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图像识别功能的ai智能模块会与什么模块进行数据交互

含有图像识别功能的ai智能模块会与什么模块进行数据交互,第1张

含有图像识别功能的ai智能模块会与语音模块进行数据交互。智能机器人三大核心技术模块:交互+感知+运控,含有图像识别功能的ai智能模块会与语音模块进行数据交互,语音模块会收集各种声音后,通过功放模块让大众听到,使其接收和播放都灵活自如。

不久前,在荣耀V10发布会上,赵明说2017年是AI的元年,当然,这已经不是华为在手机AI领域的首秀,10月份,华为搭载麒麟970的Mate10已经惊艳了世人一次。而且早在一年前,荣耀就推出了在当时极具科技感的荣耀Magic手机,将传统的被动交互变为主动交互。手机市场中,跑的快的已经开启了人工智能的大门,跑的慢的也已经在规划方案。相信紧接全面屏的风波过后,会迎来人工智能的大潮。

综合目前发布的几款机型,AI在手机上的运用大致可以理解为基于大数据的运算,进行图像、场景、行为的智能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主动提供相关解决方案,将被动的交互过程主动化。可以说人工智能离不开大数据运算与分析,需要CPU有强大的专业运算能力,这也是使得众多手机厂商望而却步的原因,华为推出内置独立NPU(神经网络运算单元)的麒麟970芯片可以说是明智之举,使得在保证功耗的基础上实现大数据运算与分析成为可能。以下将介绍目前AI在智能手机中的应用。

AI相机: 在双摄镜头已经成为旗舰标配的今天,硬件结构日益趋同化。得益于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领域的超强计算分析能力,传统相机开始在软件上寻求又一次突破,代表性的功能是拍摄物体识别,在取景的同时智能实时识别拍摄物体,根据拍摄物体的属性自动调节参数设置,在同等硬件条件下,通过软件算法拍出更好的照片,在此过程中,用户不必自己去调节各种专业参数,相机会根据物体快速为你匹配最佳的参数设置,一键拍出好照片,摄影小白秒变大师。

AI语音助手: 手机中的语音识别近年来本一直不温不火,存在感极低。直到今年,语音助手以智能音箱和家庭控制中心的身份出现,语音这种人机交互方式又一次被重视起来,而且基于人工智能,语音助手获得了巨大进步,表现在复杂语义识别与多轮 *** 作上,语音助手不仅仅只是识别一个语音所代表的文字内容,开始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并根据这句话的含义去进行相关 *** 作,比如对华为最新的语音助手说“手机太卡了”,手机会自动清理后台内存,调整资源分配,提升系统性能。虽然语音助手获得全新升级,但能否摆脱目前的境遇,还很难说,对用户来说,语音助手对场景的要求过高,广大学生在课堂上无法使用,广大上班族在办公室无法使用。使用场景这一根本问题始终限制着语音这种先进的交互方式在手机上的运用。

主动推送: “主动推送”也是智能化的一种表现,手机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开始了解你,试着去懂你,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通过对场景的分析,结合时间、位置等信息,主动推送相关服务,例如华为EMUI80中的智能提醒,能够通过场景和大数据分析预测你的意图,智能推荐给你可能需要的功能,令你的 *** 作事半功倍。虽然在场景的识别上有很大难度,但相信随着AI能力的提升,手机会越来越懂你,在你需要的时候主动为你提供准确服务。

受制于硬件和场景因素,基于移动端的交互方式,已经很难有较大改善,不同的产品可能只是某个按钮的位置或页面的结构的不同。人工智能的出现,传统的交互方式得以再一次升级,从表面上看在于减少交互过程,通过智能化的途径将传统的 *** 作链条再一次变短,实际上是由被动交互向主动交互的转变,越来越像一个“人”,像人一样思考,像人一样行动。从更高的层面去改善交互过程和用户体验。不经意间,手机已经为你准备好了一切。

人工智能在手机产品中的运用,短期内来看,只能说仅仅在入门级别,或说还处在试探的阶段,因为仅仅靠手机本身的智能来改善各个场景下的用户体验还是局限的,手机中有大量的第三方APP,简单点可以说用户是为了使用这些APP才使用手机,用户除了与手机本身交互,还与手机内的各款APP进行交互。不仅手机本身要智能,各款App也需要智能,只有App与手机本身能够完美配合,才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智能体验。而且目前各厂商所谓的人工智能,仍有较大水分,像抬手亮屏这些功能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智能,要实现真正的全面性的人工智能,还需要手机厂商、各大互联网公司共同努力。

2020年正式开启,回首云计算市场,充满了变化与挑战。2019年是5G商用元年,也是云计算提速发展的关键之年,从云计算到5G+云计算,再到5G+AI+云,变的只是技术的优化升级,不变的是云计算将始终作为基础设施赋能各行各业的初心。

11月7日,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19上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19上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IaaS/PaaS/SaaS)达到542亿美元。可见云市场的蛋糕在不断扩大,因此,各大互联网巨头都在加码云市场,以期在5G规模部署前占据市场优势。

云计算下半场已启,5G+AI+云成重要引擎

10月12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显示,2018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9628亿元,较2017年增长392%,2019年产业规模预计超过千亿,达到12907亿元,到2021年,产业规模将破2000亿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为,以“5G+云+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它们的交叉融合,正在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基础设施,也成为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重要引擎。

借助云计算,企业可以更为轻松地解决流量的突发问题。比如说在2019年的天猫双11狂欢节中,云计算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能够成功的帮助平台抗下544万笔/秒的流量洪峰。

除了可以抗住巨大的流量外,云计算也在将触角运用到众多5G业务场景中,比如5G自动驾驶,通过车联网,车与车间可以通信,AI对实时场景和周围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边缘终端再通过车联网与云端连接,实现数据传输与回传,最终为驾驶员提供建议甚至是自动驾驶。又如5G智能医疗,此前的远程医疗手术充满了不确定性,原因在于4G网络承载的图像传输和时延无法满足手术要求,然而5G具备的eMBB、mMTC还是URLLC等特性都大幅改善了行业的底层连接环境,AI和云则聚焦行业提供具备智能化的高效处理能力。

毫不夸张的说,云计算领域会因为“5G+AI”的双重组合之下,迸发出更大的活力。当前,云计算下半场已经全面开启,一方面,云+5G可为企业智能累积战略性数据资源;另一方面,AI的发展和普及亦需要云+5G搭桥铺路。如此看来,5G+云+AI已然成为了信息通信产业实现升级的“固定搭配”,也是实现数字化创新的融合驱动力。

机遇与挑战往往是共存的,众所周知,5G已经进入到了快速发展时期,而5G的规模化运用会对云平台造成较大的冲击,不过只有云厂商跨越了这一规模门槛之后,才能够实现技术的全面创新。但不管怎样,“5G+AI+云”的发展战略始终是未来的云计算行业中的另一个潜在的需求。

互联网巨头纷纷加码,运营商开启“逆战”模式

有专家表示,我国云计算市场尚处于产业导入期,对标全球云计算发展史,未来国内云市场也会走向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华为云有望四分天下。

阿里云在国内具备先发优势,同时在PAAS层进行了大量技术研发与创新,具备高客户粘性,叠加国内政策导致国外云计算厂商入华面临较高壁垒,未来阿里云在国内公有云市场龙头地位有望持续强化;腾讯云厚积薄发,借助其在云游戏和云视频方面的优势,以及微信、小程序等强大的生态转化能力,结合自有生态打造差异化竞争;金山云背靠WPS在政企市场发力,同时拥有西山居游戏和小米生态等,持续为IAAS导流;华为于2018年底重组了“Cloud&AI产品与服务”,2019年一季度又将IoT、私有云团队合入CloudBU,在2019年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发布了Atlas900(全球最快AI训练集群)和基于升腾的华为云EI集群服务,大力发展AI+云,未来将以打造混合云为核心战略。

除了具有互联网“基因”的云厂商纷纷加码外,国内三大运营商在今年的云市场动作颇多。

11月15日,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在2019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重磅推出全新品牌——移动云,致力打造“5G时代,你身边的云”。这意味着移动云已升级为中国移动在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各领域对外云服务的统一品牌,也标志着中国移动将在5G时代正式发力云计算。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吴世俊表示,移动云的目标是在三年内进入国内云服务商第一阵营,未来三年内云投资总规模在千亿元以上。

中国电信天翼云在技术上借助合作伙伴力量,助力政府及工业客户进行数字化转型,打造云、5G、边缘计算等典型场景。经过十年深耕发展的天翼云已形成2+31+X全国资源布局,致力于打造了一朵无处不在的云。据IDC及信通院数据显示:天翼云公有云市场份额全球第七、全国排名第二,已成为国内第一阵营的云服务商。

中国联通是边缘计算试点方面的“先行兵”,在上海2019MWC展会期间,中国联通——正式揭牌“5G+边缘云业务运营中心”,以期通过MEC边缘云“1个业务运营中心、10个孵化基地、100个行业应用、1000个边缘节点”赋能5G千行百业。当前,联通MEC边缘云聚集了产业链上诸多优秀的合作伙伴,已在国内20余个地市开展试点,陆续打造了智能场馆、智慧安防、智慧港口、智慧水利、智慧校园、云游戏云VR等应用示范标杆,为5G规模商用铺垫了应用之路。

云业务的不断发展会是运营商未来一段时期内所倚重的重要增收来源,但却要面对巨大的挑战和竞争,不过运营商可以利用自身网络资源优势在5G时代勇立潮头,“逆战”云市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石立峰表示,运营商可以通过“云网一体化”解决方案将应用、云计算、管道和客户连接起来,提供端到端、完整、灵活、可扩展的方案。通过构建“云管端”协同的“网络+云”基础设施,将网络作为一种可配置、按需调用的服务给客户。

云计算驱动产业升级,云游戏迎来爆发点

游戏产业的变迁本质上是信息产业的缩影,背后的逻辑在于从软件业到网络服务业,再到云化,是不断进化的过程

今年6月中国5G牌照的正式发布,对于国内的游戏产业而言不亚于是一场地震。伴随5G+AI等创新技术的强势驱动,游戏行业也将迎来一场全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市场潜力。当下,不少游戏厂商正在将5G+AI视为游戏产业升级的新引擎,成为在游戏红海竞争中突出重围的杀手锏。

比如今年风头正劲的腾讯即玩、咪咕、达龙云、小沃科技等云游戏平台服务商,以及腾讯游戏、网易游戏、完美世界以及三七互娱等新一代的游戏开发商都在积极布局5G云游戏产业。国际市场上的参与者也是有增无减,包括以微软、索尼为代表的云游戏平台,Amazon、IBM在内的云服务平台,AT&T、T-Mobile为代表的网络运营商已经率先抢滩云游戏产业,并占据生态系统的关键一环。

为何如此多企业聚焦于云游戏,未来市场规模有多大我们恐怕需要从三个维度去思考:首先,云游戏极大降低了对硬件的要求,因此会衍生出一个硬件替代的市场规模,业界预计这一市场规模将是170亿元;其次,云游戏将重构游戏产业链,导致应用商店被弱化,市场蛋糕由此发生转移而带来近500亿元的市场规模;最后,游戏门槛极大降低,用户增量和ARPU值降大幅提升,这将是360亿元的市场规模。综上,有分析机构表示云游戏产业将是千亿级的市场规模。

事实上,云游戏本质上是基于云计算的交互型在线视频流,所有游戏将在服务器端运行,用户通过鼠标、键盘、手柄输入的信息直接传送到服务器端,服务器将渲染完毕后的游戏画面通过网络传送给用户,实现用户与服务器端游戏的交互。

由此带来的好处是: 一,门槛降低,尤其是硬件设备方面;二,跨平台,突破时空限制,比如以前玩某一种游戏形态,只能特定场景,云游戏随时随地突破时间空间;第三,防黑产,可以杜绝外挂和盗版,这对游戏产业是很大的进步。不过,前景尚好,挑战犹存。结合当下阶段,云游戏的挑战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首先,网络要求,云游戏普及关键在于时延,其次,额外带宽,甚至是云资源成本;第三,消费习惯改变,对于玩家还有市场而言都需要培育。

手机中国新闻1月10日晚,伴随着荣耀Magic V的发布,全新的MagicUI 60也正式亮相,基于AI能力的随心交互,成为了AI进化的续梦之作。也正是MagicUI 60,勾起了无数老用户对于第一代Magic智慧能力的执念。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全新的MagicUI 60都有哪些新体验吧。

大文件夹设计,更大尺寸,空间大了,应用能更快地一触直达,通过长按小文件夹,即可显示为大文件夹;上滑应用图标,展开服务卡片,便捷预览信息,还能直接固定至桌面,带来更简约的使用体验;YOYO建议·卡片集,会根据你的学习、工作、生活、商旅等场景,提供贴心的桌面卡片提醒,在设置-智慧助手-YOYO建议,确认航班出行、地铁乘车码、日历等服务开关开启即可。

YOYO建议·APP建议,会根据你的习惯和场景智能推荐APP,无需繁琐查找,日常使用的APP随时可用,双指捏合主屏幕,点击桌面卡片-YOYO建议·卡片集,左右滑动选择APP建议布局样式;复制翻译功能,复制不认识的外文,主动为你快速翻译;OS Turbo X保留更多的后台应用处于在线状态,应用更快速从后台零等待恢复到前台;GPU Turbo X带来了更流畅的 游戏 体验和更低的功耗;Link Turbo X秒切优质网络,超低时延,无感切换。

MC模块与IO模块交互。IO模块与AIClient交互,作为AISDK的数据输入输出控制-MC模块与IO模块交互,将数据分发至AISDK后端的UI和AI模块,并做一些业务逻辑的管理控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07565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1
下一篇 2023-05-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