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骡马市源于唐而得名于明 此街原为唐长安城少府监所在地,唐末以后渐为居民坊巷。唐代的时候,这个地区叫“耳窝坊”。 盛唐的长安城,置 110 个民坊,其中官府专门设“东市”和“西市”两坊,进行商业交易。唐末国运衰落,都城东迁洛阳,长安城内的皇城筑为新城,皇城少府监处渐成为居民坊巷,元朝时称为太平坊。 [ 注 4] 明朝时因东门大街贯通和钟楼东移,使原来聚集在西大街的商业中心逐渐东移到以钟楼为中心的商业圈。所以靠近钟楼又接口于东门大街的骡马市街市也逐渐形成。 1369 年,明朝大将徐达攻克元奉元城,随即改名为“西安府”。这也是古都西安发展史上首次出现“西安”这一名称。明朝为加强戍边,将西安府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军事重镇, 因此对城池进行扩建,东城墙和北城墙各向外延伸出三分之一,即形成今日西安城墙的规模。城内将原五代、北宋、金、元相沿袭的唐景风门街,随东城墙外移而向东延伸至新东门长乐门,改称为东门大街。特别明万历十年 (1582 年 ) 又将钟楼由西大街广济街口向东迁移到今址,从而形成了以钟楼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辐射四座城门的城市格局。 骡马市街市的形成应是在明万历末期。明《西安府城图》有记载,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的时候,到处是牲畜交易市场,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文献,据此推算,骡马市这条古老街道的名称,到现在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了。 明朝人张瀚在《松窗梦语》卷四《商贾记》中曾有十分生动的描述:“河以西为古雍地,今为陕西,山河四塞,昔称天府。西安为会城,地多驴马牛羊,旃裘筋骨,自昔多贾,西入陇蜀,东走齐鲁,往来交易,莫不得其所欲……至今西北贾多秦人”。在明朝,由于实行“以茶易马”的戍边制夷政策,陕西边防地区犹如今天广东的深圳经济特区之初,能享受一些特殊优惠政策。如明洪武五年(1372年)以陕西茶易西番马,“用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所以陕西商人以陕西为中心,奔走于西北、西南,输茶于陇青,贩盐于淮川,运布于苏湖,销烟于江浙,号称“陕西商帮。”[注6]尤其骡马交易,据《明臣奏议》卷十《马步升:巡抚事宜疏》记载,明弘治年间,有陕西、河南客商,贩卖骡马,每年约有数万匹,俱从潼关经过,然后到河南、山东一带销售。 2,清代至今 据清康熙元年 (1662 年 ) 西安府《咸宁县志》记载:“城内有粮食市,今在四门牌楼;……骡马市,跌水河东; [ 注 5] 羊市,县治东;……木头市、方板市,开元寺东;瓷器市、鞭子市、竹笆市,具在鼓楼前;……”之后清乾隆三十九年 (1774 年 ) 的《咸宁县志 县治东路图》,更是标出了“骡马市”街名。 到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浣舆图馆测绘的《清西安府图》中,骡马市已赫然为“骡马市大街”。其时之骡马市大街,南北走向,北接口东门大街,南抵东木头市街,长360多米,宽达30多米,街道两旁栽有拴牲口的木桩,还有骡马店,为远路客商栓养牲13 1900年(即所谓庚子年,就是光绪26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尸体纵横首都街衢,圆明园的火光直冲霄汉。这时慈禧这个暴君仓猝挟持光绪皇帝经热河绕道山西,于1900年10月19日西逃到西安。住入北院门巡抚衙门内(今西安市政府)。当时正是旱、蝗大灾的年代,陕西饥民超过300万。赤地千里,饿殍遍野。这位“慈悲为怀’’的“老佛爷”装出假惺惺“爱民如子”的样子,下令在“尉迟宫’’设粥局,放舍饭,每人每日仅一瓢小米稀饭。偌大的西安城,仅此一处,因而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将狭窄的小巷子,挤得水泄不通,饥民常为一瓢稀粥,在争先恐后,吵闹声中,花去整整一天时间。就这样,黑心的主管官吏,除直接克扣粮食外,且为了节省燃料以中饱私囊,竟将石灭掺入锅中,表面看见锅中冒泡,实际锅并未开;如此害得许多饥肠辘辘的饥民,喝粥后上吐下泻,胃肠溃疡,导致穿孔,好多人在疼痛难忍及脱水状态中,眼看着一个个一命呜呼! 现在商业步行街的东北侧原南柳巷小学(已拆除重建纳入整体建筑中)清朝末年人们称其为尉迟宫,是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敬德的府第。当时陕西大年荒,慈禧太后曾在这里放过舍饭。 1966年改名工农街,1972年恢复原名。五十年代后,在新的形势下,一些商铺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一下子瞄准了旅店这个行业,仅在1952年和1953年之间,如雨后春笋般的先后办起了二十四家旅店,其中除了光明,中和公、惠民,新时代等四家较好的旅社外,其余如益民、同鑫、德盛、兴记、五一等二十家都是小店。但是这些设备简陋的小客店收费却非常低廉,通铺一人每晚仅收两角钱,二人房间八毛和一元不等,非常适合劳动人民住宿。特别是每年“五一节”和“国庆节”前后,四面八方的市民们云集西安观礼。因此各个旅店家家爆满,晚上“走廊”和“过道”都住满了人,每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呈现出节日一片欢乐气象,热闹非凡。 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以后,西安市福利公司(即今市服务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对骡马市旅店业做了全面统筹安排,首先在“新时代旅社”和“仁义客店”的基础上翻建了“东亚饭店大楼”,将 “兴记”和“宝德福客店”,合并为“农民旅社”。(即今华澳酒家)“五一”和“于家客店”,合并为“劳动旅社”。(2001年拆迁)后市文化局也在“同兴”和“德益店”的地址上,修建了一座小剧场(即今西安文化艺术服务中心大楼),由于规模不大,只适合一些一般小型剧团在这里演出,剩余十余家客店全部撤消。 进入八十年代,改革的号角吹响了,各方的个体户,都涌向骡马市前来淘金,整齐有序的活动营业房,排满了街道两侧,同时,这里居民也把自己住的临街房改造后租给个体户经营。这个市场经营的服装高、中、低档都有,花色品种样样齐全,生意红火,市场活跃。 到了九十年代,又在骡马市的北口,竖立起了一座“骡马市服装一条街”的高大牌楼 07年夏季,骡马市正式被改建开放为西安地区第一条商业步行街,营业面积达7万余平米。内有真雪滑冰场,5星级**院等娱乐场所,成为是西安地区重要的商业购物中心之一。 三,骡马市的三意社和茶馆 骡马市牲畜交易市场在三意社(即今西安市青年秦腔艺术团)南侧,成立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至今已有七十一年的历史了。占地约五百平方米,城乡各地的市民们,每天在这里进行骡马交易,后来这个交易市场不断交易骡马,场地显得狭小,于是在三十年代后期迁到西关稍门去了。 在交易市场的东旁边,有一个名气不小的 “毛家茶馆”,门口放着几张茶桌,供顾客喝茶,到这买卖骡马的市民们,不少的人都是这个茶馆的坐上客,他们一边喝着茶,一边袖口内捏着码子,(用手指头表达骡马的价钱)讨价还价直到生意成交。此外毛家茶馆门前还有一个象棋场,天天有人到这里下棋,刘道平先生(解放前后都是棋坛名流)曾在《说古道今》选文中说:毛家茶馆是老店主毛友邻在1870年前后,(清同治年间)开设的,而且还制了一盘枣木棋子,摆在门前招览茶客,因此全市象棋名手,常常云集毛家茶馆砌搓棋艺。到了第二代店主毛振海更是爱棋如命,因之,三十年代的象棋四大金刚赵栓柱、王新民、秘洞和尚、尹和亭及刘道平、王羽平、谢惠成等名手,经常光顾毛家茶馆,在这里进行象棋比赛,交流棋艺,以棋会友。 四,骡马市一带的小巷 骡马市全街由五条巷子组成,能知道这五条巷子的人,恐怕也不会太多,这五条巷子从北向南依次是“水车巷,肋子巷,(解放后改为西柳巷)马王庙巷,戴家巷,惠家巷”,除了肋子巷的交通能四通八达以外,其它都是死巷子。先说一下“惠家巷”,巷长不过五十米,巷内仅住了王姓一大户人家,五弟兄分居前后院。三十年代中叶的时候,集义社(尚友社前身)从三意社分化出来以后,戏园子的大门就设在这个巷子内,这样骡马市就有了两个秦腔戏园子,但是不到一年的时间,集义社又将大门迁到东木头市去了。(即今尚友社的大门) 再说戴家巷,此巷长约七十米,共有十个院落,九号住着复兴泰银号副经理吕秀山,此君平易近人,常在巷口对面赵家茶馆品茗,也能和下层市民说上三言两语。三号住着于福田老先生,他在巷口摆了一个纸烟摊,生活也能过得去。老先生有一个“绝技”,能治外科许多疑难病症,如:连疮腿、疱疹、乳腺痈肿以及无名肿毒等症,真是“手到病除”,看病从不计较价钱 ,医德甚好。特别是骡马市的人看病,更是分文不取。他不是专科大夫,可是经他的手不知治好了多少人的病。可惜老先生去世太早“秘方”没有流传下来。 解放后尚友社的学员班住在巷子的五号,“尚子辈”以下不少的演员都在这里经过培训。“三意社”社长苏育民(1956年陕西省会演一等奖)也在此巷子内住过一段时间。后来名演员李爱云(1956年陕西省会演一等奖,国家一级演员)和他的丈夫奏腔二团名作曲家魏钧也在这个巷子内住过。 在戴家巷口,有一赵家轿车铺,(街北口还有于家和王家轿车铺,五十年代初这三家都转行旅店业)这种轿车的样子,和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坤坐的那种车一样,只是骡马市的轿车比和坤坐的那辆车要阔气的多。比如,结婚用车就很讲究,车外必须用一套鲜艳料子的车围(车套),车内铺放质地好的坐垫,内眷坐车还要挂个窗帘,此外,车轮也要洗的干干净净。三、四十年代,西安的交通工具,除了洋车,惟有轿车就是上等的交通工具了。 在轿车铺的北面有一个“正德元”洋车租赁行,有八、九辆“洋车”(人力车),专供下苦的穷人们租赁,他们每天早上从行里把车拉走,(拉车前必须找妥保人)到晚上回来交车,并且要交清当日的租车费,不能赊欠。 紧邻“正德元”的北侧是“马王庙巷”,因供奉“马王神”故此得名。巷长约七十米,仅容一辆架子车出入,巷内住了不足十户人家,“马王庙”就在巷子的中间,每年农历六月十七至十九日,西五台菩萨圣会的时候,“马王庙”也向市民开放三天,以供善男信女朝拜。此外,骡马市还有一个群众组织起来的“铜器社”。(由锣鼓铙镲云锣等组成的一种打击乐器)在庙会期间,全市近百座寺庙都要朝拜,进入庙后开始奏乐,(铜器音乐共三个节章),然后由一人开赞诗,(有一定的板眼腔调)什么神开什么赞,如关圣帝君赞是“汉封候宋封王清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观音菩萨赞是“南海紫竹普陀山,玉瓶杨柳救苦难,大慈大悲莲台坐,佛光普照万民安”。唱的词有“佛爷高调”,“关老爷桃杏花”,药王词“长安城”,还有“乱八仙”,“终南山”,“天发芽”,“五云登空”,“彩花浪子”,等数十首曲词。就这样要跑遍全市所有的庙。 ------------------------------------------------------- 成都骡马市一带: 包括正府街、西玉龙街、玉带桥街、青龙街、羊市街等街道,一直都是老成都的繁华之地。那些古色古香的书店、中西合璧的建筑、极富特色的美食,颇有老成都特色。 妙趣横生骡马市 幼年的我,曾对一件事颇感奇怪,为什么正府街被拦腰分为两段,而让人民中路二段从中间穿过?后来,我遇到了一位居住在正府街的老人,询问他关于骡马市的旧闻。说起往事,这位老人很兴奋,他仔细地回忆很久很久以前的骡马市旧貌:骡马市原是街名,而非片区名。它呈拐棍形,到现在青龙街口就拐弯了,不像现在是拉伸的直通北门万福桥。街的北面有一大川饭店,为旧时成都最大最高档饭店之一。1936年8月12日,这里发生过打死两个日本人的“大川饭店事件”,轰动一时。此外,口子上还有一个小制烟厂,是成都最早的香烟工厂(成都卷烟厂的前身),生产出的“太和牌”香烟在当时十分畅销。 但为什么“正府街”被分为两段呢?他接着说道,1954年,因火车北站成渝铁路通车,为连接火车北站和市中区,遂将尧光寺一部分拆了,并把原“府刑厅”也拆除一部分,将它打通至万福桥。 老人还提到,骡马市一带,曾有个著名的尧光寺,里面有明代铜铁铸的佛像,寺宇宏伟。其实,这一片著名的庙宇还不少。上世纪80年代时,我常到八宝街红光商场购买日常生活用品,见商场后面有一个类似庙宇大殿的古式建筑,上设有烟酒门市和茶铺。我也常到这里的茶铺喝茶。一位老茶客告诉我,这红光商场以前是清代“真武宫”,因藏有部珍贵佛经,为慎重起见,指定僧徒守护,庙门前的“守经街”因此而得名。除尧光寺和真武宫外,骡马市片区寺庙众多。如青龙街的炎帝宫、铁箍井街的龙王庙等。 小时候,我还曾在正府街上看见过一堵巨大的照壁,父亲告诉我,这是蜀汉诸葛亮丞相府遗留下来的。因是石壁,历经战乱及火灾均得以保存。父亲还指着照壁旁一石碑说,上面刻的字是“此蜀汉丞相诸葛照壁也”。正府街有一条死巷,叫“照壁巷”,这能证明照壁确实存在。 有照壁的地方,应是皇宫或府衙。骡马市片区也曾一度风光,是成都官府衙门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署前街因处在清代“成都县署”(现红光小学是它的后半部分)前面而得名。西府街因位于正府街“成都府”的西边而命名,此街后又分为南街、北街。民国时的“成都市教育局”也设在青龙街成都县中(现十三中)旁边,后来改为小学,再后来又成了银行。 而更有趣的一条街道,是江汉路。这附近的街道多是外省地名,什么昆明路、洛阳路、白下路等,让我一直想不通。据说,江汉路在清代叫“苦竹林街”,附近多是蔬菜地,许多普通百姓靠种菜为生,这和外省扯得上什么关系?后来,我才从一个老抗战军人处得知:抗战时,当时的中央军校有许多分校设在附近。昆明分校所在地就取名昆明路,洛阳分校所在地即为洛阳路,南京分校设置地就命名为白下路(因南京古称“白下”),江汉路是武汉分校所在,因武汉地处江汉平原,故把“苦竹林街”改为“江汉路”。抗战时,这些学校还培养了不少抗日将士。 书香弥漫玉带桥 那时的西玉龙街、玉带桥街一带,也是我常去的地方,那里书店书摊多得不计其数,大大小小近200家。我还记得一些书店的名称,如存古山房、清古书屋、大大书店、清雅斋、三益堂等。大多卖些古旧书籍,还有旧连环画。我呆在那些书店里饱览了《一枝梅》、《蜀山剑侠》、《西游记》、《薛仁贵》等,常常站着翻看整整一上午,直到脚酸腿麻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西玉龙街的古旧书市场是全市三大古旧书市场之一,另两处是学道街、祠堂街古旧书市场。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西玉龙古旧书市场更趋繁荣,连相邻的锣锅巷、白丝街、鸡市巷、同福巷、大红土地庙街、大福建营巷都出现了许多设在住家户院门前的书摊。品类之繁多,令人目不暇接。我在那儿淘到不少线装书,如《东坡乐府》、《欧阳文忠公文集》、《小山词》、《诗韵合璧》等,如获至宝,赶忙买下来,一直珍藏至今。西玉龙街的“成都市西城区古旧书店”一直维持到1966年夏才关门。 1967年,我在十三中任语文教师。十三中位于青龙街27号,历史颇为悠久,而我最怀念的便是校内中西合璧的建筑。那些房子组成五个大小不同的院子,既独立存在又相互依托。最妙的是学校图书馆,设在一传统歇山式院门内,古色古香,院内栽满各种花草,中间有一个大四合院,采光充足,很适宜学子们读书学习。各建筑之间皆有回廊连接,即便是刮风下雨的日子,我也能安然从居住的二层小洋楼赶到教室上课,衣服一点不被雨打湿。大太阳时,回廊上两边的树木绿阴如盖,感觉不到暑热。 1984年,原校办翻砂厂被拆除,工人们挖到一个巨大的石碑,上书“墨池图书馆”,乃是国民革命军将领孙震(字德 *** ,也是树德中学的创始人)题写的。何谓墨池?传说这十三中曾是西汉文学家扬雄著书立说的地方,为成都一著名古迹,也是成都继石室书院建立的第二家书院――墨池书院,算起来已有二千年历史了。据一些老教师介绍,先前的洗墨池旧迹亭台楼阁依然,池塘上还有小桥,塘可泛舟、也可垂钓,岸边银杏参天,桃李芬芳。 看来,这一片之所以书香弥漫,原来是有渊源的。 骡马市名人 骡马市一带,除了有洗墨池这一园林式建筑外,还有位于小福建营巷的私家花园“蘧园”,(俗称“龚家花园”)、八宝街的“孙家花园”、骡马市街的孙元良公馆等,这个孙元良,就是名演员秦汉的父亲。而老成都著名的装裱店“诗婢家”曾经迁到过羊市街,店主郑伯英装裱技术精湛。徐悲鸿、张大千、黄君璧、董寿平等大师的作品均在此装裱,于是该店铺声誉日隆,店主也收藏有大量珍贵的名人字画。 我在十三中教书时,要经常走访学生家长。所以这一带的大街小巷深庭广院几乎被我走遍。一次我到千祥街一院子走访。一个住户告诉我,这个院子以前是一个女**演员的家,她叫黄侯。这使我大吃一惊,该小院居然隐藏着中国**业、成都**制片业的一段历史。 1932年9月,成都最早的一家**制片公司――大同影片公司,在这里摄制完成了成都**史上第一部影片:《峨眉山下》。主演是黄氏三姐妹:黄侯、黄今、黄美。无独有偶,成都第二家**制片公司也诞生在千祥街附近的灯笼街,1938年秋,从外省迁往成都灯笼街的“西北影业公司”成立,后来摄制出了《千秋万岁》、《无限生涯》等影片。 成都1949年以前总共只有这两家**制片公司,居然都诞生在骡马市片区内。后来位于互助友爱巷的十三中“华协**院”能迅速蹿红,或许是沾了紧临的千祥街、灯笼街的光。 青龙巷也是一个卧虎藏龙之地。我校地理教师朱××的儿子朱成,是著名雕塑家,住在十三中宿舍青龙巷8号院子内。我认识他时,他还是西昌知青,因同龄的缘故,颇有交往,他从小就有美术细胞,读十三中时,是班上壁报的美术编辑,而且喜欢耍泥巴,雕塑一些人物等。后来,他的作品《千钧一发》得了个金奖。《千钧一发》这个雕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朱成也因此而一举成名。 美食佳肴云集 我常光顾骡马市的“茶乐园餐厅”,这是一家中外驰名的川菜馆。1966年以前,它叫“晋乐园”,后改为“红旗餐厅”,最后更名“茶乐园餐厅”。餐厅是园林式的,饭厅如回廊,环绕一个大天井。 我们十三中语文组经常在那儿聚餐搞活动。中午,生意兴隆得很,每个座位后面都候着下一批食客。那时,我最爱点的菜是“焦皮肘子”。皮子焦黄酥脆,里面白嫩细糯,肥瘦兼有,下面垫着白菜。吃了一回想二回。 “陈麻婆豆腐餐厅”离我们也不远,紧邻骡马市的西玉龙街上。每次去就餐,必点一份“麻婆豆腐”。只见红油中豆腐细嫩酥浑,少许翠绿的蒜苗,炸得酥脆的牛肉臊子,香味扑鼻,令人食欲大开。 铁箍井街的得名是由于街上有一水井,井口用铁箍箍着,以免水桶碰坏。街西有一米花糖店,制作的米花糖酥脆化渣,新中国成立前,老成都的不少达官贵人也来此大批订购。羊市街更有一家成都名小吃培训中心及名小吃店,汇集了成都数十种小吃,到该店可品尝到成都任何一款小吃。我曾多次带客人到该店一品佳肴,客人皆赞叹:成都美食甲天下,骡马美食甲成都。 青龙街东口“古包子”的大包子使人垂涎;“香积厨”的什锦煨面、圆盅仔鸡远近闻名;“张凉粉店”生意兴隆;“痣胡子龙眼小包”最早是在青龙街打响的,而且那痣胡子的“千层饼”更是一绝。我有时早上就买千层饼充饥,那要排很长的班才能买到。此外,骡马市片区八宝街的“刘鸡肉”西大街的“谭豆花”、铁箍井街的“米花糖”也享有盛名。 我记忆中的骡马市一带,就是这样多姿多彩,早在我年幼之时,这一片就是老成都的中心地带。时至今日,它繁华依旧,但它的昔日之貌早已不复存在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