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义背后的神秘印度人:卖掉ARM退股阿里都是他的主意

孙正义背后的神秘印度人:卖掉ARM退股阿里都是他的主意,第1张

都说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而对于超级大佬来说,仅有默默支持的女人或许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军事式的 *** 盘手在帮忙掌舵。

孙正义也一样,软银资本帝国背后同样有神秘 *** 盘手的身影。

不知道是否对印度人情有独钟,孙正义两次重大重组,选择的掌门人都是印度人。

第一位叫Nikesh Arora,谷歌的前CBO(首席品牌官),2014年孙正义重金将其挖到软银,让其加入董事会并负责管理团队的重建和投资运营,当时被视为孙正义的接班人。

可能是这位仁兄“爱国情怀”爆棚吧,他上任之后,软银在印度投资了大量项目,结果回报率远远不及股东们的期待,不仅被质疑决策能力,还被质疑投资动机。仅仅在软银呆了2年,Nikesh Arora便被软银的首席执行官和首席风险官联手赶了出去。

Nikesh Arora几个月之后,来了第二位印度人Akshay Naheta,这位仁兄似乎比他的同胞更加受信任些,因为孙正义给他的任务是完成软银集团的战略转型。

Akshay Naheta,出生于孟买的珠宝商世家,现年40岁。2002年,Naheta以全班第一的成绩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毕业,获得学士学位的同时获得了该校工程学研究奖学金。

之后,Naheta来到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计算机科学和电气工程的研究生学位,在一次德意志银行的研讨会上,这位印度人抢尽了风头。在麻省理工的校友建议下,Naheta开始攻读金融学。

研究生毕业之后,德意志银行高薪将其聘请,委任其高级交易员的职位。2006年,Naheta被委派至香港,成为香港分行投资银行部负责人安舒·贾恩(Anshu Jain)的助理,后来又成为德意志银行亚洲区总裁Misra的助理。

2010年,Naheta正式从德意志银行辞职,到伦敦创立自己的对冲基金公司Knight Assets。2016年,他前往东京与孙正义见面,希望让这位亿万富翁投资他的基金。

正是这次见面彻底改变了他、孙正义和软银集团的发展道路。

经过交谈后,孙正义不仅没给Naheta投资,反而劝说他加入软银。经过深思熟虑之后,2017年,Naheta解散自己的基金,加入了软银集团。

当时的软银集团在2016年刚注资1000亿美元成立了愿景基金,该基金的负责人刚好是Naheta在德意志银行时的上司Misra。

有趣的是,Naheta在加入软银之后,职位是集团高级副总裁,分管资产管理部门,理论上又变成了Misra的上司。

当时的软银,高层中布满了前德意志银行的高管,除了Naheta和Misra之外,还有Munish Varma、Saleh Romeih、Colin Fan、Munish Varma和Kabir Misra。

可以说,“德意志帮”在软银的势力非常强大,而且他们又非常团结。

正是如此,作为这一小圈子中被公认的“能力领袖”Naheta在软银的作风非常强硬,愿意倾听下属的意见但每次听完之后都持否定态度,在同事中的印象并不友好。

不过,他的客户和所投资企业的创始人却非常认可他,认为他是一个专业而高效的人。

内有高管簇拥,外有客户撑腰,Naheta的言论在软银内部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决策依据。

彭博社在人物专访中曾写道:或许市场并不知道,在软银,近两年真正影响决策落地的人不是孙正义,也不是这个资本帝国中某一资历资深的分析师、银行家或律师,而是一位刚接入软银三年的人。

毫无疑问,这个人就是Naheta。

根据彭博社在那篇人物专访文章中的披露,近几年,软银有好几件轰动全球的大动作都是出自于Naheta的决策方案。其中包括:

1、将ARM卖给英伟达。9月份的时候,软银集团决定将其2016年以320亿美元收购的英国芯片巨头ARM,以400亿美元的价格卖给竞争对手英伟达,此事一出,不仅震惊了整个芯片行业,而且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争议。

2、退股阿里。今年3月份,孙正义抛售了150亿美元的阿里股票,套现上千亿元。三个月之后,孙正义宣布退出阿里集团董事会。至此,这位靠阿里发家致富的资本家和阿里之间的联系所剩无几。

做出这两项决定和Naheta对软银集团的战略调整思路息息相关——他想将软银打造成一家纯投资的资本帝国,不想花太多的精力去参与企业的管理。而且,这两年以来软银的业绩不佳和现金流短缺刚好为其提供了一个完美契机。

当然,Naheta的不少投资决策也是充满争议的。比如去年底的时候,向德国支付公司Wirecard投资了10亿美元,但大伙都知道,那个时候的Wirecard已经陷入了造假和欺诈风波中,现在已经破产。这单投资被外界解读为Naheta为首的“德意志银行帮”对老东家的输血——因为德意志银行是Wirecard的大股东之一。

再比如,今年4月份,软银的愿景基金向印度最大的连锁酒店OYO投资数十亿美元,那个时候的OYO也因为疫情同样处于水深火热中。就在拿到投资两个月后,OYO关闭了亚洲区的上百家酒店,目前还困在债务危机中。不少软银的股东认为这是Naheta对自己祖国企业的一次“拯救行动”,而不是经过严谨分析后的决定。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欢迎点击关注,点亮在看!

日本软银的ARM要被美国的英伟达收购了,虽然媒体报道有鼻子有眼儿的说,这次收购金额高达400亿,即将成为史上最大规模芯片收购案即将成型。但是等等,你以为跟你大街上买菜,一个愿买一个愿卖就可以了吗?事实可能并不会如此简单,这笔日本公司与美国公司的交易能否做成,还必须看英国和中国的态度才行,这是为什么呢?
我先来为一些还不知道ARM和英伟达都是干什么的朋友简单介绍一下。英伟达就是大家在买电脑的时候肯定都能碰到,也就是显卡。如果玩电脑 游戏 想要劲爽、流畅的感觉,那选它准没错。这个ARM是干什么的呢?
通俗点儿说,ARM就类似于ABCD这样的26个字母。芯片设计公司想要设计出hello这样的单词,也就是相当于设计芯片就需要有个基础语言。现在有了ARM的基础语言,就不用动脑子自己设计字母了,花点钱让ARM授权自己使用这套基础语言系统就OK了。
ARM因为相对于英特尔的x86架构来说,拥有更低的功耗,所以就更加适合在移动设备上使用。所以截至目前手机芯片、车载芯片和各种各样的移动设备芯片大都采用ARM架构。英特尔的x86是PC时代的王者,而ARM是移动时代的老大,其客户就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高通、联发科、苹果、华为、海思、英伟达等等都是它的用户。是的,你没有看错,英伟达作为一个被授权的企业,作为如今人工智能领域的巨头,现在想凭借着强大的财力把ARM反收购过来,这样一来自己就更加如虎添翼。
就好比是NBA联盟一样,英伟达本来是跟华为、联发科、苹果一样的,都是联盟的球队,而现在英伟达却把联盟给收购了,相当于自己既是球队又是联盟的老板,这让其他球队怎么玩?
所以对于英伟达来说,即使付出了天价的收购费,却依然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但是这笔买卖完成可真没有想象那么简单,并不是日本公司和美国公司完成交易就可以了,期间的利益交织错综复杂。
首先咱们先来看看英国,因为ARM公司本来就是一家英国企业。2016年7月18日日本软银以31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ARM。因为当年英国脱欧,资本纷纷撤离英国,所以导致英镑兑日元跌去了30%,但是这让英国的公司体现出了被收购的价值。
至少从金融的角度来说,把ARM卖掉的确能卖个好价钱。在资本的眼里,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ARM早期的投资人用了20年的时间终于拿到了高昂的回报,似乎也是皆大欢喜。但是从国家层面来说,这可能就是英国的高 科技 公司被外资把控了。
当时的英国工党谴责当时的保守党对于这笔收购案无动于衷,没有保护英国的微电子产业。当然软银本身并不是一家半导体企业,收购ARM似乎更多的是对未来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看好,会给软银带来更多的利润,更多的是一种财务性的投资。所以当时的英国政府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如今要收购ARM的是一家美国半导体企业,与ARM是同一个领域,ARM的全球一半员工都在英国,这势必就会让英国政府不得不考虑技术外流、工作岗位流失的问题。所以目前英国对于此次收购的回应是:『如果认为收购会对英国造成威胁,则将毫不犹豫的启动反垄断调查。』其次就是英伟达的竞争对手们,高通、联发科等等这些企业,如果英伟达成功收购了ARM,则意味着英伟达的竞争对手们都将处于英伟达的阴影之下。
ARM能让英伟达始终处于技术先进的水平上,表面上说自己会让ARM处于中立,会授权给自己的竞争对手,但嘴上说的和未来实际做的可不一定会一致。这就会让高通、苹果等公司始终没有安全感。
ARM在软银的手中能保持中立,但在英伟达的手里可就不一定了。那这些高 科技 公司就会有两种方式对待这次收购案,一种是到美国政府游说,阻止收购。另外一种就是寻找可替代的方案,比如RISC-V方案。
毕竟你头上天天悬着一把倚天剑,而剑的主人告诉你这把剑不会掉下来你敢信吗?你能信吗?最后这次收购还必须要看看中国的态度。很明确中国是不会允许这笔收购案完成的。
从最近美国对华为的芯片断供、工业软件的禁用等等事件就可以看出,美国挥舞着 科技 大棒对中国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而ARM作为芯片设计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中国阻止这场收购案是必须的。
可能你会疑惑,美国与日本的交易,英国去阻止还说得过去,毕竟公司在人家的地盘上,中国有能力阻止吗?答案是有。咱们先看一个实际上已经发生中国阻止的国际并购案例,你就会明白了。
早在2016年美国高通公司,也就是中国大部分手机都使用的骁龙芯片的母公司,计划以380亿美元收购全球十大半导体企业之一的荷兰恩智浦半导体公司。当然这种巨无霸级别的公司合并,势必会引起相关利益的国家反垄断机构的调查。
在高通公司经过2年的斡旋后,先后已经得到了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在内的八个国家和地区的批准,但还有最后一个国家没有批准,就是中国。中国商务部拒绝了这一收购案,虽然一再延期,但最终还是没有被放行。
为什么需要经过中国的同意呢?中国现行的《反垄断法》和商务部发布的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的指导意见中的规定说:『经营者只要在全球年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人民币,并且至少2家经营者上一年度在中国境内营业额超过4亿人民币,那么就应该向中国商务部申报以进行反垄断审查。
而高通和恩智浦作为半导体行业的两大巨头,其在华的营业收入远远超过了这个标准,在中国拥有巨大的商业利益,所以自然也受到了中国法律的制约。
当然这样的方式也绝不仅仅只有中国才有,而是一种国际惯例。像欧盟、日本、韩国、美国等等国家都有这样的审查条款,美国就曾经使用这样的方式,否决了两家欧洲企业之间的并购。当然高通可以不理会中国商务部的拒绝,但它就必须承担失去中国市场的风险,这是这两家公司所不能承受的。所以最终高通公司收购恩智浦以流产告终。
而非常类似的ARM和英伟达在中国同样拥有巨大的利益,其巨大的营业额也远超过中国反垄断调查的营业额标准,也同样适合中国的法律条款,两家公司的并购需要中国商务部的审查。最近美国不断对中国 科技 企业施压,工业软件的停用,禁止使用美国技术的海外公司给华为供货,一个又一个的 科技 大棒不断地砸过来。如果ARM再落入美国公司的口袋,相当于美国就又多了一个杀手锏。
英伟达现在承诺如果收购成型,ARM会保持中立,对外开放授权。但是如果川普一声令下,要求美企的ARM对中国断供,那还能保持中立吗?那结果估计就会非常的明显了。如果一旦收购成功,那对于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国芯片设计行业,那绝对是一次核d级别的打击。你觉得最终英伟达能够成功收购arm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08981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2
下一篇 2023-05-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