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陀当年真的有能力给曹 *** 做开颅手术吗?

华陀当年真的有能力给曹 *** 做开颅手术吗?,第1张

华佗“开颅手术”是《三国演义》的杜撰,历史上并无此事。
《三国演义》中对华佗之死的记述也纯属虚构,华佗要开颅为曹 *** 治疗头风病只是罗贯中的“戏说”。
《三国演义》中说:曹 *** 得了头风病,请名医华佗为他治疗。华佗对曹 *** 说,你这个头风病的病根叫“风涎”,长在脑子里,只有先服用了“麻沸散”,然后用利斧劈开脑袋,才能取出“风涎”,彻底治好你的头风病。曹 *** 一向疑心很重,一听华佗这个治疗方案,勃然大怒。他认为华佗是想为被杀的关羽报仇,才设计了这样一种治病方案,借开刀之机,杀死自己。盛怒之下的曹 *** 立即把华佗投入狱中,最终杀了华佗。这段记载,借助于《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和讲三国的评书、、电视,流传非常广泛。华佗被杀的真相真像《三国演义》记载的那样吗?如果《三国演义》讲的不是史实,那么,华佗被曹 *** 所杀的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华佗被杀的有一个被人们忽视的重要契机是曹 *** 召华佗为自己治病,如果曹 *** 不召华佗为自己看病,曹 *** 和华佗,一个乱世枭雄,一个走方郎中,你当你的丞相,我治百姓的病,互不搭界,华佗不可能被曹 *** 所杀。所以,解读华佗被曹 *** 所杀的原因首先要解决的是曹 *** 为什么要召华佗为自己看病?
有人会说,这还不简单吗?华佗是名医嘛!
《三国志·华佗传》和《后汉书·华佗传》确实是在记录了华佗大量神奇的诊病事实后,才写“太祖闻而召华佗”。
但是,《三国志》和《后汉书》在“太祖闻而召华佗”之前记录的最后一件事都是广陵太守陈登之死。陈登是在华佗预期他三年之后必然发病的情况下死亡的(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依期果发动,时佗不在,如言而死)。接下来才是“太祖闻而召华佗”。所以,读了《三国志》和《后汉书》两篇传记之后可以明白,曹 *** 召华佗有三种可能:
一是曹 *** 听说了华佗大量神奇的医术之后召见华佗的;
二是曹 *** 听说华佗对陈登死亡的预言兑现之后召见华佗的;
三是曹 *** 听说了上述两个方面的消息之后召见华佗的;
第一种情况完全可能存在。曹 *** 和华佗是老乡,华佗神奇的医术不被曹 *** 听说才是反常。
第二种情况取决于曹 *** 和陈登的关系。
陈登是曹 *** 最为信任的人。陈氏父子为曹 *** 办过两件事,深得曹 *** 的信任。一是陈登之父陈珪曾经阻止吕布和袁术的联姻,吕布为此亲自把已经送出去的女儿追回来。吕布、袁术不联姻,不联手,大大减少了曹 *** 统一北方的阻力。二是陈登奉吕布之命前去拜见曹 *** 时,秘密告诉曹 *** :吕布这个人有勇无谋,有奶就是娘,反复无常,应当及早除去(勇而无计,轻于去就,宜早图之)。曹 *** 听后,非常高兴。因为曹 *** 也认为吕布是一个必须除去的军阀,所以,曹 *** 立即封陈登的父亲陈珪做了中二千石的高官,封陈登任广陵太守。临别之时,曹 *** 还亲自拉着陈登的手说:“东方之事,便以相付。”什么东边的事全托付你了,无非是让陈登为曹 *** 消灭吕布做内应。
陈登没有辜负曹 *** 的重托。吕布看见陈登从曹 *** 那作回来之后,陈珪、陈登个个位居高官,非常恼火,要和陈登翻脸。陈登竟然一番话说动了吕布。陈登说:我见到曹 *** 之后,说吕布是一只猛虎,只有让他吃饱了才会为你所用;曹 *** 说,你说得不对。吕布是一只雄鹰,只有让他饿着点,他才会为我服务,如果让他吃饱了,他就会飞走(登见曹公,言待将军,譬如养虎,当饱其肉;不饱,则将噬人。公曰:不如卿言也。譬如养鹰,饥则为用;饱则扬去)。
吕布一听陈登曹 *** 称自己是雄鹰,高兴得屁颠,尽释前疑。
所以,在曹 *** 的心中,陈登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功臣,但是,陈登得病,华佗为他诊治时明确告诉他:这种病三年后一定复发。如果当时有好医生,可以治好。三年后,陈登的病果然发作,当时华佗不在,陈登因此病死(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依期果发动,时佗不在,如言而死)。
陈登之死立即传遍天下。曹 *** 这么器重陈登,所以,陈登如期而死对曹 *** 震动极大。
曹 *** 在陈登死后召见华佗的原因当以第二种可能性为主。因为《华佗传》记载华佗治病的神奇性,都是为一般百姓、下级官员治病时发生的事。这些人和事对曹 *** 来说可以说无关痛痒。陈登不一样,他是曹 *** 信任而器重的人,陈登之死有两点震惊了曹 *** :一是陈登如期发病,二是陈登因华佗不在而死亡。前一点是诊断,后一点是治疗。陈登之死证明了华佗在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都是极具权威性。
这么一位神医,曹 *** 当然需要。
至于第三种可能性,最为现实。有了种种传闻,加上广陵太守陈登之死,华佗神医的地位在曹 *** 的心中已经确立起来了。
所以,曹 *** 才动了召华佗为自己治病的心思。
当然,还有一点,就是曹 *** 需要。所谓曹 *** 需要,就是曹 *** 得有病。一个无病的曹 *** 要华佗这种名医干嘛!曹 *** 恰好有头风病。头风病是一种持续性的头痛病。此病一发,曹 *** 就心慌目眩,非常难受。曹 *** 如果生在今天,做个脑部核磁共振,马上就知道自己的脑袋里出了什么问题。
曹 *** 召华佗为自己治病的主观条件、客观条件都具备了。
擅长治疗疑难杂病的华佗,一见曹 *** 头疼病发了,立即给曹 *** 针灸,针拔疼止,特别有效。
但是,此时华佗和曹 *** 的关系是“常在左右”,一旦曹 *** 犯了头风病,华佗就为他治疗。
“常在左右”并不是天天侍从,所以,此时,曹 *** 对华佗的依赖性尚不太强。后来,曹 *** 亲自处理国家大政(太祖亲理),特别繁忙,而病情又日渐严重(得病笃重);于是,曹 *** 就让华佗做了他的专用侍医(使佗专视)。
“专视”和“常在左右”大不一样。“常在左右”是一般性的需求,“专视”就是专用保健医生。
“太祖亲理”是什么时间呢?
曹 *** 是建安元年(196)八月迎汉献帝到许昌,“奉天子以令天下”,此时曹 *** 已经权倾朝野了。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建安七年袁绍病死,建安九年曹 *** 击败袁尚,定都邺城;建安十年正月曹 *** 击杀袁谭。袁氏集团土崩瓦解。应当说袁绍集团的灭亡是曹 *** “亲理”朝中大政的开始。朝政的繁忙导致曹 *** 头风病频繁发作。正是此时,曹 *** 才决定让华佗为自己“专视”。“专视”就是专用侍医,至此,华佗从此失去了作为一个游方郎中的身份,行动的自由受到了限制,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但是,华佗在曹 *** 身边呆了一阵却请假回家了。
以什么借口请假呢?
两种记载:一是回家取药方(《后汉书》),二是收到家信(《三国志》)。不管哪种借口,反正曹 *** 准了假。
曹 *** 为什么准假呢?
一是回家取药方不能不准,不准怎么治病?
二是收买人心,接到家书不准假岂不大失神医之心?
借口是一回事,真正的理由呢?
《后汉书·华佗传》说了四条理由:一是华佗性格古怪(为人性恶),二是在曹 *** 那儿待不得意(难得意),三是耻于为医(耻以医见业),四是想家(去家思归)。《三国志》本传只讲了一条理由:想家(久远思家归)。
华佗到家之后却以妻子病未好为由,屡屡续假不上班。曹 *** 多次写信,又派地方官催促,华佗就是不动身。
为什么曹 *** 催得这么急华佗还不动身呢?
《三国志》说是“佗恃能厌食事”。《后汉书》说是“恃能厌事”。两本史书说得一样:华佗仗自己医术出众,不愿为曹 *** 一个人当侍医。
曹 *** 知道华佗死活不动身,勃然大怒,专门派人前去检查,发现华佗的妻子是装病。于是逮捕了华佗,投入许都(今河南许昌)狱中。经过审讯,华佗承认自己确实犯了“欺骗罪”。
曹 *** 手下的首席谋士荀彧对曹 *** 说:华佗的医术实在是太高明了,他的存在关系着许多人的生命,还是赦免了他好。但是,曹 *** 听不进去,他回答荀彧说:不用担心,天下难道没有像他这样的医生了吗?
结果,巨星殒落,神医枉死。
死因之谜
曹 *** 一向非常爱才、惜才、重才,华佗又是一位难得的神医;既然如此,曹 *** 为什么要杀华佗呢?
从曹 *** 这方面说,曹 *** 要华佗专门为自己看病,而且对华佗妻子有病也表现得通情达理:如果华佗的妻子确实有病,曹 *** 还许愿赠给华佗小豆四十斛(hù,户;宋代之前十斗为一斛),容许他续假。曹 *** 的这种做法明显是一种笼络华佗之心的手段,但是,让曹 *** 使出这种手段也不是件简单的事,它至少说明曹 *** 急需华佗。但是,华佗既不领情,又不把曹 *** 的命令当回事,以妻子有病欺骗曹 *** ,不去曹营,曹 *** 勃然大怒。对于执掌生杀大权的曹 *** 来说,华佗只是一个方技之士(鼠辈)。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心目中,“上医医国,其次疾人”。作为一个读书人,为官治国受人重视,当个走方郎中,不被人重视。
曹 *** 既然“亲理国政”,因此,他握有生杀大权,可以动用国家法典堂而皇之地杀人;惹他恼火的又是一位走方郎中,地位低下,杀了也没事;因此,曹 *** 才因大怒而感情用事,这是曹 *** 杀华佗的两大原因。
第一,可以杀;第二,杀了没事。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导致华佗被杀的是曹 *** 从来没有把华佗当成“人”来看待。当时所有的制度维护的都是曹 *** 的权威,丝毫不会保护华佗的生存权!
从华佗这方面说,他为曹 *** 杀挥舞屠刀提供了借口。
其一,不愿当侍医。华佗愿意当个走方郎中,为天下百姓治病。不愿意只为一人服务。所以,在曹 *** 下手当个侍医不是华佗的本愿。所以,这个侍医华佗并不想干。这是华佗以妻子有病为由不去许都的理由之一。但是,华佗既然是一个“人”,他有权利选择去与不去!
其二,思乡之心切。《后汉书》《三国志》的《华佗传》都提到华佗为曹 *** 治病时间长,离家远,思家心切。所以,因思乡而不愿为曹 *** 服务。选择为谁服务是华佗的权利,这又有何错?
其三,不了解曹 *** 。华佗对曹 *** 这样的乱世奸雄太缺乏了解,对专制制度赋予曹 *** 的生杀予夺大权太缺乏了解。华佗推托不去的理由是妻子有病,但是,这是一个非常容易被人识破的理由。一旦被曹 *** 识破怎么办?华佗似乎没有深想,没有应对预案。像华佗这样的一代名医,在曹 *** 看来都不过是一个“鼠辈”。不仅是曹 *** ,当时所有当官的人都没有把官员以外的人看作是人,更谈不上是人才。我们说曹 *** 爱才,但是,他们从不爱有才的人。所有专制统治者都把“人”与“才”区别开来,只爱“才”而不爱“人”。这是专制制度下共同的人才观。
真正把华佗当成名医、当成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的是普通百姓,是百姓中的病人,是后人。因此,华佗想靠妻子有病不做曹 *** 侍医的想法过于简单幼稚了。但是,曹 *** 有杀华佗的法理,华佗有思虑不周幼稚,但是,被枉杀的名医岂能为自己的被杀负责?
《三国志》《后汉书》的《华佗传》都没有提到华佗要开颅为曹 *** 治疗头风病一事。《三国演义》对华佗之死的记述,纯属虚构。但是,《三国演义》的虚构也不是全不靠谱,它也有它的基础:一是华佗能用“麻沸散”做腹腔手术,二是华佗被曹 *** 所杀。《三国演义》将它引伸为替曹 *** 开颅,也顺理成章。但是,华佗开颅治疗曹 *** 头风病是小说作家的虚构。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华佗又是华人世界里的名医。所以,华佗要用利斧劈开曹 *** 脑袋为他切除风涎的故事才会流传极广,但它完全不是华佗之死的历史真相。(明)胡俨:《华佗墓》徒把金针事老瞒,千年荒冢朔风寒。从来枉却陈琳檄,到底西陵泪不干。
关于华佗之死,近年来有一种说法非常流行:华佗仰仗自己医术高明而要挟曹 *** ,向曹 *** 要官,结果被曹 *** 所杀。
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什么呢?
一是心理失衡;华佗本来是个读书人,最终却当了个医生,心里很不平衡;特别是他的医术名气越来越大之后,更多地接触到许多达官贵人,看到这些读书人一个个做了官,自己的内心更不平衡。所以,《后汉书·华佗传》称华佗“为人性恶,难得意。”华佗因为不能做官性格变得越来越怪,难以与人相处。
二是养病自重;曹 *** 在杀了华佗之后公开对人说:华佗可以治好自己的头风病,却有意不治好,借此以抬高自己的身价。我不杀他,他也不会为我彻底治好这头风病(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善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断此根原耳)。
三是夸大病情;曹 *** 不过是个“头风”病,但是,华佗却说这个病不能治好,长期坚持治疗也只能多活几年。
我认为:这三条理由都不能成立。因为它貌似有理,实则无理。
先说第一条“心理失衡”。
华佗是官迷吗?沛相陈珪推举他做孝廉,他辞而不就。太尉黄琬征召华佗,华佗又推辞不干。孝廉和征辟(bì,必)是东汉为官入仕的两条大道,但是,华佗都不愿走。因为华佗生逢乱世,不愿为官。一个不愿为官的人怎么可能要挟曹 *** 给自己官呢?
华佗心理不平衡可能是真的,但是,说华佗因为心理不平衡而要挟曹 *** 而要官就只能是猜测了。华佗的确是个读书人,的确想为官而耻为医,但是,耻于为医并不等于他就会要挟曹 *** 给官。二者之间只有或然关系而没有必然关系。
如果依照这种新说,华佗想做官,就应当俯就曹 *** 而不是顶撞曹 *** 。
像华佗这样耿直的人厌恶曹 *** 的为人,但是,华佗仍然应曹 *** 之召而为其治病,而且“常在左右”。华佗既没有向曹 *** 求官,也没有对曹 *** 拖延不治。后来以妻子有病为理由不赴曹 *** 之召,是既不愿受曹 *** 恩遇,又不愿囚徒般地禁锢在曹丞相的笼子里。“养病”、“断根”之说纯属强词。如果曹 *** 以“养病”加罪于他,华佗为什么不以“断根”而取悦于曹 *** ?可见,华佗应召见曹 *** ,纯为治病而非谋官。离曹而去是其不能治愈此病而非不愿治病。
所以,讨论华佗之死有一个必须讨论的问题:华佗是乐于为医还是耻于为医?
华佗不愿乱世为官,是一以贯之;前有不应举荐,后有不附曹 *** 。原因是华佗的正统思想很浓,曹 *** “奉天子以令不臣”和华佗的正统思想不合;华佗作为良医,他有济世之愿。即使是身入狱中,还愿意将医书传世,希望自己的医术能够活人。他传五禽戏以健身,授针灸以治病。可见,华佗乐于为医而不是耻于为医。
为什么乐于为医的华佗还有“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的思想呢?这和华佗乐于为医岂不自相矛盾吗?
华佗作为一个“兼通数经”的读书人,本意当然是想为官的,但是,华佗所处的东汉末期,政治极其混乱,华佗又没有什么靠山、背景,所以,读书做官对华佗来说只能是一种奢望。
既然不能做官,人总还要生存吧,那就行医呗。反正靠行医而谋生对医术高超的华佗来说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华佗踏上了走方郎中的道路;而且,在这个路上走得越久,医术越高,受到的感触越深:民间百姓在乱世之中多么需要象华佗这样的名医!正是这种社会需求和华佗的高超医术相结合,造就了乐于行医的神医华佗。
华佗虽然对自己以医为业感到不平,但是,在长期的行医岁月中,华佗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华佗在路上行走,看见一个病人咽喉梗塞,很想吃东西但又吃不进去东西。家里人用车拉着他想去求医。华佗听见他痛苦的声音,停下车亲自去看。看完之后,华佗对病人家属说:刚才我来的路边上有个卖饼店,里面有蒜泥和醋。去那儿买这两样东西三升,喝下去,病自然会好。病人家属赶照办,喝下醋和蒜泥的病人立刻吐起来,吐出了一条虫,病马上好了。此时,华佗已经走了,病人就把这条虫挂在车边,亲自到华佗家中来道谢。华佗还没有回来,他的孩子正在门口玩,看见来人,马上自言自语地说,可能遇到我爸爸了,车边那条蛔虫就是证明。这位病人进了华佗的家,看见华佗家北墙上挂着这种蛔虫有几十条。
这个例子很典型。病人一呻吟,华佗闻声而来,主动为病人诊病,说了治疗方法就走人。病人赶到家中来道谢,华佗的孩子看见病人车边挂的蛔虫就知道是自己父亲治好的;病人看到华佗家中挂的同样的虫子,才知道华佗是治疗这种蛔虫病的行家。
再说第二条“养病自重”。
这是曹 *** 杀了华佗之后所说的话,所以,不排除曹 *** 这话有为自己开脱的因素,而且,这种因素很重。华佗是一代名医,杀华佗之前曹 *** 的重要谋士荀彧曾极力劝阻曹 *** 不要杀华佗,所以,杀了华佗之后,曹 *** 会因此招致舆论的批评,曹 *** 的“养吾病以自重”的说法不可信。事实上,头风病也的确难于治愈。
但是,也要看到另一面,作为病人的曹 *** 求治心切,作为医生的华佗治疗无门。二者之间相互理解非常困难。华佗认为头风病难于治愈,曹 *** 认为他是“养病自重”。
最后说第三条“夸大病情”。
所谓夸大病情,依我看来,这叫坦诚相待;
头风,是一种顽固性疾病。此病虽然是头疼,但是,很难治好,时时发作,一疼起来就很厉害。而且,头风病一般都有并发症。曹 *** 的并发症状是心慌、眩晕。我认为,华佗对曹 *** 说此病不好治是实事求是,直言病情。这是坦诚,不是要挟。所以,华佗真正的死因只有一个,就是冒犯并触怒了曹 *** 。而曹 *** 又没有把华佗当成一个“人”来看待,更没有尊重华佗的人生选择。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华佗论》讲过一句名言:“执柄者之恚,真可畏诸?”像曹 *** 这样是掌握生杀大权的“执柄者”的意气用事的确非常可怕。

孕妇不好手术治疗,所以要注意肛门护理,避免症状加重,就是坐姿时要让肛门悬空透气,便后要用水清洗干净,熏蒸坐浴要保证足够时间。准备一套电动肛门护理包,里面有肛部清洁器帮助便后清洗,便血的患者特别注意,大便后不但要用肛部清洁器冲洗,还需要用肛部消毒巾擦拭消毒,因为便血的伤口会受到大便中细菌的污染,如果不及时消毒,细菌滋生会造成病情恶化。肛部药浴盆每天用温水或高锰酸钾熏蒸坐浴,肛部支撑垫帮助悬空伤口,促进水肿消退。坐浴药要买1:50的浓缩高锰酸钾溶液,一瓶稀释够用10次坐浴,很多病人错买成1:5000浓度,10瓶才能够一次坐浴。肛门护理包医院和网上都有,网上买的时候注意鉴别,比如医院用的肛部支撑垫高度都是8厘米才能确保伤口悬空,而假的一般都是高度不足,架空面积也小得多,很多伤口在边上的患者根本无法使用,里面用的是劣质黑色海绵,一坐就扁,而正品是白色内芯,且有4个透气道,确保伤口透气。还有的患者买到的导气管是回收的不透明橡胶,气味也刺鼻,医院用的导气管是透明无色无味的,跟输液管一样。肛部药浴盆也必须是透明的注射器一样的材质,因为要观察药液的浓度,假的仿制的往往做成五颜六色不透明的,熏蒸时还散发有害物质。最好是选用电动的肛部药浴盆,坐浴效果更佳,而假货一般是没有电动的。

1、东山再起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谢安出身士族,年轻时就注意修身养性,喜欢读书习艺,才器隽秀。但却不愿做官。他在上虞的东山筑庐蛰居,“高谢人间,啸咏山林”,过着闲适的隐居生活。直至他的好友、侍中王坦之去东山面请,痛陈社稷危艰,国势衰微,亟需良将谋臣匡扶,谢安才悚忧而起,应召出山。其时已年过不惑。既“东山再起”,受命于危难之际,谢安宵衣旰食,不敢懈怠,开始了他中年以后二十年的奋作争斗。
2、防微杜渐: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3、管鲍之交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4、刻舟求剑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5、买椟还珠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04838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