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格”概念提出将近 10 年后,又一个类似其改进版的新概念“云计算”被重新提了出来。
网络上有关“云计算”的解释性描述摘录:
(1)所谓“云计算”是指通过网上的中央数据中心,实现PC上的各种应用与服务。目前,亚马逊、谷歌、Salesforce等数十家公司已经建立了计算中心,可以高效处理数据外包业务,并使之成为象电一样,企业可以轻松购买的商品。
(2)“云计算”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其核心部分依然是数据中心,它使用的硬件设备主要是成千上万的工业标准服务器,它们由英特尔或AMD生产的处理器以及其他硬件厂商的产品组成。企业和个人用户通过高速互联网得到计算能力,从而避免了大量的硬件投资。
简而言之,云计算将使未来的互联网变成超级计算的乐土。“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更与互联网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在11月中旬的上海IBM创新论坛上,IBM高性能随需解决方案团队副总裁Willy Chiu对记者解释说。
这可是一种革命性的举措,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是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取用方便,费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
谷歌大中国区总裁李开复教授眼中的“云计算”:
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正在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产生着深刻影响。继传统的个人计算机、客户/服务器的计算模式之后,崭新的“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模式展现了现代互联网络的重要特质。
事实上,当任何一个人在互联网上提交一个查询请求时,互联网上可能有成千上万台计算机在为他同时搜索众多的数据库,并运用不同的方法为他提供可能的搜索结果。也就是说,人们不是从自己的计算机上,也不是从某个指定的服务器上,而是从浩瀚如云海的互联网络上,通过各种设备(如移动终端等)获得所需的信息、知识、服务等。这个世界已经从以硬件为中心转向以软件为中心,并正转向以服务为中心的时代。
但是,针对这种新的计算模式,如何能够实施有效的查询和控制,成为许多与会者关注的问题。李开复博士着重阐述了云计算四个方面的重要特点:
1.云上的海量数据存储;
2.无数的软件和服务置于云中;
3.它们均构筑于各种标准和协议之上;并且,
4.可以通过各种设备来获得。
李开复博士进一步阐述了推动云计算发展的六个方面的因素:
1.以用户为中心:数据存在于云海之中,并且伴随着你和你的设备,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某种便捷的方式安全地获得它或与他人分享。
2.以任务为中心:人们可以方便地与合作者共同规划并执行各项任务,并随时随地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3.强大的功能:置于云海中由成千上万的计算机群提供的强大计算能力、存储能力等将能够为你完成传统上单台计算机根本无法完成的事情。
4.智能化:基于海量数据的数据挖掘技术来获得大量的新知识。作为一个典型的示例,基于这种新技术的语言翻译将更加强大。我们在互联网络上,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模式:海量的数据 + 海量的分析 ==〉知识。
5.基础设施的可行性:如今,上千台的PC级服务器可以获得极高的性能。Google正在建设更强大的“计算机群农场”(就像高产的奶牛场一样)。
6.并行软件的可编程性:怎样编写可以在上千台计算机上并行执行的程序?Google如今已经开发了一系列新的开发方法和技术。
云计算对于大多数民众而言还是一个生疏的词汇。其实,即便对许多计算机领域的专业人士而言,云计算或许也是个崭新的词汇。但是,它已经存在,并正在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深刻的变化。Google、IBM、Microsoft 等一批著名的信息产业界的领衔企业正在联手开展相关的研究,并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此次大会上,众多的中国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们,也带来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与世界各国的同行们共同为“One World,one Web”的构建贡献着力量。
网眼理解的“云计算”:
“云计算”的鼻祖可以追溯到大型机和PC时代人们的“分布式计算”理想。当初的终端、局域网、PC机曾试图实现广泛的分布式应用,始终没有真正实现。后来的互联网为大型分布式计算提供了可能,“网格计算”就曾经号称要把互联网变成一台超级、大型、并行的计算机,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上众多电脑的空闲计算资源来运行我们的应用。然而炒作多年,“网格计算”的宏伟理想并没有得到广泛实现,一些据说实现了网格计算的应用,老百姓始终不能窥见其真面目,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速在不断提升,接入互联网的机器越来越多,人们对大容量、高密度计算的需求在不断上升。人们对分布式计算的梦想再次被唤醒,“网格”概念有些过时,“云计算”对它重新包装、升级一下,推陈出新。云计算的物理基础就是互联网,没有互联网和互联网上大量的主机(host)形成的“网云”,是谈不上“云”计算的。
云计算不像 Web20 那样更偏重商业炒作,云计算更多的是一个偏重技术的概念。但是众多大型公司比如微软、SUN、谷歌、IBM 等的商业宣传和运作仍然会对云计算这个概念的推广和将来的应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商业公司需要新概念来刺激行业发展,而新技术也需要大型商业公司的包装和资金投入来推动。
任何技术概念都不是空穴来风,许多概念本身都是有关联的,技术都有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云计算是个宏观的概念,其具体实施,可能与 Web Servise、SOA、XmlPRC、SaaS 都有关系。云计算即将把互联网上的各种计算资源整合在一起,例如 PC、手机、掌上电脑及其他移动终端,实现计算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云计算时代,“网络就是计算机”有望成为可见的东西。
我们不希望仅仅看到那些公司喊一些空口号,我们更希望看到具体的动作。我们需要看到他们的具体方案、现实案例和开发工具。任何技术概念,如果让大多数程序员靠边站,都不可能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希望“网格”概念的遐想真正用“云计算”得到实现。Amazon Connect是一个非常简单易用的云端电话呼叫中心服务。通过用户界面可以快速进行系统的配置,也可以设计电话接入流程、管理坐席、统计性能指标等。同时,它也开放了一系列的API,用于集成到CRM等系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亚马逊公司自己的客户服务系统也在使用同样的技术。
Amazon Connect的客户包括SUBWAY, Capital One, GE Appliances,CHRONEXT等。
具体来说它有如下这样一些特点。
特点
易于配置和使用
通过简单的配置,几分钟之内,坐席就可以处理电话。在呼叫流程编辑器(Contact Flow Editor)当中,通过鼠标拖拽,就可以定义呼叫过程中的个性化自动语音提示、用户输入等步骤及其先后顺序与分支条件。
坐席可以通过使用基于Web的软电话,接听电话、外拨电话,进行与客户的沟通。也可以通过公用交换电话网路 (PSTN) 使用桌面电话。
随用随付
按服务使用的分钟数计费和缴费。不需要提前支付任何费用,也不需要签订长期合约。没有月度最低费用。价格不以系统容量、坐席数量、系统维护为依据。
高可用性、可扩展性和d性
在每一个地理地区,部署有多个可用区(Availability Zone)。如果某一个服务器或者可用区出现问题,系统会自动切换到能正常工作的服务器或者可用区。同时,Amazon Connect使用了多条冗余线路连接电信运营商。即使某一条线路发生意外情况,也不影响电话链路的建立。在那些具备条件的地区,会接入多个电信运营商,以提供进一步的冗余和高可用性。软件更新按周期进行,没有计划的停机维护。
Amazon Connect不需要部署和管理任何硬件。可以按照业务需求,进行系统扩容或减小系统容量,支持从十几个到多达几万个坐席。这对于呼叫业务量有季节性明显变化的企业来说非常方便,可以灵活调整座席数量。
AI赋能
结合AWS AI服务,可以在提高呼叫中心效率的同时,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通过集成Amazon Lex智能对话机器人,可以高效处理客户询问和请求。专门用于Amazon Connect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语音分析(AI Powered Speech Analytics for Amazon Connect)利用事先训练好的人工智能服务,可以实时生成文本、判断用户情绪、识别关键词和短语、将语音对应的文本翻译成坐席选择的语言。
功能
个性化的联系流程
所谓的呼叫流程(Contact Flow)类似于交互式语音应答(IVR,Interactive Voice Response),通过在呼叫流程中嵌入分支和步骤,可以实现在不同条件下提供自动语音提示、获得用户的输入、由Amazon Lex智能对话机器人回复、由Amazon Polly提供文本到语音的转换等复杂的场景。
一个呼叫流程可以被其它的呼叫流程使用。因此,可以通过构建基本而简单的呼叫流程并在多个地方重用,增强整体呼叫流程的可维护性并保持一致的用户体验。
呼叫流程支持版本控制。修改并保存的流程只有在发布之后才会更新到生产环境中。可以恢复到最近已发布版本,也可以将最新的已发布版本另存为新的流程。通过将不同的版本导出,甚至可以维护不同的版本。
基于技能的路由
为了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及得到最好的服务,每一个电话都应该被路由到合适的坐席那里。基于坐席是否在线及其技能,Amazon Connect将电话分发到相应的坐席。
统计分析
对于呼叫中心来说,每月处理的电话数、用户平均等待时间、等待队列电话数等指标可以很好地衡量运营效率。Amazon Connect提供了可配置的报表,用来显示实时和历史数据。这使得呼叫中心的管理人员可以依据这些数据做出决策,提高坐席的效率,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
智能对话机器人
Amazon Lex智能对话机器人使用了和
Amazon Alexa同样的人工智能技术,包括自动语音识别(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和自然语言理解(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外呼电话
通过调用API,可以发起自动外呼电话(Outbound calling)。例如,基于事件的外呼电话,可以在用户xyk疑似被冒用时自动发起电话呼叫。也可以在指定的时间自动发起呼叫。
高品质语音质量
Amazon Connect通过互联网传递语音数据,并使用软电话和16kHz音频提供高品质通话服务,抗数据包丢失。同时提供录音功能。
集成
Amazon Connect和主流的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软件进行了开箱即用的集成。同时,它也开放了一系列API,用于自定义集成。结合员工管理(WFM, Workforce Management)套件使用,可以跟踪坐席的绩效表现,进行人员配置预测和管理。Amazon Connect也可以结合其它Amazon服务,如Amazon S3和Amazon Kinesis,以存储通话录音,将交互记录实时复制到商务智能系统中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Amazon Connect支持与微软活动目录(Microsoft Active Directory)的集成,在系统配置中可以指定后者做用户权限的验证和自动登录。当然前提是Amazon Connect中的用户在活动目录中已经存在。
云计算,一直都是数字化时代高端技术的代名词,“尖端技术、价格昂贵”是其身上难解的标签。
然而,在研究疫情催化下的云计算产业发展时,我们发现:高端大气如云计算,也如电商百亿补贴大战一样,早已打了多年的“价格战”。
这其中,降价“最积极”的就是云计算行业的老大——亚马逊AWS。截止2020年5月,亚马逊AWS一共降价82次,并且预计未来会继续降价。
备注:亚马逊AWS曾连续三年每年降价12次,现在也有一年6次降价。
尽管AWS大中华区执行董事表示:价格调整,从来都不是为了打价格战。但实际上,大部分IaaS厂商的业绩表现并不理想。像阿里云自2013年正式对外推出以来,还未盈利过。
与此同时,各云厂商还在动辄百亿地投资基础设施。
亚马逊 2020Q3 购置固定资产支出 11063 亿美元,环增 4832%;阿里云未来3年将再投2000亿元人民币;腾讯云方预计未来5年投入5000亿元人民币,用于新基建。
一边烧钱,一边亏损追求低价的打法,是不是怎么看怎么眼熟?
的确,这与此前的社区团购重金投入冷链,同时烧钱补贴,甚至与更早的共享单车大战理论上一脉相承。说白了就是“买量逻辑”。
但降价买量可能意味着“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这对重资产的云服务商来说真的是好选择吗?
价格战打不出竞争力,但“打死”了竞争对手
一旦涉及到价格战,往往表示该行业的竞争环境已经非常恶劣,无序、非理性、不计成本是惯常的手段。
不可否认,云服务领域也必然存在这样的市场乱象,但云服务主流产品的产品特性,以及当下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降价“势在必行”。接下来,我们就产品、企业、行业展开论述,探究云服务端的降价逻辑。
IaaS产品高度同质化,不降价不好卖
简单讲,云计算是一种To B综合性服务的统称,目前常见的有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三种服务类型。
以我们日常使用水电为例,云计算扮演的是水厂、电厂角色——水电厂建造供水发电设施(IaaS服务),地产商设计建造水电线路(PaaS服务),装修公司安装电源插座水龙头(SaaS服务)。我们使用云计算,就相当于只要缴费就有水有电用。
目前,国内云厂商以及亚马逊的AWS主要以IaaS业务为主,其他主要云厂商如微软的Azure、谷歌的GCP业务类型均衡发展。
IaaS服务实际上是一门服务器“出租”生意。
过去企业或个人使用服务器,需要自行购买并部署在本地。购置成本、场地费及后期运营维护开支常常让使用者头疼不已。
而使用IaaS产品,相当于只是“租用”了云厂商的服务器,不仅可以减少购置、场地成本,还可以得到d性的运营支持。
但云厂商服务的创新性体现在软件上,其服务器的硬件设备同样需要向上游厂家购买。
就国内市场而言,服务器前五大生产企业掌握着80%以上的市场份额。各云厂商的服务器硬件基本都来自这五家。
以国内市占率第一的服务器提供商浪潮信息为例,其2018年电话会议提到:公司销售给阿里、腾讯、百度硬件份额分别占其总需求规模的50%、30%、20%。
产业链上溯,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收窄。服务器三大构成元件之一的CPU(占比总成本的50%左右),90%以上的市场份额由英特尔供应。
由于IaaS层提供的是最为基础的服务功能,底层硬件资源的高度同质化,从客观属性上决定了IaaS产品的高度同质性。
既然产品使用功能差不多,价格就成为客户购买时比较在意的因素。IaaS厂商为了留住客户,需要在价格上妥协。
不过,降价难免压缩利润,云服务商屡屡降价,就只为”赔本赚吆喝“?
规模效应下,“多卖多亏”逆转为“多卖多赚”
利润对企业的吸引力,就如同花粉对蜜蜂的诱惑一样不可抗拒。只不过花粉有时候俯拾即是,有时候却需要长途跋涉才能有所收获。
据阿里云最新季报:2020Q3调整后EBITA(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的利润)亏损为156亿(人民币),而2019年同期亏损521亿。亏损收窄主要归因于已实现的规模经济。
上述提到的规模经济,也就是经济学上的规模效应。非生产性企业受益于规模效应的本质是:通过扩大销售来分摊固定成本。
举例来说,一款软件的研发投入为100w,最后只卖给一个客户,产品单价会很高,因为100w研发成本都要转嫁给这个客户;如果有100个客户,成本分摊到每个客户后,产品单价就会相应比较低。
在规模经济推动成本降低的情况下进行降价,只要降价幅度小于成本下降幅度,企业不仅不会亏损,而且卖得越多,赚得越多。
但事实上,实现规模经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那些无法承受持续亏损的企业来说,不断降价无异于“自杀”。
小厂商的“事故”成就云服务行业的故事
目前云计算在国内仍然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产品,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情景。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企业的“上云率”仅为40%,远低于美国企业85%和欧盟企业70%。
原本有很多企业进入这个市场,大家一起讲述云服务行业高科技、高增长的故事。但价格战竞争下,一些中小服务商体量没有别人大,降价也降不过人家,不断有处于盈亏平衡点以下又无力承受的服务商被洗牌出去。
如下图所示,中小云服务商所占的市场份额,已经从2015年的31%缩减到了2018年的261%。
与此相对的是,资源向大厂商的集中。截至2019Q3,全球IAAS市场份额,80%以上都集中在四大头部公有云服务商。
而市场份额集中,进一步推高头部云厂商的规模经济,带来成本支出下降,接着就是下一轮降价。
对国内市场来说,足够低的价格代表着足够大的吸引力——用户往往会因为云计算门槛的降低而愿意进行尝试。这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国内云计算行业规模的快速成长。
不过,抛开行业影响,还没听说过哪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打价格战。因此,趟过降价获取用户的“买量阶段”,云计算行业的竞争仍要回归自身差异化优势的构筑。
低价获客、差异化增值,还是熟悉的“配方”
服务器就好比是一台能为其它网络终端提供计算或者应用服务的电脑,我们都知道,电脑能提供的基础功能虽然是一致,但如果用途不同,性能要求也会不同。
比如,游戏爱好者的电脑,“屏幕大,配置高,网速快”是标配;文字工作者的电脑,要轻薄方便,能拎包就走。
同样地,对云计算真正的用户来说,价格也并非其选择“上云”的唯一因素。
银行类金融行业客户,考虑“上云”的首要要素是安全性,因此对云服务商的基础设施要求苛刻。
有的企业希望云服务商能够快速地响应其需求。他们一般选择做非头部云服务商的大客户,而不是头部服务商的小客户。因为大客户的需求往往能更快得到反馈。
另外,随着云计算的深化发展,即便是单纯因节省硬件成本而选择云服务的客户,也会演变出多元化的需求。
也就是说,当云与产业融合的时候,客户对云的使用会是综合性的,如在提供IAAS服务时,企业可能会额外购买PAAS、SAAS产品。
这从侧面说明了,提供增值服务或者说配套服务或许是云服务商形成差异化优势的关键。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看阿里云的收入情况就知道。
阿里云也是近几年云服务领域的降价”活跃分子”,曾有过一年多时间降价17次的疯狂举动。但其收入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如下表所示,2015Q1-2020Q3增速始终维持在60%以上。
拆解云计算收入的影响因子可知:云计算收入=付费用户数ARPU。
按照此前的降价“买量逻辑”分析,阿里云的营收之所以能正向快速增长,在于付费用户的增长幅度大于ARPU的跌幅。
但从财报数据来看,2016Q4-2018Q1,阿里云的付费用户数,以及季度ARPU值是同步上涨的。
降价不仅没有导致单客平均收入降低,反而还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关键或许就在于增值配套产品或服务的创收,例如网络虚拟化和数据库服务。
据阿里云2020Q3财报:各种规模和行业的客户继续享受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截至2020年9月30日,A股上市公司中约60%是阿里云的客户,而2020年9月其平均支出同比增长了45%。”
不过,说到底,这还是熟悉的“配方”,毕竟通过低价吸引用户,再通过其它产品实现增值,仍然是ToC的互联网打法。
然而这毕竟是个有技术门槛的领域,比起复制以往的成功经验,投资者更感兴趣的是互联网巨头们在云服务市场能讲出怎样的多元故事。
价格战喧嚣过后,云计算领域会形成新的格局。对参与其中的巨头来说,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谁能比别人便宜20%,也不是谁储存数据的能力更好,而是谁的业务结合自身的综合优势后,更能满足用户需求。
如亚马逊云、阿里云如何借力集团的电商优势,腾讯云怎样才能实现通过微信帮助B端企业连接C端,谷歌的搜索业务和云服务怎么连接起来。
可以看到,云计算的发展方向越来越清晰,一场企业基因与云计算结合的行业之战或将开启。
亚马逊是全球最大的电商公司之一,其云计算服务AWS(Amazon Web Services)也是全球最大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之一。亚马逊的服务器电源代工厂商并不是公开透露的,但是有一些不确定的消息和猜测。根据一些媒体的报道和分析,亚马逊的服务器电源代工厂商可能是富士康、台达电子、汉能等知名的电子制造企业。这些企业在电子制造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可以为亚马逊提供高质量的电源产品和服务。
除了电源代工厂商外,亚马逊还有许多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包括芯片制造商、存储设备制造商、网络设备制造商等等,这些公司都为亚马逊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硬件设备和技术服务,帮助亚马逊打造出了一个庞大而稳定的云计算服务体系。
总之,亚马逊的服务器电源代工厂商并没有被公开透露,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亚马逊拥有众多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这些企业都为其提供了高质量的硬件设备和技术服务,为其在云计算领域的领先地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