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部因素。机房环境的是否优越,如通风条件,防火条件,空调等,这些外在因素可能会使硬件设施老化,影响到服务器的稳定性。
2、硬件设备质量是否过关且有备份。
3、病毒和黑客对服务器的攻击能否堵截并不会影响到你的网站。
4、带宽限制,信号接收不好、或信号传播不稳定都可能引起信息残缺和堵塞。
5、应急方案是否合理、现实。
在考察服务器是否稳定时,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1:服务器 *** 作系统的选择,一般的品牌服务器都有专门属于自己的一套服务器系统软件,这就要考虑这套软件所支持的标准,应用(包括数据库应用)和安全协议等。
2:要考虑服务器的并发用户数的支持能力,也就是服务器在同一时刻可以允许的用户连接数。
3:服务器的响应速度:服务器的响应能力这个参数与服务器所能支持的并发用户数相关,响应速度越快,单位时间内就可以支持越多的访问量,用户点击的响应速度就越快
4:服务器的内存硬盘CPU处理器,这些硬性条件一定要到位。
5:服务器的流量和带宽,这些软性制约,越宽松越好,最好的就是无限流量和独享带宽,以保证上网高峰期时服务器的连接速度。理论上有影响,实际上可以忽略不计,可以放心大胆的使用交换机,至于路由器其实就是增加了各个端口管理的交换机。
交换机原理与应用
一、基本以太网
[编辑本段]
1、以太网标准:
以太网是Ethernet的意思,过去使用的是十兆标准,现在是百兆到桌面,千兆做干线。
常见的标准有:
10BASE-2 细缆以太网
10BASE-5 粗缆以太网
10BASE-T 星型以太网
100BASE-T 快速以太网
1000BASE-T 千兆以太网
2、接线标准
星型以太网采用双绞线连接,双绞线是8芯,分四组,两芯一组绞在一起,故称双绞线。
8芯双绞线只用其中4芯:1、2、3、6。
常见接线方式有两种:
568B接线规范: 白橙 橙 白绿 蓝 白蓝 绿 白棕 棕
1 2 3 4 5 6 7 8
568A接线规范: 白绿 绿 白橙 蓝 白蓝 橙 白棕 棕
1 2 3 4 5 6 7 8
将568B的1和3对调,2和6对调,就得到568A。
3、接线方法
两边采用相同的接线方式叫做平接,两边采用不同的接线方式叫扭接。
不同的设备之间连接,使用平接线;相同的设备连接使用扭接线。
电脑、路由器与集线器、交换机连接时使用平接线。
这是因为网线中的4条线,一对是输入,一对是输出,输入应该与输出对应。
如果将1和3连接,2和4连接,相当于自己的输出送给自己的输入。
这样可以使网卡进入工作状态,阻止空接口关闭,而影响有些程序的运行。
二、交换机原理与应用
[编辑本段]
1、冲突域和广播域
交换机是根据网桥的原理发展起来的,学习交换机先认识两个概念:
(1)冲突域:
冲突域是数据必然发送到的区域。
HUB是无智能的信号驱动器,有入必出,整个由HUB组成的网络是一个冲突域。
交换机的一个接口下的网络是一个冲突域,所以交换机可以隔离冲突域。
(2)广播域:
广播数据时可以发送到的区域是一个广播域。
交换机和集线器对广播帧是透明的,所以用交换机和HUB组成的网络是一个广播域。
路由器的一个接口下的网络是一个广播域。所以路由器可以隔离广播域。
2、交换机原理
(1)端口地址表
端口地址表记录了端口下包含主机的MAC地址。端口地址表是交换机上电后自动建立的,
保存在RAM中,并且自动维护。
交换机隔离广播域的原理是根据其端口地址表和转发决策决定的。
(2)转发决策
交换机的转发决策有三种 *** 作:丢弃、转发和扩散。
丢弃:当本端口下的主机访问已知本端口下的主机时丢弃。
转发:当某端口下的主机访问已知某端口下的主机时转发。
扩散:当某端口下的主机访问未知端口下的主机时要扩散。
每个 *** 作都要记录下发包端的MAC地址,以备其它主机的访问。
(3)成存期:
生成期是端口地址列表中表项的寿命。每个表项在建立后开始进行倒记时,每次发送
数据都要刷新记时。对于长期不发送数据主机,其MAC地址的表项在生成其结束时删除。
所以端口地地表记录的总是最活动的主机的MAC地址。
3、交换网络中的环
以太网是总线或星型结构,不能构成环路,否则会产两个严重后果:
(1)产生广播风暴,造成网络堵塞。
(2)克隆帧会在各个口出现,造成地址学习(记录帧源地址)混乱。
解决环路问题方案:
(1)网络在设计时,人为的避免产生环路。
(2)使用生成树STP(Spanning Tree Protocol)功能,将有环的网络剪成无环网络。
STP被IEEE802规范为8021d标准。
生成树协议术语
(1)网桥协议数据单元:BPDU(Bridge Protocol Data Unit)
BPDU是生成树协议交换机间通讯的数据单元,用于确定角色。
(2)网桥号:Bridge ID
交换机的标识号,它由优先级和MAC地址组成,优先级16位,MAC地址48位。
(3)根网桥:Root bridge
根网桥定义为网桥号最小的交换机,根网桥所有的端口都不会阻塞。
(4)根端口:Root port
非根网桥到根网桥累计路径花费最小的端口,负责本网桥与根网桥通讯的接口。
(5)指定网桥:Designated bridge
网络中到根网桥累计路径花费最小交换机,负责收发本网段数据。
(6)指定端口:Designated port
网络中到根网桥累计路径花费最小的交换机端口,根网桥每个端口都是指定端口。
(7)非指定端口:NonDesignated port
余下的端口是非指定端口,它们不参与数据的转发,也就是被阻塞的端口。
(根端口是从非根网桥选出,指定端口是网段中选出)。
生成树协议的状态:
生成树协议工作时,所有端口都要经过一个端口状态的建立过程。
生成树协议通过BPDU广播,确定各交换机及其端口的工作状态和角色,
交换机上的端口状态分别为:关闭、阻塞、侦听、学习和转发状态。
(1)关闭状态:Disabled 不收发任何报文,当接口空连接或人为关闭时处于关闭状态。
(2)阻塞状态:Blocking 在机器刚启动时,端口是阻塞状态(20秒),但接收BPDU信息。
(3)侦听状态:listening 不接收用户数据(15秒),收发BPDU,确定网桥及接口角色。
(4)学习状态:learning 不接收用户数据(15秒),收发BPDU,进行地址学习。
(5)转发状态:Forwarding 开始收发用户数据,继续收发BPDU和地址学习,维护STP。
4、关于VLANVLAN(Virtual Lan)是虚拟逻辑网络,交换机通过VLAN设置,可以划分为多个逻辑网络,
从而隔离广播域。具有三层模块的交换机可以实现VLAN间的路由。
(1)端口模式
交换机端口有两种模式,access和trunk。access口用于与计算机相连,而交换机之间
的连接,应该是trunk。
交换机端口默认VLAN是VLAN1,工作在access模式。
Access口收发数据时,不含VLAN标识。具有相同VLAN号的端口在同一个广播域中。
Trunk口收发数据时,包含VLAN标识。Trunk又称为干线,可以设置允许多个VLAN通过。
(2)VLAN中继协议:
VLAN中继协议有两种:
ISL(Inter-Switch Link): ISL是Cisco专用的VLAN中继协议。
8021q(dot1q):8021q是标准化的,应用较为普遍。
(3)VTP
VTP(Vlan Trunking Protocol)是VLAN传输协议,在含有多个交换机的网络中,可以
将中心交换机的VLAN信息发送到下级的交换机中。
中心交换机设置为VTP Server,下级交换机设置为VTP Client。
VTP Client要能学习到VTP Server的VLAN信息,要求在同一个VTP域,并要口令相同。
(4)VLAN共享
如果要求某个VLAN与其他VLAN访问,可以设置VLAN共享或主附VLAN。
共享模式的VLAN端口,可以成为多个VLAN的成员或同时属于多个VLAN。
在主附VLAN结构中,子VLAN与主VLAN可以相互访问,子VLAN间的端口不能互相访问。
一般的VLAN间使用不同网络地址;主附VLAN中主VLAN和子VLAN使用同一个网络地址。
5、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口令恢复:
(1)交换机的口令恢复:
交换机的口令恢复的 *** 作是先启动超级终端,在交换机上电时按住的mode键
几秒后松手,进入ROM状态,将nvram中的配置文件configtxt改名或删除,再重启。
参考命令为:
switch:rename flash:configtext flash:configbak
switch:erase flash:configtext
(2)路由器的口令恢复:
路由器的口令恢复 *** 作先启动超级终端,在路由器上电时按计算机的Ctrl+Break键,
进入ROM监控状态rommon>,用配置寄存器命令confreg设置参数值0x2142,跳过配置文件
设置口令后再还原为0x2102。
参考命令为:
rommon>confreg 0x2142
router(config)#config-register 0x2102
没有特权口令无法进入特权状态,只能进入ROM监控状态,使用confreg 0x2142命令。
当口令修改完后,可以在特权模式下恢复为使用配置文件状态。
三、三层交换的概念
[编辑本段]
1、交换机是链路层设备,使用MAC地址,完成对帧的 *** 作。
交换机的IP地址做管理用,交换机的IP地址实际是VALN的IP。
一个VLAN一个广播域,不同VLAN的主机间访问,相当于网络间的访问,要通过路由实现。
不同VLAN间主机的访问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两个VLAN分别接入路由器的两个物理接口。这是路由器的基本应用。
(2)两个VLAN通过trunk接入路由器的一个物理接口,这是应用于子接口的单臂路由。
(3)使用具有三层交换模块的交换机。Cisco的3550和华为的3526都是基本的三层交换机。
1)通过VLAN的IP地址做网关,实现三层交换,要求设置VLAN的IP地址。
2)将端口设置在三层工作,要求端口设置no switchport,再设置端口的IP地址。
2、交换机的通道技术
交换机通道技术是将交换机的几个端口捆绑使用,即端口的聚合。
使用通道技术一个方面提高了带宽,同时提高了线路的可靠性。
但是如果设置不当,有可能产生环路,造成广播风暴堵塞网络。
要聚合的端口要划分到指定的VLAN或trunk。
配置三层通道时,先要进入通道,再用no switchport命令关闭二层,设置通道IP地址。
一个通道一般小于8个接口,接口参数应该一致,如工作模式、封装的协议、端口类型。
3、端口协商方式
端口的聚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手动的方式,一个是自动协商的方式。
手动的方式很简单,设置端口成员链路两端的模式为“on”。命令格式为:
channel-group <number> mode on
自动方式有两种类型:
PAgP(Port Aggregation Protocol)和LACP(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
PAgP:Cisco设备的端口聚合协议,有auto和desirable两种模式。
auto模式在协商中只收不发,desirable模式的端口收发协商的数据包。
LACP:标准的端口聚合协议8023ad,有active和passive两种模式。
active相当于PAgP的auto,而passive相当于PAgP的desirable。
4、通道端口间的负载平衡
通道端口间的负载平衡有两种方式,基于源MAC的转发和基于目的MAC的转发。
scr-mac:源MAC地址相同的数据帧使用同一个端口转发。
dst-mac:目的MAC地址相同的数据帧使用同一个端口转发。
四、四层交换技术
[编辑本段]
随着宽带的普及,各种网络应用的深入,我们的局域网络正在承担着繁重的业务流量。网络系统中的音频、视频、数据等信息的传输量充斥着占用带宽,我们不得不为这些数据流量提供差别化的服务,让时延敏感性的和重要的数据优先通过,这就不得不考虑第四层交换,以满足基于策略调度、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以及安全服务的需求。
1)二、三、四层交换的区别
第二层交换实现局域网内主机间的快速信息交流,第三层交换可以说是交换技术与路由技术的完美结合,而第四层交换技术则可以为网络应用资源提供最优分配,实现应用服务服务质量、负载均衡及安全控制。四层交换并不是要取代谁,其实现在径渭分明的二层交换和三层交换已融入四层交换技术。
第二层交换机,是根据第二层数据链路层的MAC地址和MAC地址表来完成端到端的数据交换的。第二层交换机只须识别数据帧中的MAC地址,而直接根据MAC地址转发,非常便于采用ASIC专用芯片实现。第二层交换的解决方案,是一个“处处交换”的方案,虽然该方案也能划分子网、限制广播、建立VLAN,但它的控制能力较小、灵活性不够,也无法控制流量,缺乏路由功能。
第三层交换机,是根据第三层的网络层IP地址来完成端到端的数据交换的,主要应用于不同VLAN子网间的路由。当某一信息源的第一个数据流进行第三层交换(路由)后,交换机会产生一个MAC地址与IP地址的映射表,并将该表存储起来,如同一信息源的后续数据流再次进入交换机,交换机将根据第一次产生并保存的地址映射表,直接从第二层由源地址传输到目的地址,不再经过第三路由系统处理,提高了数据包的转发效率,解决了VLAN子网间传输信息时传统路由器产生的速率瓶颈。
第四层交换机不仅可以完成端到端交换,还能根据端口主机的应用特点,确定或限制它的交换流量。简单地说,第四层交换机是基于传输层数据包的交换过程的,是一类基于TCP/IP协议应用层的用户应用交换需求的新型局域网交换机。第四层交换机支持TCP/UDP第四层以下的所有协议,可根据TCP/UDP端口号来区分数据包的应用类型,从而实现应用层的访问控制和服务质量保证。可以查看第三层数据包头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的内容,可以通过基于观察到的信息采取相应的动作,实现带宽分配、故障诊断和对TCP/IP应用程序数据流进行访问控制的关键功能。第四层交换机通过任务分配和负载均衡优化网络,并提供详细的流量统计信息和记帐信息,从而在应用的层级上解决网络拥塞、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等问题,使网络具有智能和可管理。
2)四层交换技术简介
OSI网络参考模型的第四层是传输层。传输层负责端到端通信,即在网络源和目标系统之间协调通信。在IP协议栈中这是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所在的协议层。TCP和UDP包含端口号,它可以唯一区分每个数据包包含哪些应用协议(例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