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第1张

1、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年)

我国从1957年在中科院计算所开始研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958年8月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机器在738厂开始少量生产,命名为103型计算机(即DJS-1型)。

1958年5月我国开始了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4机)研制。在研制104机同时,夏培肃院士领导的科研小组首次自行设计并于1960年4月研制成功一台小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机。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

2、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1965-1972年)

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对109乙机加以改进,两年后又推出109丙机,在我国两d试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华北计算所先后研制成功108机、108乙机(DJS-6)、121机(DJS-21)和320机(DJS-8),并在738厂等五家工厂生产。1965~1975年,738厂共生产320机等第二代产品380余台。哈军工(国防科大前身)于1965年2月成功推出了441B晶体管计算机并小批量生产了40多台。

3、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1973-80年代初)

1973年,北京大学与北京有线电厂等单位合作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100万次的大型通用计算机,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DJS-130小型计算机,以后又推DJS-140小型机,形成了100系列产品。

与此同时,以华北计算所为主要基地,组织全国57个单位联合进行DJS-200系列计算机设计,同时也设计开发DJS-180系列超级小型机。70年代后期,电子部32所和国防科大分别研制成功655机和151机,速度都在百万次级。进入80年代,我国高速计算机,特别是向量计算机有新的发展。

4、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

和国外一样 ,我国第四代计算机研制也是从微机开始的。1980年初我国不少单位也开始采用Z80,X86和6502芯片研制微机。1983年12电子部六所研制成功与IBM PC机兼容的DJS-0520微机。

10多年来我国微机产业走过了一段不平凡道路,现在以联想微机为代表的国产微机已占领一大半国内市场。


扩展资料:

世界发展:

计算工具的演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阶段。

1889年,美国科学家赫尔曼·何乐礼研制出以电力为基础的电动制表机,用以储存计算资料。

1930年,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

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了。

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d道需要而研制成的,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造价约为487000美元。

ENIAC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在以后60多年里,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没有任何一门技术的性能价格比能在30年内增长6个数量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计算机史

超高性能的大规模并行机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代表,在石油、机械、医药、新材料开发等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研制开发的曙光系列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不仅打破了国外产品在我国市场上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且使我国大规模并行机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曙光1号:1993年10月,我国第一台SMP结构计算机——“曙光1号”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了设计制造支持多线程机制的对称式紧耦合并行机的世界先进水平,缩短了我国在并行处理技术上与国外的差距。
曙光1000:1995年5月研制完成,是国内独立研制的第一套大规模并行机系统,其运算速度的峰值达到每秒25亿次,整体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如蛀洞通信芯片设计和并行优化编译等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曙光2000-Ⅰ:1998年,“曙光2000-Ⅰ”超级服务器研制成功并通过国家鉴定。它的峰值运算速度为每秒200亿次浮点运算,支持主流 *** 作系统和并行编程环境,具有单一映像特征,面向科学工程计算;此项目研制的虽是高端产品,但它具有向上向下的可扩展性,因此有希望发展成为一个高性能的计算机产品系列。“曙光2000-Ⅰ”满足了国内对MPP系统的部分需求,进而推动了我国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机及大规模事务处理的开展。
曙光2000—Ⅱ:“曙光2000—Ⅱ”超级服务器在关键技术和产品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达到了90年代末期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在机群 *** 作系统等方面已进入国际领先行列。“曙光2000—Ⅱ”的峰值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1100亿次,它具有丰富而完善的软件系统。我国自行研制了功能强大的机群 *** 作系统,配有多种流行的高级程序语言、主流并行编程环境和工具。
曙光3000:该系统峰值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4032亿次,内存总量为168GB,磁盘总容量为3.63TB。它具有先进的体系结构,丰富而完善的软件系统和一大批行业应用软件。它在整体上达到了当前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如机群 *** 作系统和并行编程环境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它的实际性能高,数学计算中能达到70%以上的运行效率。使用“曙光3000”的1/16设备,每天可实现80亿次的页面点击,1/32设备每天可收发7000万封电子邮件,1/64设备每天可处理800多万次事务;用1/2的设备,预报48小时的精确天气只需1小时38分钟,用1/4设备,预报1个月的气候仅用15分钟;用1/16设备做某油田291口井135年的油藏模拟只需17小时,在国内所有的计算机包括进口计算机中第一次达到实用水平。
曙光4000A:2004年6月29日,“曙光4000A”研制成功并通过国家鉴定,“曙光4000A”实现了对每秒10万亿次运算速度的技术和应用的双跨越,成为国内计算能力最强的商品化超级计算机。“曙光4000A”在全球第一个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密度主板和4CPU的64位Optemn机架服务器。“曙光4000A”已成功运行了天气预报,石油地震资料处理,核能开发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基因与蛋白分析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30多项应用,表现出强大的科学计算、事务处理和信息服务能力。“曙光4000A在体积、功耗、使用效能以及成本等方面优于美、日生产的高性能计算机。在2004年6月22日公布的全球高性能计算机TOPS00排行榜上,“曙光4000A”以每秒80610亿次linpack计算值位列全球第10,这是中国超级计算机得到国际同行认可的最好成绩,也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继美、日之后第三个跨越了10万亿次计算机研发、应用的国家。“曙光4000A”作为全球前10位的超级计算机,其研究成果实现了多项全球第一,这是中国计算技术领域的一大创举。

查看电脑的附带文档
查看电脑的附带文档或者转到制造商网站来了解你的电脑使用存储控制器是什么类型的,了解了类型有助于知道是哪个方面出现了问题。然后在另一台电脑上同样是转到制造商的网站,将最新的驱动程序下载下来,并且保存在usb闪存驱动器或者是别的可以移动的介质上。
在一些特地环境中,使用特定的芯片集并且安装了高级格式的硬盘驱动器的电脑可能会接收错误导致出现找不到硬盘的现象,所以要解决此类问题就需要安装芯片集制造商最新的驱动程序来解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27391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7
下一篇 2023-05-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