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型主机阶段
20世纪40-50年代,是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数字计算机、晶体管数字计算机、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技术逐渐走向成熟。;
(2)小型计算机阶段
20世纪60-70年代,是对大型主机进行的第一次“缩小化”,可以满足中小企业事业单位的信息处理要求,成本较低,价格可被接受;
(3)微型计算机阶段
20世纪70-80年代,是对大型主机进行的第二次“缩小化”,1976年美国苹果公司成立,1977年就推出了AppleII计算机,大获成功。1981年IBM推出IBM-PC,此后它经历了若干代的演进,占领了个人计算机市场,使得个人计算机得到了很大的普及;
(4)客户机/服务器
即C/S阶段。随着1964年IBM与美国航空公司建立了第一个全球联机订票系统,把美国当时2000多个订票的终端用电话线连接在了一起,标志着计算机进入了客户机/服务器阶段,这种模式至今仍在大量使用。在客户机/服务器网络中,服务器是网络的核心,而客户机是网络的基础,客户机依靠服务器获得所需要的网络资源,而服务器为客户机提供网络必须的资源。C/S结构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客户端PC的处理能力,很多工作可以在客户端处理后再提交给服务器,大大减轻了服务器的压力;
(5)Internet阶段
也称互联网、因特网、网际网阶段。互联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互联网始于1969年,是在ARPA(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西南部的大学(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史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University of Utah(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此后经历了文本到,到现在语音、视频等阶段,宽带越来越快,功能越来越强。互联网的特征是:全球性、海量性、匿名性、交互性、成长性、扁平性、即时性、多媒体性、成瘾性、喧哗性。互联网的意义不应低估。它是人类迈向地球村坚实的一步;
(6)云计算时代
从2008年起,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概念逐渐流行起来,它正在成为一个通俗和大众化(Popular)的词语。云计算被视为“革命性的计算模型”,因为它使得超级计算能力通过互联网自由流通成为了可能。企业与个人用户无需再投入昂贵的硬件购置成本,只需要通过互联网来购买租赁计算力,用户只用为自己需要的功能付钱,同时消除传统软件在硬件,软件,专业技能方面的花费。云计算让用户脱离技术与部署上的复杂性而获得应用。云计算囊括了开发、架构、负载平衡和商业模式等,是软件业的未来模式。它基于Web的服务,也是以互联网为中心。
世界上第一个云服务器是亚马逊。
在2006年3月,亚马逊(Amazon)推出d性计算云(Elastic Compute Cloud;EC2)服务,比谷歌早3个月。
云服务器的业内名称其实叫做计算单元。所谓计算单元,就是说这个服务器只能算是一个人的大脑,相当于普通电脑的CPU,里面的资源都是有限的。
优势
云计算服务器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用户与高端用户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服务,这一用户群体庞大,且对互联网主机应用的需求日益增加。该用户群体具备如下特征:业务以主机租用与虚拟专用服务器为主,部分采用托管服务,且规模较大。
注重短期投资回报率,对产品的性价比要求较高;个性化需求强,倾向于全价值链、傻瓜型产品 。用户在采用传统的服务器时,由于成本、运营商选择等诸多因素,不得不面对各种棘手的问题,而d性的云计算服务器的推出。
导语:如果这样那岂不是很被动
关于“中国没有互联网根服务器吗?”这个问题,小编整理了多个来源的用户回答,供大家更全面的了解。
1、以下观点被129人点赞、并有163个交流讨论:
根服务器镜像的扩展大幅提升了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访问性能和安全冗余性。这相当于,当我们想获取某个后缀(即域名,比如“国务院政务”)的网站服务时,能够提供此服务的根服务器和镜像变得多了,可以获取服务的途径增多了,互联网这个网络的规模因此扩大了;因而,根和大量镜像服务器构成的分布式网络,一方面提高了DNS的安全冗余性,分流攻击流量,增强整体抗攻击能力,使得DNS整体架构更富有d性;另一方面,镜像服务器为部署地区用户提供就近的根解析服务能力,提升了区域用户的根解析响应时间和解析成功率。据统计,目前美国根服务器及镜像约占全球总量六分之一左右,我国只引入四个根(F、I、J、L)镜像节点,总数量位居全球第19位,不及美国十分之一。随着互联网业务的蓬勃发展,根服务器运营机构以设置镜像方式形成全球分布式架构,为部署地区用户提供就近的根解析服务能力,全球根镜像服务器数量涨势明显。截至2016年6月,全球根服务器及其镜像服务器(含节点)数量已达到599个,较2009年(189个)增长约2169%。
2、精彩回答:
根服务器中国没有但中国大陆地区内有4组根服务器镜像(F,I,J,L),在少数极端情况下(比如全球互联网出现大面积瘫痪、或者中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堵塞),基本上能保证国内的站点由国内的域名服务器来解析。虽然国外的用户连接到我国的网络会出现问题,但是我国可以自己解决中国境内的域名解析问题,保证国内网络正常使用。“根服务器发布世界地图”这13台逻辑根域名服务器中名字分别为"A"至"M",真实的根服务器在2014年1月25日的数据为386台,分布于全球各大洲。根域名服务器是架构因特网所必须的基础设施。许多计算机科学家将根域名服务器称作"真理"(TRUTH),足见其重要性。也就是说黑客想让整个互联网瘫痪,攻击根服务器是最有力、最直接、最致命的方法。当然这里的安全等级肯定最高的!根域名服务器中虽然没有每个域名的具体信息,但储存了负责每个域(如COM、NET、ORG等)的解析的域名服务器的地址信息。“也就是说你互联网上的所有信息都要到根服务器上跑一圈”。根服务器的管理单位、设置地点及目前的IP地址。注:本内容来源于360百科,查看更多请进入百科。此内容仅供参考。谢谢支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3、精彩回答:
没有,但是有镜像服务器,规则是美国佬制定的你就只能遵守,除非中国自己发明一个超级互联网,然后推广到全世界让大家都用你的,这样所有规则就是你制定了,比如代码都必须用中文写,这种事估计100年后能实现
4、精彩回答:
所有根服务器均由美国政府授权的互联网域名与号码分配机构ICANN统一管理,负责全球互联网域名根服务器、域名体系和IP地址等的管理。从理论上说,任何形式的标准域名要想被实现解析,按照技术流程,都必须经过全球“层级式”域名解析体系的工作,才能完成。“层级式”域名解析体系第一层就是根服务器,负责管理世界各国的域名信息,在根服务器下面是顶级域名服务器,即相关国家域名管理机构的数据库,如中国的CNNIC,然后是在下一级的域名数据库和ISP的缓存服务器。作为中国的域名管理机构,CNNIC做了几个大动作:CNNIC成立前,将CN域名服务器从德国搬回中国,这是掌握国家域名主导权的前提;2006年,CNNIC开通五大顶级节点,实行备灾管理,只要网站应用的是CN域名,就算全部国际线路中断,CNNIC也有应急措施保障其解析;而为什么不能在中国增加第14个根域名服务器呢?如果中国要拥有自己的根域名服务器只有两个办法,一是从现在有根域名服务器的国家移植,二是改变网页访问的申请由一个数据包完成的现状。所以,现在中国不会有自己的根域名服务器,除非哪天互联网的底层支持技术发生彻底革命。
5、精彩回答:
这问题得从根源出发,中国有互联世界的网络,就有互联网的根服务器!中国如今强大了,可以制定世界网络规则,根服务器还远吗?
没有互联网,就没有信息时代。但是大家用的时候,从来没有人问是谁发明的,只有极少极少数人知道互联网是高能物理学家发明的。互联网是由在欧洲核子中心(CERN,又译西欧核子中心)的一位英国科学家发明的,他的名字为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s—Lee)。当时的背景是:在欧洲核子中心进行着几个大型高能物理实验。大家知道,高能物理的研究需要极其宠大的复杂的实验,时常需要很多科学家参加,有时达数百人之多。这么多的科技人员往往来自几十个国家,他们大都一部分时间在欧洲核子中心,一部分或大部分时间在自己的国家里。准备实验时,大家分工分别在自己的实验室研制实验设备的一部分,然后集中安装在欧洲核子中心。实验进行时,必须把所得的实验数据尽快传送给大家,大家共享,进行分析。分析所用的软件,必须统一。软件如有修改,必须统一。软件如有修改,必须得到大家的认可。分析得到的结果大家进行讨论。在以上一系列的过程中,必须尽快、方便地远距离交换极其大量的信息,而不丢失。怎样做到这一步。英国科学家伯纳斯—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1989年提出“关于信息管理的建议”。建议中说:“本建议涉及欧洲核子中心的加速和实验的一般信息的管理。讨论了复杂谈演化系统的信息丢失问题,得到了一个基于分布的超文本的解决方法”。他用“超文本协议(Hypertext protocol)”建立互联网(World Wide Web)。他的设想在1990年实现,在西欧核子中心内部建立了互联网。1991年互联网开始在因特网上应用。1993年伯纳斯—李写了一本书,书名为“编织互联网”。书中说:“今年(1993)罗伯特和我收到欧洲核子中心的一个声明,是由中心的一位所长签发,并盖了欧洲核子中心的印章。声明说,欧洲核子中心允许任何人可以无偿地使用互联网的协议及其代码,用以建造服务器或浏览器,提供别人使用或出售,没有任何版权或其他限制。”伯纳斯—李还在这句话后加上较大字体的“哈哈”两字,表示他非常高兴和赞同!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由于欧洲核子中心和任纳斯—李不要专利,这样,互联网就在全世界普遍使用起来。当初贝尔发明电话,有专利,因而人人都知道贝尔。cpu的发展史可分为以下25个阶段
1、1971年:4004
2、1972年:8008
3、1974年:8080
4、1978年:8086-8088
5、1982年:80286
6、1985年:80386
7、Intel RapidCAD 被遗忘的微处理器
8、1989年:80486
9、1994年3月10日:Intel Pentium中央处理器芯片
10、1996年:Intel Pentium Pro
11、1997年1月:Intel Pentium MMX
12、1997年:Intel Pentium Overdrive
13、1997-1998年:Pentium II
14、Pentium II Celeron处理器
15、1999年:Intel Pentium III
17、2000年:Intel Pentium IV
18、2002-2004年:超线程P4处理器
19、P4处理器306GHz
20、P4处理器至尊版320GHz202005-2006年:双核处器
21、英特尔奔腾D处理器
21、英特尔酷睿2双核处理器
22、2011年:重新确定处理器产品架构
23、2012年:发布纳米工艺
24、和第三代处理器
25、2014年:首发桌面48核心16线程处理器
扩展资料进入新世纪以来,CPU进入了更高速发展的时代,以往可望而不可及的1Ghz大关被轻松突破了,分别推出了Pentium4、Tualatin核心Pentium III和Celeron,Tunderbird核心Athlon、AthlonXP和Duron等处理器,竞争日益激烈。
CPU发展史的重大突破:
2004 奔四、2006 AMD 速龙642、下半年英特尔四核 至强、07年 酷睿四核、08年 I7诞生 720 820、之后I7和酷睿陆续向下发展、10年 I3 I5 诞生、11年 I7 980X即将退市。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