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数据中心采用大型的不间断电源(以下简称“UPS”)作为备用电源,而谷歌服务器却采用了12V的电池。对此,本·翟称:“与UPS相比,电池的成本更低。”
而且,电池比UPS更有效率。通常,大型UPS的有效率为92%至95%,这意味着一部分电能被浪费掉,而电池的有效率为999%。
能源使用效率(以下简称“PUE”)是衡量数据中心是否节能的一个重要标准,数值为1代表所有的能耗全部用在设备上,而没有用在冷却或供电系统上;如果是15,意味着50%的能源被后者耗费。
2008年第三季度,谷歌数据中心的PUE值为121,本来已经很低,但第四季度又降至120,后又降至119。
谷歌一向重视节能,并愿意共享节能经验。谷歌运营副总裁乌尔斯·霍尔茨(Urs Hoelzle)称,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能源价格的上涨,以及经济低迷导致企业削减运营成本,现在是谷歌共享节能经验的好时机。
另外,从2005年开始,谷歌的数据中心就采用了标准的集装箱式设计:每个集装箱拥有1160台服务器,能耗为250千瓦,而每个数据中心拥有多个集装箱。
谷歌的服务器厚度为35英寸,配备两个处理器、两块硬盘,采用拥有8个内存插槽的技嘉主板。谷歌核心服务器设计师本·翟(Ben Jai)称,谷歌服务器设计始于2005年,如今已进入第六代和第七代。
运营谷歌这种规模的大企业必然挑战重重,但同时不乏有利的一面。例如,某一领域的研发成果还可以应用到其他大量的基础架构中,从而加快投资回报速度。- - 看你上的域名是啥了。。
Google目前的全球数据中心,19个在美国,12个在欧洲,3个在亚洲(北京、香港、东京),另外3个分布于俄罗斯和南美,未来还将在台湾、马来西亚、立陶宛等地增加数据中心
位于北京的数据中心主要为谷歌中国(googlecn)提供服务分类: 电脑/网络 >> *** 作系统/系统故障
解析:
Google拥有自己的文件系统,称为"Google文件系统",这一系统专门针对处理大型数据进行了优化,它能够处理64MB大小的数据块。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磁盘或网络故障。外Google的数据被复制三份,并存放在不同地方,这样确保万无一失。凭借这些应付故障的措施,PC就完全可以担负互联网搜索服务的重任。
Google数以千计的PC服务器运行一种基于Red Hat版本的简化版Linux,该系统内核已经针对Google的特殊应用进行了修改。
Google还设计了一种能够处理大量数据而迅速响应查询的系统。Google将整个Web划分为数以百万计的碎片,以Google的技术术语这些碎片被称为shard,它能在系统出错的时候被复制。
Google创建了一个出现在Web上的词汇索引,而且它还有文档服务器存储着Google现在的页面。
Google在数据中心管理方面另一个重要的技术创新是编写出能够在数以千计的服务器上平滑运行的软件系统。通常情况下,开发在多个服务器上并行运行的软件系统需要专门的编程工具和机巧。
Google的编程工具称为MapReduce,在系统出错的情况下,它能自动恢复整个程序,而这对削减成本至关重要。从去年开始,Google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MapReduce编程工具。
此外,Google还开发了批量任务调度软件Global Work Queue,能对上百万的 *** 作进行调度安排。该软件系统能够将任务分解成许多更小的计算 *** 作,并将它们分配给各台计算机完成。
为了解决紧急灾难性问题,Google还准备了6辆救火车,以应对Google数据中心发生的紧急事件。此外,电力成本是Google数据中心设计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采购了更多廉价计算设备,整体功耗就会增加,为此控制电力开支也是Google设计数据中心必须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其实不是不愿意,谷歌光安卓系统中国拥有数亿用户,搜索业务也有大量潜在拥趸,这么庞大的市场,连苹果如此傲慢的公司都知道开始向中国示好,而谷歌迟迟不在中国建数据中心,开展业务的主要原因应该是谷歌不愿意妥协。
谷歌一向以用技术服务人类为骄傲,其推出的谷歌搜索、安卓手机 *** 作系统、谷歌地球等产品非常受市场欢迎,但是谷歌本质上还是一家媒体公司,他可以控制哪些东西让网民看到,哪些东西不让,而在这一点上,谷歌并没有选择“入乡随俗”,而是依旧做一个傲慢的小子,不接受中国有关部门的管理。因此到如今都无法在内地正常开展业务。
不过开放是大趋势,谷歌慢慢地也在开始接受现实,主动跟中国方面示好,也有消息称谷歌的 *** 作系统业务和AI等业务会回归中国,不过搜索业务什么时候回来,就不得而知了。据媒体报道,当三名电工在数据中心大楼附近的变电站工作时,发生了电弧闪光(电气爆炸)。 谷歌向媒体提供了一份声明,证实了这起事故,并强调所有员工的健康和安全是公司的重中之重,并正在与合作伙伴和当地政府密切合作,彻底调查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