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热感染的概率多大

鹦鹉热感染的概率多大,第1张

鹦鹉热感染的概率多大

鹦鹉热感染的概率多大,据了解,人类可因吸入含有病原体的空气颗粒或接触病禽的羽毛后致病,症状多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呼吸系统是主要受累的系统,鹦鹉热感染的概率多大。

鹦鹉热感染的概率多大1

鹦鹉热传染人的几率并不高,目前临床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鹦鹉热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所导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感染病,传染源包括鹦鹉科的鸟类、禽类。人类感染鹦鹉热衣原体大多为偶然吸入鸟类的排泄物,或接触携带病原体的鸟类所致。人与人之间通过呼吸道传播极为罕见,本病通常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咳嗽和肺部浸润性病变为特征,病程较长但预后良好。鹦鹉热治疗首选四环素类的抗生素口服,其他能较好的通过血-脑屏障,如强力霉素等。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可阻止病情的发展,一般服药48-72小时内即可控制症状。重症病例可静脉给药,酌情加入肾上腺皮质激素,另外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及氟喹诺酮类的药物也有确切的疗效。

鹦鹉热的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

人类一般通过呼吸道吸入病原体而感染,如吸入病禽的风干排泄物(如粪便)和其他粉尘;

2、接触传播

通过皮肤、粘膜和消化道侵入人体也是感染途径之一。 如接触被病原体或病禽或家禽或其排泄物污染的环境、羽毛、灰尘等。

鹦鹉热病的人拉稀吗

可能会有拉稀、腹泻的症状。

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寄生于细胞内,适合体外存活。 症状通常包括高烧,伴有头痛、胸闷、咳嗽和咳痰,痰是粘液胀性,不多。还有其他症状,如呕吐、腹痛和腹泻。 在一些患者中,皮肤上也可能出现玫瑰疹和淋巴结炎。 在极少数情况下,感染某些毒株时,会出现心肌炎、心内膜炎、脑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衰竭等并发症。

鹦鹉热感染的概率多大2

对于喜欢小猫但家里没法养的'同学,去宠物店“吸猫”或许是最直接方便的方式, 但39岁的白领于**(化名)却因在宠物店“吸了一次猫”导致自己会持续高烧39-40℃。

12月24日,据澎湃新闻报道,于**辗转两家医院没有效果后,其住进了上海长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医院检测后终于找到了发热“元凶”——鹦鹉热衣原体,鹦鹉热是一种人兽共患病, 因其致病原鹦鹉热衣原体主要寄生于鹦鹉科鸟类而得名。

据悉,该致病原广泛寄生于多种鸟类如鹦鹉、鸽、鸡、鸭、鹅、火鸡,哺乳动物如牛、马、猫、啮齿类等也是其较为少见的宿主。

医生分析,于**发病前无鸟禽类接触史,极有可能是在宠物店“吸猫”过程中, 接触携带鹦鹉热衣原体的宠物猫或者吸入含有鹦鹉热衣原体的空气颗粒而致病。

据了解,人类可因吸入含有病原体的空气颗粒或接触病禽的羽毛后致病,症状多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呼吸系统是主要受累的系统,重症患者可迅速进展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报道称,于**经过针对性抗感染和对症治疗,目前她已痊愈出院。

鹦鹉热感染的概率多大3

因为一开始发现的多是玩鹦鹉的人,所以有了这个名字。除了鹦鹉,在鸡鸭等禽类和一些鸟类身上也会出现,若是它们患病了,人密切接触或者呼吸了带有病原体的空气,就容易引起感染。

若是感染了,它的潜伏期可短可长,可能有的只是一两周,但有的却长达一个多月。几天后,人就容易发烧,一般来说,急性地较多见一些,伴有寒战、浑身无力的表现,之后还容易引起咳嗽、恶心等不适。但这些身体表现很常见,容易被大家忽视当成普通的小毛病来看待。

得病后多数症状较轻,常见临床症状为发热、乏力和全身肌肉酸痛。鹦鹉热不仅不是烈性的传染病,而且目前还没有纳入国家法定传染病管理。经查阅文献,近年来国内安徽、重庆、北京、江苏、浙江等地均有病例报告, 尚无人传人的报道。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养宠物,一些大爷比较喜欢养各种鸟类,在此特别要提醒这两类人群,如果持续感冒发烧治不好,最好要注意,早点排查一下。另外,如果经常接触活禽,即使没有宰杀,只是清洗,这类人群也需要注意。

预防感染,提醒大家注意做好以下几件事:

对于准备做“铲屎官”的朋友来说,购买时要买带有健康证的,建议买回去最好观察一两周,最好别让家养鸟和野生动物接触,以免发生传染。在喂养和逗鸟的时候,务必要注意个人卫生,平时也要定期清洁笼子,保持一个干净的环境,而且清洁完之后要及时洗手。

如果它们经常在人活动的地方停留,建议大家要预防其遗留物污染,被其接触过的一些东西要及时清洗和消毒,尤其是家里有小孩的更要多注意,以免孩子拿着咬。

如果发现它们状态不对,已经生病了,一定要及时进行隔离,避免接触。在此要提醒一些朋友,对于生病的家禽,不要觉得扔掉太可惜,若是宰杀吃掉了,可能最后影响的不是一个人的健康,而是全家人的健康。

在生活中,大家也要注意加强自身的免疫力,更好地抵抗病毒。按时吃三顿饭、每天坚持适度运动,规律作息,保持心理健康,免疫力好,感染的几率就会降低。

在候鸟迁徙的时候,它们容易和家禽混食,也比较容易生病,大家平时也要注意做好保护,养成戴口罩、勤洗手的好习惯。

除了自身要注意做好预防工作,对于禽类和鸟类生活环境的管理也要注意加强,要注意防止生病的流入市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08975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2
下一篇 2023-05-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