整性。

第三方平台之所以需要用户去提交证书指纹sha1值,多了这一步,就意味着你的证书是可以更换的,一旦更换了证书,就必须提交新的指纹给我,然后我来做匹配。而应用商店没有这个功能, 一旦你的证书的私钥丢了, 那就必须重新建一个新的app。

总结来看证书的身份认定机制:

在ssl协议下,这种场景是 浏览器用于认定合法的服务器身份。 在自签名证书下,需要用户选择是否信任该证书。

在android app采用自签名证书的场景下, 证书起到了 假设第一次的证书合法,公钥合法,后续如果证书不一致或不能够完成签名校验,就是非法。

证书库:

证书库应该满足PKCS#12协议。 但是jdk提供了制作证书的工具keytool 可以生成keystore类型的证书库,后缀为jks。 keystore pk12可以通过keytool命令互相转换。

证书库是个证书的容器, 可以用来创建数字证书。 在keystore证书库中,所有的数字证书是以一条一条(采用别名alias区别)的形式存入证书库的。证书库中的证书格式为pk12,即包含私钥。 如果导出证书的话, 可以导出为x509不包含私钥的格式 或者pk12包含私钥的证书。 也可以也可以用-import参数加一个证书或证书链到信任证书。

android中一般都采用读取证书库的方式,通过证书库来创建一个证书,通过alias来区分。 所以在签名的时候,一个alias是一个证书,不同的alias是不同的证书,不要搞错了。

几个关系:

证书和非对称加密算法的关系:
证书代表一个身份的主体,包含了非对称秘钥体系中的公钥,以及用私钥对证书签名。这种组织结构,把非对称加密算法从加密的功能,拓宽到了用于身份认证,信息完整性上。这体现在了证书的作用。 本质还是利用了非对称加密算法的特性。

ssl协议和证书的关系。
因为证书解决了客户端对服务器的身份认证(自签名证书除外),同时也解决了加密,和信息完整性,所以ssl协议基于证书来实现。

签名验签服务器实现验证服务。
能够对各类电子信息数据、电子文档等提供基于数字证书的数字签名服务,并对签名数据验证其签名真实性和有效性;支持不同CA的用户证书验证,提供CRL/OCSP等多种方式的证书有效性验证。满足用户在网络行为中不可否认、信息完整性、私密性等需求,并提供相关认证交易信息溯源验证。
签名验签服务器又称为数字签名服务器,是对各种类型的电子数据给出基于数字证书的数字签名服务,并向签名数据验证其签名的真实性与有效性的专用服务器。签名验签服务器可以为广泛的现代服务业提供安全的金融支付与电子交易业务服务。

上述过程中,出现了公钥(3233,17)和私钥(3233,2753),这两组数字是怎么找出来的呢?参考 RSA算法原理(二)
首字母缩写说明:E是加密(Encryption)D是解密(Decryption)N是数字(Number)。

1随机选择两个不相等的质数p和q。
alice选择了61和53。(实际应用中,这两个质数越大,就越难破解。)

2计算p和q的乘积n。
n = 61×53 = 3233
n的长度就是密钥长度。3233写成二进制是110010100001,一共有12位,所以这个密钥就是12位。实际应用中,RSA密钥一般是1024位,重要场合则为2048位。

3计算n的欧拉函数φ(n)。称作L
根据公式φ(n) = (p-1)(q-1)
alice算出φ(3233)等于60×52,即3120。

4随机选择一个整数e,也就是公钥当中用来加密的那个数字
条件是1< e < φ(n),且e与φ(n) 互质。
alice就在1到3120之间,随机选择了17。(实际应用中,常常选择65537。)

5计算e对于φ(n)的模反元素d。也就是密钥当中用来解密的那个数字
所谓"模反元素"就是指有一个整数d,可以使得ed被φ(n)除的余数为1。ed ≡ 1 (mod φ(n))
alice找到了2753,即172753 mode 3120 = 1

6将n和e封装成公钥,n和d封装成私钥。
在alice的例子中,n=3233,e=17,d=2753,所以公钥就是 (3233,17),私钥就是(3233, 2753)。

上述故事中,blob为了偷偷地传输移动位数6,使用了公钥做加密,即6^17 mode 3233 = 824。alice收到824之后,进行解密,即824^2753 mod 3233 = 6。也就是说,alice成功收到了blob使用的移动位数。

再来复习一下整个流程:
p=17,q=19
n = 17 19 = 323
L = 16 18 = 144
E = 5(E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E<144,E和144互质)
D = 29(D要满足两个条件,1<D<144,D mode 144 = 1)
假设某个需要传递123,则加密后:123^5 mode 323 = 225
接收者收到225后,进行解密,225^ 29 mode 323 = 123

回顾上面的密钥生成步骤,一共出现六个数字:
p
q
n
L即φ(n)
e
d
这六个数字之中,公钥用到了两个(n和e),其余四个数字都是不公开的。其中最关键的是d,因为n和d组成了私钥,一旦d泄漏,就等于私钥泄漏。那么,有无可能在已知n和e的情况下,推导出d?
(1)ed≡1 (mod φ(n))。只有知道e和φ(n),才能算出d。
(2)φ(n)=(p-1)(q-1)。只有知道p和q,才能算出φ(n)。
(3)n=pq。只有将n因数分解,才能算出p和q。
结论:如果n可以被因数分解,d就可以算出,也就意味着私钥被破解。
可是,大整数的因数分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目前,除了暴力破解,还没有发现别的有效方法。维基百科这样写道:"对极大整数做因数分解的难度决定了RSA算法的可靠性。换言之,对一极大整数做因数分解愈困难,RSA算法愈可靠。假如有人找到一种快速因数分解的算法,那么RSA的可靠性就会极度下降。但找到这样的算法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今天只有短的RSA密钥才可能被暴力破解。到2008年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可靠的攻击RSA算法的方式。只要密钥长度足够长,用RSA加密的信息实际上是不能被解破的。"

然而,虽然RSA的安全性依赖于大数的因子分解,但并没有从理论上证明破译RSA的难度与大数分解难度等价。即RSA的重大缺陷是无法从理论上把握它的保密性能如何。此外,RSA的缺点还有:
A)产生密钥很麻烦,受到素数产生技术的限制,因而难以做到一次一密。
B)分组长度太大,为保证安全性,n 至少也要 600bits以上,使运算代价很高,尤其是速度较慢,较对称密码算法慢几个数量级;且随着大数分解技术的发展,这个长度还在增加,不利于数据格式的标准化。因此, 使用RSA只能加密少量数据,大量的数据加密还要靠对称密码算法

加密和解密是自古就有技术了。经常看到侦探的桥段,勇敢又机智的主角,拿着一长串毫无意义的数字苦恼,忽然灵光一闪,翻出一本厚书,将第一个数字对应页码数,第二个数字对应行数,第三个数字对应那一行的某个词。数字变成了一串非常有意义的话:
Eat the beancurd with the peanut Taste like the ham

这种加密方法是将原来的某种信息按照某个规律打乱。某种打乱的方式就叫做密钥(cipher code)。发出信息的人根据密钥来给信息加密,而接收信息的人利用相同的密钥,来给信息解密。 就好像一个带锁的盒子。发送信息的人将信息放到盒子里,用钥匙锁上。而接受信息的人则用相同的钥匙打开。加密和解密用的是同一个密钥,这种加密称为对称加密(symmetric encryption)。

如果一对一的话,那么两人需要交换一个密钥。一对多的话,比如总部和多个特工的通信,依然可以使用同一套密钥。 但这种情况下,对手偷到一个密钥的话,就知道所有交流的信息了。 二战中盟军的情报战成果,很多都来自于破获这种对称加密的密钥。

为了更安全,总部需要给每个特工都设计一个不同的密钥。如果是FBI这样庞大的机构,恐怕很难维护这么多的密钥。在现代社会,每个人的xyk信息都需要加密。一一设计密钥的话,银行怕是要跪了。

对称加密的薄弱之处在于给了太多人的钥匙。如果只给特工锁,而总部保有钥匙,那就容易了。特工将信息用锁锁到盒子里,谁也打不开,除非到总部用唯一的一把钥匙打开。只是这样的话,特工每次出门都要带上许多锁,太容易被识破身份了。总部老大想了想,干脆就把造锁的技术公开了。特工,或者任何其它人,可以就地取材,按照图纸造锁,但无法根据图纸造出钥匙。钥匙只有总部的那一把。

上面的关键是锁和钥匙工艺不同。知道了锁,并不能知道钥匙。这样,银行可以将“造锁”的方法公布给所有用户。 每个用户可以用锁来加密自己的xyk信息。即使被别人窃听到,也不用担心:只有银行才有钥匙呢!这样一种加密算法叫做非对称加密(asymmetric encryption)。非对称加密的经典算法是RSA算法。它来自于数论与计算机计数的奇妙结合。

1976年,两位美国计算机学家Whitfield Diffie 和 Martin Hellman,提出了一种崭新构思,可以在不直接传递密钥的情况下,完成解密。这被称为"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算法"。这个算法启发了其他科学家。人们认识到,加密和解密可以使用不同的规则,只要这两种规则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即可,这样就避免了直接传递密钥。这种新的加密模式被称为"非对称加密算法"。

1977年,三位数学家Rivest、Shamir 和 Adleman 设计了一种算法,可以实现非对称加密。这种算法用他们三个人的名字命名,叫做RSA算法。从那时直到现在,RSA算法一直是最广为使用的"非对称加密算法"。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计算机网络的地方,就有RSA算法。

1能“撞”上的保险箱(非对称/公钥加密体制,Asymmetric / Public Key Encryption)

数据加密解密和门锁很像。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只想到了那种只能用钥匙“锁”数据的锁。如果在自己的电脑上自己加密数据,当然可以用最开始这种门锁的形式啦,方便快捷,简单易用有木有。

但是我们现在是通信时代啊,双方都想做安全的通信怎么办呢?如果也用这种方法,通信就好像互相发送密码保险箱一样…而且双方必须都有钥匙才能进行加密和解密。也就是说,两个人都拿着保险箱的钥匙,你把数据放进去,用钥匙锁上发给我。我用同样的钥匙把保险箱打开,再把我的数据锁进保险箱,发送给你。

这样看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这里面 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两个怎么弄到同一个保险箱的同一个钥匙呢? 好像仅有的办法就是我们两个一起去买个保险箱,然后一人拿一把钥匙,以后就用这个保险箱了。可是,现代通信社会,绝大多数情况下别说一起去买保险箱了,连见个面都难,这怎么办啊?

于是,人们想到了“撞门”的方法。我这有个可以“撞上”的保险箱,你那里自己也买一个这样的保险箱。通信最开始,我把保险箱打开,就这么开着把保险箱发给你。你把数据放进去以后,把保险箱“撞”上发给我。撞上以后,除了我以外,谁都打不开保险箱了。这就是RSA了,公开的保险箱就是公钥,但是我有私钥,我才能打开。

2数字签名
这种锁看起来好像很不错,但是锁在运输的过程中有这么一个严重的问题:你怎么确定你收到的开着的保险箱就是我发来的呢?对于一个聪明人,他完全可以这么干:
(a)装作运输工人。我现在把我开着的保险箱运给对方。运输工人自己也弄这么一个保险箱,运输的时候把保险箱换成他做的。
(b)对方收到保险箱后,没法知道这个保险箱是我最初发过去的,还是运输工人替换的。对方把数据放进去,把保险箱撞上。
(c)运输工人往回运的时候,用自己的钥匙打开自己的保险箱,把数据拿走。然后复印也好,伪造也好,弄出一份数据,把这份数据放进我的保险箱,撞上,然后发给我。
从我的角度,从对方的角度,都会觉得这数据传输过程没问题。但是,运输工人成功拿到了数据,整个过程还是不安全的,大概的过程是这样:

这怎么办啊?这个问题的本质原因是,人们没办法获知,保险箱到底是“我”做的,还是运输工人做的。那干脆,我们都别做保险箱了,让权威机构做保险箱,然后在每个保险箱上用特殊的工具刻上一个编号。对方收到保险箱的时候,在权威机构的“公告栏”上查一下编号,要是和保险箱上的编号一样,我就知道这个保险箱是“我”的,就安心把数据放进去。大概过程是这样的:

如何做出刻上编号,而且编号没法修改的保险箱呢?这涉及到了公钥体制中的另一个问题:数字签名。
要知道,刻字这种事情吧,谁都能干,所以想做出只能自己刻字,还没法让别人修改的保险箱确实有点难度。那么怎么办呢?这其实困扰了人们很长的时间。直到有一天,人们发现:我们不一定非要在保险箱上刻规规矩矩的字,我们干脆在保险箱上刻手写名字好了。而且,刻字有点麻烦,干脆我们在上面弄张纸,让人直接在上面写,简单不费事。具体做法是,我们在保险箱上嵌进去一张纸,然后每个出产的保险箱都让权威机构的CEO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CEO把自己的签名公开在权威机构的“公告栏”上面。比如这个CEO就叫“学酥”,那么整个流程差不多是这个样子:

这个方法的本质原理是,每个人都能够通过笔迹看出保险箱上的字是不是学酥CEO签的。但是呢,这个字体是学酥CEO唯一的字体。别人很难模仿。如果模仿我们就能自己分辨出来了。要是实在分辨不出来呢,我们就请一个笔迹专家来分辨。这不是很好嘛。这个在密码学上就是数字签名。

上面这个签字的方法虽然好,但是还有一个比较蛋疼的问题。因为签字的样子是公开的,一个聪明人可以把公开的签字影印一份,自己造个保险箱,然后把这个影印的字也嵌进去。这样一来,这个聪明人也可以造一个相同签字的保险箱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是在看保险箱上的签名时,不光看字体本身,还要看字体是不是和公开的字体完全一样。要是完全一样,就可以考虑这个签名可能是影印出来的。甚至,还要考察字体是不是和其他保险柜上的字体一模一样。因为聪明人为了欺骗大家,可能不影印公开的签名,而影印其他保险箱上的签名。这种解决方法虽然简单,但是验证签名的时候麻烦了一些。麻烦的地方在于我不仅需要对比保险箱上的签名是否与公开的笔迹一样,还需要对比得到的签名是否与公开的笔迹完全一样,乃至是否和所有发布的保险箱上的签名完全一样。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

当然有,人们想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方法。那就是,学酥CEO签字的时候吧,不光把名字签上,还得带上签字得日期,或者带上这个保险箱的编号。这样一来,每一个保险箱上的签字就唯一了,这个签字是学酥CEO的签名+学酥CEO写上的时间或者编号。这样一来,就算有人伪造,也只能伪造用过的保险箱。这个问题就彻底解决了。这个过程大概是这么个样子:

3 造价问题(密钥封装机制,Key Encapsulation Mechanism)
解决了上面的各种问题,我们要考虑考虑成本了… 这种能“撞”门的保险箱虽然好,但是这种锁造价一般来说要比普通的锁要高,而且锁生产时间也会变长。在密码学中,对于同样“结实”的锁,能“撞”门的锁的造价一般来说是普通锁的上千倍。同时,能“撞”门的锁一般来说只能安装在小的保险柜里面。毕竟,这么复杂的锁,装起来很费事啊!而普通锁安装在多大的保险柜上面都可以呢。如果两个人想传输大量数据的话,用一个大的保险柜比用一堆小的保险柜慢慢传要好的多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人们又想出了一个非常棒的方法:我们把两种锁结合起来。能“撞”上的保险柜里面放一个普通锁的钥匙。然后造一个用普通的保险柜来锁大量的数据。这样一来,我们相当于用能“撞”上的保险柜发一个钥匙过去。对方收到两个保险柜后,先用自己的钥匙把小保险柜打开,取出钥匙。然后在用这个钥匙开大的保险柜。这样做更棒的一个地方在于,既然对方得到了一个钥匙,后续再通信的时候,我们就不再需要能“撞”上的保险柜了啊,在以后一定时间内就用普通保险柜就好了,方便快捷嘛。

以下参考 数字签名、数字证书、SSL、>第一种:利用对称加密算法加密邮件
对称加密算法是应用较早的加密算法,技术成熟。在对称加密算法中,数据发信方将明文(原始数据)和加密密钥一起经过特殊加密算法处理后,使其变成复杂的加密密文发送出去。收信方收到密文后,若想解读原文,则需要使用加密用过的密钥及相同算法的逆算法对密文进行解密,才能使其恢复成可读明文。在对称加密算法中,使用的密钥只有一个,发收信双方都使用这个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这就要求解密方事先必须知道加密密钥。对称加密算法的特点是算法公开、计算量小、加密速度快、加密效率高。不足之处是,交易双方都使用同样钥匙,安全性得不到保证。利用对称密码算法对电子邮件进行加密,需要解决密码的传递,保存、交换。这种方式的邮件加密系统目前很少使用。
典型基于对称加密的邮件加密产品:Office口令加密,PDF口令加密、WinRAR口令加密、WinZip口令加密。(这种方式用于电子邮件加密上只能用于加密附件)。
第二种:利用链式加密体系进行电子邮件加密
这种机制以一个随机生成的密钥(每次加密不一样),再用对称加密算法(如3DES、IDEA算法)对明文加密,然后用RSA非对称算法对该密钥加密。这样收件人同样是用RSA解出这个随机密钥,再用对称加密算法解密邮件本身。这样的链式加密就做到了既有RSA体系的保密性,又有对称加密算法的快捷性。此外,链式加密体系的密钥管理由用户自己管理,公钥的交换基于信任机制。如:假设A想要获得B的公开密钥,可以采取几种方法,包括拷贝给A、通过电话验证公开密钥是否正确、从双方都信任的人C那里获得、从认证中心获得等。这样,用户的电子邮件就是非常安全的。
典型基于链式加密体系邮件加密产品:MailCloak(电子邮封)
第三种:利用基于身份的密码技术进行电子邮件加密
为简化传统公钥密码系统的密钥管理问题,1984年,以色列科学家、著名的RSA体制的发明者之一A Shamir提出基于身份密码的思想:将用户公开的身份信息(如e-mail地址,IP地址,名字……,等等)作为用户公钥,用户私钥由一个称为私钥生成者的可信中心生成。在随后的二十几年中,基于身份密码体制的设计成为密码学界的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但是由于在此机制下,用户的密钥都是在服务器端托管,用户的信息安全安全性还要依赖于服务器安全及服务提供商的承诺。
典型基于身份密码的邮件加密产品:赛曼邮件天使系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04082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