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升空73秒后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根据调查这一事故的总统委员会的报告,爆炸是因一个O型封环失效所致这个封环位于右侧固体火箭推进器的两个低层部件之间失效的封环使炽热的气体点燃了外部燃料罐中的燃料O型封环会在低温下失效,尽管在发射前夕有些工程师警告不要在冷天发射,但是由于发射已被推迟了五次,所以警告未能引起重视
这次事件是人类航天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载人航天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亿美元,并使航天飞机停飞近三年同时,它让全世界对征服太空的艰巨性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挑战者”号的宇航员是人类航天事业的先驱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他们是:机长弗朗西斯·斯科比(46岁)、驾驶员迈克尔·史密斯(40岁)、宇航员朱迪恩·雷斯尼克(36岁)、罗纳德·麦克奈尔(35岁)、鬼冢(39岁)、格里高利·杰维斯(41岁)、女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37岁)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在返回地面过程中于空中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2013年7月2日发射的质子-M火箭,是SES通讯公司发射卫星。“SES-6”号通讯卫星重量为6吨,由Astrium公司在Eurostar 300卫星基础上制造的。这种通讯卫星将取代NSS-806卫星,并将保障美国境内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
首次发射时间
据联邦航天署介绍,火箭在莫斯科时间2012年10月14日12时37分(北京时间16时37分)在拜科努尔发射场顺利发射升空,预计卫星在22时07分(北京时间15日2时07分)进入轨道。
该次发射原定在2012年8月23日进行,但由于“质子-M”火箭在此前的发射任务中表现不稳定而被推迟。
二次发射时间
2012年10月14日莫斯科时间12时37分(北京时间16时37分)运载美国通信卫星Intelsat-23的俄罗斯“质子-M”火箭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
发射失败
据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消息称,火箭发射之初并没有发生任何状况,然而火箭升空后就开始失去稳定性并偏离了预定轨迹。之后火箭发生偏转且开始下降,并最终爆炸。
该运载火箭内装有500吨燃料,而爆炸会致使燃料中的有毒物质侵害周围大气层及土壤,因此,爆炸发生后,当地有关部门立即开展了清理工作。
截止2013年07月02日,该事故发生的具体原因尚未确定,仍需进一步细致的分析及鉴定。根据初步调查结果显示,火箭发生爆炸的原因与火箭内部某个零件出故障有关。
此次质子-M运载火箭爆炸事故已经是俄罗斯联邦航天局2013年所造成的第二次事故。2013年4月,俄罗斯进步M-19M货运飞船曾在进入轨道后出现故障,影响一系列工作顺利进行。
该机构将为改进“质子-M”运载火箭及其“微风-M”加速发起竞标,其合同价值为115亿卢布(约合370万美元)。火箭携带的三颗格洛纳斯卫星在爆炸中全部损失,这三颗卫星升入预定轨道后将会服务于俄罗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这将给俄罗斯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造成严重打击。暂时没有人员伤亡。
注:图册来源
俄罗斯航天局于2013年7月18日称,7月2日俄罗斯“质子”火箭的爆炸事故,可能是由于火箭第一级上的角速度传感器安装错误所致,安装错误可能使得火箭发射后偏离轨道,左右晃动,然后水平飞行,解体并爆炸。
俄罗斯航天局称,调查委员会经过深入调查发现火箭比预定时间提前04秒发射,但这应该不是发射失败的主要原因。经过调查,俄罗斯方面确定爆炸的罪魁祸首是关键的角速度传感器被颠倒安装。传感器上有箭头指示朝上安装,但多个传感器却显示是箭头朝下,导致飞行控制系统接收了错误的位置信息,并试图“纠正”火箭位置,于是它转变方向朝下飞行,结果坠地爆炸。调查员通过对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碎片的搜查,也发现了数个传感器被倒置安装的证据。 2014年5月16日,俄罗斯一携带“快车-AM4R”卫星的“质子-M”号运载火箭在大气层中爆炸。
据俄联邦航天局发言人称,该“质子-M”号运载火箭携带“快车- AM4R”卫星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火箭在升至距地面161米处时偏离轨道,其第三级发动机出现故障,最终导致“质子-M”号运载火箭在大气层中爆炸。
该发言人称:“火箭的一些小碎片可能会坠落到地球上,具体坠落区域还未能确定。”也有消息称,“质子-M”运载火箭与“快车-AM4R”碎片卫星可能落在俄阿尔泰地区或太平洋水域。 俄航天署署长奥斯塔片科向俄新社透露,搭载快车AM4R卫星的“质子-M”号运载火箭在中国上空大气层高处发生故障,没有残骸坠入地面,没有给第三方人员造成损失。
俄罗斯将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事故原因。据消息人士透露,“质子-M”号火箭从拜科努尔进行的所有发射都将暂停,其中最近一次发射应于2014年7月15日进行。
俄质子M火箭发射失败由第三级发动机引起
2014年5月16日,俄罗斯联邦航天署署长奥斯塔片科表示,当天凌晨俄罗斯“质子-M”运载火箭发射失败的原因是第三级火箭的发动机停止工作。
据俄塔社消息,奥斯塔片科表示,事故发生后火箭、加速及搭载的卫星已在大气层中全部燃烧,俄方并未发现有碎片坠落地面。俄罗斯已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事故原因,预计将于6月中旬前得出最终结论。
奥斯塔片科说,俄联邦航天署原计划2014年还将发射两枚“质子-M”运载火箭,但在此次事故原因查明前发射将不会进行。
俄罗斯一枚带有“微风-M”加速的“质子-M”运载火箭16日凌晨发射数分钟后发生故障,当时火箭位于距地面160公里高空,飞行速度为每秒钟7公里。事故发生时火箭加速与所携带的Express-AM4R通信卫星尚未与火箭分离,因此卫星并未入轨,与火箭一同烧毁。
现如今的航天科技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突破,但是,有一些设计却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停留在上个世纪中期时候的水平,例如火箭的推进技术。至今为止,火箭推进依然是采用最为常规的化学推进剂。而化学燃料效能有限,又必须占据大量的空间,这使得其他火箭技术的发展也因而受阻。
在传统的火箭中,化学推进剂通过混合发生反应,进而产生热量并膨胀,燃烧室内的气体从尾部喷出,形成推力。火箭推进的原理就是利用这种反作用力。然而,化学推进剂所产生的推力除了推动火箭之外,还需要考虑这些燃料本身的重量和体积。这也就限制了火箭的性能,因为能够携带的燃料是有限的。
因此,只要是使用化学燃料,火箭必然不可能去到太远的地方,也突破不了速度的极限。那么,是否有新的方法来解决传统火箭的推进问题呢?电推进技术是一种解决方案,利用电场与带电粒子可以实现比化学燃料更高的性能。但是如前所述,这些方法都是五六十年代的思路,至今也几乎没有任何新的进步。
近年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设立了相关的研究项目,目的就是要提出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力学中的马赫效应(Mach effect):当物体加速时,其质量会发生轻微的改变,这种变化能够形成推进效应,即利用惯性原理就能做到突破传统火箭速度的目标。
十九世纪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Ernst Mach)一生主要致力于实验物理学和哲学的研究。在空气动力学中广泛使用的马赫效应、马赫波、马赫角等概念均是由马赫率先进行研究,后世以他的名字进行命名并加以发展。今天的理论物理学家则是要把马赫效应运用到新的领域中。
具体的 *** 作并不复杂,简单来说,利用在交变电压作用下会周期性膨胀的压电陶瓷片,当其膨胀或收缩时,内部的加速会使其质量变轻或变重,惯性的变化会让系统的质心朝一个方向移动,这就形成了推进力。在这个理论的支持下,研究人员着手进行了推进器的设计,他们首先通过名为“马赫效应引力辅助驱动器”的装置进行验证实验。
尽管这个推进器概念已经有了一些实质性的成果,但它至今为止仍然只是作为一种可能的猜想。事实上,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也没有足够的理论对这项技术进行合理的解释。目前这项技术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数据进行可行性方面的证明。而其中一个证明的难点在于,要能够确认这种作用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其他物理效应所产生的干扰。
另一方面,不管是采用激光驱动、人为制造反物质作用,还是借助核动力,研究人员都需要找出一种最佳的方法,让这个概念成为真正能在太空中实现应用的技术,否则这些研究也不具备现实价值。就目前而言,研究人员利用这项技术仅仅能够制造出很小的推力,它与真正实现推动火箭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无论如何,这个理论让火箭推进技术的发展有了一个全新的方向。或许这也将会成为人类未来迈向宇宙更远处的第一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