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新基建:“东数西算”打造数字经济新格局

新科技新基建:“东数西算”打造数字经济新格局,第1张

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联合印发通知,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这一国家性战略工程也被称为“东数西算”。那什么是“东数西算”?它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首先来了解两个概念:数据和算力。

日常生活,我们每天的上下班早晚高峰时刻,全国数以万计、十万计、百万计的人,可能同时使用打车软件,有叫车的,有司机等待呼叫的。这么多数据信息要在短时间内集中处理还不出错,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信息社会,数据可以是符号、文字、数字、语音、图像、视频等等。每天,我们打开手机,都会产生数据,社会上无论公共服务、经济运行、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数据,海量的数据还要有算力来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所谓算力,就是指每秒钟能够处理的信息数据量。曾经有一个公布的数据,为了做人的语音识别,要建立数学模型,优化出识别的人工智能算法,要调动1751个参数,耗掉45TB数据,而这背后一个是要大数据的供给,另外一个就是要有相应的算力来支撑。”

中国产生的数据量已经超过了美国,但是在算力方面。2020年,美国的算力占全球36%,中国的算力占全球31%,也就是说中国的算力还不能满足中国产生的大规模数据。海量数据的处理,是在数据中心完成的。

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总经理助理包健说:“数据中心整个的计算量可以支撑全国所有的用户一个并发执行,经常用到的打车出行的应用,客户分布在全国各地,他的需求会在10毫秒以内,通过互联网传送到数据中心进行计算,对他的需求计算完成之后,将最优的路径、最合理的司机,以及所出行的计划反馈到他的手机上,完成打车软件的一个流程,同时通知最近的司机到什么位置去接他。”

除了手机打车这样的日常服务,每时每刻、各行各业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像海水般涌入数据中心,而数据中心的作用之一,就是要在网络设施基础上,通过强大算力,对数据信息进行计算。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联合印发通知,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这一国家性战略工程,也被称为“东数西算”。数据和算力转变为新一代生产要素,全面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化,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资源规划层面。

“东数”为什么要“西算”?

邬贺铨说:“中国区域发展是不平衡的,东部经济强于西部,数字经济也一样。东部像深圳,它的信息产业的产值占全球十分之一;上海、北京这些地区,随着经济的发达自然对数据计算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但是能源分布也是不平衡的,正好相反,能源中国是西部要富裕一些。”

算力越高,对能源的需求就越大。走进一座数据中心,最直观的印象是一排排机柜,里面是一列列的服务器。这些服务器日夜不停地运转,执行着数据交换、计算、存储的任务。一个大型的数据中心集群,这样的服务器可能达到几百万、上千万台,耗电量很大,仅电费就占到数据中心运营维护成本的七成。

邬贺铨说:“既然这样,我们可以把耗电的数据中心放在西部,可以更好地利用西部的能源,甚至直接利用可再生能源,就减少了碳排放。”

我国有很多大工程都是为了让资源更合理地配置,例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东数西算也是如此。据有关部门测算统计,2020年我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已超过2000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2%。庞大的电力需求,带来算力“西迁”的原生动力。

贵州、内蒙古等西部地区,是电力能源富集区,在这里建设数据中心集群,不用远距离传输电力,所以电价低,数据中心运营成本就低。内蒙古、贵州都是避暑的好地方,夏天的气温不高,这种独特的气候条件,更加适宜数据中心的节能降耗,减少碳排放。

“东数”如何去“西算”?

东数西算,把东部的大量数据跨越几千公里传输到西部的数据中心集群,这要怎么实现呢?截止到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数量已经达到19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主要用于汇聚、疏通区域之间乃至全国的通信流量,降低数据传输时延,极大提升网间通信速度和质量,这就为工业互联网、东数西算等“新基建”发展奠定坚实的网络基础。

贵州省贵阳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张雪蓉说:“当时骨干直联点比较少的时候,贵阳的联通用户要访问成都的电信用户,需要从贵阳的联通连接到广州联通的互通点,再到上海的电信互通点,从上海再到成都才能够实现。现在可以实现直接连通,延时降到20毫秒以内,相当于你在深圳玩游戏和我在贵阳玩游戏是一样的感觉。”

缩短网络时延对于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创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秒等于1000毫秒,通常我们眨一下眼,大约要120—200毫秒。而建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贵州到上海的时延可以降低到25毫秒,到广州的时延可以降低到12毫秒;内蒙古呼和浩特与北京互访时延仅为10毫秒左右。形象说,也就是我们一眨眼的工夫,数据传输可以在两地跑10多个来回。强大的算力,加上高速的数据传输,让数字技术的应用更加宽广,数字经济的发展前景也更加广阔。

“东数西算”为什么列入新基建?

统筹我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势必会牵引数字产业发展和布局。“东数西算”不仅仅是平衡东西部的资源,它是在算力基础设施由东向西布局的大环境下,加速相关产业有序向西部转移。“十四五”期间,预计大数据中心投资将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累计带动各方面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新基建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东数西算”搭建了数字经济“新底座”,形成了高质量发展“新支撑”,也将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高水平“新优势”。

“东数西算”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与超级计算中心不同的是,超算更侧重于计算,侧重于服务科研领域,而大数据中心承担了数据存储、计算、传输等多项功能,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的布局,打造的是我们未来经济生活的云生态,服务的是全社会。内蒙古就利用数据中心集群,搭建起高性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青城之光”,服务于智慧城市的建设。

加快推动“东数西算”建设,直接受益的是各类市场主体,数据中心为各行各业、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算力,促进数字化经济的发展。数据中心的建设,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服务于民生的方方面面。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的布局,也将推动我国的国际化进程。中国银行这家数据中心,建成后将日处理全球数亿笔的交易量。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基建不断完善,各类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会不断涌现,对西部地区的区域发展,也是一个推动。

邬贺铨说:“放在西部的数据中心,可以帮助西部更快利用算力的资源,并且通过数据中心把上下游产业带起来,有利于促进西部经济发展,所以这也是兼顾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算力已经和水、电、燃气等等一样,成为不可或缺的资源。“东数西算”就是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我国启动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国家工程;既可以充分发挥西部区域气候、能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又能助力我国数据中心实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将为建设数字中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楼主这样理解,门户网站的首页(新浪,搜狐,网易等)都做过静态页面处理的,像taobao这样的首页一秒钟或许有上千上万个请求服务器,如果每个请求都通过服务器重新生成页面,那服务器不崩溃才怪,(即使你集群了),所以像首页这种内容变化不大的页面,一般是某一时间请求服务器生成了页面然后转换成静态页面呈现出来比如taobaohtml,过10分钟左右注销,然后10分钟内其它人的请求全部都访问了这个taobaohtml的页面,静态页面的访问速度是相当块的,这就是为什么淘宝这么快的原因。
ps:ajax只能优化用户体验,无刷新 *** 作页面,但是只能加重服务器的压力,不可能加快速度的

一、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分析近年来,许多研究产业集群的学者在关注集群范畴下的技术创新活动,认为对技术创新的促进是产业集群这种独特产业组织形式的重要优势。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创新优势来源的解释也存在着差异。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产业集群渐渐达成了一则共识,即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典型的网络组织,网络中的结点及其联结构成了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
(一)产业集群网络的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集群网络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这五个组织。在这五个要素当中,企业是集群网络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成员,是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增值的最直接的行为主体。集群中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能不断为企业提供新的知识和技术,科研院所中的研究人员也可以成为集群内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直接创办新的企业。地方政府主要是为集群内部知识、信息的传递以及集群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建立正确引导社会走向的投资机制、良好的融资环境和健全的法律法规等来营造适合集群发展的软环境。一般包括行业协会、商会、创业中心、各种服务中心等组织机构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可以有效协调与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发挥自身的信息、技术、投资、管理等各方面专长,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集群发展的 “黏合剂”。金融机构,为集群中的其他结点尤其是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如当地的国有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各种形式的基金组织以及借贷资本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
(二)产业集群网络的结构模型
产业集群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与外部网络之间知识、信息、资源的传递对于保持集群网络的健康发展同样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不断加强,集群通常只能完成全球产业链中的一部分环节。因此,本文在构建集群网络结构模型时,除了考虑到上面提到的几个要素,还要将集群的外部环境纳入其中。根据这些要素对技术创新形成的重要性与紧密性,可以把集群的网络分为核心网络层、辅助网络层和外围网络层三个层次,其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
1核心网络层。企业构成的核心网络层是通过一定的产业链形式表现出来的,具体表现为垂直产业链上上下游企业之间基于产业关联的供需关系,以及水平产业链上竞争企业、互补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这是一个成熟的产业集群核心网络的一般特征。
2辅助网络层。第二层网络中的行为主体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中介机构以及金融机构,主要是为核心网络中的企业提供技术、人才、资本以及咨询、培训等服务功能,实现知识、信息、资源等向核心层的流动和传递。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直接参与到创新当中,而地方政府、中介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并不直接参与创新活动,主要是为集群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集群内部企业的创新提供各方面的服务,有效促进创新的形成。
3外围网络层。该网络层是对集群网络的一个补充。集群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文化、外部市场以及外部其他相关行为主体。其中,社会文化对创新有着牵引与导向的作用,网络成员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越是接近,其思维和行为模式的一致性就越高,硅谷的成功就是根植于该地区深层次的鼓励创新、允许失败这种自由宽松的社会文化。
二、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优势分析
(一)基于核心网络层的创新互动
集群的核心网络层是一个纵横交错的企业网络,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合关系,即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每一个企业几乎都可以在集群内接触到以下三类知识源中的一部分甚至全部,一是来自从事相似生产经营活动的竞争者的知识和来自从事互补或关联产品生产的相关企业的知识;二是来自上游供应商的知识,一般依附在供应商所提供的资本品上以及相应的技术服务中;三是来自客户的知识,主要是客户的需求信息、质量标准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并且涉及所订购产品的原型实现和制造工艺。这些知识在地理上高度集中并围绕在企业的周围,核心网络里的企业通过技术学习,将这些知识通过横向和纵向的产业链输送到产业链的其他环节,促进技术的创新。
一般而言,这种基于产业链的技术学习是高技术能力企业对低技术能力企业的技术“拉动”过程,因为只有高技术能力的企业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研发新产品和技术,或是有足够的知识基础去接受外来引进的新技术。我们可以用“位势”来解释这种技术能力非均衡的现象,高技术能力企业是高位势企业,低技术能力企业是低位势企业,两者之间技术能力的差异即为企业技术能力的“势差”。
图2 企业技术学习流程图
如图2的左图所示,在一条产业链中,某个高位势企业形成之后就会产生技术的势差,这种势差会对其邻近的生产环节产生影响,在横向产业链上表现为同行之间的模仿学习,纵向产业链上则表现为上下游企业对自己配套技术的提升。邻近企业技术能力提高之后又会通过波动效应带动整条产业链,最终使产业链整体技术能力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这就是“以点带线”的技术学习方式。还有一种“线拉点”的情况,如图2的右图所示。当同一条产业链上大部分环节的企业技术都提升时,如果还有某个环节技术比较低下,就会成为整个产业链的技术瓶颈,那么该环节由于受到前后环节的压力会努力提升技术,若实在提升不了,就会再产生新的企业来替代该企业的位置。新生企业通常会比原有产业链中的技术水平高一些,且具有管理优势和成本优势,又会带动整条产业链技术水平的提升。
一般来说,高位势企业对低位势企业的技术拉动并不是一种主动的技术转移。核心网络内技术学习的方式主要有:1企业人员之间的流动。人员在企业之间的流动可以大大促进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在企业间的传递,而管理和技术人才的流动可能会带来技术领先企业创新效益的外溢。当然,这种人员流动的速率不能过高,否则会破坏知识的持续性积累,削弱企业的研发能力。2企业之间人员的非正式沟通。这是集群内知识流通的重要渠道和途径,尤其是隐性知识的溢出和分享,而非正式的面对面交流能够使不同企业的员工分享交流中的智力溢出。3企业之间的合作互动。这种合作互动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创新,各企业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前提,通过分工协作完成技术的创新。核心网络层中的企业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关系,为企业之间结成技术联盟开展合作创新活动提供了组织基础。4企业衍生。衍生出的新企业与母企业之间紧密的联系加速了集群内部的人才和知识流动,也促进了当地企业间正式合作关系的建立和非正式沟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05932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