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而言,计量经济分析分为模型设定、参数估计和模型检验3个步骤。
1)模型设定
模型是对所研究的某种现象、某种关系或某种过程的一种模拟。 模型的类型很多,例如:物理模型、图形、数学模型(如方程式)计量经济学中用的主要是数学模型。 经济模型是对实际经济现象或过程的一种数学模拟,是对复杂经济现象的简化与抽象。 经济现象或过程变化的规律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却很可能是未知的,模型实际是研究者对这种规律性的某种认识和某种界定。
计量经济模型的基本要素主要由3部分构成:经济变量、经济参数和随机误差项。 经济变量是表现经济变量相互依存程度、决定经济结构和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因素(通常不能直接观测)。 随机误差项是模型中没有包含的所有因素的代表,而包含随机误差是经济模型与计量经济模型的根本区别。 例如:Y=α+βX+μ,Y——消费支出,X——收入,μ——随机误差项,α、β——参数,这里的β是边际消费倾向。
2)参数估计
经济参数是变量间数量关系和经济数量规律性的具体体现,获取经济参数的数值是经济计量分析的主要目的。 为什么要对参数作估计呢? 一般来说参数都是未知的,参数又不可直接观测,由于经济关系有一定不确定性,存在随机误差,参数也不能通过变量值去精确计算。只能依据变量的观测值,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对参数加以估计。 如何通过变量的样本观测值,科学、合理地去估计和检验总体模型中的参数,是计量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3)模型检验
对模型加以检验,主要是因为:①建立模型的理论依据可能并不充分;②用于模型估计的统计数据或其他信息可能并不可靠;③样本可能较小,所得结论可能只是抽样的某种偶然结果;④可能违反计量经济方法的某些基本前提(或假定)。 模型检验的主要内容有:对模型和所估计的参数加以评判;判定模型及所估计的参数在经济理论上是否有意义;判定用于估计参数的方法是否符合其假定前提;判定所得估计结论在统计意义上是否可靠。
首先,数据是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数据按照来源,可以划分为微观调研数据、机构统计数据以及实验数据。在广为使用的调研数据和统计数据中,系统性误差包括测量误差和样本选择常常存在。如果无视这些误差,可能使估计结果不能满足一致性。如果数据存在系统性测量误差,工具变量方法通常是主要的解决方案;如果数据存在系统性的样本选择问题,Heckman方法是广为使用的校正方法。
其次,从模型的角度来说,任何模型都包括环境假设、机制以及求解3个组成部分。其中,环境假设对计量经济模型的正确使用尤为重要。在运用计量模型时,必须要清楚了解他们的假设条件,并对这些条件作必要的检查和检验。计量经济模型区别于统计模型最重要的假设:变量的外生性、许多因素可以造成变量内生性问题。工具变量是对内生性常见的检验和校正方法。可是有些研究中,工具变量无从寻找,就必须要依靠实验经济学的方法。
伪回归在计量分析中也不鲜见。伪回归可能是由模型本身原因造成的,也可能是数据结构造成的。计量经济学是结合了经济学理论和统计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没有经济学理论基础的计量经济分析,很可能会导致伪回归结果。某些特殊的数据结构,如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或非平稳的空间数据,都可能导致伪回归结果。
再次,计量经济学的基础虽然是统计学,但是两者之间还存在一些差异。由于技术上的限制,现有的计量经济模型的检验还是基于统计检验,所谓“显著性”都是统计上的显著性,这不同于“经济上的显著性”。在实证分析中,在讨论估计参数在统计上显著性的时候,也必须要讨论经济上的显著性,后者有时可能更重要。
最后,计量经济学的估计结果通常会被运用到政策分析中去,但是Lucas批判(1976)认为参数的估计值可能会随着政策的变化而变化,使计量经济学无法为政策分析服务。为了应对Lucas批判,计量经济学家提出了变量超级外生性的概念。条件于超级外生的变量,数据产生机制对估计参数结果没有影响,这时的政策分析才有意义。
以上就是关于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步骤全部的内容,包括: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步骤、如何正确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