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是全球IT第一巨头,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遥遥领先,与第二名拉开极大的距离,人称“蓝色巨人”。长久以来,IBM就是计算机的代名词。IBM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在世界上,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这家1914年创立的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雇员30万多人,业务遍及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IBM公司的全球营业收入达到八百八十多亿美元。
因此,IBM的历史就是一部计算机的历史。美国《时代周刊》称:“IBM的企业精神是人类有史以来无人堪与匹敌的……没有任何企业会像IBM公司这样给世界产业和人类生活方式带来和将要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就连比尔·盖茨也不得不承认:“IBM才是计算机行业的真正霸主,毕竟是它一手栽培了我。”
1874年2月17日,IBM创始人Thomas J Watson诞生
1896年12月3日,Hollerith组建制表机(Tabulating Machine)公司,后来经过系列购并变成了IBM
1914年5月1日,年轻的销售员Thomas Watson被CTR录用,后来他以此缔造了蓝色巨人IBM
1944年8月7日,IBM举行Mark I的庆典活动
1951年7月9日,IBM展开对Lotus的敌意收购
1956年6月19日,IBM创始人和领导者Thomas Watson去世
1956年10月1日,IBM同意为Eckert和Mauchly的电脑专利支付名义上的版权费
1961年12月28日,IBM出台SPREAD计划报告
1964年3月19日,IBM批准了历史上最野心勃勃的System/360开发计划
1964年3月23日,IBM告诉记者,公司大大低估了System/360的生产需求
1964年4月7日,IBM主席Tom Watson, Jr亲自发布System 360
1981年8月12日,IBM发布第一台PC,掀开个人电脑新纪元
1983年3月8日,IBM发布PC-DOS 20版
1983年11月1日,IBM推出业界期待以久的家用电脑PC Jr,后来寿命不长
1983年11月9日,IBM和日立公司就解决诉讼问题的秘密协议被披露Secret pact revealed
1984年3月1日,Commodore公司宣布将生产IBM PC兼容机,当时IBM和苹果各得28%和25%的市场份额
1984年8月14日,IBM发布新的电脑PC-AT,以及提供图形用户界面软件Top View
1985年3月19日,IBM承认失败,宣布停止PC Jr电脑生产
1986年4月3日,IBM推出第一台公文包大小的膝上型(laptop)电脑
1986年4月17日,IBM宣布推出1MB内存芯片
1987年1月20日,DEC推出新的超级计算机,挑战IBM
1987年4月3日,IBM推出新的PS/2产品线
1987年12月4日,IBM发布多任务 *** 作系统OS/2第一版,但是后来败于微软之下
1988年9月20日,IBM和Sears合资的在线服务商Prodigy成立
1989年5月5日,IBM准备注册“蓝色巨人”(Big Blue)的绰号受阻
1989年11月12日,IBM和微软宣布共同支持竞争性的 *** 作系统OS/2和Windows
1990年8月1日,IBM出售打字机和键盘业务
1991年2月28日,IBM宣布裁员10000人
1991年4月12日,IBM和苹果召开秘密会议,商讨推出PowerPC,对抗Wintel
1991年7月3日,IBM和苹果宣布结盟,共同开发应用于RISC芯片的 *** 作系统
1991年8月14日,IBM发布具有无线通讯功能的笔记本电脑
1991年10月2日,IBM和苹果宣布建立合资公司,开发和销售PowerMac
1992年8月19日,IBM和Sears宣布联合进军ISP
1992年8月22日,IBM宣布推出个人数字助理PDA
1992年12月16日,IBM宣布50来的第一次大裁员
1993年1月20日,IBM宣布历史上的第一次亏损
1993年3月26日,Lou Gerstner被任命为IBM公司新CEO,拯救危难中的蓝色巨人
1993年4月1日,Gerstner身兼CEO和董事长开始在IBM上班
1994年3月21日,IBM和苹果合资的软件公司Taligent发布可在多平台运行的新 *** 作系统
1994年2月24日,Gerstner宣布IBM的重组战略
1994年4月5日,IBM发布新的大型机
1994年4月26日,自1990以来,四内IBM宣布第一次赢利
1994年5月25日,Compaq超过IBM和苹果,成为全球PC之王
1994年7月26日,新官上任三把火,Gerstner大刀阔斧宣布免掉25个IBM副总裁头衔
1994年8月17日,IBM宣布推出通过计算机网络的电子定购系统
1994年8月30日,IBM宣布将不再反对微软试图为“Windows”注册商标的努力
1994年12月12日,由于芯片缺陷,IBM宣布停止奔腾(Pentium)芯片机器的出货
1995年1月12日,IBM在专利竞赛中获得桂冠,专利数量名列美国公司第一
1995年2月3日,IBM宣布员工上班时间可以穿便服,一改历史传统
1995年3月8日,IBM在计算机用户重复劳动伤害的案件中获胜
1995年3月16日,IBM通过互联网和CD-ROM发布交互性的度财务报告
1995年3月28日,Adobe公司的文件格式Acrobat获得IBM和Netscape的支持
1995年3月29日,Conner外设公司控告IBM侵犯专利权
1995年6月6日,IBM、苹果和惠普合资的软件公司Taligent发布首款
1995年6月9日,联邦法官同意IBM不再受1956判决令的影响
1995年6月11日,IBM宣布巨资购并Lotus软件公司
1995年6月13日,IBM宣布出台互联网计划,加强互联网进入力度
1995年6月29日,微软向IBM支付数百万美元的软件专利费用
1995年7月6日,Lotus被迫同意接受IBM的收购决定
1995年7月19日,司法部宣布终止1956开始的对IBM的反垄断限制
1995年10月11日,Lotus公司CEO Jim Manzi在被IBM购并四个月后宣布辞职
1996年2月10日,机器打败人类:IBM“深蓝”计算机在象棋比赛中打败世界冠军
1996年2月20日,Sears宣布出售所有的Prodigy公司股份,Prodigy由Sears和IBM投入巨资建立
1996年3月20日,AT&T同意让它的企业客户全面转向IBM的Lotus Notes
1996年5月12日,IBM和Sears签署协议,将耗资10多亿美元的Prodigy出售了结
1996年10月30日,IBM附属公司Lotus的群件产品Lotus Notes将自带浏览器
1996年11月11日,IBM宣布将组建网络计算机部门
1996年12月16日,IBM宣布了PowerPC的死刑
1997年3月20日,IBM购并网站创建和管理软件公司NetObjects
1997年4月22日,IBM、Compaq和苹果等计算机公司就显示器尺寸误导消费者的案件达成解决方案
1997年5月2日,司法部宣布终止从1956年开始的对IBM公司的法律限制
1997年5月11日,IBM的“深蓝”(Deep Blue)计算机击败世界象棋大师Gary Kasparov
1997年6月10日,IBM将关闭在线购物网站World Avenue
1997年9月22日,IBM宣布铜芯片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
1998年1月29日,Compaq打败IBM,成为Radio Shack 6800家连锁的独家电脑销售
1998年2月2日,IBM将120万台计算机装到公共住宅区
1998年4月15日,IBM推出价格低于500美元的网络工作战
1998年4月23日,IBM推出儿童电脑
1998年9月9日,IBM宣布了世界上最小的硬盘驱动器,大约火柴盒大小
1998年9月10日,微软召集IBM、Sun等竞争对手,指责他们合谋反对微软南京胜业昆威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一直致力于高科技产品的推广、销售及服务,主要代理销售的产品涉及IBM服务器,小型机,存储、网络安全、数据备份、专业条码打印机等电脑外设及相关软、硬件设备,并提供完善技术支持、维修,且一直以良好的服务在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
这家的产品还蛮不错的哟!!!因为要扣成本啊工资啊各项税收啊等等
中移动去年收入295358亿净利润才66026亿呢
看利润率不是看绝对数的投资1亿利润600万和投资5000万利润600万可不是同一个概念啊~一、永不知足,追求“制胜”
虽然戴尔公司已成为成功与奇迹的代名词,但戴尔却仍旧像大学时陷入困境的毛头小伙一样,以一股紧迫感和坚定的决心经营着Dell公司。他说:“我依然认为我们是挑战者,我觉得我们仍在发起进攻。”是的,他的确是这样要求自己,也把这种精神贯彻在Dell公司的每个角落。公司的生产力已接近每位员工创造100万美元营业额的水平。它几乎是惠普公司的两倍,IBM的3倍,但他们仍不知足。
戴尔与罗林斯规划了一个绝对称得上雄心勃勃的财务目标:公司的经营收入到2006年达到600亿美元。而这个数字是公司2001年营业额的两倍。当然,公司要想努力跟随时代的潮流向前发展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到目前为止,它的学习方法是卓有成效地,戴尔把目标与员工补助及奖金相结合,更重要的是,戴尔运用方法把“所有权”的概念灌输给员工,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才能,使他们发挥全部的潜力。其中方法之一便是不断学习的意愿和能力。戴尔并不是仅仅要求员工去学习,它选了一个很好的立足点,即要他们从提出问题的立足点开始学习。(也许是这种方法实在过于严厉,因此实在是太少的人可以适应这种苛刻的环境。很多来自IBM和INTEL的资深高管人员纷纷跳槽)其实公司的成功不仅取决于“直接经营模式”,更重要的是在公司内还有一种与这种模式相匹配的 “制胜”(winning culture)文化。这种文化蕴涵着两大核心,其一,对客户必须具有足够的热忱,其二,对业绩要充满自信。这种文化会使员工产生很大的压力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努力向前。
二、务实与速度
戴尔以一种非常务实的方式在运行着。戴尔常问:“完成这件事最有效率的方式是什么?”如此一来,戴尔拒绝了所有产生官僚体制的可能性,这种做法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戴尔公司规定,销售人员必须装好自己的电脑,这不仅可以让员工们真正感受到没受过电脑教育的顾客在装设系统时会遇到什么问题,销售人员也会对自己所销售产品有更确切的体会。从而可以帮助顾客在获得相关信息的情况下决定要购买哪种产品。
同时戴尔公司充分展示了“速度”这一竞争优势,“事无巨细的参与”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系统冲突,但可以让上层领导在了解状况的情况下,快速的作出决策,整个公司都不允许浪费一点一滴的时间。
三、积极的沟通
戴尔公司以一种斩钉截铁的态度去面对所有的错误,坦白承认“我们遇到了问题,必须进行修正”。戴尔公司的口头禅之一是:“不要粉饰太平”。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试图把不好的事情美化”。几乎所有戴尔公司的员工都可以说出公司事业基础的基本概念,这是因为领导层花了时间与他们进行沟通,让他们了解状况,了解正在计划进行的事物,还有每个人应该怎么做才能斑竹公司达到目标。戴尔讲话时从不装腔作势,公司员工也是如此,他们可以对任何问题提出质询,甚至责难自己的老板。在这条原则面前人人平等。曾经戴尔在对自己进行年度总结的时候,员工抱怨他过于冷淡,为此戴尔向他们道歉并承诺以后会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情。
四、步伐一致,整齐划一,把“小我”融入“大我”
戴尔认为,要建立或维持一个健康的、有竞争力的文化,最简单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目标相同,策略一致与公司员工成为并肩作战的伙伴。他们认为不管公司处在事业周期的哪个阶段,都应该把引进优秀人才当成最优先考虑的问题。但是等员工真正进入戴尔公司以后,无论是新聘员工或是公司的管理阶层,都必须完全与公司的哲学和目标一致,把团队调整到相同的目标,作到步伐一致,整齐划一。同时戴尔在全公司建立同样的奖励系统,努力推动戴尔公司的发展壮大。
戴尔公司采取的是团队运作的方式,让员工之间相互帮助,暂时先抛弃“小我”,因为只有“大河满”才能换来“小河有水”。戴尔公司发现在团队中会有一些能力较弱的小组成员,虽说有些人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更大的个人利益而去花时间与精力来协助其他没有跟上进度的同事。但这也可以让戴尔公司的管理团队在个人的范畴内共同合作,追求进步。这种团队运作的方式,可以说是凝聚公司员工的另类方法。他不是要求员工避免相互牵制,也不是要员工产生的良性竞争而A减少勾心斗角,重点在于要员工全心关注彼此的成长。
五、节俭
戴尔公司的节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就是从不摆庆功宴。戴尔认为庆功会助长自满的情绪,而这在以全速前进的戴尔公司是绝不允许发生的,因为骄兵必败。有人曾经提议在公司的大厅中陈列公司的知名产品,但遭到戴尔的拒绝。他认为这是博物馆的作风,因为只有“博物馆关注的是过去”。当一个团队传来捷报时,他会发大众邮件表示庆贺,给出必要的评述或适当的表扬。戴尔本人的座右铭是“用十亿分之一的时间予以庆贺,随后便开始新的工作。”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戴尔公司对新业务方面。如果戴尔公司认为新开设的合作业务经营业绩不理想,他会迅速终止这一业务,这是戴尔不同于其他竞争对手的地方。SUN电子计算机公司前任总裁爱德华·赞德说:“能像他这样年纪轻轻就创建公司,并不断推动它发展到如此程度真是不可思议。在某个行业里摸爬滚打15年、20年的人都会变得过于严谨,而他却是个例外。”
但是,他们的节俭却在一定程度上让戴尔公司在创新方面陷入了两难境地,节俭的经营方式使它在产品开发和投资未来技术方面捉襟见肘,尤其是与竞争对手相比更是如此,即便在技术衰退期,IBM公司2002年的研发开支仍高达475亿美元,占公司营业额的59%,而惠普公司的研发开支也有33亿美元,占营业额的58%,而戴尔呢?只有很少的45亿美元,占其营业额的13%。竞争对手表示,这种经营作风妨碍了戴尔向个人计算机以外领域的扩张,尤其是向数码摄像和数据处理能力应用等极具发展前景的领域扩。
但是不管怎样评价,戴尔又已经踏上了新的旅程,开始追求完美的努力。迈克尔·戴尔已经大气另公司进入了打印机、网络设备、手提电脑和技术服务领域,并且凭着掌上数码音乐播放器、网上音乐商店以及纯平电视进军竞争极其残酷的电子消费产品市场。戴尔必将凭借其手重直销与库存两大利器,挟着永不知足的企业文化,重现其在个人电脑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我们拭目以待!
杨元庆曾分析海外市场。他说,并购IBM PC业务后,联想在海外企业级市场强,在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市场弱,因此联想目前的海外市场战略将专注中小企业市场和个人消费市场。
然而,尽管联想先后同全美办公用品连锁Office Depot,以及IT零售连锁全球老大BestBuy结盟,力拓美国小企业及个人消费市场,但是,以我个人的观察,这个恰当战略的实施是迟缓的。美国主流零售出口网上和店内均不见联想或IBM的PC,无论是笔记本还是台式机。特别是签约的BestBuy和Office Depot,网上零售没有联想品牌(包括IBM ThinkPad),并且至少我去过的这两家连锁店也没有其产品。
昨天刚读过一篇美国一小有名气的IT专栏作家的文章,大力推荐联想的Lenovo 3000笔记本。想想看,如果市场上连产品的影子都少见到,专家的评价莫不等于对牛d琴?眼下PC市场消费者是主推力,个人增长大于商用增长,笔记本增长大于台式机增长。笔记本与台式机销量比是6:4。错失海外个人市场增长时机,错失海外笔记本市场增长时机,不是好事。无论什么原因,你不能说惠普康柏合并一年半之后,百脑汇或者国美还见不到惠普的新机子。在这个空档期间,其它品牌如索尼在美国个人市场特别是笔记本方面收获斐然。
做海外市场推广,联想的品牌战略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在美国市场,一个客观的事实是Lenovo,或者联想,对众多的企业和消费者来说的确是鲜为人知的。你必须照顾这个现状去实施品牌过渡,客户第一,不好一厢情愿。合并交易允许继续5年期限使用IBM品牌,这是一个在海外启动Lenovo品牌非常有价值的引子或跳板,因为IBM的名字家喻户晓。
品牌推广需要时间
这里有两方面问题:第一,似乎过早淡化甚至放弃IBM品牌。如果现在上网买IBM ThinkPad笔记本,你几乎搜索不到机子(比如Cnet, Yahoo),找到的也只是过时的产品或者二手货。IBM ThinkPad真的一夜之间消失了吗?没有。不管在合同还是物理意义上IBM ThinkPad仍然健康并活跃于市场,只不过它的名字已经改成Lenovo ThinkPad。如果你搜Lenovo ThinkPad,会得到几十页原原本本与过去没有任何差别的“IBM ThinkPad”最新产品。但是,如果买家不知道呢?商机丢失了。大多数美国人就是不知道。海外市场真的需要时间。
惠普和康柏两个品牌都知名。惠普并购康柏,到现在4年多了惠普仍然还有康柏品牌的产品,比如HP Compaq Presario,HP Compaq 7000系列等。如果联想在品牌过渡时期采用类似Lenovo IBM ThinkPad,可能品牌过渡将更为平滑。对海外用户,这样便于他们识别所熟悉和认同的老品牌,同时也引入Lenovo新品牌的联结和推广。
如果现在你介入网上销售和网上市场推广,你一定会感受关键字的魅力。许多公司的销售和推广结果命系关键字,并挖空心思利用关键字,挑选关键字,甚至买关键字。因为关键字对了路,经营 *** 作的效果和结果都源源不绝。Google不正是买关键字发了大财吗?因此,联想的目的肯定不会去推举IBM这个品牌,但IBM这三个关键字还是讨人喜爱的,大有阶段性利用价值。
与惠普并购不同,联想只能使用IBM品牌5年,因此必想后路。这里引出第二方面讨论,Lenovo-IBM品牌过渡需要有明确的过渡时间表。今年二月,联想全球隆重推出Lenovo品牌。尽管外界反映它比预料的提前,但 *** 作本身无可非议。然而,推广Lenovo品牌同过渡利用IBM本身并不矛盾,它是联想可控制和管理的。问题在于Lenovo同IBM毕竟是两个不同品牌,需要对外明确宣布在未来5年内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过渡时间表,特别还牵涉具体的产品和系列的更名或终止等。你的渠道伙伴需要知道这个时间表,以便进货备货甚至断货。你的企业用户需要知道产品的升级计划,甚至服务和支持的期限。
从目前联想的品牌 *** 作分析,它采取了“长痛不如短痛”的做法,简单一步切换IBM产品品牌。除了用户在产品上还能看到IBM的logo之外,似乎你在联想官方的信息中再看不到IBM的名字,联想不使用Lenovo IBM ThinkPad之类品牌过渡。如果是这样的话,应该在公众范围宣布Lenovo全面取代IBM,原以IBM命名的所有产品,哪些将继续以Lenovo ThinkPad/
ThinkCentre生产出货(Continuance)哪些将更名或终止(Phase-out)相信联想在内部和一定场合对品牌过渡一定有所交待,但对海外公众,联想需要做大量的宣传和澄清,这样有利于海外市场快速转化品牌衔接,让海外用户尽快拥抱Lenovo。
不打无准备之战,联想自有其自己的神机妙算。最近联想一系列全球商务框架和人事新的布局,特别是专业的联想卓越中心和联想服务,使联想全球拓展机能和资源更加羽翅丰满。阿梅里奥还顺手纠集自己得心应手的旧部,精兵强将,大打出手将为时不远。
惠普并购康柏,两个一般知名和相似的公司,磨合4年。联想收购IBM PC,两个优势不同背景迥然的公司,整合刚18个月,而且整合难度要大得多。联想20不会一帆风顺,将一路艰辛,但联想成为全球高效优胜系统硬件厂家只是时间的问题,Lenovo成为全球PC知名品牌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不信,等着瞧。
联想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联想从成立至今已跨越两个台阶:20世纪90年代前,联想主要是一家贸易型的企业,生存是主要的目的;之后十多年是第二个台阶,是发展自有品牌的阶段。经过20年的发展,联想在计算机行业已经稳居亚洲第一,在中国市场称雄,未来的空间是全球市场,参与全球竞争。
2001年,联想提出了“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的企业远景。2002年12月,联想技术创新大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此次大会除却对联想的“技术意义”外,更多应考虑“关联应用技术战略”是一个宏伟的规划,前端、后台、社会信息服务无所不包——如果把规划变为现实,联想必须具备跨国品牌影响力、市场营销能力超一流,而不能以本土为主要市场区域。2003年4月,联想正式启动新英文标识(由Legend变为Lenovo),继续为国际化做准备。2004年3月26日,联想付出不菲的代价正式跻身于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简称:TOP)——希望利用奥运会的资源来率先实现品牌影响的国际化。尽管参加TOP计划能提升品牌知名度,但品牌知名度任何时候都不能等同于优异的业绩。联想若希望TOP计划真正有益于其国际化业绩,便必须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品牌推广、渠道建设、产品营销以及消费者教育。联想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未来3-5年,销售额中有25%-30%来自海外。试想一下,联想如何才能利用短短四年时间在全球范围内完成这样的“伟业”?所以,以收购降低资源注入、同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这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联想的选择。也就有了这次的联想收购IBM。
联想借力“国际战略联盟”走外向型国际化
联想于2004年年初进行了大的改组。面向大客户开始应用直销的商业模式,而这正是戴尔赖以成名的法宝。联想还放弃了两年前制定的走多种经营之路的战略方针,集中全力发展核心业务——PC业务。联想集团近3年来实施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屡遭挫折,“信息化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虽经多年努力但效果并不理想。2003年在报告弱于预期的业绩后,联想集团宣布重新将重点转回到其核心的电脑业务上。目前,虽然联想已是国内PC的第一品牌,但在国际市场上仍缺乏有力影响,迫切需要一个新的突破,以实现其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其实,国际化始终是联想的一个目标,是联想的战略目标。从2001年提出这个目标、2002年的技术创新大会、2003年4月8日联想启用新的名字、2008年联想赞助奥运,成为奥运的赞助商,直至这次联想收购IBM,这些都是为联想国际化开出的战术措施,都成为这个战略行动的组成部分。这次收购是联想和IBM的一次历史性的强有力的战略结合。联想看好的是IBM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优秀的技术、管理资源。
现代营销告诉我们,企业欲在竞争中确保其生存,并积极地开拓市场,最好的途径乃是寻求某种竞争的新模式,以实现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目标。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以往所奉行的视竞争者为仇敌、彼此互不相让的竞争原则已成为陈旧的经营观念而逐渐为人们所抛弃。国际战略联盟正是一种兼有竞争与合作功能的新型市场营销组织。
比较此次交易前后联想股权结构图,可以说这次交易是收购,也可以说是并购,甚至可以说是合资,但从联想收购IBM PC部后的规划的“三步走”(即第一步,联想将在采购、制造方面进行和IBM的合作;第二阶段,进行市场和销售的整合;到第三阶段,进入到对方都没有的领域里去。)看,联想与IBM的合作更像是国际战略联盟。又称跨国战略联盟或战略经营联盟,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中的两个或更多的企业,为实现某一战略目标而建立起的合作性的利益共同体。
联想借“国际战略联盟”将由内向型国际化转向走外向型国际化之路。
联想打造比较优势进行外向型国际化
实施国际战略联盟,要求企业在同竞争对手的实力比较中,具有独特的经营要素上的优势,不管是产品优势、市场优势还是技术优势、管理优势或服务优势,“联想”只要能运用自身所具有的这些优势来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才能在相互竞争中显示其真实价值,最终达到改变与其他竞争对手的相对实力并取得对竞争者的明确优势。“联想”实施国际战略联盟,本质上与它的长期规划相一致,即服务于企业自身长期战略目标。
IBM是一个技术领先的公司。IBM的客户,IBM的合作伙伴,多集中在一些比较高端的客户和产品市场上,跟联想现在比较多的中低端消费者客户非常互补。联想在国内是以渠道见长,即联想在中国市场上拥有客户和完善的市场销售体系,而IBM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的PC销售网;联想是全球PC消费的先驱,在销售服务方面有独到的经验,而IBM在商务领域向来享有高品质的服务;联想有强大的台式电脑设计能力,而IBM在电脑笔记本上拥有出色的成绩。联想利用拥有的领先PC技术,收购IBM的PC部门有利于联想吸引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高端企业用户,而这正是联想近年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所以联想认为:“收购IBM的PC部门将对于联想的扩张战略产生积极的影响。”
联想重塑PC主业,并加速国际化,收购IBM的PC业务是一条捷径,是迅速进入世界顶级PC厂商之列的理想之举。联想有自己非常强的制造能力加上IBM的服务优势,新的联想集团能够一天24小时连轴转的为客户提供服务,就能够缔造更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联想与IBM合作,明确各自比较优势,新联想发挥品牌、规模、效果三个方面的协同效应和长期优势。联想完全消化IBM全球PC业务的时间可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双方的组织架构、职能平台,以及供应链的整合。在这个阶段内,联想希望完成双方业务的共同采购,但市场与销售均都保持各自独立性。这一阶段计划用12到18个月完成。第二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之后,联想集团开始整合旗下两大品牌的产品、销售队伍、渠道,以及研发。这个阶段尽数涵盖了外界及IBM与联想两大品牌合作伙伴关心的问题。第三阶段:拓展。联想集团要开始以新公司的名义推出新产品,拓展新业务。
预计,完全消化IBM全球PC业务要用5年时间完成。与IBM携手攻略世界PC市场,这是联想长期以来国际化运筹的必然结果,为联想集团走向世界提供一个极好机会。
联想外向型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新联想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管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的磨合。作为一家拥有本土化优势的联想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熟门熟路,但兼并了IBM这样一个规则和文化理念完全不同的部门,能否迅速融合成为新公司运行状况是否良好的关键。但我们相信对于企业本身的文化,从求实进取,诚信创新,实际是差不多的。
联想缺乏国际经验,在世界PC市场的知名度还有所欠缺。
如何维持同IBM客户的良好关系将成为联想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IBM的客户,IBM的合作伙伴,其实对于新联想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联想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持IBM原有的客户——IBM品牌还在,但是背后运作的是联想,IBM欧美市场上原有的客户能否信任这样知名度不高的公司呢?
海外市场渠道问题。IBM是一个技术领先的公司。联想在国内一般是以渠道见长,那么,联想如何在海外构建自己的渠道和供应链?联想收购IBM PC部后,IBM的竞争对手却在觊觎IBM的市场份额,那么联想和IBM如何应对?联想如何兼容IBM原有的渠道
联想的技术形象问题。相信对客户来说,他们更为看重产品的质量控制、特点和功能,因此如果未来的IBM品牌产品和以前一样,消费者仍然会选择它。但联想在国内以产品应用层面的创新见长,在应用层面的创新并不是本质上的技术创新,无法从根本上塑造联想的技术形象。IBM的技术领先形象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
业务的整合及如何提高利润增长率问题。联想尽管目前以27%的市场份额垄断着中国的PC市场,但是公司进军服务器和服务领域的愿望始终未能如愿以偿。而且,由于戴尔等国际品牌的冲击,联想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也有所下滑。从全球市场看,根据Gartner公布的最新数据,联想在全球PC市场只占2%的份额,排在第九位。联想即使收购了IBM的PC业务,与前两名(戴尔、惠普)也还有很大差距,目前联想只有3%的营收来自于中国以外的地区,其中主要是东南亚地区。联想何谈“完全控制亚太甚至全球大半PC市场”?
成本问题。无论是全球PC市场,还是国内PC市场,利润率都在不断萎缩。2006年全球PC用户升级换代的周期将会结束,届时PC厂商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努力优化供应链效率,提升服务水平,降低产品价格。联想与IBM合作之初,双方的运营效率仍无法与竞争对手戴尔的直销模式相提并论。在成本结构方面,联想距离戴尔等国际巨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联想最新一个季度的库存周期为227天,而戴尔中国部门的库存周期仅为4天。由于PC组件的价格下调速度很快,因此对于PC厂商而言缩短库存周期至关重要。
面对全球PC产业即将到来的低迷时期,IBM和惠普都要退出PC市场,联想在这个时候向国际市场扩张,一不小心,就很可能陷于进退维谷的两难困境:国际市场受阻,国内市场失守。降低成本是当前PC生存最重要的,大的跨国公司为降低成本,往往是收购发展中国家的公司。而联想反其道而行之,增加成本是必然的。
联想的未来发展
在国外市场进展缓慢,而在国内市场又面临激烈竞争,联想应逐步落实三个方面的变革:其一,专注于核心业务和重点发展业务,保证资源投入与业务重点相匹配;其二,针对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建立更具客户导向的业务模式;其三,提高公司整体运营效率。
竞争与合作是一种新的辩证关系,竞争并不排斥合作,从某种程度上讲,合作有益于充分实现竞争效率,最大限度地合理使用社会资源。与竞争对手携手建立战略联盟,协力加速扩大市场容量,使竞争以新的形式,在新的层次上出现,向塑造比较优势竞争转变。到今天整合IBM公司全球电脑业务,联想的国际化战略已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IBM将与新的联想公司共享品牌、研发、销售体系,强大的品牌以及面向企业客户的全球销售、服务和客户融资能力帮助全新的联想展翅腾飞国际市场。独家披露IBM
如何痛并成功地整合截然不同的普华永道咨询?
如何依靠整合有效推动转型?又如何在转型中提升自己,而非消耗自己?
看懂IBM,也许我们也行
IBM100年了,令人尊敬;但IBM10年来,更令人叹服。
因为在这10年中,这家原IT设备制造商实现了迄今为止全球最成功的战略转型。2011年IBM宣布:其23%的收入来自软件,21%的收入来自硬件,而来自服务的收入已占到了56%——实实在在的转型。
IBM不仅实现了转型,而且借助这次巨大的成功,引领了全球企业的主流价值观——“我们也要卖服务”,并且引发了全球众多企业的跟进狂潮——“我们也要转型”。
但自古经典成功的身后,都跟随着大量的刺痛、呻吟乃至枯骨。实现向服务转型,远不像我们在演讲中慷慨宣誓那样简单。近年来跟进转型者数不胜数,但能像IBM这样成功实现从制造向服务转型的企业,屈指可数。
本期,我们将会向各位朋友全方位呈现:为什么IBM能够做到成功转型?在转型中,它做对了哪些其他转型企业容易忽略,或没能做到位的地方?
其中,我们特别注意到:IBM转型实质性推进的10年,恰恰就是它整合普华永道咨询业务的10年。整合普华,不是转型的起点,更不是终点,但却是转型得以成功至关重要的强力推进器。
对于一家紧迫于转型,但已然非常成熟的企业,如果单纯依靠自身的内部驱动——即便拥有系统的领导力建设——实现全面转型,也注定将是非常困难的。而凭借兼并带有转型目标类型的资产,尤其是能实现有效整合,看似惊心动魄,但却是一个帮助企业真正实现转型非常重要的大智慧(601519,股吧)和大手笔。
但整合,风险极大;如同转型本身,风险极大。
如果说,《中外管理》9年前独家报道的惠普并购康柏,堪称“世纪整合之谜”,那么IBM整合普华永道,则更是地道的“世纪整合经典”。更经典,源于更艰难。比起惠普与康柏身处同业而境况不一,且转型诉求不那么明显,但实施整合尚且纠结丛生,而IBM和普华这两位行业老大面对面,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模式、不同的价值观,但同样的成功、同样的牛气、同样的强势,谁会整谁?谁会服谁?他们怎么能够实现双赢整合,而不是双输内耗?又怎么能够再通过整合助推转型,而不是在茫然折腾中不伦不类呢?
但IBM居然做到了。这家公司用了10年时间告诉世人,IBM真金白银地做到了!那么,在这场看似不可能的整合当中,IBM遭遇了什么?承受了什么?准备了什么?做对了什么?实现了什么?IBM这10年,留给众多转型中的中国企业,或即将通过并购整合实现转型的中国企业的启发,又会是什么?
本期,通过对IBM大中华区多维度的深度采访,我们将给朋友们讲述一个曲折精彩的实战故事,同时为朋友们提供一个豁然开朗的实 *** 方法——原来IBM是这样干的!而我们……也许也可以。
(杨 光)
合并普华永道咨询
大象与烈马共舞
文/本刊记者 孙春艳
蓝色巨人如此一枝独秀地完成向服务的完美转型,10年前收购普华永道咨询业务,显然是决定性的战略大手笔。
而如大家所知,并购的难点是后期整合,整合的悲剧有太多了。那么,IBM是如何实现与普华永道完美整合的?能给我们的启发何在?10年来,我们第一次有机会为读者独家呈现这一世纪整合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你做过咨询吗?你懂吗?没做过咨询,根本没有讲话和评价的权力!”
在30多人的集体注视下,齐跃就这样被狠狠将了一军。讲话人拂袖而去,把一屋子人都晾在那里。
“当然,首先晾的是我。”事过九年之后,时为IBM业务咨询服务部(BCS)金融负责人的齐跃悠悠地说。作为一位老IBM领导,大庭广众之下被如此“挑衅”还是头一遭。而挑衅者,是他的新伙伴,来自普华永道咨询的一位资深领导。
那是2003年,齐跃在IBM工作的第八个年头。就在此前一年,IBM完成了令业界轰动的世纪并购案——以35亿美元将咨询界的巨鳄普华永道咨询部门收归囊中,而两边涉及的员工各自多达3万人,涉及运营的国家多达160个。在中国,2003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位于北京嘉里中心的普华永道正式摘下普华永道咨询顾问的牌子,换上了IBM的标志。
那时,很多人都在为这场“跨文化联姻”捏着一把汗。没有人心里100%绝对有底。
“重量级”挑战
因为,这两家公司的内部融合可远不像换个公司标志那么简单。
特别是,这并不是一场以大吞小的轻量级“收购”。要知道,那时的IBM已经以IT巨头形象矗立多年,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稳重而理智;而普华永道作为咨询业的领头羊,遵循的是咨询界传统,坚持不上市,体制上显然要更灵活而机智,俨然是一匹烈马。一个以卖产品见长,一个以卖服务为荣,如此风格迥异且行业领先的队伍一旦合并,其将在整合中产生的剧烈化学反应,可以想象。
要知道,即便同业并购,例如几乎与IBM同期进行的2001年惠普并购康柏案,两家企业文化差异依然很大,融合也并不顺畅。更何况,与产品整合不同,服务本身就是个人的业务,整合难度更大。人员和组织架构如果没有整合,就不算是真正的整合。
一时间,暗流涌动。
“完全不同的世界,让我失去了方向感。”回忆当年,现任IBM副总裁、全球业务咨询部高级合伙人徐永华对《中外管理》说。所在外脑咨询公司正值如日中天,却突然被告知卖给了一家设备生产商!不少老普华的第一反应,都是惊讶和失落。这种情绪如此之强,以至在并购初期迟迟挥之不去。
而在IBM内部,与当初惠普决定并购康柏的激烈分歧不同,对此次战略大手笔尽管多数人倾向于赞成,但也多少对前景有些担忧。完全不同的文化和工作方式带来的剧烈冲突,制造出了不少“头一遭”。
比如齐跃。那天在会议中被挑战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对合约中的工作说明书的表述方式不同。普华是按照咨询业的习惯做法,向客户列出的往往是“哪些我们不做”,而齐跃则是按照从客户需求出发的经验,认为显然更多说明“我们做哪些,怎样做”,才是客户最想要的。
与此同时,制度上的差异带来的冲突更为剧烈。作为一家百年科技企业和上市公司,IBM更多地依靠流程来管控,这一点与普华永道的合伙人机制形成鲜明的对比。甚至,对普华永道觊觎已久的惠普,就是因为对这一点评估后感到绝望而打消了收购的主意。
这不是因为惠普胆小。在普华,大家习惯于激情四射,他们号召员工随时准备飞向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去实现客户所需要的服务。而且一个强有力的合伙人可以带领一支小分队,决策权非常大。“客户说太贵了,合伙人可以直接拍板打个九折”。但在IBM,这简直难以想象。其流程一度被普华人评价为“严格到近乎于死板”,做每件事情,要跟无数人沟通协调,不断地报批,报批。
据说,一次一个正在休假中的原普华永道咨询部门负责人接到了上海客户的紧急电话,习惯性地立即整装待发。但当他马上通知小组人员集合,打的去公司申报费用时,却因为流程不符而拿不到经费。虽然他们通过直接与财务总监交涉,而终于赶上了当天最晚的航班,但整个团队一直在飞机上生闷气:为什么IBM的规定这么复杂?速度这么慢?
困难不仅体现在内部,更要命的还有对外。尤其在合并案审批期间,对于当时双方正在竞争的客户,到底该继续竞争,还是一方先退出?怎样确保客户正在进行的项目不受影响?合并宣布后,如何才能以一个完整的形象出现在客户面前,不给后者带来丝毫困惑?
阵痛中的“1+1”
其实,对于这些纠结与疑虑,IBM已经做出了相应的准备。
2001年,赵丽芳,IBM台湾业务创新服务部(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前身)的负责人,正忙得不亦乐乎。但到了7月,上司却突然通知她到大陆来帮忙,说“有很重要的项目”。赵丽芳由此得以在这次世纪合并公布前半年,就进入到这场整合“攻坚战”之中。
和很多重大合并案一样,IBM在内部成立了专门的临时性组织,分为若干部门,包括IT部、客户部等,分别对应不同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当前很多中国企业海外合作不同的是,从第一天起,他们就不曾打算让普华永道咨询单独运营,而是选择真正的合并。也就是把两边的人员、组织、提供的服务,都整合在一起。
但这显然并不是个容易的工作。
时任IBM全球业务咨询服务部的最高领导,正是现任IBM全球CEO罗睿兰。她马上任命原普华永道的各业务领导继续作为留住,以此类推,IBM在每个区域、每个地方都非常快速地任命管理人,绝不留断档。“我们要赶快把队伍建立起来,在连续性上做了一系列的管控。”作为当年并购案整合的亚太区 *** 刀人,现任IBM副总裁,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事业部(GBS)总经理于雪莉对《中外管理》回忆说。
为了这一组合,IBM不吝展现最充分的诚意。在赵丽芳等人的策划下,2002年IBM和普华永道高层领导第一次会面时,时任IBM大中华区执行总裁周伟焜带领的所有IBM领导们均提前到场,在红地毯的另一端热情迎接每个来自普华永道咨询的新同事,令后者感动异常。
而在IBM内部,也刻意回避“收购”这样的词汇,而是小心地一致称为“合并”。与此同时,IBM不断传递这样的信息:合并普华永道的目的,不是把一家领先的咨询公司变成另一家领先的咨询公司,而是希望你们来带动IBM转型。在进入IBM之初始终抱着试试看想法的徐永华,就是被这句话深深打动了。
当然,如果说这些还都属于软性攻心战,那么,硬性的行动则体现于组织架构、人员配置,以及后续的制度融合等各个方面。
在全球的各个地方,双方的领导层都根据能力进行了混搭。但领导都只能有一个,要么来自原普华永道,要么来自原IBM。为与普华永道的风格相融合,IBM甚至简化了不少在普华人看来很繁琐的流程。身为上市公司的IBM,甚至还将咨询部门的领导职称全部改为私人公司常见的“合伙人”——IBM在诚心诚意将自己向普华永道那边靠拢。
准确地说,“是双方都向对方走了一步,因此冲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时至今日去评价,IBM副总裁、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高级合伙人王首虎如是说。
但是,也只是“不那么大”。其实,整合中的阵痛不可避免。
在合并最初的近两年时间里,这个新队伍经历了大量的人才流失。其中既包括老普华,也包括老IBM。这也直接导致在2003年和2004年,IBM的咨询服务部(GBS)的市场表现和业绩表现不佳。
直接的原因,来自于双方人才晋升体制的强烈反差。奉行合伙人体制的普华永道,对于人才的评判标准“灵活”到几乎忽略资历,不少年轻精英都可以做到合伙人,并在自己的团队中是说一不二的老大。但IBM这头“大象”在上市公司体制下,人才晋升要经历长长的磨砺过程,少有破格提升的机会。于是,双方合并之后,不少老IBM发现,和自己资历相当的来自普华的新同事,居然能比自己职位高出不少;而普华的精英,则普遍不能适应IBM按部就班的晋升机制。
对此,IBM采取了各种办法,以消除合并中的人员动荡。据当时媒体报道,IBM允诺至少在2004年上半年之前,普华顾问的薪酬基本不变,公司的总现金保持不变。此外,IBM还安排了众多的培训,让普华顾问尽快熟悉IBM的企业文化、决策流程和行政架构。
不仅如此,IBM还努力为原普华咨询员工争取更多的晋升机会。但如今来回顾,也许做得还不够。直到今天,在提起遗憾时,赵丽芳仍表示:“惟一缺憾的就是人才岗位晋级。如果能重新来一次,应该做得更好。应该更早地让总部理解到,这应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才晋升体系。”
当然,事情不会一直糟下去。他们也在积极地招聘新鲜血液,到2005年阵痛期过后,也不断有离职人员回归。随后,咨询服务部门整个人员的构成基本是1/3老IBM员工,1/3老普华员工,以及1/3新加盟员工。中国ibm总裁原来是周伟焜,现在是钱大群。 钱大群(DC Chien)先生现任IBM公司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先生于1977年加入台湾IBM公司,他在过去的30年IBM的工作历程中业绩斐然,曾担任过一系列的销售、渠道、服务、市场、营运和技术职务。1993年,担任台湾IBM公司总经理。在此期间,台湾企业经理人协会授予钱大群先生“1996最佳总经理奖”。1996年,在纽约担任IBM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郭士纳先生的行政助理。1997 年,在北京担任IBM大中华区系统与科技事业部总经理职务。在他任职其间IBM在中国和亚太存储器市场都占据了第一位。同时,钱大群先生担任了IBM大中华区的一系列高级职务,其中包括IBM大中国区运营副总裁,协助周伟焜先生对IBM在中港台的业务和合作伙伴渠道等进行全面的运营管理和监控。2001年,在东京担任IBM亚太区系统与科技事业部副总裁,负责服务器、存储设备及打印机等销售与推广业务。2004年,在新加坡担任IBM东南亚/南亚区总经理。掌管业务区域包括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及越南。2007 年1月,被任命为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掌管IBM公司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大陆、台湾与香港三地之销售、研发、采购、营运等业务。目前IBM在大中华区拥有超过10,000 多名员工,并成立了12家分别从事制造、专业服务和软件开发等业务的独资与合资企业,其中8家在中国大陆,4家在台湾。钱大群先生毕业于台湾淡江大学数学系,曾于美国哈佛大学企管研究所高级管理课程、IBM全球高阶经理人课程进修。钱大群先生目前还担任着IBM公司董事长、总裁兼CEO彭明盛(Sam Palmisano)所领导的IBM整合与价值团队中(IBM IVT)的成员,该团队为IBM整合的业务模式和IBM价值提供决策支持。
[编辑本段]IBM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或万国商业机器公司,简称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公司网址:://ibm//。
总公司在纽约州阿蒙克市公司,1911年创立于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雇员 30多万人,业务遍及 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6年,IBM 公司的全球营业收入达到 914亿美元。
该公司创立时的主要业务为商用打字机,及后转为文字处理机,然后到计算机和有关的服务。
在过去的九十多年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现代科学日新月异, IBM 始终以超前的技术、出色的管理和独树一帜的产品领导着全球信息工业的发展,保证了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行业用户对信息处理的全方位需求。
众所周知,早在 1969年,阿波罗宇宙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肩负着人类的使命,首次登上了月球;1981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又成功地飞上了太空。
这两次历史性的太空飞行都凝聚着 IBM 无与伦比的智慧。
[编辑本段]简介
IBM创始人为老托马斯·沃森,后来公司在他的儿子小托马斯·沃森的率领下开创了计算机时代。
IBM现任CEO为Samuel Palmisano,音译萨缪尔·帕米沙诺, 他的中文名叫彭明盛。
IBM中国, 也即 IBM(国际商业机器有限公司)大中华区现任董事长是周伟焜(Henry Chow), 2007年初由钱大群担任CEO。
IBM 为计算机产业长期的领导者,在大型/小型机和便携机(ThinkPad)方面的成就最为瞩目。
其创立的个人计算机(PC)标准,至今仍被不断的沿用和发展。
另外,IBM还在大型机,超级计算机(主要代表有深蓝和蓝色基因),UNIX,服务器方面领先业界。
软件方面,IBM软件部(Software Group)整合有五大软件品牌,包括Lotus, WebSphere, DB2, Rational, Tivoli,在各自方面都是软件界的领先者或强有力的竞争者。
99年以后,微软的总体规模才超过IBM软件部。
截止目前,IBM软件部也是世界第二大软件实体。
IBM 还在材料、化学、物理等科学领域有很大造诣。
硬盘技术即为IBM所发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铜布线技术,原子蚀刻技术也为IBM研究院发明。
IBM目前仍然保持着拥有全世界最多专利的地位。
自 1993年起,IBM连续十三年出现在全美专利注册排行榜的榜首位置。
到2002年,IBM的研发人员共累积荣获专利22358项,这一记录史无前例,远远超过IT界排名前十一大美国企业所取得的专利总和,这11家IT强手包括:惠普、英特尔、Sun、微软、戴尔等 IBM在2005年提出了2,941项专利申请,虽然少于2004年的3,248项专利申请,但是仍旧将第二名甩开很大的距离。
2003年,IBM总营收为891亿美金,全球雇员23万人。
2004年,IBM总营收为965亿美元,全球雇员31万人。
2005年,IBM总营收为911亿美元(在个人电脑部门出售给联想之后)
2006年全年经营业绩
-- 收入总额914亿美元,剔除被剥离的PC业务增长4%;
-- 来自持续经营活动的收益为94亿美元,同比增长18%,剔除2005年非经常项目增长9%;
-- 来自持续经营活动的每股摊薄收益为606美元,同比增长23%,剔除2005年非经常项目增长14%;
-- 来自经营活动的净现金为153亿美元,剔除全球融资事业部的应收项目增加22亿美元
IBM中国包括:
IBM中国开发中心和IBM中国软件开发中心CSDL ://ibm//cdl/
IBM中国研究院(原IBM中国研究中心)CRL:://ibm//ibm/crl
IBM中国网址 ://ibm/
2004年与香港文化传讯集团合作,推广中文CPU的收银机
IBM软件部分为五个部分
DB2,Webshpere,Tivoli,Rational,Lotus
[编辑本段]动态
2005年5月1日,联想集团有限公司与IBM宣布,联想完成了对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这标志着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企业从此诞生联想集团拥有ThinkPad和ThinkCenter商标,并可在5年之内使用IBM品牌。
IBM公司同时也是备受世人尊重的公司。
受人尊重的原因,其中之一是能够在近百年的历史过程中,多次领导产业革命,尤其是在IT行业中,制定多项标准,并努力帮助客户成功。
另外,该公司一直在世界500强中位居前列。
更为重要的是,其受人尊重的原因在于,IBM公司近百年的历史当中,一直坚持遵守“沃森哲学”:
在1914年创办IBM公司时,老托马斯·沃森为公司制定了“行为准则”,这些准则一直牢记在公司每位人员的心中,任何一个行动及政策都直接受到这三条准则的影响,“沃森哲学”对公司的成功所贡献的力量,比技术革新、市场销售技巧,或庞大财力所贡献的力量更大。
主要包括:
1、必须尊重个人。
2、必须尽可能给予顾客最好的服务。
3、必须追求优异的工作表现。
”,其引号中的内容,正是“沃森哲学”对客户态度的表述。
[编辑本段]历史
早年
IBM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电子计算机发展前的几十年,在电子计算机发展之前,它穿孔卡片数据处理设备。
IBM于1911年6月15日在宾厄姆顿西几英里处的纽约恩迪科特作为CTR公司注册。
三个独立公司合并建立了CTR公司,它们是:列表机公司(1896年创立于华盛顿)、计算表公司(1901年创建于俄亥俄州代顿)和国际时代唱片公司(1900年创办于纽约州恩迪科特)。
那时列表机公司的总裁也即创办人是HermanHollerith。
合并背后的关键人物是金融家CharlesFlint,他召集三家公司的创始人提出兼并并在CRT中任职直到1930年退休。
Thomas J Watson是IBM的创始人, 1914年担任CTR总经理,1915年担任总裁 1917年,CTR以国际商用机器有限公司进入加拿大市场,19242月14改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
公司合并成CTR制造各种产品,包括员工计时系统、磅秤、自动切肉机,而且最重要的是发展计算机、穿孔卡片设备一段时间CTR集中精力专做穿孔卡片,不再参与其他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时代
2001年,作家Edwin Black发表了《IBM和大屠杀》(ISBN0609808990),此书声称要说明IBM纽约总部和首席执行官托马斯 J Watson如何透过海外子公司向第三帝国提供穿孔卡片机,并且他们知道机器可以帮助纳粹实行"最后解决" 。
书中说,在纽约的合作下,IBM的日内瓦办事处和Dehomag、德国子公司,积极参与支持纳粹的暴行。
Black还说,这些机器使得纳粹更有效率的工作 2003年该公司的纪录片还探讨这个问题
IBM已解除了这些指控,并且基于他们的诉讼也被驳回。
第二世界大战期间,IBM生产了M1卡宾q和勃朗宁自动步q。
盟军广泛使用IBM的设备做军事计算、后勤和其他军需之用。
在曼哈顿计划发展原子d头时在洛斯阿拉莫斯人们广泛使用IBM穿孔卡片机做计算;这已被Richard Feynman在他的畅销书《你在开玩笑,费曼先生!》特别讨论过。
IBM在战争期间还为海军建了Harvard Mark I,这是在美国的第一个大规模的自动数码电脑。
空军和航空工程
在50年代,IBM成为美国空军的自动防御系统的电脑发展的主要承包商。
着手再现高射炮系统,IBM才接触到在麻省理工进行的关键性研究;工作关于第一代实时、数码计算机(其中包括许多其它中前进诸如一项综合性录像展示、磁心经验传承、轻型q炮,第一项有效的代数计算机语言、模拟-数码及数码-模拟转化技术、数字数据传输电话线、duplexing、多处理器、网络化) IBM建了每台售价万的56台智能电脑,高峰期工程投入7000多员工(占总员工的20%)项目 但是,在长远来看比盈利更重要的,就是利用尖端电子计算机进行研究的军事投资。
IBM忽略争取更主导的新兴产业使兰德公司接过设计新电脑,因为按一个项目参与者(RobertPCrago)说:"我们不能想象, 在这方面的工作将在日后消失而我们从哪儿吸收二千程序员来在IBM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 。
IBM将利用其庞大的设计经验,综合实时网络设计与智者航空公司预订系统的启动,取得很大的成功。
60年代至80年代
在60年代IBM是最大的八大电脑公司(Univac、都市生活、科学数据系统、控制数据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Honeywell)中最大的公司 人们在谈论这件事会说"IBM和七个星体",因为其他公司或他们的计算机部门的规模较小 只有都市生活、UNIVAC、NCR、Honeywell生产主机,其后就有人说"IBM和BUNCH" 现在大多IBM公司的竞争对手早已不复存在,除了优利系统公司,这是因为许多兼并其中包括Univac和都市生活 NCR、Honeywell放弃了一般主机和小部门和专注于有利可图的产品市场,NCR做的是收银机(所以名称就是国家收银机)、霍尼韦尔成为市场主导的恒温 通用电气公司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但在电脑市场不再运作 当时IBM电脑系列赢得了在市场上的地位,今天仍在增长 原来称为IBM System/360,更为现代化64位形式,现被称为驻IBM系统(通常称为"IBM主机")
在1960年代中期IBM的成功使得美国司法部调查IBM违反反托拉斯,1969年1月17日提出控诉的案件美国IBM在美国地区法院纽约南区。
官司声称IBM违反谢尔曼法第2条的垄断或企图垄断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系统的市场,尤其是商业设计的电脑 诉讼一直持续到1983年,对公司的做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代史
1993年1月19日,IBM宣布1992会计年度亏损497亿美元,这是当时在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司每年损失。
因为这次损失,IBM已发生重大变化的经营活动,其重点将从硬件转向软件和服务
2002年,IBM通过收购的专业咨询服务公司Pricewaterhouse Coopers使其咨询能力加强 公司越来越把重点放在推动企业解决咨询、服务及软件,并且着重硬件和高价值的芯片技术; 截至2005年,从业人员约195专业技术人才 总共有大约350名杰出工程师和60名IBM研究员、拥有大量的高级工程师2002年,IBM宣布开始了$100亿美元的研究计划,并落实必要的技术基础设施来提供的超级资源"要求"所有企业使用的有效尺度 自那时以来计划就开始实施了
IBM近年不断加大专利组合,这是与其他公司的宝贵的交叉许可 从1993年到2005年每年IBM已获得美国专利明显比其他公司多 这13年期间已有超过31,000项专利,IBM是第一人
保护公司的知识产权已逐渐成为企业的一项事业,在此期间该公司创造了$100亿美元的底线。
2003年财富杂志引述了IBM的研究主管保罗的话说,IBM通过知识产权许可证带来了10亿美元的利润。
2004年,IBM宣布建议出售其个人电脑业务给中国电脑厂商联想集团,联想企业部分是由中国 控股,并以65亿美元现金和6亿美元的联想股票成交 交易委员会于2005年3月批准了外商投资,2005年5月完成 IBM有19%的股权联想,将其总部设在纽约州和IBM任命行政总裁 该公司将保留IBM某些品牌使用权,最初为期五年。
因购买、继承了联想产品线,包括了Thinkpad笔记本电脑,laptops已经成为IBM最成功的产品
最近,IBM已从硬件科学技术的角度将其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提供咨询和收购企业重整服务 新IBM在咨询、软件和技术服务的过程中,增强全球配送能力,这种变化反映非常强烈
IBM目前正参与开发Cell工程(与Sony一道)、多媒体设计下一代处理器架构、高技术含量的游戏
在2006年6月20日,格鲁吉亚与IBM共同宣布一项新技术记录型基于硅的芯片速度达500ghz。
这样做的通过冻结芯片到F-451℃(-2680C),而不是与CPU速度可比较的。
晶片350ghz大约在室温下 *** 作
IBM 为计算机产业长期的领导者,在大型/小型机和便携机(ThinkPad)方面的成就最为瞩目。
其创立的个人计算机(PC)标准,至今仍被不断的沿用和发展。
2004年12月8日其PC部门出售给联想公司,金额175亿美元并持有联想公司股份。
IBM 还在材料、化学、物理等科学领域有很大造诣。
硬盘技术即为IBM所发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铜布线技术,原子蚀刻技术也为IBM研究院发明。
2003年,IBM营收为891亿美金,全职雇员23万人。
IBM中国包括:IBM中国软件开发中心CSDL,中国研究中心CRL
2004年,与香港文化传讯集团合作,推广中文CPU的收银机。
同年12月8日,占有中国个人电脑市场近三分之一的联想集团宣布以125亿美元的现金及股票收购IBM的全球台式与笔记本电脑的产销业务。
2005年,出售桌面电脑与笔记本电脑业务给中国IT企业联想集团,联想在五年内仍旧适用IBM品牌。
ThinkPad和ThinkCentre品牌归联想集团所有。
IBM在中国
IBM 与中国的业务关系源远流长。
早在 1934年,IBM 公司就为北京协和医院安装了第一台商用处理机。
1979年,在中断联系近 30年之后,IBM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再次来到中国。
同年在沈阳鼓风机厂安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台 IBM 中型计算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IBM 在华业务日益扩大。
80年代中后期,IBM 先后在北京、上海设立了办事处。
1992年 IBM 在北京正式宣布成立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这是 IBM 在中国的独资企业。
此举使 IBM 在实施其在华战略中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掀开了在华业务的新篇章。
随后的 1993年, IBM 中国有限公司又在广州和上海建立了分公司。
到目前为止,IBM 在中国的办事机构进一步扩展至哈尔滨、沈阳、深圳、南京、杭州、成都、西安、武汉、福州、重庆、长沙、昆明、乌鲁木齐、济南、天津、郑州、合肥、南昌、南宁、宁波、石家庄等24个城市,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在华业务覆盖面。
伴随着 IBM 在中国的发展, IBM 中国员工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超过8500人。
除此之外, IBM 还成立了9家合资和独资公司,分别负责制造、软件开发、服务和租赁的业务。
IBM 非常注重对技术研发的投入。
1995年,IBM 在中国成立了中国研究中心,是 IBM 全球八大研究中心之一,现有 200 多位中国的计算机专家。
随后在 1999年又率先在中国成立了软件开发中心,现有2000多位中国软件工程师专攻整合中间件,数据库,Linux 等领域的产品开发。
二十多年来, IBM 的各类信息系统已成为中国金融、电信、冶金、石化、交通、商品流通、 和教育等许多重要业务领域中最可靠的信息技术手段。
IBM 的客户遍及中国经济的各条战线。
与此同时,IBM 在多个重要领域占据着领先的市场份额,包括:服务器、存储、服务、软件等。
取诸社会,回馈社会,造福人类,是 IBM 一贯奉行的原则。
IBM 积极支持中国的教育事业并在社区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
IBM 与中国高校合作关系的开始可追溯到 1984年,当年 IBM 为中国高校作了一系列计算机设备硬件和软件的捐赠。
1995年 3月,以 IBM 与中国国家教委(现教育部)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为标志,“IBM 中国高校合作项目”正式启动,这一长期全面合作关系的基本宗旨是致力于加强中国高校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12年来,IBM 中国高校合作项目不断向着更高的水平、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发展,对中国高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 1995年以来,IBM 已向中国高校捐赠了价值超过 15亿人民币的计算机设备、软件及服务。
在高校合作项目方面,目前已与 50 多所中国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57万人次学生参加了 IBM 技术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培训,58万人次学生获得 IBM 全球专业技术认证证书,4000多人次教师参加了 IBM 组织的不同形式的师资培训。
除了在高等教育领域与中国教育界进行合作之外, IBM 还将合作范围积极拓展到基础教育领域。
继 2001年 IBM KidSmart“小小探索者”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工程引入中国以来,IBM 已经连续 6年在中国开展了这一项目。
目前 IBM 已与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共 68 个城市的近 430 所幼教机构进行合作,捐赠了 2350套 KidSmart 儿童电脑学习中心。
自 2003年起,IBM 与教育部进一步合作,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的20所小学开展了 Reinventing Education “基础教育创新教学项目”,采取更多、更有价值的支持方式,把国外成熟的经验和资源引入中国,并充分结合中国的现状和需求,更好地帮助学校借助 IT 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上述两个项目,共有 1万多名基础教育领域的骨干教师接受了 IBM 的免费培训,10万名儿童受益。
2003年,IBM TryScience Around the World “放眼看科学”青少年科普项目在中国正式启动。
通过这个项目, IBM 向中国的科技馆捐赠电脑终端,终端通过高速网络与异地服务器相连并将服务器上的丰富内容呈现给科技馆的访问者。
“放眼看科学”内容涵盖了生态考古、太空探索、极限运动、海洋生物等多个方面,为青少年打开了一道接触科普知识、了解科学概念的全新大门。
目前, IBM 已向 11个 城市的科技馆捐赠了40套 IBM TryScience Kiosk 多媒体终端。
对于 IBM 在中国的出色表现和突出贡献,媒体给予了 IBM 十分的肯定。
IBM 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受尊敬企业”、“中国最受尊敬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国最具有价值的品牌”、“中国最佳雇主”等。
2004年, IBM 中国公司被《财富》杂志中文版评选为“中国最受赞赏的公司”,并荣居榜首。
2005、2006年,IBM 连续两次被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企业公民工作委员会授予“中国优秀企业公民”荣誉称号。
IBM 的前任 CEO 郭士纳先生在谈到 IBM 中国公司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说:“ IBM 怀着对中国的承诺,为中国建立一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信息技术公司。
它设在中国,为中国人服务,有朝一日也为全世界服务。
IBM 中国公司必将会成为‘中国的 IBM 公司’,成为中国经济的一部分。
” 回顾 IBM 在中国的成长历程,从最初的战略尝试阶段,到中期的战略投资阶段,再到全面融入阶段,IBM 始终怀着对中国的深切承诺。
自 2004年赋予创新新的定义之后,2006年,IBM 进一步将创新的内涵延伸到六个层面,即“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业务流程创新”、“业务模式创新”、“管理和文化创新”以及“政策与社会创新”。
同年,IBM 还将“服务创新”的理念引入中国,先后与商务部签约助力“千百十工程”,推动中国现代服务产业发展和外向型产业结构升级 ;与教育部签署“现代服务科学方向”研究合作项目备忘录,将服务科学课程引进中国高等院校;与卫生部合作,推动构建中国医疗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和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质量。
为了更好的配合服务战略的实施 IBM 先后将全球采购总部迁往中国深圳,与雷曼兄弟共同启动了 18亿美元的“中国投资基金”,并将全球两个 SOA 解决方案中心之一设在了北京。
IBM 希望通过这些举措,为中国带来 IBM 在全球信息技术服务方面所具备的领先技能,帮助中国企业和 实现创新,从而更有力地支持中国在服务行业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
2007年,IBM 中国公司将秉承“成就客户、创新为要、诚信负责”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球化的视野和布局下,努力成为中国客户的创新伙伴,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尽一份心力。
该企业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11,在《巴伦周刊》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100家大公司受尊重度排行榜中名列第四十九。
[编辑本段]文化
IBM经常被形容为具有销售中心或者说以销售为主的企业文化 传统上,许多具体的行政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将来自其销售队伍 此外,中、高层管理人员通常是在向重要客户销售过程中直接给予销售人员支持。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一个蓝色西装、白衬衫、黑领带是IBM雇员的公共制服 但90年代以来,IBM放松这些要求; 服装及员工与他们同行的大科技公司表现并不明显不同。
2003年,IBM开始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使用"Jam"的技术以改写公司价值观念--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在内联网为基础的网上讨论关键问题,,涉及职工5万多人,为期三天 Jam技术包括文本分析软件(eclassifier)我的网上评论主题,Jam已经在IBM内部使用了6次 由于2003年的Jam,公司价值更新,反映了三个现代商业、市场和雇员的意见:"奉献给每位客户的成功"、"我们公司和世界的创新问题,"、"所有关系的信任和个人负责 "
2004年的一次Jam中,52000多员工用72小时交流最佳做法 这次活动的重点是找出控诉的价值观念,以支持执行以前确定的价值观念 这样一个新的Jam事件的发展,让IBM成员挑选重要思路来支持价值观念 (进一步的资料见哈佛商业审查,2004年,采访SamPalmisanoIBM主席)
最近IBM的文化受开放源码运动的影响 该公司通过基于Linux的IBM Linux技术中心投资数十亿美元的软件和服务, 其中包括300多名Linux开发核心人员 IBM的开放源码并不是没遇到麻烦。
[编辑]差异性与劳动力问题
IBM努力促进劳动力机会平等和多样性至少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公司雇用了残障退伍军人。
IBM是排名在Working Mother杂志2004年前十的唯一的科技公司,同时也是2005年两个科技公司之一(另一个公司是Hewlett-Packard)。
公司拥有传统的工会组织,虽然有些美国本土IBM职工提出异议。
在90年代,两大退休金程序变更,其中包括现金余额计划,最终导致雇员集体诉讼声称年龄歧视。
IBM员工赢得官司,并达成了部分解决,但仍在上诉。
IBM长期与一些大型的下岗人员保持联系在历史上产生了良好的信誉 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大的削减人员的情况,IBM尝试这样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和基础利润的下降 之后的结果不如预期, 2005的第一季,IBM主要是在欧洲取消14500个职位工作。
2005 6月8日, 加拿大的IBM有限公司淘汰700人 现印度IBM以及其它在中国、菲律宾、哥斯达黎加的IBM办事处已出现招聘人数稳步增长的情况
2005年10月10日, IBM公司成为世界上第一家正式承诺不使用遗传信息的雇佣决定的主要公司。
这是IBM在宣布支持美国国家地理的genographic项目后的短短几个月内的又一声明。
IBM公司在中国有500名左右雇员,同时长年保持的实习生规模也在500名,有内部可靠消息称,实习转正的几率大约在2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