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免费OTA升级,到底能升级什么花出来?

终身免费OTA升级,到底能升级什么花出来?,第1张

互联网的出现,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以及生活方式,以前获取外界的信息基本上都是要靠读书看报或者是身边朋友的口口相传。当互联网的出现,我们最开始的时候可以通过电脑浏览各种网页,获取新鲜的资讯和消息,世界各地的人也可以通过邮件、MSN等方式进行在线沟通与交流。再到现在,我们的手机、电脑都已经具备了互联网功能,不仅可以看新闻、看电视剧、在线即时连通,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各种各样的色彩。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现在我们每天拿着手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打电话、发短信,而是在各种不同的APP之间跳转,就比如你们正拿着手机在看这篇文章一样。

除了电脑、手机以外,现在的汽车也开始具备了网络互联的功能,智能化的车机系统和多媒体系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当汽车也“通网”了之后,我们在车里也能够随时随地在线听音乐、导航、看视频甚至是玩在线游戏,有了更多的娱乐功能加入,汽车似乎也变得不再是一个单纯把乘客从A点带到B点的工具,它更多了许多附加的属性,比如汽车成为了我工作时的午休“钟点房”,成为了我到户外露营时的一个大型供电站等等。

出现了智能化汽车之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那就是“OTA”了,常常都会见到汽车厂家宣传称某某车型可终生OTA迭代升级,或者是某某功能将会通过后续OTA的方式,推送给用户。到底OTA是什么呢?车企利用OTA又能玩出什么花来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OTA的全称为Over The Air,是一项空中下载技术,它是基于短消息机制,通过手机终端或服务器(网上)方式实现SIM卡内业务菜单的动态下载、删除与更新,使用户获取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数据增值业务。那么现代化汽车所拥有的的整车OTA升级可以实现哪些功能呢?以前我们买车的时候,选择哪些配置或者功能,提了车之后基本就不能改变了,除非车主拿去外面的修理厂或者改装店进行改装和升级,比如以前很流行的加个多媒体大屏、加个倒车雷达或者影像,又或者换一个带有加热和通风功能的座椅等。

而如今,通过整车OTA功能升级,可以升级车机软件系统、可以开放隐藏功能、还能把一些原本提车的时候没有自动驾驶辅助等功能,进行升级或者加入各种新功能。那么这些都是主机厂通过不断完善软件或者开发新功能之后,通过网络推送到各个用户的手中。用户只需要通过车机端 *** 作,点开在线升级提示,就能自动完成升级了。

除此之外,当车辆出现软件故障或者是其它故障的时候,也能够通过上传行车日志,让车企售后团队为你查看故障源,并通过在线方式为你排除故障。有了车联网和OTA技术之后,车主每次升级和排查故障时,就不用频繁地跑去4S店了,通过在线的方式就能够解决。从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大大减少车主用户的时间和麻烦。

不过有了OTA升级机制之后,似乎现在市场上许多新车产品推出时,却变得不那么完善以及不那么严谨了。其实这个事情咱们也要通过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看,现在买到的很多新车,还有不少功能并不完善,也就是车企宣称有这个功能,但实际在用户提车的时候,并不具备,需要通过后续的OTA升级才能够实现。比如一些新势力或者一些新款车型,一些自动驾驶辅助功能、高阶辅助功能、第三方的多媒体软件以及仪表盘和车机系统的显示和功能界面等。那么给用户的感觉就是我一开始买了个半成品回来,虽然它在根本的代步方面没有问题,但是其它一些软件感觉并不好用,或者是功能缺失。

这对于用户来说,车企在开发一款产品,从构思、设计、开发、测试、调校以及推出市场,上市售卖,本应该是有一定的研发和生产周期,车企本应该把一个功能成熟、功能完善的产品交到用户手中。这本应是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很严谨、很成熟、通过不同的方式去推敲、打磨和验证,确定了可行性才制造出来贩卖给客户。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宣传的时候有这个功能,但后续却要等个一两年我要OTA升级了才能获得,又或者是把不成熟的东西就这样装上去,再继续研发修改漏洞,然后通过频繁的OTA升级,去弥补这些本来就应该在测试时就应该发现的问题。

而站在车企的角度来看,由于目前各家车企的竞争都相当激烈,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发布更新、更多的产品,才能够完善自己的产品布局,以适应更多不同的消费者需求,从而获得更好的收益。因此,把调试阶段放在了中后段,因为有了OTA升级,这些细节方面可以慢慢修改。特别是一些自动驾驶辅助和一些新功能,车企可以通过不同时期收获的不同数据量,让系统学习和积累,再改变一些应对逻辑和机制。当主动功能有了学习能力之后,更多的数据积累也能给出更加成熟的对应方案。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汽车的整车OTA升级其实本来应该是一个让汽车在用户手中更长时间不被时代或者新产品所淘汰的一个方式。用户只需要点开升级,就能够获得更新的车辆使用体验,这本来是一个好事情。但时至如今,OTA似乎又成为了车企在前端开发产品时,对产品严谨负责的态度,以及多方测试调校可行性可靠性时,可以偷懒的借口。

反正在我的车上,接收到OTA升级提示时,一般我都不会立马进行升级,而会先去看看论坛里大家更新了之后,会不会又有什么新的bug和槽点,然后再去进行升级。

你的车辆支持OTA升级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在评论里告诉我吧!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懂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易车讯 日前,我们从特斯拉官方获悉,2021418软件版本开始推送,此次OTA更新主要包括语音识别、速度限制、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等方面。

特斯拉表示,软件更新是服务器统一进行波浪式推送的,车辆之间可能有数天的先后差异,建议您保持车辆在线,软件更新偏好设置为高级,耐心等待服务器推送。

一、语音识别

整体体提升了准确率和响应速度,并修复了一些识别错误的问题。现在您可以通过语音指令对车辆进行更多、更完善的控制。若想启动语音命令,请按下方向盘右侧滚轮按钮,在听到蜂鸣声后说出语音指令。您可以尝试的语音指令有:雨刮器自动、刮设置到3、打开前备箱盖、打开驾驶侧座椅加热等。

二、速度限制模式

扩大了Model 3和Model Y的速度限制范围,最小可设定为30km/h。点击触摸屏上控制>安全&保障>速度限制模式,打开选项后可在30km/h-145km/ h之间选择最高限速,在触损屏上显示车速限制提示。当车辆与所选最高车速相差5km/ h时,车辆会发出蜂鸣声。

三、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设定速度

当常见新的驾驶员设定后,自动辅助驾驶的设定速度将默认为“当前速度”。

四、立体扬声器

在驾驶时,车辆将禁用立体扬声器的外放功能,但不影响行驶中的正常喇叭声和车辆召唤时的趣味音效。

近日,一年一度的英伟达 GTC 大会再度拉开帷幕。穿着标志性皮夹克的「AI 黄仁勋」向开发者介绍了英伟达在硬件和 AI 领域最新的进展。

年初的 CES 刚刚过去,对于英伟达来说,短时间就要拿出很多新的东西,挑战不小。但是从 CES 到现在,短短 3 个月里,全球 AI 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成了英伟达的新契机。

AI的 「iPhone 时刻」

「AI 的『iPhone 时刻』已经到来」,老黄这样形容最近 AI 行业的「大事件」。

2016年8月,黄仁勋将当年全球第一台 AI 超算捐给了 OpenAI。6年多后,OpenAI 带着 ChatGPT搅动了整个地球。大量的新型创业公司希望借助于这股东风来颠覆既有的传统商业模式,而许多传统的科技巨头也在纷纷拥抱 AI,来维系自己的领先地位。

在 2023GTC 大会上,英伟达宣布了将和谷歌云、微软 Azure、甲骨文云联手推出 DGX 云服务。ChatGPT 将从目前使用的 A100 GPU 升级到使用微软 Azure 超级计算机用上 H100,理论上回复速度将快 10 倍。

毫无疑问,ChatGPT 将会引发新一轮的人工智能革命,其对整个汽车行业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ChatGPT 模型也将逐渐从人机沟通逐步赋能包括自动驾驶在内的智能网联系统的各个环节。在百度推出「中国版 ChatGPT」的「文心一言」后,吸引了包括集度、长安、吉利、长城、东风日产、零跑等车企纷纷抛来合作的橄榄枝。

而在 ChatGPT 以及其他一众 AI 大模型技术的背后,都离不开英伟达在算力层面的大力支持。自从英伟达向 OpenAI 交付首台 DGX 超级计算机后,目前台 DGX 超级计算机已经成为市场上最主流的产品。最新 DGX 超级计算机的核心,是英伟达的 8 块 H100 模组。当 ChatGPT 这样的 AI 工具逐步渗透车企之后,最大的赢家之一依然会是英伟达。

联想 x 英伟达,汽车行业新亮点?

对于英伟达来说,在这次 GTC 上,和车企的合作,尤其是自动驾驶领域着墨不多。但这并不影响未来汽车领域的业务会成为英伟达的一个快速增长的新引擎。

作为如今全球可以和特斯拉齐平、最为炙手可热的新能源车企之一,比亚迪与英伟达进一步扩大合作当消息得到了官宣。比亚迪的下一代王朝系列和海洋系列中的多款车型都将使用英伟达 DRIVE Orin 高性能计算平台。其中,在今年二季度,比亚迪首款采用英伟达芯片且搭载了激光雷达的车型就将上市。

在王传福看来,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比亚迪在电动化方面凭借刀片电池赚得盆满钵满;而在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比亚迪选择了英伟达作为智能化方面的最重要合作伙伴之一,也是希望在芯片算力层面,能够走在市场的最前列。除了 Drive Orin 平台之外,在今年 1 月份的 CES 展上,比亚迪也作为首批合作企业,将落地英伟达旗下 GeForce NOW 云游戏服务计划。而后者也是英伟达进军智能座舱市场的最新布局。

不过让我们惊讶的是,联想成为首家采用英伟达新的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的一级制造商,在不远的未来,其域控制器将采用英伟达的 SoC 芯片。

对于联想这样从事电脑服务器的硬件公司,进军智能电动车的高算力中央计算平台,既在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对于联想来说,布局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中央计算平台等领域是对现有技术和产品的延伸,虽然会面临一定的困难,但是联想并不是从零开始,过往的技术积累可以发挥不小的作用。众所周知,联想一直没有涉足芯片领域,因此引入英伟达的雷神芯片将帮助联想补齐最重要的一块短板。

根据英伟达的介绍,雷神这款 SoC 芯片内部拥有 770 亿个晶体管,可以实现 2000 TOPS 的 AI 算力,或者是 2000 TFLOPs,其在算力上不仅已经远远超过了满足高等级自动驾驶的需要,已经完全有能力承担起汽车高算力中央计算平台的重任。这款芯片将在 2025 年大规模量产,而这个也和联想在 2025 年推出高算力的中央计算平台的时间表相吻合。

在此之前,联想会推出算力达到 32TOPS 的行泊一体方案,而这也是目前被不少国内车企,尤其是在低成本车型上广泛应用的驾驶辅助解决方案,市场前景较为看好。

不过对于国内汽车领域来说,已经有不少像联想这样的跨界玩家入局,甚至已经上车量产;对于联想来说,除了首发英伟达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的一级制造商的先发优势外,还有哪些优势能让它赢得市场,还是未知数。

Omniverse,英伟达征战车圈的新工具

在汽车行业,英伟达的触角不仅仅是提供自动驾驶算力平台以及中央计算平台,其早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汽车零部件的设计以及整车制造领域。通过赋能汽车行业的虚拟制造和虚拟工厂,英伟达希望让汽车设计和生产的数字化进程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过去几十年里,CATIA、UG 这些软件已经成为工程师必不可少的助手。整车企业使用这些虚拟仿真软件,通过数字化模拟的手段提前对后期的成品进行预览的方法来进行前期的零部件设计以及整车的总布置工作。如果没有前期的虚拟仿真,后期重新设计不仅成本较高,而且很有可能造成项目的时间节点的延误。

但最近十多年来,这些软件都没有突破性的革命成为席卷全球的 AI 浪潮的「法外之地」,没有能够对整车企业的零部件设计提供更大的帮助。

为此,英伟达打造了 Omniverse,它说到底是一个虚拟世界仿真引擎,不仅可以精确反映真实的物理世界,同时也能够遵守物理学定理。所以 Omniverse 不仅能够在前期验证零部件与整车的装配关系,避免后期的包括动态干涉在内的各种装配上的问题,同时也能指导工厂设计,并帮助整车企业对工厂布局进行持续优化。

对于绝大部分希望全面转型电动车的传统车企来说,工厂的改造任务非常繁重。前期虚拟阶段验证地越充分,后期实际占用工厂时间就会越少,而节约出来的时间就可以被用来进行生产。

根据 GTC 现场黄仁勋的介绍,宝马时下正在使用 Omniverse 来对全球 30 家工厂的运营进行规划。在每座工厂正式投入量产前两年,宝马就会使用 Omniverse 模拟建造一座完整的虚拟工厂,并进行持续的调整和优化,以此避免后期工厂建设完毕之后再进行比较大规模的调整,进而影响生产。

宝马之外,包括沃尔沃、通用汽车、奔驰、捷豹路虎、Lotus、丰田等都已经是英伟达 Omniverse 的用户。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未来英伟达很有可能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来逐步取代我们熟悉的 CATITA 和 UG,成为整车企业的数字化设计工具。而这个所能撬动的,同样是一个体量巨大且前景非常可观的市场。

最后

「生成式 AI 正在推动 AI 的快速应用,并重塑无数行业。」 在 ChatGPT 之后,相信没有人再会去怀疑这句话。汽车行业只是英伟达当前涉足的一个产业而已,可能深深埋藏在老黄心底的,是让 AI 去赋能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以此来推动全世界科技的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梦想。

AI 的「iPhone 时刻」,也正是英伟达「核d发射」的时刻。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GeekCar极客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撰文 / 张霖郁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师 超

马斯克(Elon Musk)和OpenAI的现任CEO山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之间的恩怨从5年前开始。

近期,正因为ChatGPT的火爆,马斯克又旧事重提。

他在推特上说“我至今搞不明白,一个我捐了1亿美元的非营利机构是怎么变成一个市值300亿美元的营利性组织的。如果这是合法的话,为什么其他人不都这么做呢?”

阿尔特曼在3月25日接受了麻省理工人工智能研究员莱克斯·弗瑞德曼(Lex Fridman)的采访,莱克斯同时也是一位网红播客主。

这场采访接近两个半小时,阿尔特曼正面回应了马斯克炮轰OpenAI从开源到闭源,从非营利组织到营利组织的转变。

他说:“我相信他对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engence)的安全问题深感紧张,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相信他也有一些其他的动机……在我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把马斯克看作偶像。他在推特上表现得像个混蛋,但我还是很高兴这个世界有他这样的人。我希望他能多看看我们为了把这件事做好而付出的努力……我也许应该回击,可能以后会的,但这并不是我的正常做法。”

马斯克比阿尔特曼大14岁。他在OpenAI于2015年12月11日成立时,先捐了1亿美元,当时他承诺会投入10亿美元,和他同时捐款的还有PayPal 联合创始人彼得·希尔( Peter Thiel)以及时任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总裁的阿尔特曼。

目前,阿尔特曼已卸任Y Combinator总裁职务,他在2018年前后成为了OpenAI的首席执行官。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他在2016年8月,把英伟达生产的第一台超算DGX-1捐给了OpenAI,当时在场的见证人就包括马斯克。

这台超算DGX-1,用黄仁勋的话说,是3000人花费3年时间才研发出来的首个轻量化小型超算,计算和吞吐能力相当于250台传统服务器。当时他手里压着100多家公司的订单,却把第一台捐给了OpenAI。

从2015年到2018年期间,OpenAI的定位是一家非营利组织,目标是率先创建 AGI,这是一种具有人类思维学习和推理能力的机器。他们的目的不是统治世界,而是希望该技术得到安全开发,并将其收益平均分配给全世界。

“我们需要一个具有领先性的研究机构,优先考虑所有老百姓的好处而不是优先自身的利益,我们鼓励研究人员发表他们的作品,无论是论文、博客文章还是代码,我们的专利(如果有的话)将与全世界共享”,这是当时OpenAI的初心。

2018年底前的OpenAI鼓励开源,透明和分享。它当时的主要对手是DeepMind,这家人工智能实验室比OpenAI早5年成立,2014年被谷歌收购,资金实力远在当时的OpenAI之上。

分歧

对于大多数美国人而言,第一次听说OpenAI是在2019年2月14日,这一天他们发布了ChatGPT-2。而对于我们国人而言,ChatGPT似乎是最近才公诸于世的事。

那一天,这家实验室宣布了一项令人印象深刻的发现:一种可以按下按钮便生成令人信服的论文和文章的模型。给它一个句子《指环王》,它将以同样的方式发出一段又一段的文案。

OpenAI组织性质的改变是从2018年4月开始的,当时实验室发布了特许章程。章程里重新阐述了实验室的核心价值观,其中巧妙地改变了原来的说法。除了承诺“避免利用人工智能或AGI损害人类或不适当地产生集权”外,章程里此次还强调了资源的必要性。

“我们需要调集大量资源来完成使命,”章程里这么写道,“但我们将始终努力采取行动,尽量降低员工和利益相关方之间与广泛利益之间的利益冲突。”

但这一年,公众和大多数员工并没有意识到OpenAI这悄然的变动。马斯克正是在这个时候选择退出OpenAI的,或许那时他已经知道微软入资的消息。他觉得双方的价值理念将由此不同。

退出OpenAI后,他没有再继续捐款,自己便另起炉灶,成立了自己的AGI研发团队。

OpenAI真正的结构性变化发生在2019年3月。它不再是纯粹的非营利性质,实验室成为一家“有上限利润”营利机构,它把对投资者回报限制在 100倍以内,但从组织架构上,它还不能算完全的营利组织,因为OpenAI由一个非营利实体的董事会监管。

此后不久,OpenAI宣布了微软10亿美元的投资,但双方并没有透露这笔投资是现金形式,还是微软云计算平台Azure也算其中的折现。

阿尔特曼是在这段时期出任OpenAI的首席执行官。此次马斯克在推特上再度批评OpenAI的组织性质,不过是5年前不满情绪的延续。

为什么从非营利到营利

旧金山第 18 街和福尔瑟姆街的交叉口,OpenAI 的办公室看起来像一个神秘的仓库。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拥有单调的灰色镶板和有色窗户,大部分窗帘都被拉下。字母“PIONEER BUILDING”(先锋大厦)展现了它的前主人 Pioneer Truck Factory (先锋卡车工厂)的遗迹。

办公室内部,空间明亮通透。一楼有几个公共区域和两个会议室。一间适合大型会议,称为“太空漫游”;另一间更像是一个美化的电话亭,称为“无限笑料”。

3年前,MIT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的撰稿人Karen Hao曾对这家公司进行深度采访,当时她只被允许在一楼活动,二楼和三楼均为禁区,处于保密状态。这两层是员工的办公区域以及放机器人的地方。

Karen在一楼见到OpenAI联合创始人兼CTO格瑞格·布罗克曼(Greg Brockman),她在文章中写道:他看起来很紧张,也很警惕。他穿着便服,和 OpenAI 的许多人一样,留着不规则的发型,这似乎反映了一种高效、朴实的心态。

OpenAI核心团队成员合影,二排中为格瑞格·布罗克曼(Greg Brockman)▼

布罗克曼说,当团队研究AGI的趋势时,他们意识到保持非营利组织这一性质在资金的持续上是行不通的。这个领域的其他对手用来取得突破性成果的计算资源每34个月翻一番,这需要足够的资本来匹配或超过这种指数级的增长。这就需要一种新的组织模式,既能迅速积累资金,又能以某种方式忠于使命。

2019年4月的这次变动引发了很多人的指责,他们称 OpenAI 正在违背其使命。

公告发布后不久,在AGI的相关论坛上的一篇帖子中,一位用户询问 100 倍的限制是如何限制的:“谷歌的早期投资者已经获得了大约 20 倍的资本回报,”他们写道。“你敢打赌,你将拥有一个回报率比谷歌高出几个数量级的公司结构吗?同时你又说不想‘过度集中权力’?这将如何运作?如果不是资源的集中,权力到底是什么?”

此举也让许多员工感到不适,他们表达了类似的担忧。

布罗克曼说:“我们花了很长时间与员工进行内部迭代,以使整个公司接受一套原则一套价值观,这意味着即使我们改变了结构,也必须保持不变的东西。”

2019年的夏天,在转向利润上限模式和微软注资 10 亿美元后的几周内,管理层向员工保证,这些更新不会在功能上改变 OpenAI 的研究方法。微软与实验室的价值观非常一致,任何商业化努力都将遥遥无期,寻求基本问题仍将是工作的核心。

有一段时间,这些保证似乎是正确的,项目照原样继续进行。许多员工甚至不知道OpenAI向微软做出了哪些承诺。

但2020年初,OpenAI 商业化的压力越来越大,进行赚钱的研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在与员工私下分享对实验室的 2020 年愿景时,阿尔特曼传达的信息很明确:OpenAI 需要赚钱才能做研究。

管理层表示,这是一个艰难但必要的权衡。由于缺乏富有的慈善捐助者,它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取舍。

但背后真正的原因是,OpenAI 面临这种权衡,不仅仅是资金压力,更重要的是它的战略选择,OpenAI试图先于其他人达到 AGI。

这种压力迫使它做出似乎离初衷越来越远的决定。它在急于吸引资金和人才的过程中倾向于炒作,保护自己的研究以期保持优势,并追求计算量大的策略——不是因为它被视为通向 AGI 的唯一途径,而是因为它似乎是最快的。

2021年微软再度入资,这次高达100亿美元。微软也由此成为OpenAI的独家云服务商。2023年,微软官宣和OpenAI的合作已进入第三个阶段。

本文由汽车商业评论原创出品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说明

违规转载必究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商业评论,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05925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